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Vol 2. writing - the embedded. | ![]() ![]() |
||
[A哲|A管|B宗|C文|D書|E心|E藝|F史|G宗] | ||||
鴻 溝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A管2_理想的決策情報系統? | ![]() ![]() |
||
提及消費者行為分析, 大概只有企業總部(HQ)的專屬市場分析 人員才會用到, 也只有他們知道如何用, 台灣大部分的連鎖零 售業者在 HQ 才設有此等專門人員。而問題就出現了, 消費者 行為之記錄, 常不是可以完全自動化的, 更需要第一線人員的 觀察配合, 但就幾大百貨公司的現場作業來看, 其實這種記錄 的工作都是在打馬虎眼, 最後匯集到 HQ 的資料有幾分真實性 呢?其實是在安慰自己啦。 每一本企業管理書籍都可以寫得很完美, 但實際上沒什麼人會 真得全照手冊說的來操作, 而商業刊物上偏偏又喜歡報導那些 新系統的「先進」, 卻很少提到其與作業現場的協調時有脫節 的地方。我們知道, 簡報資料永遠可以寫得一切「如擬」, 情 況都在方案考量之中, 實際上卻總有意外 (「莫非法則」?), 不然日本的股市新系統也不會在這幾個月來連番出問題了。《 商業週刊》那篇報導對於百貨公司現行的 POS 系統描述成非 常理想, 但對第一線人員來說, 推銷的實際動作才是重點, 大 部分實務管理人員還是只憑經驗來作判斷, 太複雜詳細的分析 資料是擺著給上面的大人看的:「花的錢果然有用!」 就現階段而言, 市場分析人員的實用性是比不上促銷企畫人員 的, 很多企業內的營業人員, 以為最「閒」的同事, 一是財會 人員, 另一就是市場研究部門。當然, 後者的「科學性」 (或 稱「計量性」) 比較高, 所以在學界做題目的數量反而更大, 造成了所謂「科學化管理」、「系統化管理」的風潮。 ┌────────────────┐ │此例: │ │ │ │收益創造部門 vs. 節制/支援部門 │ │ ─→「部門隔閡」 │ └────────────────┘ 有些單一面向報導的毛病是, 它們常將結果當成某事象(如 POS ) 之所由致之, 卻忽略了結果的成因是多元的, 表面上看起來 再怎麼理想的單一因素, 與經營成果間並不具有必然性。不考 量諸般因素的結果論有其盲點。 還是得說真話, 台灣當前企業運作的實況上, 進行商場營運的 決策選擇時, 「經驗性」仍是較科學分析性的比重大很多。有 多少大老闆在接受了最高學府的 EMBA 學程訓練後, 會改變其 決策習慣呢?這是值得懷疑的。同樣由結果論來看, 他們都已 經成功了, 不就證明了既有的決策經驗之有效性, 又何必做出 改變呢?這又是另一種盲點。 有太多的成功企業範例, 它們在成功之後, 才有資金去建置科 技化的決策支援系統。但在它們之前向上爬昇、達到成就之峰 的路程上, 是完全憑藉經營者自身的智慧, 彼時它們並無有所 謂的「系統化管理」流程。如此來說, 或許決策支援系統並不 一定要定位成「企業創新」、創造新的營業能力的系統, 反而 是一種要維持一個已成長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之生機, 所需求的 「企業維生」系統。 (11/27/05 orig.) [Orig. discussion thread was as follows:]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Peorth 標題: Re: 要出事才看得出來的問題 時間: Mon Nov 14 06:41:17 2005 ※ 引述《Peorth (v( ̄︶ ̄)y)》之銘言: : 喵猜測: 應該是那支廣告壓縮的方式稍有不同,然後就當人OS : 所謂的維修應該就是上M$ Windows或MediaPlayer的補釘吧,或者是裝上 : 某個codec來搞定這檔事 : : 問題往往會出現在你平常萬萬想不到的地方(因為想得到的都補起來了), : 比如影像檔的壓縮格式之類的問題 POS 系統, 大概是用 WinXP Embedded, 然後以 VPN 等 方式與後端連線。某個版次中, .WMV 檔若含有未 localized 的連結, 而網路連線的區域又被限定, WMP 就會笨笨地 一直等那個連結的回應。此時 WMP 雖然 freeze 了, 但若用 Alt-Tab 鍵仍可將 focus 切換到其他的程式( 如結帳程式), 不過 POS terminal 沒這樣的鍵, 所以 嘛... 看起來就像「當掉」了。 :> 也是猜測...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Peorth 標題: Re: 要出事才看得出來的問題 時間: Tue Nov 15 07:05:14 2005 ※ 引述《Peorth (v( ̄︶ ̄)y)》之銘言: : 1)那個是Windows 2000 : 2)我還沒有看過用VPN直接連到收銀機的,因為這麼一來很容易斷線當機 : 大部分是這個樣子: : POS(俗稱前檯)======"後檯"主機------HQ的主機 : [====]: local LAN : [----]: 撥接、專線、FR、xDSL......等等 連 POS terminal 也用 Win2000 啊?這好像是殺雞 用牛刀。 :p 之前聽過 7-11 升級系統了, 還以為換 用 XP-E 了, 但再想一想, 要升級, 也升級主機就 好了, POS terminal 根本不用...