#時鑑篇﹥#大人生活週記﹥#短題集·一 2006-11     [#擊磬日新][連結] 'Animal Farm' eBook   George Orwell 於 1945 年推出的名著《動物農莊》原文版:     Animal Farm eBook (https://george-orwell.org/Animal_Farm)   這是 Palm Reader 格式的電子書檔案。     》後記於 7/22/2009:   採用封閉格式的專屬系統常會潛藏著令使用者驚訝的 magic。iPhone 早就受到 hacker 界的破解證實, Apple 有能力由網路連線來關掉手機上應用程式的執行權限。至於 Amazon 近日把 Kindle 閱讀器上的電子書進行「遠端刪除」的事件, 則讓顧客吃驚地發現:原來哪!/1984/ 中所描寫的資訊監控場景, 現在已經商業化了?!而由監控者主動配合做出的反諷式演出是, 這次被刪的書正巧包括了 /1984/。   美國聯邦法規明定, 任何受 FCC 管制的通訊技術皆需留有能供 FBI 進行竊聽... 呃、是「監聽」的後門(backdoor), 因此 '90 年代網路電話(VoIP)的廠商習慣把註冊地點放在美國境外以迴避管制(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加密技術廠商), 直到 FCC 決議現階段 Internet 上的語音通訊仍不受其管理, 創投業者才放心挹注資金, Skype 乃大放異采, 但其法人主體 Skype Communications S.a.r.l. 仍維持於盧森堡註冊。無論如何, 我等仍無法確定使用專屬通話協定的 Skype 到底有無後門, 事實上, 中國版的 TOM-Skype 去年即因為內藏詞語過濾暨紀錄模組而引發過很大的爭議。這也告訴了我們, 在資訊流通上採取封閉格式, 你永遠搞不清楚有沒有人在裏面藏了什麼 magic。   George Orwell 另有一部知名「禁書」/Animal Farm/, 此作的主題常被簡化為廣為流傳的一句斷語:"All animals are created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什麼是統治階層心中自以為是的世界觀?又為什麼那麼樣的世界總會被理性思索者視為是以荒謬化邏輯來「強」設定(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47683952289686&id=100011442976863)的情境?大家都會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但每個人也都明白, 往往有權、有勢者在法律前面會享有「更多的平等」。在前執政者受到羈押後, 整整八年的改革空白已過, 他才突然「『讓』人民驚覺」原來台灣的司法與獄政根本「沒有人權」的今日, 本島公民尤可讀之, 或許可得一、二反諷性的啟示吧。   另參志翔〈亚马逊CEO就删书门事件致歉:称其方式太愚蠢〉(http://www.techwalker.com/2009/0724/1417080.shtml)、洪朝貴〈立法委員請大聲說: 「我從來就不允許身邊出現盜拷音樂的罪犯。」〉(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25171438/http://blog.ofset.org/ckhung/index.php?post/094j)。   發表於 July 27, 2006 05:57 AM        ──‧──   [#擊磬日新][連結] 《宇宙戰艦大和號》1-4   即二十、三十年前盜版時代的《宇宙飛船龍風號》, 華視當年播出的卡通版更只稱為《宇宙戰艦》, 顯然「大和號」之名對當局有所敏感。這也是我所欣賞的浪漫派科幻漫畫名家松本零士的代表作:   《宇宙戰艦大和號》1-4(套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80291)     此套書中的兩段劇情裏, 對於詳細的戰鬥場面皆予略過。關於與兩個帝國進行決戰的詳細場景, 曾在另兩套作品中描述出來, 那兩套的畫風更為成熟, 而最後一套作品中與白色慧星帝國的作戰場面更是對犧牲之「美」的極致讚嘆。   由於是很小時候的回憶, 我無法完全確定那兩套本來就是獨立的作品?或者目前出版的這四冊小本套書只是節略本?但我以為前者比較有可能。我目前只能在 BANDAI 重新翻模(1979年)的簡陋模型中再來回味。   其實松本的作品中我最喜愛的還是《銀河鐵道999》, 且得是舊版的;新版的動畫用了很多現代的技術, 戰鬥也更多、更精彩。但這不是在看《鋼彈》, 對我來說, 沒有了對於無名長路、那無盡遙想的浪漫, 也就沒有了銀河鐵道、沒有了伊斯康達惑星的史塔莎了。   發表於 August 5, 2006 05:44 AM        ──‧──   [#擊磬日新][連結] 資源回收網:廢資訊物品何處去   猶記得十多年前, 大家都說資訊工業是一能源利用效率較高、且低污染的行業。在這一個工業的生產過程與材料被廣泛研究與了解後, 如今已知它其實是一高耗能、且具多種重金屬污染的產業, 而在資訊科技產品走進每一個家戶後, 所累積起來的環境影響更是可觀。   環保署資源回收基管會對於一些資訊產品, 因此公告一些需要回收的項目, 關於各種資訊廢棄物的回收管道, 可查詢其網站的指示:   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資源回收網:廢資訊物品何處去(https://recycle.epa.gov.tw/Project/Information)     台灣是資訊產品容易取得的地區, 但回收觀念卻極不落實, 這個簡單的網站, 至少是聊備一格吧。   發表於 September 15, 2006 06:47 AM        ──‧──   [#擊磬日新][連結][摘文] 帕慕克對島民的諍語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土耳其「良心」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 於 2004 年 11/30 於新竹清華大華演講後與接待的廖炳惠教授在午餐時, 有這麼一段主動對這個島的居民 表示出「關心」的對話:   - - - - - - - - - -   廖炳惠:《白色城堡》中,來自威尼斯的學者與蘇丹屬下霍加這兩位敘事者在故事裡後來成了雙胞或難分難解之雙重身份(double),這是你對東西文化糾纏的看法嗎?   帕慕克:很多朋友也說到最後看不出誰是誰了,我確實想把身份認同的位勢加以流動化。   帕慕克:廖教授,我只來臺灣四天,這幾天我深感臺灣社會與文藝的創造活力,你們將傳統及最全球化之生活形式完全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十分讚嘆的。但你們不怕中國打過來嗎?以陳總統不斷刺激中國的策略來說,戰火隨時會被挑起,難道社會之中沒有人告訴他要多些保留、心存智慧與沈著,讓人民安和樂利?     摘自〈帕慕克在清華〉(http://home.pchome.com.tw/personal/pinghuiliao/20041213-14.htm)一文。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6 04:17 AM        ──‧──   [#擊磬日新][連結] 我吃故我在 ─ 泡麵篇   無論是偶爾想嚐嚐台灣人特別熟悉的味道, 還是基於羅漢腳身分之不得已、不會做什麼菜又想換個口味等等情形時, 泡麵都不失為一種便利的選擇。小時候最熟悉的統一肉燥麵(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523090153/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2006/new/oct/8/today-e8.htm)、維力炸醬麵、味王原汁牛肉麵, 用煮的話, 再加顆蛋就很讓孩子滿足了。今日的泡麵更是形形色色, 價位有高有低, 佔據超市裏很大的貨架, 反而有選擇上的猶疑呢。下址正好提供一些資訊:   乾亨礦油行部落格:我吃故我在(http://blog.ntu.net/topics/2/)     島民為什麼這麼習慣於吃速食麵呢?或許是因為發明人就是一位日藉的台灣移民──吳百福(安藤百福, 1910-2007) 吧!其所創立的日清食品與台灣的統一企業即有多年技術合作上的關係, 顯然地, 曾於千禧年日本民調中當選「二十世紀日本最重要發明」的這項產品, 天生就能合於台灣人的口味。隨著技術的演進, 泡麵的口味與料包種類實在不少, 品牌又多, 近年連進口品也多了起來。然而一般人常是吃慣了某幾種, 以後寧願都吃同一種, 在味道上求其「安全」一點。而這位農業化學博士則有某種對於食物的「嗜嚐」興趣──或許部分也是出於研發知能上對市場了解的動機, 他介紹了很多家常食品、小吃等物, 而不盡是一些美食部落格上常見的特定餐廳與無法作為常日食用的品項。   「乾亨礦油行」(http://blog.ntu.net/author/jacklo/)的站主並不是文字工作者, 沒有寫出那種更引人流涎, 並加添菜色顏料的描繪詞藻, 但是注重食物主體且平實的句子, 如對於泡麵的試吃紀錄一向是直接與明白, 卻讓人對於其評判與給分更覺可以信賴。常言道, 「有圖有真相」, 與其他食物相關網站相比, 此站的圖片雖然不多、也不很大張, 不過文字的重點已到。   當然, 該部落主本身為島內某家最早推出葵花油的食品商的從業人員, 他所講的不只有泡麵、便當等的試嚐而已, 還偶有一些關於食品安全上、由業內觀點所提供的一些行內資訊, 因此與主流媒體所「批判」的角度有相當的差距, 也頗值對照以觀, 像是在這一篇〈當黑心教授搭上黑心媒體〉(http://blog.ntu.net/2005/06/ceaee/)文中其所展示的快語與堅持。對於泡麵向來為人所談的防腐劑疑慮, 亦有所解釋:   「泡麵裡主要的食品添加物是一種叫做抗氧化劑的成分。很多人以訛傳訛,就把抗氧化劑當成是防腐劑了,其實這兩者是很不一樣的東西。……最常被使用的天然抗氧化劑,其實就是很多女士愛用的維生素E,加了它,就可以防止泡麵在保存期滿前發生油耗味問題」。(http://blog.ntu.net/2006/11/eccaaefloraceee/)   〈印尼的乾拌速食麵很好吃〉(http://blog.ntu.net/2006/05/caeee-2/)這篇則讓我反想起生活上的一點感觸, 不過那是別話, 休在此提。以包數而計, 印尼是僅次於中國大陸、第二大的泡麵消費國, 這一款應該就是幾年前我由印尼人那裏認識的那種, 她們慣稱為「炒麵」, 平時用煮的, 並加小黃瓜切片與熟荷包蛋來配, 反而很少當作「泡」麵來嚐。其中香辣口味尤其帶勁, 調味包分為多格, 醬料內容物之羅列為本地低價袋裝產品所未曾有, 較之維力「大乾麵」地獄辣椒款更多滋味。我還記得小時吃的味王原汁牛肉麵湯頭味道最濃, 但近年是愈覺其「淡」了。統一肉燥麵則在麵體上的油很足, 學生時代常直接捏碎來當零食, 比起麵身無味的味王王子麵不知甜美幾分呢!今日聞羅經理之言, 「統一味王是麵體變差」(http://blog.ntu.net/2006/12/ce-ee/), 竟也不復回味?就新品的期待上, 或許就待高手提供更多的經驗之味了。        ──‧──   「乾亨行」本為 1895 年二月孫中山先生自檀香山返港之際擴大興中會組織時的秘密總部, 對外以商號作為掩護。位於香港中環士丹頓街十三號的故地, 即為陸皓東提出「青天白日旗」與第一次廣州革命之役的策畫之處。是為後記。   發表於 January 10, 2007 06:23 AM        ──‧──   [#擊磬日新][連結] 斷簡殘篇的「獨白劇」與偽人生   一月十一日出刊的《聯副電子報》(https://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C0004)裏有篇成英姝所謂的〈偽人生〉(https://trueisall99.pixnet.net/blog/post/21007601)之試作, 其稱以「我現在想拍的就是稱之為小說的東西。小說的虛擬性的探測。」而這不就是伊塔(https://m.facebook.com/italosa.hsiao)大夫以前在「獨白劇」系列擬事裏的看圖說故事嗎?看來, 天下之大、作文者百樣款、爬疏文句的手法各異, 但於相類的文脈, 仍有英雄/雌所見略同之處呢 :)。   斷簡殘篇-世界末日-新浪部落:[獨白劇](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25094738/http://blog.sina.com.tw/italosa/category.php?pbgid=10046&categoryid=16089)     有所差別的一點是, 成女士猶似「偽中加偽」地請相中人擺出特定的姿態, 雖則是一種構圖上的預劃, 然而其重點儘位於「細節」本身, 與文字比成倒置的首尾, 豈不也顯得有過於矯意為之的執著、而不順筆觸之即然, 反作成一種指導的論說?虛擬或有, 探測未曾見, 更適合歸於以教為旨的聯副《語文小教室》吧。而伊塔的照片看來俱是隨景、隨意所攝, 擬於篇章更能演示出隨文墨所「偽」的本來意味, 尤濃其趣哩。     cf. 〈聯合新聞網|閱讀藝文|聯副‧創作|偽人生〉(http://udn.com/NASApp/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3683141&Encode=big5)   〈聯合新聞網|閱讀藝文|聯副‧創作|偽人生-4》真實的破綻〉(http://www.udn.com/2007/1/14/NEWS/READING/X5/3687364.shtml)   發表於 January 18, 2007 06:02 AM        ──‧──   07 年第 8 週﹥[#擊磬日新] 更精確的描述   【2/23 余曰】一篇以正面態度看待冥王星降等的文章。有理有據, 讓一般人可以了解行星到底是什麼?行星的定義是隨科學的進展而變動的。但我們要注意的是, 星體的分類「名目」可以改動, 但各個星球仍然在那裏, 其本質並沒有變。變的是, 科學家試圖以更精確的語言來描述更多、更紛雜的自然現像──這正是科學進步的一個價值。     索特(Steven Soter)〈冥王星為何不再是行星?〉