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國語是日本話
Re: 國語是日本話
在歷史上, 某個開發階段的後進者, 大量採用先前或先進文明的異國語詞, 算是一種常態, 如法語中甚多拉丁語詞, 而英語中尤多法語詞。
日本較中國早了半個世紀就有計畫性地全面現代化, 譯介了極多的西方學術內容, 並且清末民初時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的人數遠高於其他國家, 會參考日本人已建立起來的現代化成績──包括外來新詞的採用──實不足為奇。
不過在採用外來語時, 由於中國在民初開始實施了全面性的新式教育, 在「語文」科的教育系統裏當然會篩選日本來的新詞, 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必需是「意譯」, 且漢字中確實有本國人可辨識的意義, 才會列入課本裏。所以, 現今我們在北京話(Mandarin Chinese, 官話)中很難直接辨認出什麼詞是由日本人所造的新詞中所引進來的。相對上, 閩南語在大量引進日本語詞的時候, 並沒有制式的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系統來過濾, 會流傳下來的詞就單純是民間所慣用的, 因此多的是「音譯」、漢字無義化, 且譯字很多並不統一的, 而外行人要辨認出什麼是外來語也就簡單多了。
至於日本人在台灣推行「國語」其實不如國民黨後來在台灣的「國語」教育那麼普及。在日本統治台灣四十年後, 能讀日文的台北市民只佔三分之一弱, 便是在皇民化已推動的 1938 年, 全台北市得到認證的「國語家庭」也只有區區 171 戶。一般這些大都是士紳與豪商階層的家庭, 很多台籍大老就是出身於此, 他們在受教時可享有近似於第一等國民(日本內地人)的待遇(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誤會」台灣漢人是屬於第二等, 其實是次於蝦夷與琉球人的第三等才對), 小學時上日人讀的「小學」, 不上「公學校」, 就連赴日本留學時亦可居住於日本學生的宿舍(其他台籍學生則居於總督府所指定或租用的專用宿舍裏), 還有機會參加限制日本人才能加入的台灣登山會(漢人被禁止進入山地管制區), 看看「新高山」長得什麼樣子。到了皇民化全面推行時, 為了拉攏戰時的台灣人心, 才改變了很多的差別措施, 不過報紙上的漢文欄也被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