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Peorth 標題: Re: 要出事才看得出來的問題 時間: Wed Nov 16 07:23:42 2005 ※ 引述《Peorth (v( ̄︶ ̄)y)》之銘言: : 不算殺雞用牛刀吧,便利商店的POS機還要兼 "放廣告" , 不用圖形介面的OS大概是 : 有點困難,那麼Win98穩定度比較不好,WinXP要求的硬體配備比較高,所以Win2K是 : 一個較好的選擇。 但 XP-E 是簡化版本, 只要 64 MB 就可以播放影像了, 可以只安裝所需功能的模組, 硬體要求比 Win2000/XP 都低很多呢(這是 MS 官方說法)。 : 其他的,據說7-11的POS主機是用P3 Celeron 667之類的,其實在S370腳位下還有 [Point of Sales 銷售點] : VIA的C3可以選擇。據說很多embeded system都是用C3作為CPU。 現在 IBM 也大搞 PowerPC OEM 授權, 打算進軍 embedded 市場, 並且大家都可以掛自己的牌來賣, 反正連 Mac 也要 用 Intel 了。主機應該不用 embedded 系統?至於 POS terminal 很多是用 ARM RISC 架構(即 PDA 上用的那種 CPU), 記得早期的 NT 還支援, 但後來的 2000 就不支援 了。 我幾年前看過一家大的電腦連鎖零售店(號稱南霸主), 它[指順x] 們的 POS 主機是用 Netware 管理 LAN, 資料庫用 Clipper 寫的, 關店時無法自動備份, 要店員鍵入指令... 呃, 那 時都已是 WinME/2K 的時代了, 不過滿有古意就是了。 :) 某大百貨公司, 其後場營業狀況查詢系統, 沒幾年前還是[指新光三x] DOS 介面, 由於其收銀機可以進行相同的查詢, 大概整個 POS 流程的硬構和上面那家差不多。比起來, 還是 7-11 比較先進。 :o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轉錄]POS系統走上...〈理想的決策情報系統?〉 時間: Sun Nov 27 06:09:06 2005 ※ 引述《Peorth (v( ̄︶ ̄)y)》之銘言: : 大抵來說 : 就是 進、銷、存、退、換、修 這六個字 : 有些行業不用"修",但是像3C通路多半會接觸到這一塊 這樣的整合系統, 其實就是傳統的進銷存貨系統, 只是 更強調與前端銷貨的即時統整。 : 而且像7-11或超市的POS反而比較單純一點 : 食品的供應商多半是跟商品呈現一對一的關係 : 而3C產品會有複數的供貨商,這在進貨、退貨、維修,計算庫存及平均成本,還有 : 會計出納都會造成資料結構或流程上根本性的不同 : (同一顆硬碟會有聯強、捷元、展碁等等不同的貨源,用同一個貨號在退貨的時候 : 會遇到困難,不同貨號則要注意平均成本與庫存計算的問題) 在西方國家, 存在一種專門 handle 進貨流程的外包 公司, 連鎖零售業者不見得要在供應鍵的微調流程上 下功夫, 可以分給此種外包公司來單純化自己的作業 。這種公司常常就是由所服務的連鎖零售業者進行的 投資, 系統獨立後, 還可以再服務其他業者, 增加系 統的規模效益。 : 二方面,3C通路會有各店面相互調貨、借貨的問題,這個在超市的作業裡面也是 : 不存在的 在百貨公司裏的專櫃也會有各店調貨、借貨的需求, 不過百貨公司本身不會太涉入廠商專櫃的進、銷流程 , 它們在乎的是營業數字。 : 當然,食品有保存期限,而3C商品多半沒有,這也是一個不同點 : 但是3C產品的價格會一直降低,食品的價格則是持平的,這個時候3C商品成本會 : 一直變動,怎麼去計算平均成本會有點複雜 超市的話, 生鮮食品的價格還是會變動的, 不只是不 同批的貨品, 已上架的食品若將臨保存期限前, 也會 調低價格。 : (7/1進100個每個100元,8/5進100個每個80元,成本並不是(100*100+80*100)/200 : 這麼簡單。理論上應該知道原來100個賣掉多少個,用剩下的庫存來計算平均成本。 : 但是至少我當時接觸好幾家的POS,沒有一家照這個公式算的。一方面是有些公司 : 不希望每一個分店會有不同的平均成本,這樣在調貨的時候會有問題。二方面是 : 有些公司的進貨在總倉,銷貨在店頭,總倉並不會知道進貨時各店還剩多少庫存, : 因為各店的後台與HQ的系統平時是off-line的,每天才做一次轉檔。我們那時候 : 要拉專線搞一個 "總倉可以隨時知道分店的庫存" ,每一個來報告的公司都皺眉 : 頭。當然現在網路普遍了,做這件是應該會比較容易,但是就我知道的,在台灣 : 大家所使用的技術還是 "很保守" 的。) 對, 超市的龍頭 Welcome 就很懶, 它們遇到上述那 種變動上架價格的情形時, 根本不在電腦系統上處 理, 而是由收銀人員在銷售時手動輸入修正。 也就是因為它們的系統不能完全反應上架貨品的現 況, 難怪時時有報導說被發現有過期貨... :> 這樣的所謂「保守」, 也就是之前我談到的著名店 家, 不久前 POS 系統還是 DOS 介面的原因, 要改 掉可要花大錢啊, 且還要給員工一段適應期。 回到「修」。一些電腦連銷商常會出現送修品時程 延遲、甚至「失蹤」的情況, 這都是因為雖然有維 修品管理系統, 但店員在輸入時多只是敷衍了事。 再好的流程設計, 都會遇到人的問題。 : 紀錄消費者行為嘛......做是可以做,不過我從來沒有看到哪個店經理拿這些資料 : 去做過什麼事。 : 畢竟一來取樣不夠多,二來消費者忠誠度並不高,最後一個重點是,你可能每天去 : 一次7-11,每週去一次超市,但是3C產品並不是月月買:) 提及消費者行為分析, ......[Ditto Cut]......所需求 的「企業維生」系統。 : 還有很多很多討厭及麻煩的問題,很多涉及到權利義務還有利益,加起來叫做 : "公司文化" 的東西。 : 不過我很感激我的舊公司願意花好幾億元讓我去親眼看見且學到一些經驗。 一家公司願意花幾億元讓員工學經驗, 還真是慷慨的 的「公司文化」啊!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A哲1_“理性”的架構... | ![]() ![]() |