(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969)   發表於 February 28, 2007 07:38 AM        ──‧──   07 年第 9 週﹥[#擊磬日新] 倒果為因的麻煩   【2/25 余曰】此文可說是由行為心理的角度來介紹「性惡」說的生物性根由。原來我們心底裏本來就潛藏著原初的殘虐, 只是在社會性面具的偽裝下, 平時還可以扮作「社會人」。不過, 也別忘了, 行為科學常被質疑有倒果為因的麻煩──在現實的層面上, 它講的不見得為真, 只是結果常朝著它所說的那個方向走去。當面具被本性給揭下時, 猙獰的另一個面目就可能現形了。     曾志朗〈獸之初、性本惡,人呢?〉(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3353)   發表於 March 6, 2007 05:53 AM        ──‧──   07 年第 10 週﹥[#擊磬日新] 抽樣偶然性   【3/04 余曰】智邦生活館總經理 Roach 為關鍵字廣告的行銷效益相關性, 作了一實務上的推論, 也為這種廣告方式做了一種驗證。當然, 統計上的抽樣偶然, 有其盲點──由關鍵字模式的改變, 會有所疑問:到底能與業績呈現高相關係數的關鍵字集合的選擇, 是只能主動挑選之, 還是能被動式的自動化呢?若是前者的話, 那偶然性就太高了, 並無法據以推斷其中的因果性;而模式變動後, 也只能重憑著主觀的經驗, 以 try and error 的方式找出新的關聯式。   所以就像 Roach 所說的, 若在搜尋引擎龐大的資料庫中去作 data mining 與研究, 應有進一步的營運價值。事實上這也早在做了, 也許哪天 Google 就冒出自己的 Nielsen//NetRatings 也說不定。     Roach〈Google 到底有多恐怖?〉(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21222957/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75)   發表於 March 12, 2007 06:33 AM        ──‧──   07 年第 11 週﹥[#擊磬日新] 媚俗之必要   【3/14 余曰】「媚俗」的另解。作者將此詞用到愛情的解讀上, 以形容出情人間難以有免的諸多「幻想」成分, 皆為情感的媚俗所制肘。對我而言, 「媚俗」這個詞, 就是對於趨於從眾且多愁善感的各種情緒、所作的一種貶值(degrade)的述描。   但在很多情況下, 某些程度、適時適度的媚俗, 也是為了讓人際生活能更為輕鬆, 得有的「必要之惡」的一種狡智(sophistication)。就此點言, 它不是其身的主軸是不錯的:社會化智人的感情偏有媚俗的需要, 而通俗的勢力只是取便地利用並擴大了它的感染效應。     摘 Roach〈愛情的媚俗〉(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43):「也許我們不得不感嘆愛情的折磨與難懂。但,誰能逃脫「媚俗」呢?「媚俗」讓我們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也就誤解了情人間的投射與認同。   米蘭‧昆德拉說,地球上的人的博愛只可能以媚俗為基礎。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又有多少能逃脫「媚俗」的牽制?」   發表於 March 18, 2007 06:19 AM        ──‧──   07 年第 12 週﹥[#擊磬日新] 頑抗的靈魂   【3/19 余曰】在歷經十多年的「蘇東坡」垮台後的不景氣, 俄羅斯於近年來成了暴發戶之國, 國勢再度有篡起之勢。這個遙遠的巨大國度, 其文化精神的內涵在普希金、托爾斯泰等文學巨匠的文字中最能展現出來, 他們的感染力越過了二十世紀的赤潮, 真正代表著烏拉山所象徵的刻苦生命力。   就像是詩人 Lermontov 拾起了普希金因決鬥而死時掉在雪地上、槍口猶在冒著煙的手槍, 怒道:「就是用汝等的所有鳥血/也洗不淨那/詩人的誠摯鮮血!」他立刻就遭到逮捕流放, 最後也死於一場決鬥──文學家就是這個民族的「死靈魂」("Dead Souls", Gogol 的小說, 1842), 肉身已滅, 其精魂卻會繼續頑抗著暴風雪的吹襲。     摘 waye〈「2006走向人民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http://blog.roodo.com/waye/archives/2868725.html):「一個以文學為主,以作家為主題的展覽, 並不侷限在文學作品本身, 反而藉由作品的內容, 搭配其衍生的插畫、木偶、出版品, 以及作者生平對其作品的影響, 作品本身的歷史背景, 書寫內容所呈現出的當地文化、社會風氣、地域特色等等, 也都搭配有物品的展出, 讓參觀者可以從展出的物品,更加了解作者的個性、行事風格 、成長背景等等, 了解作者創作的動機,靈感的泉源何來, 或是藉由當地當時人民生活用品的展出, 想像作者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細節情境;」。   發表於 March 25, 2007 06:16 AM        ──‧──   07 年第 13 週﹥[#擊磬日新] 舞蹈的涵蘊   【3/31 余曰】舞蹈到底是另一種敘事語言?還是舞蹈就只是肢體感情的躍動?一幕舞作的場景, 觀者可行以文字思索、或圖像式的解讀, 也可以只以自己的意識感覺來捉撫。西方人的芭蕾舞就像是哥德式高堂的樑架邏輯, 線形延展往上;東方人的往復時空觀, 卻讓我們的傳統舞步是循環圓弧的式樣。   在東西文化的交會中, 林懷民的「雲門舞集」於現代舞的詞彙裏溶入了華夏本土的陰性涵蘊, Akram Khan 的北印度 Kathak 舞也同葛蘭姆的動作元素做了不一樣的剪接混造。於是, 兩位舞蹈的哲學家在台北相會, 作了這麼一番極具體會性的談話。     梁越美記錄〈林懷民與阿喀郎 同是英雄出少年〉(https://archive.cloudgate.org.tw/archive/16101-ne2007032701)   發表於 April 3, 2007 05:28 AM        ──‧──   07 年第 14 週﹥[#擊磬日新] 人與超人   【4/05 余曰】你、我皆是「人」, 這似乎是絕無疑義的, 然而「人」的歷史定義卻從來沒有定於一衷。十八世紀時人類才被分類為靈長類之屬, 其後生物演化論的發展卻造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思維的硬著陸──人種居然被分等第了!   族群間的文化區別到底是體質的、還是環境的因素所造成的呢?隱含偏見的解答, 曾讓歷史發生了鉅大的錯誤。人的先祖與哲學家以「超人」概念的偶像模造為超越面的理想/道德之鵠的, 吾等卻不能不在現實的層面踐履之, 不然答案就永遠不會完整而公正了。     摘王道還〈評《我們人類》〉(http://udn.com/NEWS/READING/REAS1/3784960.shtml):「可是,十八世紀正值歐洲人地理大發現的高潮,帝國主義方興未艾。十九世紀又是演化論當道。因此,如何對待不同膚色、文化的人類族群,就出現了各種理論,傳統、新興概念往往互相衝突。例如膚色與物質文化水準,反映了環境制約,還是生物稟賦?生物演化論雖然在科學史上代表理性向上提升的突破,卻在人類學史上寫下了令人髮指的一頁。因為有些人類學家公然主張黑人與白人屬於不同物種,因此黑人不配享受「普世人權」。」   發表於 April 8, 2007 06:18 AM        ──‧──   07 年第 15 週﹥[#擊磬日新] 卡夫卡式預言‧樂生院   【4/11 余曰】沒有曝光, 明星光環不再。不獨演藝人員如此, 連文化界人士亦不例外。與社會競爭一樣, 藝文界裏亦有它的叢林法則。當張愛玲離開香江、遠赴美國時, 要不是台灣的皇冠出版社誠心做她的代理人, 《傳奇》的作者也早就過氣地成為一頁傳奇了吧?   卡夫卡同是遇著了一位衷心欣賞他的摯友, 其文稿才得以存世。將他的世界觀構設成荒誕處境的小說家, 並不想與世界繼續其冷僻筆調兼藏諷喻的對話──國家是由莊嚴崇峻的權力機器所運轉的, 其不需與被統治者(我們!)溝通, 體系內的理解根本是無謂的。不過, 此文的作者仍欲一睹創造了卡夫卡的環境──雖他不願與俗世合存, 卻也無法排拒他者去觀察他的布拉格:那形塑出荒謬預言書的靈感、且不自覺地將之實現於現實的一座城市?!而我們的島又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呢?陋者不由得想到了樂生院:它所處的社會體系到底是如何創造並對待(或對付)著它?     師瓊瑜〈親近卡夫卡〉(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1421)   發表於 April 17, 2007 06:22 AM        ──‧──   07 年第 16 週﹥[#擊磬日新] 「返回」的書店   【4/18 余曰】「有河 book」是發自擬場域裏的意圖表態, 接著進入到實體空間且具形化的一間咖啡兼營獨立書店。這家店不尋常地開在二樓──或許就如其起意一樣地偶意而抉, 而既然回到了實體世界, 則已由網路文本之符號宣稱、成了具象建造的一家「返回」的書店, 也就得在這個空間的規則中覓出自己的存活之道。   延伸以蠹魚頭的引論, 到了這裏就能從「大社群生活的『馴化』」狀態, 進入一「小社群閒散的『馴化』」, 小的缺點在於其人際織網的複合連結點較少, 但其益處卻也在此:小就不用承受更大的體制化壓力了!至少當一位讀者由一個大的環境來到一個半隱還露的小書肆時, 書就躺在那裏, 你與旁人競爭的邏輯不再顯著。     蠹魚頭〈我們一起開的那家書店〉(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23105734/http://blog.roodo.com/fishhead/archives/2998507.html)   發表於 April 24, 2007 07:27 AM        ──‧──   07 年第 17 週﹥[#擊磬日新] 被「付託」的獨裁   【4/23 余曰】獨裁乃源於縱容與漠視。以「公(平)民」自稱的野心家也會發出反省之語, 惺惺作態以訴其「必忠於人民與國家所付託的職責與義務」, 其高明者將慮及以政經及民生的安穩為其地位的礎石, 而其卑劣無能者卻儘從社會的騷動與裂痕中, 趁勢取利以固其權柄。   「他們拒絕接受奧古斯都退隱的打算,請求他不要拋棄親手所拯救的共和國。」鞏固領導中心的自編戲碼在歷史中曾不斷重演, 利益結構總是趨於服從與作倀。於十八世紀末代議政治已成西敏宮的常軌之時, 寫出擘思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的英國太史公──吉朋(Edward Gibbon)的這篇史評, 於今讀來, 仍是諍然如響。     愛德華‧吉朋〈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政治 (一)〉(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7272/web/#02)   發表於 April 30, 2007 06:57 AM        ──‧──   07 年第 18 週﹥[#擊磬日新] 當然所有者與權宜保管者   【5/1 余曰】法老圖坦卡門的母后(非生母)、被稱為古埃及「第一美女」的娜芙蒂蒂應該「回國」開巡迴演唱會嗎?古文物宜屬於原來的文化國籍, 或保留在被強加的政治國籍, 在後殖民時代常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爭端, 其中評價也難以定於一尊。像是中國一些古物若未流落國外, 能否渡過文革赤禍就在未定之天, 但若今日的中國已有維護能力, 又該不該物歸原主呢?   試以本島的處境思之, 若哪天北京當局正式向台北請求歸還「被盜」的數十萬件故宮文物, 台灣還會有以自居「中華文化正統」而保有它們的「當然所有者」立場嗎?還是說, 那些寶物只是「國與國間」的戰爭掠奪品, 我們其實是和大英博物館一樣的「權宜保管者」?雖則文物播遷的史實本身完全沒有改變, 但不同時代、不同意識型態對於歷史事件的相異論辯, 果然常是詭奇又有所疑義的。     納女王〈[閒聊] 三千年女王像,德、埃爭奪戰〉(https://oliway.pixnet.net/blog/post/4279584)   發表於 May 8, 2007 02:55 AM        ──‧──   07 年第 19 週﹥[#擊磬日新] 司馬庫斯國的外交糾紛   【5/6 余曰】什麼是國家?國家對人民的存在意義是什麼?這個島換了好幾個政權, 換了幾種政治正確的意識型態, 但是, 這幾百年來的漢族政治異動又關乎住了更久的一批山居民族什麼事呢?   國家法律機器之強勢介入及無視於其所制定的《原住民基本法》, 終於導致「司馬庫斯國和中華民國的外交糾紛」的發生!到底政治象徵與文化傳承哪個才真正重要?島內的主流政治體制已一再證實它可以無數次地戕害後者, 而司馬庫斯人的櫸木官司不是其中的第一次, 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王昭文〈國家與「上帝的部落」〉(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6151753/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124)   發表於 May 15, 2007 06:12 AM        ──‧──   07 年第 20 週﹥[#擊磬日新] 「第二人生」的社會復現   【5/13 余曰】網民可能聽聞過, 也可能完全不解其名:「第二人生」(Second Life)是一套企圖於虛擬社會中再虛擬出實體社會交際網絡的線上遊戲。它不是真實社會的精確復現, 而是一種更進一步且更細微地去開發「身分」可能性的嚐試──一般當你上網時, 大概都已自我「設定」了一個比較簡略的虛擬「身分」了。其他遊戲裏有場景或關卡編輯器, 而 Second Life 更提供了參與者自寫立體物件與腳本程式的功能, 加以其中那虛實合一的貨幣經濟市場規則, 它具有發展演化的能力──只要參與者有所動機, 就能擴充遊戲世界的內容, 包括在遊戲裏再創造新遊戲也不成問題。   像是甫落幕的法國總統選戰, 各主要候選人就在 Second Life 裏設立了自己的「競選總部」!當然, 你不爽哪位政客的話, 要在裏面發動示威遊行則請自便, 而賣春、大麻交易等的黑暗面也無法避免, 或許台客可以考慮開一間檳榔西施店?以這種更具社交個體間「黏性」的互動性, 較之 Maxis 的 Sim-系列遊戲尤上一層, 它幾乎已發動了一場「有機遊戲」的革命了。     Jedi〈Second Life 的社群觀點〉(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5532.html#entry)   發表於 May 29, 2007 04:47 AM        ──‧──   07 年第 22 週﹥[#擊磬日新] 加速中的債留子孫   【5/28 余曰】尤記得李登輝執政後期, 中央政府負債每年以千億元的規模遽增, 其檢討常是那時報端的重大主題, 而修法提高負債比率更屢次造成立法院的角力戰, 當然也成為兩千年總統大選的一個題目。今日卻少有人注意到, 其後七年來中央負債更以一年兩千億元的龐大規模倍增, 累計中央地方政府債務總額更達五兆三千億元的天文數字!這是 KMT 執政半世紀餘所累積一兆三千餘億元的整整四倍。   財政嚴重惡化的程度必將讓往後數代的子孫處於繳稅替政府還債的無奈循環, 不論由誰執政都躲不開這個難題。而島民之薪資所得與資本所得在租稅負擔的分配比率上又達到三比一的失衡, 高居工業化國家第一位, 但抗稅的話可是會受到「行政執行」的處分──這是台灣「未審先判」的一個反法治原則的奇特措施。兩千年時財稅學權威林全教授替某候選人所寫的財政說帖申明可以為台灣討回上兆黨產與國產, 如今不減反增的額外四兆債務又該向誰討去呢?     楊麗君、林子璇〈含怨繳稅〉(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9060919/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412&f_ART_ID=70359)   發表於 June 15, 2007 03:47 AM        ──‧──   07 年第 24 週﹥[#擊磬日新] 想像出莎翁   【6/18 余曰】從往在國文課時, 老師皆教導我們了解作者與其寫作緣由之重要, 偏偏洋人中就有一文學巨匠, 由於其身世難辨, 數百年來皆是眾說紛紜, 故而對其作品本身的鑽研要比之深究其人更顯緊要。此君不是別人, 正是「莎震景」(Shakescene)此一渾號的正主兒──莎士比亞(Shakespeare)。   今日要了解莎翁的一個新的法門, 就是由歷史脈絡出發, 理出他所生活的那個環境, 並「想像」出他的作品與人物性格為什麼會是那個樣子。莎翁到底是誰?「或許」根本就不重要, 他的作品裏的情境脈絡可能更為關鍵。     摘彭鏡禧〈「演義」莎士比亞〉(http://udn.com/NASApp/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3890236&Encode=big5):「身為當今顯學新歷史主義學派的開山祖師,葛林布萊重視的是文學作品與歷史脈絡的聯結。他先小心求證,多方面從看似不相關連的點點滴滴史實,勾勒出莎士比亞時代的社會、政治、宗教、教育、法律、經濟、娛樂……種種樣貌,然後做出大膽假設:處於如此這般歷史環境中的莎士比亞,「必然/也許/可能」會寫下如此這般的篇章。他在該書〈前言〉裡說,「若要瞭解莎士比亞是怎樣的人,必須追蹤他留下的語言痕跡,回到他所過的生活,回到他敞開面對的世界。而若要瞭解莎士比亞如何用想像力把自身的生活轉化成藝術,必須利用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發表於 June 29, 2007 04:07 AM        ──‧──   07 年第 26 週﹥[#擊磬日新] 簡約與複雜   【6/30 余曰】簡約(simplicity)的設計是種時代風尚, 是種品味, 某種程度裏甚至是較環保的──至少時尚(fashion)刊物是這麼告訴大眾的。   簡單且複雜, 在事物之中並不相違背, 如以六角幾何形狀所築起的蜂巢結構即為自然界之例;但簡約的原則在流行電子產品上卻易造成「表面」上的「簡單化」印象而影響到賣相上的「加值感」, 於是乎, 手機與軟體就越來越繁複了, 越來越多功能被容納在愈趨於複雜化的軟硬介面裏。   即使是近來頗在「促銷」中的「觸控」(touch control)觀念, 所謂的直覺也僅只於「我知道可以用指頭去操作它」, 但「我還是得看清楚說明書, 才能知道指端要怎麼轉, 或要往哪個方向『拖曳』, 才能帶出特定的功能」。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簡約呢?你又為什麼需要那麼複雜的消費品呢?     asker〈被高估了的簡約設計?〉(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2193401/http://asker.cc/blog/2007/06/28/simplicity-is-highly-overrated/)   發表於 July 13, 2007 04:14 AM        ──‧──   07 年第 28 週﹥[#擊磬日新] 書評版的衰微?   【7/15 余曰】東亞報紙的一個歷史性特色在於文學副刊, 而在過去幾十年來, 也仿傚了西方報刊書評傳統之例, 開發了書評版的版面。中時「開卷」與聯合報「讀書人」每年度的好書獎項評選, 也已成為本地出版界的重要儀式。   由於大眾通訊科技的進步與普及, 傳統媒體已逐漸感覺到新資訊載具的威脅, 而文字刊物又常較視聽媒材更先受到其影響。不談島內這幾年報紙是一家接著一家地關, 便是在言論出版市場最為廣大的合眾國, 報刊銷售量的下滑亦成為現實, 而被視為「正統派」的報紙所該具有的書評版面亦在利潤的減少下, 成為縮衣節食的一個目標。   實在地講, 很多趨勢是無法逆轉的, 平面報紙或許就處於其中, 也許我們也該考慮一下:如果傳統上以「品質書評」自許的菁英觀點將無以為繼, 那麼在網路上是否已有足夠質量的書評文論可以取而代之、而不致於成為一種「劣幣代良」的現象呢?   與實體刊物類似, 網路上的高格調文作與書評亦往往只能屈身小眾──即使是在傳播成本極低的網路上, 山本周五郎的「對象」看法也有待斟酌之處。身為一個閱讀者, 敝人對於網路書評 、書論的未來仍有更高的期許──幸而就在「天上大風」、「世界末日」等部落格上已看到了一點可能性。     蠹魚頭〈事情正在起變化〉(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01033404/http://blog.roodo.com/fishhead/archives/3639661.html)   發表於 July 27, 2007 04:41 AM        ──‧──   07 年第 30 週﹥[#擊磬日新] 個人性陳述的文學家   【7/27 余曰】一個在祖國逼迫下選擇了放逐之路的劇作家, 十幾年後卻在中文世界的知音不多之下, 得到了華人藝文界已引頸企盼著數十年的至高榮賞。   高行健是一位實踐「個人的語言」文學的作家, 他在其祖國的地域、乃至於祖國的彼岸島嶼, 都有紛陳相異的評價, 這也彰顯出他果然當不成「為人民服務」的作家。浸淫於在逃亡中尋求新語彙的高行健習慣於「自言自語」;因為他是一個良心的作家, 他只寫出自己想要寫的句子, 文學只是歷史的個人性「陳述」。   山本周五郎說過:「小說必須以最大多數的讀者為對象」, 高行健的小說則以旁觀且自省的角度來發想, 這兩個人大概是對不了話的吧。     摘 Noel Dutrait〈聆聽高行健(上)〉(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3942226&Encode=big5):「我們應該記得,20世紀初曾爆發了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與自由主義者胡適之間關於「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其中陳獨秀主張「主義」, 也就是「理論」(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而胡適則主張以實用的方式就社會問題逐個的探討問題。20世紀末,高行健在1993年就他的意見發表了一篇名為〈沒有主義〉的文章,在序裡面,他為他認為的「沒有主義」下定義,他寫道:   沒有主義,不妄圖建立什麼學說,但不等於不說。衹不過無始無終,說歸說,不導致甚麼結論。   個人無法把握這世界,不如靠邊站,不去妄想主宰這世界,也別由這世界無端給宰了。」   發表於 August 12, 2007 04:32 AM        ──‧──   07 年第 32 週﹥[#擊磬日新] 失憶過往的都市   【8/14 余曰】龐龐古城的「隙縫」在快速消逝中, 城市風貌現代化了, 就和第三世界的諸多水泥化過度的城市沒有兩樣, 於是古城宣稱它已經「趕上了國際腳步」。但是, 這樣的城市景況還留存有幾許的城市記憶呢?不再記憶過往的都市, 仍能遽以為古城的「繼承者」嗎?   只要有資金的投入, 任何現代化建設都可以出現在任何一洲的都市國家裏──就像台灣可以花大錢把日本的「可對時」高鐵變成島上的「脫班」高鐵, 猶自傲為一種「進步」。然而文化古蹟一經破壞掉, 將成了永遠的失落。也或許是今日的 Beijing 都會在迎向奧運榮耀的眾所喧囂之際, 已無力再回顧昔日 Peking 城的歷史采風了。   而台灣各縣市主政者對於城市的思考邏輯又會有什麼不同呢?當我們於年初看到新光保險大樓、台北 101、美麗華摩天輪等(尚)不具有明確文化獨特性的技術建物成為台北燈節主燈上的城市背景, 而前此有台北孔廟「萬仞宮牆」的拆除風波, 今有宜蘭縣以持續虧損為由停辦「國際童玩藝術節」(有幾人記得其中的「藝術」兩字?), 答案大概已略示一二了。     摘 hara〈偷窺「北京的一天」〉(http://www.ccha.org.tw/blog/index.php?load=read&id=100):「大塊文化在2005年曾模仿「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的模式,出版了一本書《在北京生存的100個理由 》,裡頭的中國作者對於北京的「轉變」大多說的含蓄,但本書對北京的三句精簡詮釋倒是說的貼切,「這是一個歷史與文化板塊層層擠壓的城市」(也是這個理由讓許多外國觀光客對北京趨之若鶩,讓許多現代中國人要除之而後快);「這是一個層層板塊中有著隙縫的城市」(我認為這個板塊中的隙縫,正是現代北京的開發過程中的主要犧牲品);「這是一個隙縫中各色人等自有天地的城市」(這些各色人等所擁有的各種天地,在現代都市發展邏輯中,只能夠有一種,就是政府與開發商所協議的那一種)。」   發表於 August 24, 2007 05:27 AM        ──‧──   07 年第 34 週﹥[#擊磬日新] 不透明的金錢遊戲   【8/21 余曰】這是個金錢遊戲的時代。就小老百姓而言, 在這微利且產業型態不斷改變的年代, 薪資所得越來越無法成為唯一的經濟依靠, 很多人因此有尋求投資工具的必要, 而這些投資工具或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盛行, 又反過來使得市場變動愈遽, 人民對於供需機制更失去信心, 又增加了對於投機性產品的需求。資本主義社會已陷入了這種惡性的雙向回饋而無法自拔。   近日美國所爆發的次級房貸流動性風暴即其中一例, 由於投機性熱錢(hot money)在全球化資金市場裏充斥, 次級房貸債權證券化商品才得以大行其道, 且由於金融商品包裝、再包裝的「去透明化」性質, 原始的市場資訊變得更為隔閡與難取, 風險性的評估更是容易出現差池。對投資散戶來說, 一切皆是操之於人, 所有的資訊接觸都是隔了更多手的, 熱錢的動向絕對不是任何一位明星基金經理人或投資機構所能全盤掌握、並準確告知你的。   金錢的遊戲為風險賭博的遊戲, 當一個投資者忽略了市場資訊不透明下所隱藏的風險機率時, 他就已陷於不知何時會引燃的危機而不自知了。     元毓〈次級房貸風暴的一點看法:熱錢、法律與實質利率〉(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23094708/http://yuyulaw.info/wordpress/%E5%95%86%E6%A5%AD%E8%A9%95%E8%AB%96/%E6%AC%A1%E7%B4%9A%E6%88%BF%E8%B2%B8%E9%A2%A8%E6%9A%B4%E7%9A%84%E4%B8%80%E9%BB%9E%E7%9C%8B%E6%B3%95%EF%BC%9A%E7%86%B1%E9%8C%A2%E3%80%81%E6%B3%95%E5%BE%8B%E8%88%87%E5%AF%A6%E8%B3%AA%E5%88%A9%E7%8E%87/)   發表於 September 8, 2007 04:00 AM        ──‧──   07 年第 36 週﹥[#擊磬日新] 真正的本土   【9/2 余曰】一向以旅裝自在亮相的本土作家黃春明, 其出身頗不同於從明星中學、文藝營裏出線的諸多名家, 他自始就在市井草根生活中作出其所體驗到的鄉土詩情。一位剛來台灣、後來被當作匪諜捉走的外省女青教師讚賞了一個中學生所寫的台語懷母詩文, 讓一位操宜蘭腔的鄉土創作者在教育體制的挫折壓力下, 啟蒙了他的文學世界。   黃春明一向是小人物的觀察者與理解者, 不消說理、喊口號, 我們自然能讀出來他看出的社會況味, 這十幾年來他投入於兒童文學與劇本的工作後, 又把非屬狹隘、而是身處關懷的本土觀給了孩子們的心靈。什麼是真正的本土?黃春明已具體地寫在故事裏。   發表於 September 19, 2007 05:44 AM     黃春明演講〈等待龍眼的季節──黃春明的文學生活〉(https://dringo.pixnet.net/blog/post/29203605)        ──‧──   07 年第 38 週﹥[#擊磬日新] 哲學之本來面目   【9/28 余曰】如讀書人伊塔所言, 《蘇菲的故事》只能算是本哲學引題的書, 而《西洋哲學故事》讓你於明白大哲學家的思想脈絡之餘, 更能接觸到其理論之梗概與最精華的部位。且較之於一般條理整齊的教科書, 裏面有不少引用哲學家之語與行動的地方, 更顯回復哲學本來面目之可貴。   敝人猶記得在國中初閱此書時, 猶如開了一扇窗, 算是進入哲學之門的鑰匙之一。這本書當然可當作一般傳記式的記述來讀, 但在論及思想本旨的部分, 請一定要慢下來思考, 且將前文與後文聯繫起來, 你就會發現, 其實它已是一本對關鍵命題有所深入的哲學概論了。   至於裏面的譯詞就像《新潮文庫》的很多作品一樣, 並不是很流暢, 帶有不少英式中文。