||
Posted By: Peter_Lin (◇ 理性之鬱 ◇ ζ’) on 'Test' Title: “理性”的架構... Date: Mon Oct 19 07:28:23 1998 在這個科學開化、科技玩意盛行的當代, 好像不少人對於“理性”觀念 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偏見。 理性不僅為邏輯上行議論或架構的形式, 理性本為腦中的思考性運作, 理性又可以是社會直觀、實行的「合理性」程序(表象上難辨有所謂程 序);如同一種信仰在信仰者眼中可以是其理智行為, 愛美喜妝者當看 到百貨躕窗的服飾而衝動得買下它, 只為了悅己、或悅(路)人者容, 以 其至少還具有那麼點目的性, 或許真沒錢時還是會踏進店去瞧瞧、但不 會不加思索地說要買這一點來看, 則其在經濟同外貌的考量情境中, 仍 具有所實行作為的合理化權衡。 理性的思想世界難道只能為心理與物質之割裂對立的思惟嗎?人類由「 人擇/本原理」, 可以推估諸項分歧的事件集合於現實時間中, 在目前 所表現出的人類意識與歷史之可能存在性──由此個人的思想範籌被有 限度地拘束於一個具有自由度──的觀念空間裏, 可擇一而為行動之鵠 的途逕。各種學門即基於不同性質的事件集合, 所發展分立出來。 從所謂“理性”之辦證程序, 社會與經濟思想家們企圖勾勒出社會「可 能」的演變方法, 以及其周遭相關人物同事件的因果關係。其實, 我們 所悉各類國家法律、計量科學、各技術學術的論證方法, 不論其屬於機 械論、目的論、還是演化論的範疇, 「系統化」定律被視為基本上是正 確且可驗證的。 所謂「文明」, 乃人類獲得社會化技術知識後, 進行人為改造後的一部 份自然世界──即已為社會化人類群落所居的地域。但是, 不論人類對 自然怎麼作為, 自然界依舊存在自然的屬性。人類所睹、這個物質性的 世界, 難道只能容納自然律所定義實體與實體間的因果關係存在嗎? 近世存在主義哲學、心理學及生理學的出現, 對於人類長久以來以其所 自以為“理智”思維能力而居於萬物之上的優越地位, 將經由現實主義 的檢視、找出其偏誤。顯然人類欲以物質界的知識系統構思一個完美、 絕對、永恒的數學性抽象世界仍力有未逮, 世界的「未知」與「無從分 析」事件依然存在, 我們不如回歸現實的主體性, 認清楚先前曾提到的 :人類所看到的歷史, 存在其自我的「推估」性。若能同時以心智的本 賦理解力去解剖外在世界, 同時解剖內在世界──即自心, 有人謂之“ 非理性”或“感性”的領域, 卻乃不過辯證角度之異而己──方能分辨 出歷史演化的真正意涵, 進而調和出諸知識體系的定位與聯集。 能由內在與外在的面向去探索於「現時空」下, 必然受到歷史經驗所拘 限的事件集合體──即是人類所能觀察到的整體社會, 並以具自由度、 創造性的主體反思精神, 融合思惟空間及他人思想的殖民地──即你的 大腦, 則“理性”之真正探詢(discover)的意義才會油然浮現。至於, 要不要在“理性”與“感性”間鮮明立場、遂行或防制攻擊, 那都只是 表象下「理智決策的經濟人」此一社會科學假設概念裏, 老成的(sophis- ticated)世俗認知了。 -- 看來我最好寫一篇〈理性之歷史面向、同社會行為的關係, 暨意識 上的思維暨經驗〉來消毒一下... :-) -- ◇彼得‧林@PalmBBS◇,Posts,「整合的科學」, ____/| ◎椰林風情◎站 「簽名檔」,于伯循,書籤…及其他。 【施工中】 \ o.O| |電腦漫談|PC板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PC板bm◣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63.29.35.99 ]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A哲2_新電腦文化的「反真實性」? | ![]() ![]() |
||
作者: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看板: PC 標題: 新電腦文化的「反真實性」? 時間: Wed Apr 28 06:10:21 1999 虛擬的世界不必然要完全反映「真實」,對於符號呈現之「表 象」的撫觸,其令人獲得安全感滿足的程度,不見得會下於要 求「深度」的分析慾求。 一個 Z 世代或 'Net 世代的孩子,由電子遊戲中所得到對於 擬構與世界的感受力,有時要比傳統上嚴謹意義/理智的認知 程序,更能深入於事物表象脈絡所形成複雜網路之間行「透通 性」(transparency)理解。這個透通性在傳統的工業/科技主 義則被認知為機械性的、物質性的、深入「底層」的探究,以 了解表象的作用同組織的細節間的附屬關係,像是前世代電腦 專家對於機器元件的深入認識所得到的滿足感。 在新文化中,「真實」的意義成為相對性的概念。物質之細節 只能是物質本身的化約,現象反射事物的呈現則已超脫於科技 理想主義之可全然「理性分析」的必然性。「虛擬」的領域、 網路的世界,已從實體線路的電路式連繫以外,由人與觀念的 流動所重新組織成為「新真實世界」。表象的世界不再須與物 質的絕對理律作為直接關聯,模擬的快感、與交換訊息之不再 拘泥於時空的彎曲感,帶領新世代的文化進入新的人文思惟─ ─理性與社會擴張/融合主義的成熟化。