然而, 如敝人曾提過的意見, 受到原文羈絆的語句結構, 更能讓非原文讀者揣想出原作的本味, 尤其是在重視語詞上的邏輯結構、因果關聯分析的哲學之作中, 反而成為一項在意料之外(、俾益於文本脈絡思維上)的優點。     摘伊塔〈威爾‧杜蘭 《西洋哲學故事》〉(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463):「威爾‧杜蘭這種,將哲學家生平與主要思想學說的方式,使我們知道,原來那些執見都其來有自,受限於哲學家自身的時代背景、經歷與學養。比如說,由於柏拉圖因援救蘇格拉底,遭民主黨人嫌惡,自紀元前三九九年避禍遊歷,見過埃及神權政治深覺震撼,又對雅典的民主政治大為反感(因為蘇格拉底因此制度而死),遂使他的《理想國》架構了哲學家皇帝的,精英專權治國的政治。康德母親是虔誠教徒,他自小在宗教氣氛長大,這使得他成人後一方面對宗教反動,永遠脫離教會;另一方面企圖將宗教關於信仰的真諦完全保留,建構的倫理學注重義務反對快樂,充滿嚴肅氣氛。尼采的父親是牧師,情感纖細女性化,又信仰虔誠,小時甚至有「小牧師」的稱號。長大卻打著紅旗反紅旗,高唱「上帝已死」。曾熱愛露莎樂美,但因眼光深刻銳利,不夠溫柔叫人害怕,而未得美人心,這使得他日後終生厭惡女性,充滿詆毀婚姻愛情的言論。這些,都不是單讀哲學專論所能知道的。」   發表於 October 6, 2007 04:51 AM        ──‧──   07 年第 40 週﹥[#擊磬日新] 小鎮的平常滋味   【10/7 余曰】雨港基隆有名聞全島的廟口小吃, 不缺的是漁港的新鮮海產, 更有許多街弄間的老店販賣著一些老點心。在數十年前現代商場尚未興起前, 港都曾吸引台北人來朝聖的舶來品「百貨」店面猶存幾許風味, 只是老態盡露。   基隆不只是雨港, 它還是個山城;在縱貫線走廊裏的七堵自古為基、北往來的必經之地, 現在為一個以外出通勤為主、商業不見繁榮的普通住宅區, 不過以其南興路菜市場為核心, 這個小小的地方型商圈還是維持著傳統叫賣與小吃店羅列的型態, 與台北業經設計規劃的各地夜市相較, 或許亂了些, 但也因此多保留了些原味吧。   廟前不定時出現的早晨蛋餅攤、開元路的「重量級」咖哩麵、菜市場口的「絕」臭粿仔湯、中學生常逗留的豆花店、與卡在路中間常被警察驅趕的手工饅頭攤等, 都是一些持續了幾十年的味道。這裏並不有名, 幾乎不曾列於任何旅遊美食指南內, 但不少外地來基隆的學子在吃膩了廟口小吃後, 往往會發現最濃郁又平價的滋味就在七堵的菜市場這一帶哩。近年在七堵山區還興起了一陣休閒農場風, 如以鴨子商標著名的達克公爵山莊也隱身於其中呢。     摘美食激進份子〈基隆探索美食 (七堵篇)〉(http://tw.myblog.yahoo.com/gary-lovetoeat/article?mid=23977):「接著我們就要進到七堵市場囉,身材纖細的Judy,領著我們穿梭在摩肩接踵的市場人群中,吃到了很多道地美食,這裡的物價很便宜,看到很多東西都是台北沒有的,首先來到一個賣醬菜的非固定攤位,買了榨菜炒肉絲、嫩薑以及Judy大力讚揚的泡菜!往前走幾步向右一看,發現另一家賣手工麵包的小攤,老闆娘不疾不徐的介紹,他的產品不但手工而且都沒有添加危害人體的成份,於是胡姐買了小貝果,我買了一包芝麻麵包,慢慢嚼著香味就出來囉!還有賣素菜跟各式蔥油餅的,市場內各式各樣的攤位多的目不暇給,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市場走到底右轉,來到崇智街就在路口會看到一家賣炸雞卷跟蚵仔粥的小店,這家店貌不驚人,但是他的炸雞卷可是令在座的各位嘖嘖稱奇呢!店裡的產品,種類不多但便宜又好吃;隔壁的阿美魯肉飯,粿仔跟現切的滷菜是他的強項,看看圖片中的豬血,一看就知道很好吃啦!」   發表於 October 21, 2007 05:01 AM        ──‧──   07 年第 42 週﹥[#擊磬日新] 記者的尊嚴?   【10/22 余曰】因為在現場抗議環評大會變成閉門會議的周富美記者, 被所屬《自由時報》予以調職並冷淡同意其辭呈 e-mail, 這反映了什麼媒體的問題呢?   政府部門的抱怨信直通報社高層, 也就得到了對「採訪權」來說最具壓制力的效果──記者同時面對著採訪對象與社會反應的壓力, 這是外部的壓力, 而一個有能識的記者須以其自身的新聞理念與判斷力決定要怎麼做;另一方面, 在辦公室內則面臨著體制內的資方壓力, 而這也是她經濟資費的提供者, 故又兼有生活壓力的現實。   在這個「環評閉門事件」中, 法律對於資訊公開的規定被扭曲, 社運記者的採訪權被排除掉, 報老闆更選擇了服從, 而其他上千位記者卻只有寥寥數十位連署聲援, 這些是不是代表著整個新聞界從業者的心態已不再有「無冕帝王」的自我認知與尊嚴了呢?     孫窮理〈再談資訊透明與記者的集體性〉(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110150513/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186)   發表於 November 4, 2007 05:17 AM        ──‧──   07 年第 44 週﹥[#擊磬日新] 不中國的華人巨匠   【11/5 余曰】貝聿銘以其收山之作重返中國原鄉, 現代主義的教父因此返歸鄉愁了嗎?對於這位向來以龐鉅造型及炫人的材質表現來俯視世人的都會建築師, 華人因其血統而愈加敬重, 然而與同門王大閎的低調暨氣韻相比之卜, 他卻是絕對性之西方風格的巨匠──除了血緣以外, 大師盛年時的知名作品看不出絲毫的中國味。   台灣有幸擁有了一座例外, 以三合院聚落為發想的東海大學頗具東方人的空間觀。或許, 大師是屬於世界的, 其視野當然是全球的, 對於身分的認知並無法侷限他的揮毫筆力, 而以那個認知來看待其作品的人更是小覷了結構創造者的本事!     顏忠賢〈貝聿銘的令人意外〉(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31181144/http://blog.chinatimes.com/yanchh/archive/2007/10/31/212675.html)   發表於 November 20, 2007 05:57 AM        ──‧──   07 年第 46 週﹥[#擊磬日新] 絲絲縷縷的快雪時晴   【11/13 余曰】繼之於雲門的狂草之舞, 國光劇團也把書法之藝給「搬演」到了大戲台上。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未果為結, 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雪中賞景本為悠閑之舉, 帖文並只是簡單的問候之語, 新編劇本則以書聖之遷徙江南與文物的歷史播遷為經緯, 企圖營造出流浪者(族群)尋求一個新的定位的探索過程。   事例必有古, 絲絲縷縷皆有其所由來端;新與舊之間具有不能切離的歷史脈絡, 而新的歸屬之鄉也定然是一個承繼了過往的所在, 它能融合今古, 創新生命與文化。一個完整的人格、或一個完整的族群身世的認同始終不能是離母斷祖的, 臍帶之未定論終究只是一個自我的否定與徬徨。     黃玉芳〈快雪時晴帖 京劇唱從頭〉(https://www.ptt.cc/bbs/ChineseOpera/M.1194084548.A.DAE.html)   發表於 December 6, 2007 06:52 AM        ──‧──   07 年第 48 週雙週﹥[#擊磬日新] 不切時務的孔夫子?   【11/28 余曰】儒學為北自日本、南迄越南的東亞地區, 其傳統學術思想的一個大支, 雖然曾在西化與左派思潮的引進中備受爭議與質疑, 然而時過境遷, 孔老夫子的生活性哲學又在各地被重新拾起了。   除了華夏文化傳播地域之外, 孔子也對西方世界起過一些漣漪。就像佛教在初引入中土時, 僧人常將佛經相類於道、易之書而引起士大夫階層的興趣, 孔學最早也由化身為「西儒」的耶穌會傳教士介紹到歐洲, 「獅子高吼」般的啟蒙主義大哲伏爾泰就把家中的耶穌像換成了孔子像。當然, 被過度「理想化」的中華帝國體制也引起了一些「想像」上的誤解與偏見, 後來孔學並成為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這兩個死對頭所一致唾棄的思想敵人。   如今在去中國化口號當頭的福爾摩沙島上, 曾被先前的威權統治者刻意教導並保存的儒家思想似已成為一種不合時務的偏流, 反倒是曾經「鬥臭人民首號階級敵人」的海峽彼岸正在重新探討孔子思惟的現代適應性, 而受惠於中央台「百家講壇」節目之賜, 相關的書籍就不時以百萬本的銷量登於排行金榜上, 乃為以洋書譯本及通俗生活類書為主流的本島書市所未得見。     摘賀文玄〈孔子影響世界400年〉(http://www.booker.com.cn/BIG5/69362/5441587.html):「  為避免尊孔被理解為崇拜偶像,耶穌會教士竭力將孔孟之道解釋為“唯物的純粹道德和哲學”,並對其中的“無神論傾向”做了批判。這雖然是個並無太多惡意的曲解,但正是這個曲解,讓孔學在當時的歐洲各國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由於中世紀神學的禁錮,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思想靈感枯竭的深淵,“唯物的純粹道德和哲學”從東方突然傳來,令渴望擺脫狹隘精神束縛的歐洲思想界眼界大開,歡呼不已。   法國大哲學家伏爾泰對孔學的傳入興奮不已,他甚至把家中的耶穌畫像改為孔子畫像,朝夕禮拜,並寫了首虔誠的讚美詩:“孔子,真理的解釋者,他使世人不惑,開發了人心,他說聖人之道,絕不是預言者的那一套,因此信仰他的人,本國外國都有。”當時啟蒙運動的主力軍法國“百科全書派”同樣推崇孔子。狄德羅感歎孔學只用“理性”就做到治國平天下,霍爾巴更在其代表作《自然的體系》、《社會的體系》中以孔學為依據,主張以中國的社會制度代替西方的社會制度,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魁奈是著名的法國重農學派代表、被馬克思譽為現代政治經濟學始祖。他對孔學推崇備至,認為《論語》一書的價值超過了希臘哲學七賢的全部著作,他的重農主義即源於儒家“以農為本”的思想。」   發表於 December 17, 2007 05:45 AM        ──‧──   07 年第 50~52 週﹥[#擊磬日新] 自閹中的Y染色體?   【12/26 余曰】除了眾所皆知的天擇與人擇之外, 十九世紀達爾文所提出的演化理論還包括了「性擇」。由原始但仍極為普遍的無性生殖方式所演變出來的有性生殖, 是兩性既合作又競爭的無意識過程, 而人類性染色體的X、Y本來是同源的染色體, 後來才分化開來。在演化的過程裏, 雄性/男性一方總是既取巧又投機的, Y染色體即已簡化到了X的十分之一──反正只要能生成睪丸不就達成任務了?於是精子就「輕裝化」,把更多的工作與負荷都留給卵子負責, 這似乎正與社會男性常佔女性的虧成為一種表裏之相。   但投機取巧的Y卻也不能再高興太久, 在數億年的主動性衝動之後, 有不少演化學家以為, 過於簡化的構造使得Y染色體難以在基因重組的過程中提供多一點的貢獻, 或許它將因而走入了演化的死巷, 以後Y、暨產生它的男性就會雄風不再, 從此失能了。   另外, 原來閹割的男性平均可增加十三年的壽命呢!但雖有這麼「有效」又簡單的延年益壽之道, 只怕沒有幾位男人願意在Y被演化機制給淘汰前, 就提前拋棄了自己的男性「本色」吧?!     潘震澤〈男性的沉淪——《Y染色體》導讀〉(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20050641/http://blog.chinatimes.com/jenntser/archive/2007/12/19/228116.html)   發表於 January 8, 2008 05:44 AM        ──‧──   08 年第 1~5 週﹥[#擊磬日新] 張愛玲‧將傾之城   【1/14 余曰】猶存的華麗風情中藏著沒落的陰影, 將傾之城, 亦是慾念腐酸之地, 這才是張愛玲筆下的淪陷港都──夜上海的真貌。她總是將角色置於與外界隔絕、油漆已塗得「亮晶晶的凸凹不平」的西式時尚店內, 現出「摩登」都會的現代性頹靡氛圍。   張的老上海是真實與想像交雜的場景, 而戲內有戲, 螢光幕下還有王佳芝正在巧妙扮演、又無以抑制地活在其中的外行間諜片, 隱喻式描述了十里洋場由市井沒入夢幻、復由夢幻沉於耽想的曖昧, 而悲劇也就不由然地展開了。   李安的上海於精密仿擬中被稍稍美化了一些, 現在的上海則成為全球最大的建設工地, 時來時往, 一座城市的步調隨著其中人們的步伐而易, 演示了人生的合與離。     李歐梵〈遲暮的佳人 談《色,戒》中的老上海形象〉(https://mypaper.m.pchome.com.tw/maple20131116/post/1326712706)   發表於 February 15, 2008 06:38 AM        ──‧──   08 年第 6~13 週﹥[#擊磬日新] 轉換成幻想的焦慮   【2/8 余曰】這則短篇小說把中年人的更年焦慮寫得真是活靈活現呢, 好像當事人親疏己見似的。或許是真確的, 人生有出軌之必要, 無論是存在現實、或僅止於幻想裏。在生命史轉變的時刻, 體能(與體態)上的改變不惟改動了親蜜愛人心底裏對於你/妳的一點過往形象, 就連你自己都會對自身產生了疑慮, 而這麼樣的疑惑也許只有在脫離軌範的幻想中才得以獲取自體回饋式的滿足。   然而, 你那已被轉換過的體形同心態, 便是有了一番翻雲覆雨般的天外暇想, 難道不會和初行自慰獲得快感後突然感到一絲不安失落感的少年兄一般, 又迅即回復到現實中所面對的中年焦慮嗎?只是各人的經驗都有差異, 對照不等於比較, 比較也不等於類同, 你我皆是客體, 焦慮並不相同, 只作一哂也就罷了。不過, 焦慮仍然是一種亂想的煩惱。     忽忽〈中年男子的性焦慮〉(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30140225/http://blog.chinatimes.com/hoohoowee/archive/2008/01/25/239189.html)   發表於 April 30, 2008 06:23 AM        ──‧──   08 年第 14~31 週﹥[#擊磬日新] 軟體黃天何所立?   【4/6 余曰】東漢末年黃巾賊高唱:「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在俗世眾民未察覺下, 開放原始碼已深深植根於網路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只是不那麼汲及於以名取利。   事實上, 早在 MacOS、Windows 尚未問世之前, 初期的 Internet 即以草根性的自由軟體形式實作其軟體暨協定上的構架, 這當然也遠在 FSF、Netscape、Linux、Wiki、AJAX、CC 以前。後來版權私有產品的經營者利用了網路的既成開放模式, 遂行其新產業霸圖的大行, 自由軟體反而得用「開放原始碼」的新名目, 行游擊策略以掙回其正纛。   「軟體業裡也能實行資本主義,那就是開放原始碼。」?實則商業市場的獨佔、寡佔、抑或完全競爭的型態, 皆是資本主義──Linus Torvalds 雖說了那句話, 但開放原始碼本來是理想主義時代的一個承繼名目, 其起源於軟體業前資本主義的時期, 早早在封建的 mainframe 架構裏竄出其不安於室的創發力。Linus 是程式開放思維的明星級 leader, Lessig 是創用開放法理實行上的 master, 然則 Richard M. Stallman 這位陳義孤高的 guru 才是 one of the last true hackers。   對了, iPhone 的 SDK 已於上個月宣布釋出了, 而最受媒體青睞的 Steve Jobs 這位引領資訊產品時尚的 marketer 的「選擇性開放」策略又將是?蘋果近期在 iTunes 與 QuickTime 更新服務幫你「自動」安裝 Safari 瀏覽器的動作頗引起爭議, 夾雜過於明顯的市佔率企圖的「買一送一」措施還是得有所節制的, 不然被揭穿的逐利動機會赤裸裸地將其風格面紗給褪去。供應面實在不該試圖去制壓需求面, 才能維持市場機制的有機競爭性。     孫窮理〈市場機制與開放原始碼–「維基經濟學」讀後心得之一〉(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02073717/http://www.blackdog.idv.tw/wordpress/index.php/2008/02/10/wikinomics01/)   發表於 August 16, 2008 07:01 AM        ──‧──   08 年第 11 月 1 日﹥[#擊磬日新] 海角輿論壓力   罵黃哲斌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 像是在這一篇〈我也要談《海角七號》〉(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8234419/http://blog.chinatimes.com/lotsoffun/archive/2008/10/18/335772.html)的回應裏, 黃先生對於被人指著鼻子罵明明不太愉快, 卻得像受到委屈的小媳婦般在面對挑剔的公婆時, 仍得忍氣吞聲, 在效法老萊子說盡好話之餘, 自己的抗辯之語還是得一再往腹內吞。這多少反應出某種「海角輿論壓力」的社會效應吧?我看真正要擔心的應該是「金馬獎」揭曉後的評審團吧?呵呵。   其實各種評論的角度都應該並存的, 沒有一種聲音能想當然爾壓制另一種聲音。眾聲喧嘩, 好不熱鬧, 不正是這部片子裏所呈現出來的島內社會實態嗎?我是各種正、負影評都看, 看越多越有意思, 對照起來頗有其趣, 在出了電影院後所衍生出來的社會思考脈絡因而有更多的延展性, 如此不是甚好?   發表於 December 4, 2008 07:25 AM        ──‧──   08 年第 12 月 6 日﹥[#擊磬日新] 發聲權的政治性判重   主流的篩選目光頗異於偏流。就網民看到的, 此波野草莓學運所帶來的網路迴響與正面支持度遠不如去年的樂生院保存串連運動, 不過由於前者所涉及的是當紅的政治激辯題目, 迅及引起了主流媒體的大幅報導。   而樂生的運動至少持續了五年, 但因從事的是並不討好、甚至與地方開發民意有所矛盾的社會邊緣兼人道議題, 且其歷史進程也更為複雜, 直到了去春才掀起廣大的網路串連聲勢, 進而逼得主流媒體不得不正視之。   民主權力的配置屬於政治場域的較勁與爭鬥, 而媒體發聲權也同具有政治性的判重與取捨, 顯有其端。要怎樣才能打破社會性的階層隔閡呢?參〈啊!樂生!〉(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26092330/http://www.sun-line.idv.tw/blog/index.php?load=read&id=529)。   發表於 January 15, 2009 07:31 AM        ──‧──   09 年第 1 月 27 日﹥[#擊磬日新] 勸世聲中的環島鐵馬行   於牛年的第一天看了陳懷恩執導、或該說是「紀實」(陳語)的《練習曲》, 流行落伍者的眼球也隨著唯一主角阿明的舊腳踏車於一百多分鐘內簡單「環島」了一趟。   由於劇中每一日的劇情與人物以片段式呈現, 所以像是吳念真等「大角」客串時的「說教」意味是太突出明白了些, 不能像《海角七號》那句「山也 BOT!海也 BOT!」般融於主要情境裏。然而, 較之以通俗對白張力取勝的《海》片, 《練》片的風光又多且美, 看起來更適合當觀光宣導片喔! :) 片中在東部一間破房子牆壁上貼有〈莫生氣〉的處世箴言, 正巧敝宅早貼著這麼一張, 看來「助印」功德已廣佈全台囉。 XD   有一點可注意的是, 該片在過場串接字幕、劇中旁白、輕柔配樂等等有相當的「文藝腔」味道呢, 連已成為民歌傳說的《野火樂集》都現聲了, 這或許與導演本身為出身於 1980 年代國片新浪潮的資深攝影師有關, 那時的劇本台詞於寫實中多少仍保有更上個年代文藝片的餘緒。由於與全片的漸進基調是一致的, 《練習曲》在「文藝」片段的處理上, 不致於像《海》片的七唸情書與現實場景顯得過於突兀。   看完後, 對於《練習曲》的整體感想又要怎麼說呢?其與《海角七號》對比出「一靜一動」之截然相異的過場與人物性格(阿明是聽障者), 兩片瞧得出來皆是在劇情接續圓融度上不甚成熟的作品──《練》片是受限於「分日」式的劇本結構、《海》片是今昔場景插敘得太過勉強, 但欣賞起來一樣讓人覺得既舒服且暢快, 你在聽到導演意圖性的說教、或「社會關懷」之餘, 仍然能夠沒感到具體負擔地接受了全片的影像。   由於阿明的吉他早已斷弦了, 《練習曲》最後是在胡德夫於海邊的一人音樂台上面對無一聽眾、只有路過的阿明的超現實景象中, 包裹於〈太平洋的風〉一曲的溫和頌聲裏結束。   發表於 February 14, 2009 07:15 AM        ──‧──   09 年第 2 月 23 日﹥[#擊磬日新] 科學素養與生命思考   一個國家的「公民科學素養」水平與其國力、科技實力並不必然成為正比, 而與該國人民的教育與信仰內涵相關。常年所見的相關測驗統計中, 即顯示由於對基督教與「創造論」的信仰, 大部分的美國人並不太相信進化論與宇宙「大霹靂」等學術界公認的典範理論;相反地, 台灣人在西化過程裏沒太多生命思考面向的負擔(或教育?), 大都輕而易舉地把「人類是由猿類先祖演化而來」一說視為理所當然地接收。   另則, 中國大陸近年的經濟力、科技力雖則鵠起, 然而人民的科學素養評比及格比例仍然低到不及美國人的 1/10, 這顯見了科學教育就和公民道德一樣, 是不可能像蓋個百層大樓般有錢就可一步到位的。參潘震澤〈生之理》「公民科學素養」評比〉(http://www.udn.com/2009/2/16/NEWS/READING/X5/4737665.shtml)。   發表於 March 10, 2009 07:17 AM        ──‧──   09 年第 3 月 17 日﹥[#擊磬日新] 食古不化的「裏」字   究竟該用「裏」字抑或「裡」字呢?敝人從小學起習用「裏」, 「裡」被教導為俗字, 不該用於作文。這本為理所當然, 然而近年來「裡」字愈見其普遍, 就連研究文字學的作家張大春亦受其誤導, 近卅年來以為「裡」字為正寫, 近日方知其誤。   在 Nokia S60 3rd 平台手機上, 我早就發現內建字型居然沒有「裏」字, 凡在文件或網頁中遇及此字必以空白方框來顯示其缺字, 不過我猶堅持續用「裏」字, 或乃食古不化者也。 :) 參張大春〈網友Anne問字典,兼及「戛然而止」/「曳然而止」〉(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13130204/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09/03/12/384030.html)。   發表於 April 21, 2009 07:09 AM        ──‧──   09 年第 4 月 15 日﹥[#擊磬日新] 「若為愛國故」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 兩者皆可拋。」這是十八、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啟蒙與民族國家革命時代的話, 後以往後政客的操作歷史來看, 通常還可以附加一句:「若為愛國故, 三者皆可拋。」   像我等小老百姓, 實在沒偉大到敢於口口自稱「民主國家的主人」, 不過政治上總不乏「偉大」的人來教導草民徒輩怎樣去愛國的──當然, 這是基於特定的愛國「定義」。   發表於 June 12, 2009 07:26 AM        ──‧──   09 年第 5 月 19 日﹥[#擊磬日新] Twitter 是「後網誌」   微網誌的當紅炸子雞 Twitter 領先了技術面後來居上的 Plurk 先上了太空。刻在進行的最末一次哈伯太空望遠鏡維修任務, 一位亞特蘭斯提號太空梭上的太空人發送訊息到 Twitter。在去年四月中旬, 則由國際太空站(ISS)裏的太空人來為洋基老球場舉行首次「太空開球」。那場比賽的先發投手就是王建民, 當時幾乎是投手群崩盤的洋基隊唯一勝投保證的王獲選為該月 MLB 最關鍵時刻球員, 不過於一年後的同個月份卻成為洋基隊史上連三場被打爆最慘的投手。不管如何, 想要從太空中做這類「小動作」, 可要先花上億美元把人給送上數百公里上的高空才做得到呢!   若把《明日報》時代的個人新聞台當作是「前網誌」──島內網誌服務的先聲, 那 Twitter、Buboo、Plurk、無名 Digu 等可算是召告「後網誌」已起的現象吧?我之所以稱之為「後網誌」現象, 是因為「微網誌」一詞不能完整反映它們的通訊性質。傳統網誌或部落格仍屬於非同步溝通的訊息展示, 但這些類 Twitter 服務卻有不少人把它們當作另類的即時通訊(IM)服務來用了, 還有一些小圈子將之作為團體訊息交流或主題討論區之用。各個 Twitter 克隆(clones)反而更像是古老、以個人板服務為主的那種 BBS, 只是已完全 Web 化了。   發表於 June 28, 2009 07:49 AM        ──‧──   09 年第 6 月 6 日﹥[#擊磬日新] 悲劇事件與物化標籤俱時代之表徵   一九八九。六四。天安門廣場。王丹。柴玲。熊焱。王治新。吾爾開希。人民英雄紀念碑。趙紫陽。坦克車。風波。廿週年。   Ernesto Guevara, Che Guevara。冷戰初肇期的南美摩托車之旅, 美帝黃金年代哈雷機車上浪蕩青年的偶像。極左派的意志圖騰, 中產階級中生代的時尚靈感。國際革命旅的實行者, 資本商品上的裝飾圖樣。永遠然而過去的浪漫革命傳奇, 現在且永恒的逐利商業素材!?   發表於 July 27, 2009 07:44 AM        ──‧──   09 年第 7 月 11 日﹥[#擊磬日新] 多年磨一劍   《現代文學》創刊人之一、《家變》的作者王文興獲得了他不太了解其重要性的國家文藝獎的肯定。與譯書相反, 當今書肆中的本地小說多以輕、白為尚, 熱門網路作家可在一年內出版多部作品(某一位最紅的「快刀」甚至於某一年幾乎月月出書), 王文興則一向以「多年磨一劍」的慢功著稱, 成果則是本本堪列入現代小說選要目的作品。   幾位部落客勤奮到一整年都能天天寫書評, 王氏則提倡精讀之道, 這正合慵懶如敝人者的習性, 偶有友人問及廣讀通識之逕, 余但回曰:「無他, 唯有反其道而慢讀, 句句唸, 字字入目而已。讀少無礙, 貴以費時費心, 方償諸記憶與思索長效。」參《聯合報》〈慢筆小說家/王文興:重拾古體文學興趣〉(https://udn.com/news/story/7332/5003776)。   發表於 August 22, 2009 07:39 AM        ──‧──   09 年第 8 月 28 日﹥[#擊磬日新] 「奈米」魔法科技   「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皆與魔法無異。」的常見事例, 可舉「奈米」(nanometer)為證。奈米一詞原來無啥特殊性, 不過就是微觀尺度下的一個長度單位, 即十的負九次方之一公尺。   不過現在它已變成常見的產品行銷廣告前綴詞, 奈米儼然是某種神奇物質、某種特別的成份般, 成為產品的「功效保證」。非僅是依憑於微觀尺度下材料電子特性的積體電路製品要以奈米為技術標榜, 就連農產品、保養品、衣物的廣告語中都不乏「本品內含奈米成份」了!   顏清標還曾於立法院質詢中, 說過「政府怎麼可以提倡奈米?那農民的稻米要賣哪去?」的經典笑話。就算在學界, 也習用「奈米技術」(nano-technology)此一名詞, 若純粹以中文語義來論, 早期稱「奈米級技術」(nano-scale technology)才是較妥適的用詞。   發表於 September 22, 2009 07:30 AM        ──‧──   09 年第 9 月 5 日﹥[#擊磬日新] 老文青記述裏的傳說人物   終生的理想主義者、政治及社會的雙重良心犯、從不退卻的左派頑固份子陳映真, 幾乎成了一位存留於志文式「老文青」記述裏的傳說人物──然而, 他是遠比已被商品主義體系給符號化、誠品式「新文青」所熱擁的切‧格瓦拉更為真實的本地性存在。   約莫二十年前, 少年的我由校刊的轉載中首次遇見他的《人間》雜誌, 為其中圖文所表現的社會現實感到一絲撼動, 至今猶記得那篇專訪裏陳映真談公害、原住民雛妓、老兵、飆車等──多年後的現在仍沒完全解決的──社會症候, 《人間》雜誌後來也成為了消失於書肆裏的傳說。   曾淑美女士在〈陳映真先生,以及他給我的第一件差事〉(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1&id=106120)回憶了當年的一些幕後實事, 正讓後進者得以一窺傳說的背裏。   發表於 October 23, 2009 04:09 AM        ──‧──   09 年第 10 月 26 日﹥[#擊磬日新] 「新中國」的遺民   曾經, 最貧窮的香港人為住不起屋、居留權有疑的船民, 以及居於舊九龍城、調景嶺的「國籍不明」者, 他們的第一代多為六十年前──那僅有的一位──「中國人站起來了!」