所以,傳統的物理世 界,乃逐漸轉變為反對全然「化約」的「新-透通觀」(neo- transparency)之網路文化的世界。 [後現代理論大師:詹明信] 在新世界中,真實不再依憑於定性的主體身上。如 F. Jameson 所言,後現代世界,主體非是異化,而是斷裂的。人類意識中 的自我,不再是單一的、中心化的;祂們可以在多元性新世界 的網路中,不斷地敗去既存(附於中心化之自我)的認同感,而 儘管去尋求可以持續新生與往復作出新的聯繫性之交互式承認 範疇,這是新世代人類的身分之可以「重生主義」。像是在電 腦網路的虛擬世界中,surfer 們於相互間身世的認知,當是 多元重現的、relay 而落後的、斷續而雜亂的;他們的理性, 不是靠數理的 analysis、而是存在於 cyber-space 的表面中 的相互交流而呈現,這是個主動力為尚的世界,也是個具有實 際運行意義的「新真實世界」。 對這個世界行干涉的兩種主要論點,所謂的「管理(科技)主義 」與「放任(自由)主義」的論爭,即是在「虛擬」與「真實」 的性質間搖擺不定,他們仍侷限於工業主義下身分可以有效區 隔的認知,而無法體會到「新-透通觀」中兩種性質的雙重性 。故,舊時代的思惟,仍如鬼影般在新世界中的層次從屬問題 (由上及下、或從下至上)這一點打轉不定。如此紛雜的表象, 或許正是我等處於踏入新文化世界之開門時刻的一個主要徵候 吧。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的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 皮特‧林@PalmBBS (理性之鬱 ζ’) ◇ ____/| 台大◎椰林風情◎站 『假象的 錯愕的面容,窺見而得真實』 \ o.O| 《電腦漫談|PC板》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BM鞠躬◣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63.29.38.71]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B宗1_「死神之子」 | ![]() ![]() |
||
作者: Peter_Lin (加鎖獅頭,日期上高掛) 看板: Test 標題: 「死神之子」 時間: Wed Sep 1 07:24:48 1999 “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入地獄。” cf.《約翰福音》(John, Jn.) 3:36 -- 死神也早呀, 雖則和你簽約的不是敝人哪。 那隱藏在蛇後的惡靈是什麼呢?那種子的父, 是 Eve 與 Adam 的死之執刑者乎?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C文1_Test #1 ─ 天地之心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Test 標題: Test #1 ─ 天地之心 時間: Mon Oct 25 15:57:46 1999 》搜尋有時,方得見此「測試」之板。閱文後但覺此「測試」 似另有意味,但終究是循例測試一番,以資紀念,並證權限 之明白也。 :-) * 《黃帝內經》有述,「心」,「何以居於左?」歧公答曰 :「左右,陰陽之路。」心之居「左」,而「左」為「陰 」之交於「陽」,然後為「靈動」、「消長」之途徑。夫 人之生存焉,有「心」者,既藉「鼻」之孔竅,以納於「 陽氣」;亦運作藉「口」而入於「胃氣」,此亦「陽氣」 也。又「形體」之乏於生成者,世俗皆謂之「陰」,陰與 陽相立滋生,「用」而連綿不絕。故「心」也者,「形」 之立也,存之憑藉也,是生命關鍵,死生之「樞紐」也。 此心之質,規律定生,云之「機能」,人生存於是焉。 且夫天地之養萬物,有「心」者,此駁雜以賦於天之本; 其生也,其存也,關鍵乎此。「心」者,又為規律,天地 之運行勢度,萬物所憑藉而立也。故宋有橫渠先生,謂以[張載] 「天地立心」,但「天地」之勢,抑人與萬物之所以存在 之機;即所謂「天命之賦」,俱「存」於人者焉。 -- 是的,我沒有「這裏」的使用權限。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C文3_[筆札] 文之一二... 其二 | ![]() ![]() |
||
Posted By: Peter_Lin (◇ 阿萊莎之鬱 ◇ζ’) on 'Test' Title: [筆札] 文之一二... 其二 Date: Thu Jul 16 06:45:03 1998 ■ 文章所以寫作 心有所存思,非紓之將有所鬱結。然何以書之文呢? 一、發抒/舒一己之意志、情感。「表意」、「表情」之道也。 二、寄望「動人」之足以入乎人心。「共鳴」或「致用」之道也。 ↓ 移乎人情 究竟其要,敝文〈意象與要素...〉曾論到: “移情作用的基本原則即在心凝上。作詩寫歌者, 抒情為尚, 藝術的起源即為情感的抒發, 這也是藝術的本質。感動力, 因此成為對於古典美術在欣賞上一個最重要的主觀價值。” “文藝創作之最終表現的源起, 在於作者的美學感受。閱者 透過味覺、旋律、雕塑的空間性、線條的構形, 及人性上 的共通感性, 產生了所謂的「共鳴」。共鳴, 一方面是與 作者的美學相呼應, 一方面它是因為人的感官「隔閡」而 得以產生的、有別於原創的感動。” ■ 文章所以修飾 《左傳》且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故文其言,協其律。」欲以文 辭傳達思索情感,字裏行間將有所飾說,諧乎「優、雅、典」哉。 (cf.