之時與之後, 於數十年鬥爭運動中逃避至港的政經難民與抗日老兵。   迨富麗香港「回歸」中國的懷抱, 最貧窮的香港人又成為偉哉祖國光環籠罩下、要建設新的榮耀紫荊城時「見不得人」的蔽膿壞疽, 於是一批、一批遭受到了港府軟硬兼施的計畫性驅逐, 調景嶺那些早已褪色洗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海也從此消逝於香江港都的底層歷史裏。   如今已成為跨越資本繁榮界限之象徵的深圳河, 即是人為大饑荒「大躍進」時無數逃難者的溺斃埋屍之所, 這一條昔時為照亮偉大紅太陽而逼成的血流冤溝, 實乃是「新中國」前三十年自殘史的一道柏林圍牆, 只是少了任何官式的紀念, 河岸但見新的大樓廣廈宛如無名墓碑般、一棟接著一棟不絕鵠起。   具體分隔出西方鐵幕的柏林圍牆已被推倒了二十年, 什麼時候也有人能夠如《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那般, 碑刻上這麼一群時代遺民的真實流離史呢?   發表於 November 29, 2009 05:35 AM        ──‧──   09 年第 11 月 28 日﹥[#擊磬日新] 媒體視界的兩個中國   如同《全民開講》與《大話新聞》兩個掰話節目, 透過老闆家族都在大陸做生意的《旺報》與《自由時報》也可見到相異的兩個中國。其中一個是國際資本大洋場、世界市場新希望、人民樂觀齊向上、前景無限皆旺旺, 城市文明建設乃一日千里, 所以台商要用腳投票、「錢」進中國, 與中國人一起共榮共存共亡(誤)! Orz   另一個呈現出官員操守、民眾素養、食物品質、社會治安等等盡皆遜斃了的中國, 它儼然是全世界最不堪的爛地方, 但若「中國人來了」, 勇敢的台灣人卻什麼都會被比了下去:學生考沒大學, 查姥嫁嘸翁婿, 科技產業被掏空, 就連(拼裝易翻)遊覽車與(農藥加料)高山茶都被陸客給搶光了! 冏   張作錦顧往寓來:「「從前,台灣有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孩子們會不會偷偷的笑,覺得這是伊索寓言或天方夜譚?」(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5272275)究竟是別人限於體制而不能理解島民, 還是島民在心理上不願了解別人呢?訊息獲取有所偏曲下還能定位出正確的航向嗎?   發表於 December 27, 2009 05:18 AM        ──‧──   09 年第 12 月 11 日﹥[#擊磬日新] 年度房地產多頭總司令是?   北京三環內才一房一廳, 其租金上限就與一位將成為「台中直轄市民」的友人要在台中縣治租用的三房兩廳預算還來得貴一點, 難怪近來老聞京、滬人已經跟台北人一樣, 常得感嘆「小民居, 大不易」囉。   大台北的高房價問題, 癥結不在供給「量」上, 空屋率趨勢並未降, 問題出在供給「結構」上。美、日、歐房地產行情面臨不景氣都有相當幅度的下調, 台灣卻在央行量化寬鬆貨幣手段供給閒置資金及行政院利息補貼政策的做多支持下撐住了房價漲勢──無怪乎彭總裁被資金派及主流商業媒體奉若神明?──房地產泡沫乃能在傳統行業蕭條聲中繼續吹大。   於是, 小老百姓僅僅省了區區 2% 的房貸利率, 卻得揹起本金又貴了幾成的購屋重擔!優惠政策反而成為不惠政策。吳揆解決「民怨」的構想居然是要在郊區釋出更多建地來蓋更多房子, 而不檢討現行偏於「地產商利多」(而非自居者利多)政策的疏失, 那大概往後郊區也會成為新的炒作標的了吧?參 @MrBigflowercat:「北京求租一室一廳住房一套。範圍:北起北三環,南至復興路,西起五路居,東至車公莊。要求:2000/月以下。」(http://twitter.com/Qahagin/statuses/6231435530)   發表於 January 31, 2010 04:25 AM        ──‧──   10 年第 1 月 2 日﹥[#有此一說] 「芬蘭化」乃污名也?   這可奇了, 作為國際政治學上冷戰期間小國面臨隔鄰強權威嚇時要如何相處之經典範例的「芬蘭化」, 怎麼突然間被當成壞榜樣了?二戰後芬蘭人對蘇聯明確表態以「中立化」基本國策、卸除其戰略疑慮而保住了主權, 沒淪落成「人民共和國」, 並因而避免了戰禍再起的可能性。   以「親蘇」且「不遠西方」的立場除去國際體系干擾因素後, 該國從此能專心致力於民生與社會建設, 後來芬蘭由北歐的窮鄉僻壤發展成國民素質整齊、人均所得豐足, 政治透明度居於世界前茅, 女性出任政務官、民代、企業領導人比例奇高的國度, 而所具有保存良好的生態環境更讓觀光客欽羨無已。   其福利國家體制與人本教育思惟近年還在台灣引起了「芬蘭熱」, 接連出現幾本暢銷專書, 「芬蘭經驗」的體會尤催生了一位中時「華文部落格大獎」得主。且別忘了, Nokia、Linux 與耶誕老人的故鄉就在哪裏?   回過頭來, 我們這群勇敢、不妥協的台灣人又怎樣呢?一整個年代下來「泛政治化」邏輯讓官僚政策無心且無力於民生經濟, 經濟體系仍以低毛利代工業為主流, 實質薪資所得毫無長進, 貧富差距急速擴大, 犯罪率與失業率倒是高升, 且官商勾結弊案的規模益鉅, 外交上就算採取對抗姿態依舊難以使用國名、國旗, 還得將大量預算花在軍建武備上。   最讓人痛心的是, 招潮蟹的海灘一寸寸被工業區、發電廠與消波塊給奪了去, 黑熊的山林也遭受日益無情的土石流, 政治卻始終凌駕其餘。「搞社會民生終究戰勝搞意識型態」最顯著的癥象是, 蘇聯已垮多年, 芬蘭完好無殃;而中國形將崛起, 台灣在東亞刻正建構的自由貿易體系裏卻日益邊緣化。   日本有所謂「失落的(平成)十年」(其實要再加個幾年), 台灣大概也有個「停滯的十年」, 眼睜睜瞧著泰國、廣東省的 GDP 總額陸續超越我島, 南韓人也已不當我們是經貿對手。如果讓芬蘭人比較兩個社會的進程, 那麼您想, 北歐的公民願意選擇的到底是「芬蘭化」、還是「台灣化」呢?   發表於 February 28, 2010 05:18 AM        ──‧──   10 年第 2 月 14 日﹥[#擊磬日新] 慈善思惟該與時俱進   其實只要同本地的過往比較就夠了。很老實地講, 現代化社會民眾的期望是會「成長」的。二十年前若遇到同樣的滅村災難, 「竟然」有免費新屋子住即是意想不到的萬萬之幸, 還會嫌棄什麼「不合民俗習性」嗎?   然而到了今日那已成為「基本」的施與了, 我們如今要求更多的尊重與理解。其非唯物質性的, 猶需考量心理、群體生活性的因素。社會、人心、社群主體性觀念等等是會發展的, 而援助的思惟也就該與時俱進, 要不然社會已然成長了, 慈善救濟的觀念卻還停留在過去, 自然會產生突兀的脫節與扞格。   所以「一頭熱」的投入/決策模式有其無以顧及方方面面而誤踏入系統性障礙的風險, 對社會救助團體而言是如此, 對於幾個月前疾呼「讓慈濟來做!」的諸多知名網民也屬這般, 其中有些人現在不是反過來嚴批慈濟了嗎?這麼看來, 在公益互助觀念暨評判體系上該一同「成長」的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官、民、NGO 都得共同努力, 關鍵還是在於「不我執」而願多求理解的態度。     P.S. 梁文道《我執》剛出台灣版。     RT @Portnoy: 我現在在想的是:印尼、土耳其、伊朗、海地……的原住民跟災民會不會也都早就受到慈濟同樣的待遇?我得寫信到全球之聲群組問問看有沒有人有消息。   發表於 March 29, 2010 05:15 AM        ──‧──   10 年第 3 月 20 日﹥[#擊磬日新] 網際網路的未來?   香港、大陸的中文 BBS 系統程式源於台灣, 但台灣的 BBS 已沒落經年, 僅存 PTT 一枝獨秀。或許好死不如苟延, 不少 BBS 站、以及比 BBS 更屬前世代的 IRC、Newsgroup 雖然已幾乎乏人使用, 卻也還運轉著。   還有資深網民記得近廿年前, 風行一時的小地鼠(Gopher)資訊索引連結服務嗎?在 Web 興起前, 各大專院校、各個軟硬體廠商、各大圖書館總要架個 Gopher 站, 後來的 Gopher+ 版支援增強的互動性, 但面對 WWW 分散式超連結環境的勃發, 很快即退敗無蹤了。   採站內階層式索引架構的 Gopher 曾被預言為「網際網路的未來」, 卻沒流行幾年即從網路上消失, 留備份都來不及, 至於現今就連隨著 Web 2.0 概念時興的書籤網站也沒三個寒暑即退燒了。那麼, 人氣當頭的 Twitter、Facebook 真有可能常存下去, 成為例外嗎?   發表於 April 28, 2010 05:49 AM        ──‧──   10 年第 4 月 21 日﹥[#有此一說] 社會性思惟「入超國」   島民的集體文化思考慣性趨於淺碟化, 我島始終是國際思潮的殖民地, 因而與長期性產品貿易「出超」相反, 成為社會性思惟的嚴重「入超國」。   往正面想, 至少同性戀的接納態度就明顯開放於亞洲諸國, 其於國產電影裡的能見度更居於世界前矛(台灣週遭國家大多禁止該類電影)。但就壞的一面, 容易只以直接性情緒感受來決定其意見傾向, 如廢除死刑、美國牛肉進口的爭議等是。   自接受美援時代起因長期受到奶粉外商「宣導教育」所影響, 國人對於三月齡嬰兒餵母乳的比率一度在廿、卅年前低於 1%。近年受到醫護親子團體極力導正「奶粉最好」的錯誤資訊, 這個比率才升到兩位數。足見未經社會充分辯證過的生活新觀念, 可能會在多年來皆不自知的「偏誤心理」下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發表於 June 6, 2010 06:15 AM        ──‧──   10 年第 5 月 6 日﹥[#有此一說] 無法「與民交感」的廢死   對 o-t 推友「戰鬥力」之爭有感:廢死運動本已爬至多年來較佳的高地, 現任總統是首位自始即表達會朝廢死方向進行者, 而王清峰更為歷任法務部長最堅定於實施此理念者。獨立媒體與公視的立場完全站在廢死這一邊, 雖則廢死運動仍屬非主流社運, 但確實已存在更有利的環境。   然而, 在廢死宣傳力道加強下反倒跟民眾的「感情」產生正面衝突, 而「呷緊弄破碗」, 國家機器慌得急步調整方向, 導致「暫停執行死刑」破功。至少, 這已不能單純責怪「馬政府一意孤行」, 它終究也停刑了近兩年, 相關首長還曾是最友善於廢死理念者。今日的失敗代表策略得修正, 諷刺性、譴責式的遊行暨行動劇在「解構制度性話語」之餘, 明顯失去「與民交感」的實質行動力。   要達到目標雖不必然要求多數民意(歐盟民調至今仍過半反廢死), 「遞增的民意趨向」起碼是先決條件(如美麗島事件即獲得更多的社會同情), 如今則是反廢死聲浪高漲。廢死既然為社會長期觀念之改造, 尤不該僅是個案式訴求, 你可以找出幾個「寬容的受害者家屬」, 別人就找能出更多「公道未償的受害者家屬」出來, 一旦形成「受害-詰抗」對照情結, 社會上「以牙還牙」傳統觀念勢更難解, 且導師式「理念至上」心態容易讓基層民眾產生此般觀感:   「怎麼好像是整個社會對不起死刑犯似的!?」   這種氣氛已帶來反效果, 廢死聯盟必得反省過往策略, 當前的僵硬姿態已明確行不通, 只會引起社會反作用力。   憂鬱症患者有一種小圈子協談分享治療機制, 廢死團體與其一再找家屬來「示範」何謂寬容, 何不多多邀集立場相異的受害者家屬共聚相談?席中不應存在「導師(心態)」, 只讓家屬們各自抒發, 莫再急於引導求其共識──社運份子或寫論文者不該取代家屬成為協談主體。如此辦個幾年下去, 並展現更多「軟性的行動力」, 當有更多家屬覺得還有其他公義償還的路子、或者存在其他的撫慰可能性, 那還需憂心民意不會有轉向之一日嗎?   發表於 July 2, 2010 04:46 AM        ──‧──   10 年第 6 月 11 日﹥[#有此一說] 攘夷或開國?   黑船騷動後的日本幕末有「傻子」將軍家定繼嗣之爭, 紀州(守德川慶福, 十四代將軍)派得勢的幕府大老、彥根守井伊直弼因查悉「御誥」攘夷密旨, 發動「安政大獄」肅清一橋(慶喜, 末代將軍)派與尊王派, 卻導致水戶、薩摩兩藩的「攘夷論」脫藩武士報復以櫻田門外刺殺之變。   在初次英法聯軍伐清之役後艦隊轉航日本的壓力下, 幕府未獲孝明天皇御旨而簽署《日米和睦通商條約》引起攘夷論者反彈, 然而繼嗣兩派皆有井伊、薩摩守島津齊彬等領袖從清廷的「攘夷」慘況認知到「開國」勢在必行, 尊王、佐幕、攘夷、開國的鬥爭混同終究引起了他們所預料不到的維新立憲變局。原本, 尊王者堅決攘夷, 佐幕者續行開國。倒幕後尊王派勝利了, 但開國已成風氣;幕府垮了, 勤王諸藩不久後卻一齊遭受削藩廢刀。   史事彰示後人, 主義同權力的辯證似乎常是名似實異的兩回事, 則簽 ECFA「利台」與反 ECFA「護台」的立場真得跟政治意型具有必然性的合理聯繫嗎?   發表於 August 12, 2010 06:04 AM        ──‧──   10 年第 7 月 27 日﹥[#有此一說] 韓寒現象   年來台灣媒體終於注意到海峽對岸的「韓寒現象」, 我三、四年前開始規律讀其新浪網誌時, 島內報紙幾乎不曾見過「韓寒」兩字。這位賽車手很會直指並反諷矛盾, 或許是因其所批判的社會、文藝、國族現象在台灣都已論辯經歷過了, 故而不覺太新鮮, 台灣輿論界也向來不缺麻辣用詞。   韓寒頗能點出中國國民在「認知到正邁向一個大國」階段的社會觀、民族觀、國際觀上的自我放大與自相衝突, 不過於文化核心脈絡的理解構架上仍明顯缺乏像朱大可那般的深刻論述能力。韓寒真正的價值應該在於對比性, 他不止青春有主見, 他更有勇氣突出自我、針砭自己所處的時代。   他懂得利用名氣爭取到更多言器者所應有的發言機會與擴散力。韓寒了解本身在一些社群中所獲得的話語關注力, 而他也沒浪費這種關注, 把很多公共知識份子本該說出來, 卻不敢說、不敢明說、或者不敢大聲說的誠實諍語, 在一個專制國家言論尺度的邊緣荊棘之處, 恁直率地揮灑了出來。   發表於 September 7, 2010 06:01 AM        ──‧──   10 年第 8 月 10 日﹥[#有此一說] 困惑的意志   八八水災已過一載, 天災本為肇因, 人禍衍其憤因, 而人為的意志則所以成其人禍。災後重建最受爭議者為經地質、水利專家鑑定屬於高風險、甚至已釀禍區域的遷居問題, 日前才有數百名災民同社運界發起「夜宿凱道」活動, 以對官方的移村安置政策表示不滿。   政府安排高風險區域居民遷置到平地的新村, 這與受遷移者的原生產業、生活慣性、文化保存、民族選擇權等面向密切相關, 影響甚鉅, 因而受到社運與原權團體極力批評:長年以來, 漢人已自以為是地為原住民做出了太多外來的干涉與決定, 為何連其就地續存的基本權利亦要剝奪呢?   然而, 作為人權觀念最核心的生命價值在一度抬到最高點後, 如今似已更破雲外、反受雲遮而少人提?有什麼崇高的社會價值觀能凌駕於生命權之上呢?