《文心雕龍》:神思) 修飾之方,大致上有: 一、啟示於自然界:自然之物多以奇偶、併對、對稱而運構,故文句 之落亦宜講求奇(散文)、偶(駢文)之用。古文且多散中有駢、駢 不失散,既和且雅。 (cf.《文心》:駢、散二系) 二、觀念、聯想之觸發:個人意識界之觀念發動,常因學知、環境之 異而作不同聯想,如: (cf.《文心》:物色) 1. 對比聯想 2. 近似聯想 3. 類比聯想 天-地 梅花┬─歲寒三友 牛┬→羊 日-月 ├─堅忍中國 └→馬 黑-白 └─林和靖 三、文辭內涵務本之求:為求引人入勝,乃移其情感,殖諸文句,以 入乎人心。 ﹝→抽象修飾﹞ 四、書寫工具、方式、文體之先天限制: [形體] 古來有陶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章草、真 /正書(楷隸)、行書、宋體等 [造源] 具象字──(象形轉六書)─→抽象字 [歧變] 正體、簡體、一字多形、俗體、訛體、偽體等 字體有其變,文體有其進。迨紙張、印刷術之通行,文辭可闢僻 而擇親,以通文士之界。白話文體之興,修飾之方無限而廣,又 因廣而有「反諸自限」者。 ﹝→具象修飾﹞ ■ 文體其進兮 《文心雕龍‧時序篇》有謂:「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 文體有時序崇替之然,乃廣形式,以豐辭藻。 周、漢 ─ 詩、賦 (cf.《文心》:詩、詩之變種-賦) 三國 ─ 唯美文學之起,其有魏、蜀、吳之分立 晉 ─ 〃 〃 盛 南北朝 ─ 南朝:劉宋、齊、梁、陳 北魏:宮體詩 山水詩 隋、唐 ─ 唯美再興,分初、盛、中、晚唐 五代十國 ─ 詞之興起 北宋 ─ 詞成大宗,並有說理詩、理學之道法 南宋 ─ …… 《漢書‧司馬遷傳》:「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其辨而不辯,立己乎立他,於是椽筆成《史》而範行千古。 各體裁於蔚大成風後,其題材必為前行大家所敘述殆盡,若不求有所變 革,則往往難越前人成就以生新的大家風範。故歷代必創發不同文體, 以演進其文其思。 (cf.《文心》時序、才略二篇) 最末,再引敝文作結: “表現, 文字創作的最終標的。表現, 在於將感受含蓄於美感 的文字形式裏。 形式本身, 常由理論的文本分析作為最挑剔的判讀。文字的 感動力或由近及遠, 或由大空至於極末。感動力既是內容, 又是文字的衾料。懷念「鄉愁」的作品, 泥土是它的根, 泥 土是它的內容, 泥土是它的養分。泥土又成為它的標籤與象 徵。 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句, 以具象 的形式, 暗示著自我的絕壁感受。賈島〈尋隱者不遇〉裏「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以景寓情, 一樣是以極為形式 的表現, 使閱者進入心凝(悟境的移情)而「形」消、忘物寄 情的境界, 將內心的感動力殖進文字原本呈現的形式裏。「 共鳴」也就這樣地產生了。 形式之於共鳴的感動, 是不可切割而在根本上相對抗的。但 創作者儘可以施加壓力於表現的惑度上。讀之不暢的行文, 因其有別於閱者經驗中的語言習性, 故共鳴的難度愈增;然 而, 真正的文學創作, 於不暢之中, 自會有其尋得體悟後的 痛快。王文興的《家變》之作, 予願舉為一例。” (4/8/10 recomposed.)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tp00224.seeder.net ]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C文4_[筆札] 文之一二... 其附 | ![]() ![]() |
||
Posted By: Peter_Lin (◇ 阿萊莎之鬱 ◇ζ’) on 'Test' Title: [筆札] 文之一二... 其附 Date: Thu Jul 16 06:46:49 1998 ■ 附一: 《世說新語》,成於南北朝之間(約當四三二至四四四年),子部小說類 。宋武帝劉裕姪臨川王劉義慶領鮑照、陸展、何長瑜等共編而成。原本 與梁孝標注皆名《世說》,顧野王稱之《世說新書》,或欲與漢劉向《 世說》區別故。今流傳最古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書》,僅殘存五十一 條;唐初劉知幾《史通》稱《世說新語》,至南宋定名,該朝刻本亦現 今所普遍者。 (cf.《文心雕龍》:宋武愛文) 《世說》採駢、散合體,分三十六門,分載故事。 〈言語門〉劉尹曰:「清風朗月,輒思玄度。」僅借用兩句,而反應出 東晉許詢清明的詩韻。〈排調門〉郝隆七月七日日中臥,自云:「我曬 書」,托出其滿腹經綸之自負神態。〈任誕門〉畢茂世曰:「一手持蟹 螯,一手持酒杯,足了一生」,道出當時文士瀟灑自如的想法。同〈任 誕門〉中劉伶裸身屋中,自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則表示了脫禮 俗、與天地同化的意境。 ■ 附二: 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繁體字/正體字) □ 確定標準字體之精神: 1. 標準字體的選用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 2. 標準字體的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 3. 標準字體的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 先考慮。 □ 標準字體母稿電腦檔: 標準字體母稿已於民國八十三年七月公告,內容計有: 1. 教育部字序與大五碼(BIG-5)字序對照表楷、宋體字稿 2. 600×600 格式陽片副本楷、宋體字稿 3. 64×64 點陣格式電腦檔 4. 字形檔磁片 以上各計楷書一三、0六七字,宋體一七、二六六字。 □ 由學術網路上取得標準字體之步驟: 1. 進入臺灣學術網路(TANET) 2. 選擇檔案存取服務系統(FTP)後,再選擇教育部 moers2.edu.tw 3. 其後,進入 FTP 畫面,於 "FTP>" 提示符號下輸入: "cd chinese-pub/chinese-sys/kuh" 4. 進入 chinese-pub/chinese-sys/kuh 目錄後,輸入 "dir",即可 看見 font10.ext、font11.exe、skdriver.exe、sung-kai.exe、 userfont.exe 五個檔案 5. 若欲拷貝至電腦上,則用 get 命令即可拷貝上列五個檔案 6. 除五個檔案外,另有 guide.doc (操作手冊)、read.me (版權說 明)亦請拷貝 ■ 附三(10/24/05): 於椰林風情站 Book 板上,ilanese (倍數魔術師)提到:「請注意中國 大陸官方使用的文字,他們自稱是「簡化字」,而非「簡體字」,因為 這些簡化字並非完全是簡體字。……要詳細了解的話,請花個幾十塊到 博客來網路書店購買下列這本字典:江藍生,陸尊梧編著:《簡化字繁 體字對照字典》,1998年12月第一版,中國大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Weechia 則有疑問:「我還是不明白這二者之間的差異. 」 「簡化字」與「簡體字」之別為不少人所不辨,但其實很基本。簡體字 乃古已有之,並無特定的系統化整理,而是隨著人們的書寫習慣自然產 生的。並且,在日常用字中只有少部分有習用的簡體字,常見的部分簡 體字於此地的繁體(或正體)國語字典中也可查得。 至於「簡化字」,則專指中共官方對於「漢文拉丁化」之初始步驟(後 續計畫早因不實際而告吹)。他們有組織地、有目標地去簡化了很多日 常用字的筆劃,而所根據的規則,有就簡體字即採之,有就六書規則而 簡之,但亦有許多為「自創規則」而簡之,末者也是最受中國大陸以外 文字學者評為「劣」者。其為數已達數千字之多,即使是 P.R.C. 子民 也不見得對全部簡化字都熟稔,須在專門的簡化字字典中才能羅列。所 以,平時所謂彼岸的「簡體字」,正式名稱應為「簡化字」,本為全面 改用拉丁化文字前的一種「過渡」形式,稱為簡體字容易與傳統的簡體 字混淆在一起,但就連大陸人民與電腦軟體亦已習慣於這種名目上的混 同了。 簡化字的「規則」造成很多後遺症,使得漢文字的演變出現了「辨識度 」降低之退化現象。其中不乏字源相異卻多字對應一字者,如簡化字「 台」可能是繁體字之「台、臺、檯、颱」,得對照前後文關係來判斷究 屬哪字。「自創規則」毛病最多,如「國」之簡體字「囯」成了簡化字 「国」,裏頭的「王」變成了無所關聯的「玉」。有人以為跟正體字對 比之下,簡化字可謂是「不正字」,嘲為「歪字」,像「」(廣)字就 實在很「不正」;簡化字不少類此採「偏旁化」而「歪」者,而源於漢 字偏旁的日本假名猶注意維持筆劃空間的平衡感,這本是漢字的一個主 特徵呢! 電腦未普及前,簡化字支持者強調簡體才適合科技化效率需求。真到了 電腦普及與俗民化,簡化字的效率優勢卻根本未出現。「為簡化而簡化 」,乃有「簡化過頭」而導致部份字形區分不清的謬象,且這普遍出現 於常用字。目前彼岸所通行之簡化字主要仍為第一批公布之簡化用字清 單,第二批簡化用字即由於「簡化過頭」以致於實施沒幾年被撤回,「 漢文拉丁化」之「千古文化大業」也就停步於此。 台獨學界長期以來也有其「脫漢改文」(De-Sinification)構思,其用 意與中共推行簡化字政策的原始目標「廢漢改拼」是一致的。由於第二 階段簡化字推行失敗,中共早已放棄全面拼音化的時程,卻不願從本來 定位為「過渡字體」的現用簡化字回復到從前的漢字──「黨的革命事 業從來沒有失敗的!」少數台灣人不以為「傳統漢字」有保存之必要, 在紅色中國倒曾出現「知音」。 ■ 附四(11/28/06): 屬於核心層次的文化建構向來影響既深厚而持久。與阿拉伯文同屬阿拉 姆文(Aramaic)衍生物的希伯來文,在其古典形式幾乎停用近兩千年後 ,於二十世紀現代重建的新形式還是由右橫寫起,習慣未易。不過這兩 種語言的文章內若有用到阿拉伯/印度數字與拉丁字母(含英文)的話, 這一部分仍是從左寫起,也是為了適應英數字的書寫慣性。 當然,文化歷史進程的影響誠然深遠,然而只要政治的在上位者一聲令 下,書寫與紀年方式也就會於短期內徹底改變了,上一節所述的「簡化 字」即是一例。在南韓,情況類似從前的台、日,報紙為直印,但平時 橫寫也很平常,一到了北朝鮮,報紙就都是橫印了,該國也廢除了漢字 之用。由朝鮮半島的例子,直與橫的考量,大概還會受到一時的政治情 勢所影響。 其他像是台灣的官方公文系統就一夕間全改用橫寫,表面上的理由是電 腦處理上的技術問題,然而所謂的技術問題又早已相當程度地解決了─ ─欺國人皆未用過文書處理軟體的「直寫」功能嗎?不過,有「招標」 才有經濟熱絡、才有標案利益嘛……。 近年也不乏人質疑究採公元、或民國紀年,有人說要考慮與國際接軌性 、效率性等。然而,在全球經濟成長最速的亞洲地區仍有一半國家,官 方或採或兼用本國文化特有的紀年法。如台灣仍行中華民國紀元,來年 即民國一百年,官定祭儀祖溯黃帝。他國如日本一貫用天皇元號(現為 平成),南韓民族祭典溯自檀君,泰國有佛誕之曆,大馬、印尼、西亞 大部分國家(兼)採伊斯蘭曆。 反倒是無神論的共產黨國家一律用了其最大的思想敵人──西方資本主 義地域天主教本位的公元紀年,豈非怪哉?