對此我深感疑惑, 到底民、學、官各自堅持的, 是要把災民本身放最優先?還是已由「理念」──這亦屬人為的意志──竄其位而不自覺呢?   若哪日災地再演災禍(依鑑定只是早晚問題), 究竟受責的是懷家回鄉的村民、支持這麼做的無私社運份子、抑或無能防患於未然的官僚體制呢?勇於詈罵公家的島民大概知道答案, 而若如此不就回到了一年前大地之母發出儆示時的原點, 什麼都未改變, 一切俱得重來, 不是嗎?我猶困惑。   發表於 October 15, 2010 05:34 AM        ──‧──   10 年第 9 月 11 日﹥[#有此一說] 「媒體真實」的落差   有些「事實」與想當然爾的民情認知正好相反:越是獨裁專制國家, 記者受信賴排名越高, 越自由國家反之。如美國近期調查, 僅兩成民眾信任新聞業的誠信度。恰巧愈是民主國家, 其人民對政府的民調信賴度也愈差, 而像是戒嚴期的台灣與向來的中國, 對政軍警的支持率則出奇地高。   故記者誠信度民調似乎缺乏新聞品質關聯性上的國際對比意義, 而只該用於反推證:民眾是否對於「媒體真實」與「社會真實」間的落差, 具有主體性認知、察覺與質疑的能力?王爾德以其劇本告戒世人, 律師與政客最不可相信, 那麼又該以何種形式來適切評價本該以扒糞夫自許的記者呢?   反射自由派好惡的《侏儸紀公園》──恐龍公園暗喻「大象黨」──裡先被恐龍吃掉的就是蹲馬桶的律師。但美國人愛打官司, 律師受信賴度其實是排前頭的。電影中的正義教授則躲過一劫迎得美人──領死薪水、教草莓蛋頭還是不錯的。大家也別失望, 後來還是有記者被恐龍給惡狠狠收拾掉了!   發表於 November 12, 2010 05:14 AM        ──‧──   10 年第 10 月 23 日﹥[#有此一說] 牙、角盍各擅其宜?   「台灣之光」李遠哲一直是傑出的分子動力化學家, 回國後沒幾年也成了主持教改規劃大計的專家──雖則現在他說教改亂象與其無關。921 震後猶身兼掌理千億元經費的災後重建會負責人, 廿一世紀伊始更成了連兩次推薦「清廉有能」候選人──聽說此人刻受「政治迫害」──的國政顧問。   卸任中研院長前李遠哲創設特聘研究員之職, 卸職後就成了首位受聘者, 看來也是懂得「適時為之」的人事改革家。近日他又化身為大談經濟與環保的石化業學者。長年來他確實發揮了「博士」非僅「專士」的精神, 或許在諾貝爾化學獎以外, 經濟學獎、菲律賓麥格塞塞獎也該將之列入人選?   然而, 一味藏身象牙塔固成自保其身之迂儒, 但把犀牛角充作白象牙來雕造變形, 是否也有名不副實之嫌呢?白光象牙可保數千年不朽, 三星堆的古蜀國遺址即留有甚多上古象牙, 易腐特性卻使得色澤潤厚的明代犀雕文物已難存至今世, 尤屬珍稀。牙、角各有所長, 盍各擅其宜呢?   發表於 December 7, 2010 05:13 AM        ──‧──   10 年第 11 月 16 日﹥[#擊磬日新] 只還了一半的正義   金改案一審無罪挺扁派大讚「司法還阿扁正義!」懷怨藍委立搞《法官法》;沒幾天龍潭購地案有罪定讞, 藍民叫好, 日前喊「司法萬歲」的綠民反指控「司法迫害!」蘇建和案判有罪時法官被嚴批責迂, 司改界呼求制定《法官法》, 今改判無罪高院倒受了贊美。好惡預設式評價似曾相似?算是司改意型嗎?   昨日提出「司改意型」, 其實此乃自我的一個省思。基於罪疑宜輕、嚴格證據主義, 蘇建和等三人案既然採證有明顯瑕疵, 並且生命刑是無可挽回的, 那在程序正義的實踐上即該以「無罪」來告一段落了, 至於「無辜」與否那屬道德論斷的層面。執法、司法部門往後該思考的是繼續改善辦案、訴追品質。   蘇案宣判後卻回想起微聲被淹沒的受害者病兒, 於是想到:此刻歡呼「無罪了!」、「這樣判就對了!」有何意義?無論有罪、抑或無罪, 哪有值得欣喜之處呢?對於「遲來的司法正義」, 有人說不算正義, 有人則以為晚到了總比不到好;然而, 「只還了一半的正義」, 真能算是正義嗎?我猶深深疑惑。   發表於 January 6, 2011 05:10 AM        ──‧──   10 年第 12 月 5 日﹥[#正名之論] (c) forever Walt Disney Co.   直至十九世紀中期, 美國對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限仍屬短年數, 採登記保護主義, 且需在作品上標示 (c) 符、出版年份及創作人才符合法定保護要件, 其憲法明示著作權設立宗旨在促進公益, 並無後來所謂「保護私人創作利益」這回事。這稱為 (c) limited 典範。   有句話形容早期的 (c) limited 本旨:「一個幼童所看到的書, 在他長大成家、要把同一本書送給孩子讀時, 那本書應已落入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十九世紀末美國以「仍為發展中國家」為由, 拒絕應歐洲國家要求簽署更嚴謹保障著作權的《伯恩公約》。   二十世紀中經由好萊塢等利益團體一再遊說修法, 美國的著作權保護轉變為一再遞延的超長期限, 由二次登記制、自動延長制、演化成創作保護主義。基本上自 1930 年代起, 只要有注意到過去還存在的登記延長保護期限規定, 美國沒有「任何一本」私有版權書籍會自動落入公共領域。   在合法的美國書籍典藏網站, 公共領域書檔通常「最新版本」仍停留在二十世紀初。智財權法界因而有一諷刺話:「只要迪士尼公司還在開門營業, 美國人就該假設, 永遠等不到《麥田捕手》版權真有到期的一天。」或許有朝一日, 著作權法律將「正名」為 (c) forever 吧?   發表於 February 11, 2011 05:02 AM        ──‧──   11 年第 1 月 30 日﹥[#有此一說] 心安的環境正義?   昨天日記為石化業「自給自足」批評法之盲點, 鄙人還得省思以「反動」之嫌。原則上我反對再犧牲海岸線來蓋輕油裂解廠, 白海豚、溼地的保育皆乃最正當理由, 然而在公民自主訴求上則自身的需求才是最緊要的行動因素:要嘛台灣人都不開冷氣, 那核四不就根本甭蓋囉?此固是激進了些。   就算上了凱道挺大埔農民, 但抗議的布條道具、寫大字報用的墨水、扮演納美人塗的妝彩, 在在為石化衍生製品, 就連上網串聯所用電腦裡的晶片也大都是島內科學園區「在地生產」的, 豈不自相逆諷?「在地生產, 在地消費」的時潮環保觀顯然更需要立基於具自覺性的生活抉擇意識。   單憑著一腔熱血上網、上街頭喊口號痛斥了製造公害污染的「無良業者」, 甚且在參觀綠色和平組織那艘甚具環保史傳奇的彩虹戰士號二世時以 iPhone 拍照留念, 刊至公民新聞網站──然可知 Apple 在綠色和平組織「綠色電器指引」所評主要手機廠牌中為製程製材忒不環保者?   宅在家時卻猶如常賞弄著一件件 BANDAI 模型、Kitty 布偶等化塑化纖玩物, 逢出門便大口吃牛排、穿純羊毛名牌服飾──因而對森林砍伐、草原沙漠化亦「貢獻」了一份心力, 那基於「需求創造供給」的原理, 這不也等同以最實際的生活物質享受「默默」挺了「無良業者」嗎?   有多少「義氣」島民在義正辭嚴、做出正義的姿態──如此而「心安」──以後, 真會像張楊乾那般尤身體力行以減碳生活、少開冷氣呢?我坦承自己是不用冷暖空調、不開汽油車的迂世草民, 也犯過喜用化學溶濟、噴漆塗裝一堆鋼彈模型的環保愆罪。心安的正義之芽能否嫁接出實踐的正義之果?   發表於 March 8, 2011 05:42 AM        ──‧──   11 年第 2 月 15 日﹥[#擊磬日新] 人民的革命   中東反獨裁街頭運動蜂起,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埃及睡蓮革命接踵趕走了長年統治者。電影中總是無所不悉的 CIA 卻如大夢猶酣, 此般風潮又如何形成?有臉書迷謂是粉絲串聯所釀成的, 熟用推特者說是其訊息傳播成就達陣, 手機偏好者則謂為簡訊之功, 尤有新聞關切者以為乃半島電視台最夠力。   然而揆諸台灣、菲律賓、東歐等 1980 年代後期開始民主化國家, 並無此般新媒體環境仍能造就成功的街頭運動且改變了迂守的統治結構。看來還是民心思變已亟、累績一定數量具有政治權利自覺意識的群眾以後, 迨人興其志、意有所聚、勢有所起, 則無可逆的「人民的革命」就常在不注意時發生了。   種種通訊形式替「人民的革命」潤滑加速, 卻非屬事件之因, 像是北京中南海裡的獨夫們何以有恃無恐、不動如山呢?其人民根本不乏現代通訊工具, 也不復有毛共時友鄰監視告密之嚴峻, 或許老百姓政治性自覺的比例不足、高級知識份子與新興中產階級大都苟安於現狀, 才是權力結構如此僵固的關鍵吧?   發表於 April 16, 2011 04:49 AM        ──‧──   11 年第 3 月 18 日﹥[#擊磬日新] 起乩島的「義民」情結   推友 @ashec86 對和の族自矜、自憐且自制的民性描述剴到入裡。日本震災新聞見有受困三天缺水斷炊的村民, 猶平靜無怨, 記者語氣亦平實求確不煽情。至若台灣八八水災同樣的情況, 則無分災民、媒體、名嘴、政客、鄉民, 多有激動詈罵。到底怎樣才是最適於急刻救難情境的集體同理態度呢?   菊劍之邦頗有可效法處, 我島流傳的「日本神話」卻也不少。如新幹線零事故已破功, 近年雪印等名牌屢傳食品紕漏, 核安「世界一」早在刈羽廠輻射外洩、福島核一廠臨界事故掩蓋中破產, 這次還突顯「有準備≠有能力」應付核災, 但此刻台媒仍普頌日本第一。島民有否損人常太甚、捧人則自卑的情結呢?   幾天來網路輿論及非/主流媒體不約而同:明明災禍發生在奧羽三陸一帶並懼及鄰邦, 對因應無方的日本都沒啥批評聲, 民調亦顯示台民絕大多數認為「日本政府做得好」, 反倒是對台灣官方的質疑聲浪越沖越大──另類民情海嘯?怪哉!莫非核災其實是發生在台灣?我們都被 NHK 或中央社給矇騙了? ;)   NHK 對震災的報導謹慎不妄、冷靜無腥、配合管制的表現, 頗受本地網民、新聞學者所激賞, 自問我島何以沒 NHK。我則詫焉:此非即中央社乎?若 NHK 果為台媒, 恐受眾嘴義民嚴批有輕描淡寫、遮掩災情、為發言人擦脂抹粉、淪於政府傳聲筒之嫌。起乩島應有、能有、甚至配有 NHK 嗎?   發表於 May 11, 2011 04:59 AM        ──‧──   11 年第 4 月 20 日﹥[#擊磬日新] 隱疾或格局   當事人自揭性傾向的意願實為優先, 無分私人、政客皆屬再正當不過的權益。此固不足抬升至「格局」高度, 然若他願更進一步為民表率而抒:「我是異性戀者, 我主張任何性取向皆享有同等的性別權益與社會態度。」甚者:「我就是同志!這很正常, 請同胞尊重同志。」斯乃政治家風範, 尤適以彰其名。   較之鄰國大都限制同志電影與遊行, 台灣影片裡的同志題材特多, 且觀諸馬總統及藝文圈的態度, 幾可謂是亞洲對同性戀最友善國家。然比諸歐美漸多從政者、藝人、企業家公開出櫃, 仍顯有「欲迎還恐」之不足。自羅絲瑪麗‧甘迺迪家人受社運團體壓力而承認她是智障者起, 其「社會性隱疾」才獲正視。   待哪一天男友跟妳坦誠他愛上另個男人、或有女人訴苦她同女友剛吵過架, 汝不怪以「好噁喔!」的另類眼光, 也不復投射有「男同志多是新好男人」的腐女式過度想像, 而只當是 @hildegardtschen 比喻的「頭髮自然卷/直」, 則性傾向上的正常化認知方真正納入於社會主流意識裡了。   前幾則推如延伸成文, 標題約可下為〈隱疾或格局〉吧。對一般私人本就不該責之以太高的泛道德訴求, 定要他當聖人。但若公眾人物率皆不願行示範, 俱「隱」彼性傾向, 則其不續猶為「社會性隱疾」而弗可撥雲見日乎?從政者只不過堅持同享平民層次之權益即受恭維, 然此「格局」豈非更難求其高耶?   發表於 June 7, 2011 05:24 AM        ──‧──   11 年第 5 月 24 日﹥[#雞同鴨講] 有所尷尬的後改造論思考   某些天朝民主人士堅持以流放周厲王於彘後的「共和」之歲作為華夏「正統」史之當啟, 豈不恰合共產黨樣板式農民起義史觀的框架?而就中各派對民主觀念的新舊形名之辯, 不時惡化成了反右式的動機挑剔、「成分」懷疑;「一切皆是政治」又乃毛左大纛。此固眼熟, 起乩島亦不乏類似現象。   部分綠營大頭對資本思考之迂舊傾右亦同老K有驚人相似性, 尤繼承了兩蔣那一套恐共話術, 每逢大選兩黨亦總要以「賣台/戰爭」相恐嚇, 而互批的句子往往把敵稱換成友名仍可成立。像是綠營續以遊客結構、人均經費、官學動員等來全面否定台北花博, 而若套用於高雄世運不亦更成其理?   此類相異政治色彩, 若將之置諸異時代來對照, 常會瞧出一些後設性反諷, 兩岸的政治對立者間其實都有一些頗相仿似、長期「國民改造論」教育體制浸染下而根深蒂固的思考殘遺。什麼才是主體性前進思想的真正建構?啥又不過是主觀意識型態無限上綱化的反射式諧擬情結?其間似有所尷尬。   發表於 July 17, 2011 04:24 AM        ──‧──   11 年第 6 月 26 日﹥[#碎筆瑣集] 黃春明的鄉土   作品中的場景與基層眾生相極為豐盛、一人即堪稱台灣鄉土文學寶庫的黃春明,以60、70年代為創作旺盛期,當時趨向民族主義的情感,批評資本帝國文化(日帝、美帝)之入侵。如在《莎喲娜啦‧再見》中,較溫和地批判「皇民化矛盾」的鄉愁、記憶或「情結」,讓人感受到島民對此的不自覺。   黃春明把社會轉型期的變貌及鄉土人物的性格與適應問題表現出來,具強烈的城市同鄉村的對比性。這代表作有《北門街》的道士阿塗、《溺死一隻老貓》的清泉村阿盛伯、《蘋果的滋味》、《青番公的故事》的歪仔歪水災與蘭陽濁水溪、《鑼》的憨欽仔、《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等。   在寫實的面向上,黃春明小說所具有的社會實錄感,能反映底層生活,如色情行業的描述。至於形式的面向上,作家的浪漫傾向雜入寫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譬如《鑼》中「憨欽仔」的塑造,又如《看海的日子》的「白梅」同現實的存在對應感,我們豈不該詢以人物塑形之社會存在意義?   1980年代後期,黃春明回到蘭陽的鄉土,如《現此時先生》的死亡、《瞎子阿木》、《打蒼蠅》、《放生》等作,可看到其多了對於老人處境的反省。1998年他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文藝獎。   黃春明後來又轉換主題,像是《死去活來》的山地與粉娘、《銀鬚上的春天》的小土地公廟與榮伯、《呷鬼的來了》的宜蘭鄉下老廟祝、刣豬炎等,情節中帶出老人與村童、台北大學生的共同演出,把人物由城市帶到鄉下,說鬼怪故事之場景交錯,所反映的是常民俗世的信仰、及陰間觀的扭曲。   發表於 August 20, 2011 05:53 AM        ──‧──   11 年第 7 月 17 日﹥[#旁門左道] 殺戮歷史的無感症   前有吳宗憲「納粹主題餐廳」, 今有「納粹軍裝」戰鬥營, 或許是少見多怪吧?