然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祖 宗──馬克斯出身猶太資產階級,讀書時家裏給的零用金豐厚,還沉迷 於腐敗階層的浪漫主義文藝並學習貴族的鬥劍術,到了柏林學法律才變 了性子、也變窮了。馬克斯本人死後,他的墓地就選在英國社會名流如 羅塞蒂、法拉第、艾略特、H. Spencer、Ralph Richardson 等人所永 久沉睡的高門(Highgate)墓園,真正的無產階級勞工根本葬不起此園! 「矛盾律」本來就屬唯物辯證法的中心律則,存在這種自相悖反大概也 非屬奇特。又例如毛澤東辭厲於鏟除帝王封建文化,但住進了中南海宮 苑所過的卻不折不扣乃權貴式特權生活,當大饑荒發生時照樣與同志舉 行舞會,時時要秘書拿來宮廷法帖呈其御覽,身材發福速率驚人──打 開紅色中國大門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回憶述及,他初見老毛時,「好像是 看到了一團肉塊癱在椅子上」。 (Tweets 1/25/00.) -- 大綱... -- ≡Pεtεγ≡ N*×fp×ne×fl×fi×fe×fL = N ≡£ιn≡ ﹢St.~(?~67?):12使徒,遭Nero吊死,葬地330建聖彼得教堂.掌管天國鑰匙之人. ﹏ ㄙ 。蟲書葉字古 。 ▌ ‧"不再聲稱代表全中國"‧ ˍ Ο O灣[岱輿員嶠] ㊣ 。風織浪紋輕 。 ▌ ‧Windows 98 正式上市‧ ▕聿▏<█>  ̄  ̄ 。 --星標先生正。 ▌ ‧東方見聞錄 七百周年‧  ̄ ¯∥¯ ∮ COSMOS ─Carl Sagan (-12/20/'96) ∮ ◢PC板bm◣ Ψ Peterloo﹡ -Br.六四 ﹊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tp00224.seeder.net ]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書1_所謂必帶之書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所謂必帶之書 時間: Wed Apr 24 06:59:21 2002 不管在任一討論書或文學作品之板面,不時見人出口求廌「生平必讀之一 本書」──通常為「你若漂流到一孤島上,而只能帶一本書……」老語。 敝人有所舛慮,從不認真於提示此一書目以合其名耳,故不曾回應之。 退而之。人生有疾,先判難期;大地有牛,翻身不預。果如近日首都三三 一震災危樓不幸為令限期所拆,並只允稍十分鐘供揀取財物,則向來所重 之書櫃亦真成「重」擔而不能全取,則我願挑某數本書以供日後遊民生活 打點無聊之資呢? 古人有重「四書」,予即以彼數為基,就洋經、中典、故事、遣思之趣 者,各擇一品簡述於茲: 西洋為今世文化主流,一「世界公民」焉能漠之?當廌《新約全書》一部 。此書乃西人文藝源流之總集成,有譜、有事、有人、有史、有詩、有緯 故,內容龐駁,且取得成本極低(通常為 $0)。省事者則讀《約翰福音》 可也,此部少了「聖誕篇」(伯利恒聖誕教堂刻在被猶太軍轟擊中),直接 書以見證之文,後飾之辭似也少了。《新約》又有《啟示錄》,文藝形式 抽象的象徵主義筆法處處得見,再同《詩篇》(Psalms, Ps.,原屬《舊約 》)之慰語,漫漫遊民歲月,必不過於寂寞。若嫌百年譯語過於生澀,聯 合聖經公會之「現代中文譯本」可為酌目。 中文經典,目繁卷眾,《論語》過於斷碎,《通鑑》過於「重量」,《文 選》或淪於教本(與學校國文選多同),《顏氏家訓》傾於沉肅,且小小遊 民家當全失,慮不及此。就挑劉勰(協也)《文心雕龍》可為允當?此乃文 論筆敘之作,較之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袁公安〈論文〉 等尤為系統化。全書篇目精微,排序有義,若合《易》數(如「大衍之數 五十」)邏輯,且是篇篇索源大作,可謂古來一「正」文奇書。名為文論 ,實本為作者思得、合歷代(陶唐至南齊)文章時序崇/替之集。所重「雕 龍」之術,即為「修辭」之學,輔以「練字」之篇,欲為文以說/悅人者 實應目審其細。本書雖歷近千五百年之歲,卻於後繼者的注解研究下,對 爾後所現之文亦有所適,乃一少見且純正中華觀點(而非現代主義觀點)之 文學批評集也。 然則,若汝以為讀此一卷即等同閱畢上古、中古文作精華,則是有點幼稚 。原典之作絕非評文可代,不過評文之廣闊獨超如《文心》者,庶幾乎可 視其為「典」。 其三,大家世故,情事繁複,析緒不盡者,莫以《紅樓夢》(《石頭記》) 為是者。全書以「木石前盟」為終,表達出人生之蛻變無常,與無可轉換 之宿命觀。由人生之無窮轉折以至於出世為解/結,取材不忌毫末,通俗 文句間又不流於「俗」的精緻。尤其作者的自敘與故事性之真假雜揉,更 添文本以外的想像空間。對一頓失家園之遊民,悲劇家族的情節鋪陳豈不 正合乎心境?有清至今(西紀 2002),《紅》學不衰,材料易尋,這裏就 不再贅言。(cf.《紅樓夢》第一回:緣起) 今時人類對環境資源之利用率已屆緊張邊限,都市中人享樂極多,耳目所 娛極矣。消費主義之下,常人之視野只及手可觸及、視聽有慾、$$可量 之事物耳。行人遊走街坊之間,環境敏感度為水泥鋼構所限,都會人豈已 不成自然生態之一份子?遊民無屋無居,清風朗月為我鄰,日日中臥為所 活,正所謂「以天地為棟宇」。值夜間無人時刻,不正抬頭以觀星鄰之機 ?宇宙之大,莫過於宙宇;大空之境,正世界演化的總源。思想之放肆, 不過如此。已逝的美利堅天文科普推廣者、Carl Sagan 之 Cosmos (譯名 《宇宙》,翻版者眾)一書可以鑒賞與明史,而悉天文由來,但不可為用 ;英吉利康橋 Stephen W. Hawking 所著《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可以練志挫思,極深其創造性想像,雖無需讀完;D.K. 