君豈不見, 歷史教育向來對二戰輕描淡寫的日本, 其戰後漫畫角色著納粹軍服(參《龍鳳拳王》、《北斗神拳》)、倒「卍」字酷勁裝飾化、希特勒受戲謔而「趣味」化(手塚治虫特喜)等, 早已是數不勝數囉?   而台灣的「宅」 cult 對東瀛動漫的內容抱以崇拜式全盤接收的態度, 好萊塢戰爭片裡的納粹瓜牙也同《德軍總部》遊戲被打爽的壞蛋 NPC 沒兩樣, 當然都可以「玩」。所以每隔一陣子偶爾有人會以納粹元素來角色扮演一番, 只能代表渠等純基於「好玩」動機下的「不在乎」心態。   台民對於納粹屠殺本就沒啥歷史情結, 歷次風波之「道歉」因而不會帶來任何反省的社會意識。政治的「本土」雖不時強調悲情歷史, 但只發揮於權力爭辯之際, 平時島民不怎麼在意史事。畢竟, 這是一座從不願悼念百多年前亦曾受屠戮近十分之一人口、對悲情卻總「選擇性記憶」的起乩島。   幾天前才在《哆啦A夢》瞧到, 大雄夢見媽媽著納粹軍裝鞭打他。習仿日本動漫的台灣漫畫家也不時套用「皇軍」象徵物, 像以帝國海軍旗誇示振奮, 神風特攻隊誓死頭帶常用在表決心, 就連南京大屠殺時的「百人斬」之名亦轉義為「很會玩女人」──這把武士刀仍展於台北軍史館作為血證。   甚至還在台北動漫展邊, 看過有角色扮演成納粹黨衛軍的, 旁側有位衣衫襤褸、一直在比手搞笑的, 似是演出集中營裡的受害猶太人。血腥腥史實的事物意象竟輕率變成嘲謔嬉耍的平常符號, 此概對於集體苦難記憶之歷史無感症也。既如此, 又怎會去省思那麼遠、「無關己」的慘酷殺戮呢?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11 05:26 AM        ──‧──   11 年第 8 月 30 日﹥[#雞同鴨講] 岱員之光   先前提及天朝儘埋怨牆外世界不和諧於井底, 寶島實同有其「夜郎」化。歷經長年外交孤立, 島民索性自掃門前雪、專心做生意去。在財物面上有所攢餘後, Maslow 所謂尊嚴滿足、屬「名」之高層心理欲望即浮現了。或因於往昔所承受之忽視的反彈, 自尊之尋上極任其性且鄙俚亦貴。   島民還是不太理會國際脈動, 口中的「外國」依舊等於「美國+日本」, 談話節目當然少談無關「本土」緊要的全球事務。然而我們倒很歡喜於屢出不窮的「岱員之光」一一發光發亮, 頗以為全世界莫不以以寶島為「光源」──近來新聞局政績宣傳即稱, 岱員 LED 光源產量「世界一」。   中央社《全球視野》國際新聞可正名為《岱員之光》每日專輯報導──您瞧!各國都在讚頌寶島之好之美哪!別人敢貶斥臭豆腐、皮蛋為最噁, 管你啥口味文化上有差距, 我們偏要鐵齒其方乃宇宙無敵第一道地美食。而「幹x娘!」尤為對婦女同胞最表親切的本土化用詞, 屢屢示範於國會政閣。   島民猶兀自相信著:岱員人對外國人(=歐系白種人+長相似日人?)最友善!岱員人又最具愛心, 捐助國外(=日本、中國, ≠海地、東非、伊朗、印尼)天災跑第一!這種自淫……呃、自讚式的「口頭多元論」, 甚至讓挪威屠殺犯布雷維克都不禁在行兇預告欽羨寶島為「成功的民族國家」。   陸客來岱那敢情好, 一篇篇祖國同胞說「岱員好」、道「岱員讚」、稱「岱員妹最漂亮」、褒「岱員菜最好吃」之文必熱烈轉載, 以讓本國同胞個個自爽無已(敝人偶亦爽之 :p )。此約可形容以岱語「輸人不輸陣」或北京話「精神勝利法」, 姑且迻之《易》辭:自我致冠, 固勝不敗也。   發表於 October 31, 2011 07:04 AM        ──‧──   11 年第 9 月 14 日﹥[#捕蟲捉漏] 人權小白兔的荊棘叢   理想總是高義壓過俗態, 因而有「想當然爾」、設計師主義下常存在其忽視面的盲點。像是在性權團體、弱勢社運組織、前衛性學者力挺下, 政府同意在「娼嫖皆除罪化」與「娼嫖皆罰以合男女平權原則」兩選項中選擇了後者, 也一併接受了開放各縣市設立性交易特定區。此乃兩贏乎?   孰料──或本可預期?──在主流階層的泛道德面具下, 無一敢設特定區, 而「皆罰」已立諸法條, 性權運動本所訴求的前進性作為反倒讓社會退一大步。急於一步到位便讓政府可擇其偏項, 以換來無約束力的一紙「空頭支票」, 這種盲目寄望於權力結構的策略卻等同送給體制一反制之機。   此同去年「廢死」運動一般, 理想過了頭而罔顧民情, 致生社會反作用力, 偏不省思其論述策略(人權究是本質、抑或共識?)與情感訴求(反廢死者亦用且聲量更大)兩端之失, 於是謬象復現。愛之適足害之, 若我們可責問體制求其反省, 何以社運理想惟其高潔慷慨而必然無瑕無誤呢?   此俱彰示了, 倘口口聲聲社會權力配重該有所調整重置, 卻不願嚴謹認識世俗權力運作──常帶一定醜態性──的現實考量, 即輕率讓所提方案像親愛的小白兔般「天真」地闖入主流體制的群體倫理認知篩網, 那好容易出了荊棘叢竟已掉毛脫皮、變成了與本意全然悖反的模樣, 實不足奇爾。   發表於 December 4, 2011 03:27 PM        ──‧──   11 年第 10 月 5 日﹥[#捕蟲捉漏] 利益與不利益之間   雄獅旅遊對立山黑部團費少標個零認賠, 稱它在公關上有擔當、或稱網路消費法規修改後已難反悔者皆有。若將標錯價跟詐騙電話之例相比, 在合法性要件以外是否存有道德上的分野呢?就利益層面, 兩個得利方皆捉緊對方的失誤而使之「不利益」, 即在互利性上是不對等的, 此無疑義。   就立場或動機層面, 電話詐騙者乃施以主動性詐術, 誘使受害者於認知不對等或資訊受糊弄下「同意」了匯款的約定;至於網路下單者則在被動性、偶然機遇下「強迫」犯了契約條件形式差誤的業者, 需在「實質非本意」下「同意」履行其出貨交易義務。「無知紗幕」介乎其間, 而認知蒙漠。   標錯價下單與詐騙電話兩者間的確實相異點, 在於詐術或預先籌劃「手段」的有無, 而同樣的地方在於:都要以對方之「極不利益」交換來己方之「極利益」, 且對方於達成「形式之合意」那一刻皆無知或疏忽於所犯錯失。以此論, 兩個得利方在趨利性的「目的」或唯利心態上又真具其別嗎?   發表於 January 4, 2012 04:02 PM        ──‧──   11 年第 11 月 4 日﹥[#有此一說] 惟且惟可咬一口的蘋果   推上見蘋果迷稱, 剛過世的賈伯斯發明了個人電腦、GUI OS、滑鼠、輕薄筆電、智能手機 app。其實, 這些全都非蘋果的發明, 該公司所做的屬於改良性創新, 而非發明性創新。蘋果或賈伯斯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愛迪生或 Bell, 它從沒肇建出整體產製營銷流程的新骨幹架構。   蘋果的貢獻較像是亦創業於車庫的惠普(HP), 把那些訛傳為其「發明」的產品類型, 加以整合制式簡化而帶入世俗化主流市場, 促成「市場創新」, 這又頗似從前的新力(Sony)。立基經濟史上最拜物的時代, 賈伯斯將自己化身成了市場轉變過程的「中介者」, 使得典範物件的本身即昇華為一種觀念。   在觀念域裡, 拜物者們極滿足於蘋果「惟且惟可」咬一口的系統現實原則。在受到大幅制約、但也空前優化的改良性連網作業介面成功打開市場後, 就算佔有率始終不高, 卻奇蹟似地讓信徒的崇仰力可加倍擴散出去, 讓其市場感染力遠超出於使用率, 蘋果實已跨入了時尚配件產業的領域。   蘋果或賈伯斯真正的創新基礎即在於, 其嚴實把握住時尚商業精神的精華法則。在賈伯斯具傳奇代表性的宣道式演出裡, 消費符號受到極細緻的齊準化, 而物件在設計規格上的強制式「同質」性經由行銷術的巧妙包裝後, 竟轉化成為客戶擁有感上的概念「特出」性了。   以流行消費性來表徵的「擁有-趨同」感之特出性, 亟令商品拜物者聯屬於受拜物(commodity fetish), 乃能於物理功能本質上受制約的體驗感之「同」(Feel the Same)的限度內, 擠出了認同欲的自以為「不同」("Think Different")。   發表於 February 17, 2012 01:27 PM        ──‧──   11 年第 12 月 11 日﹥[#捕蟲捉漏] 文化權力宣示主義   文化是一種政治, 或謂是群體生活形式、意識型態性精神財富權力定義的社會形塑。社會主義左派以為文藝需有益人民、具現實性, 文化即政治。柴契爾夫人等新自由主義者則力主要削減文化預算與部門規模, 文藝機構或團體應更求私人或商業贊助, 文藝方能從政治規制性的上位權力羅網中後退。   《夢想家》一劇的爭議在於不掩飾其為政治服務的目的及形式, 甚強其文化政治性本質。鴻鴻等「文化人」或文藝中間階層則「要求」有更多的文化政策經費投入, 亦不啻為文化政治性的交互涉入暨「被」建構。文化權究竟該下野至何許階層?文化預算的分配增減非即為文化主流化範疇的建構拉鋸嗎?   「九大要求」向政治體制要求文化讓權, 卻在現實性與自由性矛盾間迴避了明確的立場剖分, 乃有落入單向「文化權力宣示主義」之嫌, 這豈不與派系議員慣稱「一切為民眾」的建設喊價沒實質分野?我等「文化草民」、即文化(政治)服務受動階層倘不見深刻坦白, 何信乎文化下野之諾呢?   發表於 March 22, 2012 02:22 PM        ──‧──   12 年第 1 月 12 日﹥[#有此一說] 政治市場決議設計的次佳解   不日即投票日了, 蔡、宋突然拋出要組「『大』聯合政府」, 而依定義這得現在互批無能、互施負面競選手段的民進黨、國民黨合作組閣。經濟學裡的公共選擇學派長年以開放性群眾決策體制為一主題, 卻往往導出最佳解決方案在現實難以適用, 市場資本體制下的民主選舉乃成為「次佳解」。   半世紀前 Kenneth Arrow 把獨立原則(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作為一個理性原則, 以離散狀況下的數學證明在直接民主裡, 不可能有理性的公共選擇(rational in social choice)。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Arrow 於 1960 年做出此般推論。既然無法落實廣泛疏離性群體決議設計之最佳解, 次佳的代議式民主就成了現行社會條件下最現實可行的制度。當然, 該制度的細節猶待不斷地衡酌與微調, 才能適應實際上非斷續演進性社會型態暨「民智」條件的一再變動。   以古典「成本效益」分析來解釋何以投票──所謂多數決的矛盾(voting paradox), 得回溯至效用(utility)概念之論基, 即結果論。既然不差我這票且投票須付出時間、交通成本, 何必投票?若我這票真重要, 那為啥上次沒投票我屬意者仍當選?經濟學似乎很難解釋個人為何要投票。   結果論難解釋大型疏離群體何以願意參加無從聚會論辯即得下決定的共同決策行為。實際投票行為常基於種種動機論, 理盲、衝動、理想、哄騙、無知、使命、認同皆屬其中, 而交互制約的大眾預期性心理或許對於所「偏好」結果實現機率的個體看法會起一定影響, 卻仍無法論斷誰就會去投票。   這就像是前年最出風頭的章魚哥保羅預言了西班牙將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 但根據民調還是有很多早就認定同個結果的英國人沒去賭間下注。或許投不投票這個行為, 就和下不下注差不多, 本身即為一個「自發型」動機, 這恐怕只能以動機行為相關模型來解析一番囉。待之明日再談。   續昨。也莫忘了, 近世經濟學所談的效用(utility)概念是已受自由主義改造過的個體價值式效益論, 這和邊沁的原始效益論、即功利主義之要以多數人的集體利益為判斷基準, 已有大分別。經濟學既吸納了個體效用概念作為推論起點, 又以市場均衡機制來導之集體綜合效用之極大。   單憑個己立場, 的確不差我這一票;而審以邊沁之論, 假設代議式民主制為現實中所可求得符合最多數人民政治利益的一個離散解, 若越多人不去投票, 那以公眾決意來選出最適當選者的票選機制即會出現不周全的漏洞, 乃愈難綜衡出社會全體成員──依據其利益來投票──的最大效用了。   就個體經濟學, 開出票數不等於公民數時, 代表人民的決意訊息未完全有效反映至選票上, 亦即並非所有個體利益都被考量到系統內, 政治選票市場無從達至最適均衡點, 整體將不能獲致最大綜效而各皆受損。若個人能「極理性」(再一經濟假設)地認知此點, 那又成為一個投票動機了。   發表於 April 29, 2012 02:57 PM        ──‧──   12 年第 2 月 4 日﹥[#捕蟲捉漏] 主情調化的切‧格瓦拉   近代藝術史上不少突破性畫技開創者身懷薄禮俗、鄙體制的浪漫心態, 甚至幾近自我放逐以從事不容於當世眼光的創作形式或內容。然身後反多因藝品拍賣市場的操作而致其名聲愈隆、售價愈聳, 反抗性創作竟淪為資本體制擁大利益者的「財富展示品」, 頗宣告資本主流收編次文化偏流之勝利。   又如切‧格瓦拉本為無產階級革命的象徵, 其戰鬥生涯非僅反資本主、反市場, 尤其以身示範反偶像、反風格。孰料共產革命破滅後他卻變成星巴克式雅皮-城市小資文青所憧憬的「生活風格」符號, 被塗造為時尚市場上的一個情調型商品, 而格瓦拉「反諷式」偶像化後的最大獲益者還是資本主。   許多前進思潮譯書、反殖民外星電影、高辨識性時尚手機、長尾經營竅門、藍海產業觀念、身體新主張等之能掀起潮流, 除了評論界所析解的社文經因素, 下層結構裡毋寧尤為市場化的符號篩網效應──獨立風格店的塗鴉T恤被綁進連鎖咖啡海神所渲染的雅皮「主情調」, 方化為主流小資風尚。   離開了無私環保宣導教室的太陽能、風能、生質能商業市場即為主流化顯例, 歐、美的「減碳」市況暨政策上股價已比理念更為綠能產業具體投資額趨勢曲線之關鍵。便是其綠能進展被公視給「理想化」的德國亦不例外, 當地風力發電機近年已引起越來越多環境基進團體質疑有「環保偽善」之嫌。   無分有否意識, 「非主流→主流」經體制收編的自投羅網式風格認證仍佔據著整個流行市場的運作實底。環保支持者且多愛用不環保血汗手機的「違常」現象或有其解:主流化乃社會化人性之所向, 觀念上之「理念突出性」乃同產品「風格辨識性」共餉了「乏善惡意識」市場的齊準化串聯操作矣。   發表於 August 17, 2012 03:15 PM        ──‧──   13 年第 6 月 11 日﹥[#讀經時刻] 面目可憎!   明人何良俊《世說新語補‧言語篇》引北宋黃庭堅:「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嚼肉然無味恐若久不讀書之陌生吧?以前有段年月忙著照料長輩又得熬夜掙錢, 就常窮於快沒餘暇翻書了。有時只能每天稍讀個二十分鐘, 盡量維持讀書習慣罷了。   閱讀對我實即是一種休閒。故嚴肅的、軟調的, 要查源由的、瞧過就算的, 須正坐捧讀的、可歪在椅上唸的, 在所不忌, 如此成了習性。再怎樣忙仍日讀至少幾頁句落, 反倒多少有排遣鬱悶, 不鎮日煩惱一事的作用。這大概是個性使然, 鄙人才更能從文字的抓搔裡暫尋一個方外之地哩。   發表於 Jun 11, 2013 03:5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