社之 Space Facts (貓頭鷹版《太空科學》)口袋書小巧易讀,然亦不實用, 但可為簡單入門;Sky & Telescope 雜誌的《天文學實驗》(Laboratory Exercises in Astronomy)廣為本地學界採納,以驗證作教,但關鍵中帶 難,絕非業餘之趣。於此,我並不特別著意任一。且夫天地鉅象,巧造變 微,豈是一人一本能為精華耶?宇宙之浩,亦開闊心胸之可比足勵念乎。 以上所擇只就今日言。人之情與興隨時而易,不期之禍常有變換,或許哪 天「四書」名目又乃更矣。 -- 那麼, 列位女士/先生的四書呢?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書2_閱讀之一二 | ![]() ![]() |
||
閱 讀 之 一 二 第1/1頁  ̄ ̄ ̄ ̄ ̄ ̄ ̄ 一、 個人思維能力總有其限度。近世心理學及生理學的出現,對於人類本來自以為天 賦「理智」而居於萬物之優越地位,經由實證主義與主體精神的檢視,找出其偏 差。顯然人類欲以物質界的知識系統構思一個完美、絕對的抽象世界將有所不足 ,不如拉回現實,去解剖自心之內在世界暨外在世界的實質,方究其華。閱讀, 正乃以我之智慧,吸收他人之智慧,以此突破個人侷促而接觸廣大的感知世界, 方能辨別出歷史演化的真正趨勢與各個知識體系的定位。人類大腦向來是他人思 想的「殖民地」,能不能使之成為一個已開發的國度,即有待於個體對於閱讀、 觀想材料進行吸收後再行消解化合的素質而定。 文字作品之主要目標,不外乎「抒己」與「動人」;至於其所作,泰半源於作者 深觸生活、際遇之跌宕,以發其心思所存,冀乎外在之共鳴。文字作品,由此反 映了人性。閱讀不同人的作品,就等於閱讀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故陋者以為,閱 讀的傾向,也彰顯出讀者個人在人生觀上的傾向。 美國小說家米勒(Henry Miller, 1891-1980)曾在 Creative Death 的 'The Wis- dom of the Heart' 中提及「就是由於人生沒有意義,才要給它個意義。」英國 小說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在 Modern Fiction 的 'The Com- mon Reader' 中,有「人生不是一堆對稱排列的二輪馬車燈;人生是個光環,一 個由意識之始、至於意識之末,圍繞著我們的半透明的信封。」之語。 梁啟超且這麼說過:「人類以心界、物界兩方面調和結合而成的生活,叫做人生 。我們懸一種理想來完成這種生活,就叫做人生觀。」 人生,介乎生與死,為生命的過程;又具有那超越軀體死亡之上的精神態度,其 普遍性地干涉了反諸自身的存在感, 並浸染了個人同社會或人際的關聯性與活動 性。人生觀,是一個人處之生存界於方方面面的價值觀的總體集合──即是在其 生平中,以具特出意向的理念,作長久性探索與歸宿之路的一種指引。文字作品 反映了人性,文字的感受力代表了人生觀的感染,此所以我們對文本的閱讀,不 僅為一種接觸世界的行動,也是一種主動求共鳴的表現。事實上,唯有發生了閱 讀,讀者同作者的共鳴才會發生。此乃閱讀本質上的雙向性之所必然。 二、 閱讀,讀出了不同文本的人性意涵與創作價值。內容與主題,是作者行創作的內 容,也是讀者在讀書時的具體思索材料。那麼,對於不同類型的文字作品,能閱 讀出什麼況味呢? 古典小說中,《紅樓夢》破除了傳統故事上團圓的結局,作了個可長久吟誦於後 世的悲劇收場。在一個盛極大家族的背景下,其以少年和眾女子的人際為中心, 刻劃世故人情。賈寶玉遊太虛時,諸配殿匾額題由「癡情司」至於「薄命司」, 而《紅樓夢新曲十二支》由〈終身誤〉譜至〈飛鳥各投林〉(cf.《紅樓夢》第五 回:太虛幻境、《紅樓夢》曲),尤唱出了眾釵的無可違「命運」,到最後以「 木石前盟」作為終結。所呈現的乃人生之無情蛻變,與無可轉換的宿命觀。則開 卷自告「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cf.《紅樓夢》第一回:賈雨村)的作者, 會以寶玉的「出世」作結/解(cf.《紅樓夢》第一百廿回:歸彼大荒),就不足 為奇了。 嚴肅的「科幻」文學作品,則常意圖戳破科技「烏托邦」的神話。其以「陌生化 」的筆調,指出「現代性神話」塑造的是難以預料的「未來」,人類只能懷抱著 現世的焦慮去面對將來的疑惑。如 1984、張系國短篇〈金縷衣〉等即襯託出此 般氛圍。 在近年的情慾寫作中,以「肉體的煽情」去剖析底層的人性與慾望。對「性」之 空前公開與想像的語句中,不留情地道出人類「原始性格」的陰暗面,意圖把人 性的真面目由情慾深處給挖掘出來。官能的刺激與色調的大膽,常把人性同社會 間的不可捉摸與處境中的掙扎,赤裸裸地描寫,其血汗淋漓、體液橫流的「動作 」,或具感染讀者的意圖常是極為明顯的。再者,其為文固然是要深入慾火的底 部,然情節式動物化行為的外顯,反應出的社會共同心態不也正是「價值觀物質 化以後的台灣……」「很多人都變成腔腸動物,只顧從口腔到生殖腔的管狀地帶 ,食色到底。」(中研院副院長楊國樞語)嗎!? 具政治與種族反抗意識的作品,則在文化、感情的歸屬上著筆,以極為寫實的描 述,道出不同階層及族群間在「性格」與「身世」上的差異與抗爭。地域意識的 建立,有時屬「刻意」的企圖或訴求;歷史主體性的探討,則往往混和著悲情與 懷舊的情緒,而難以釐清。 至於戰爭的故事,可以是正面的壯烈、愛國主義的、激進人心的;也可以是屠殺 的、無情的攻伐、殘酷且無奈又無情的。但在近年的台灣這方面的寫作幾乎成了 一片空白,是我們有一種不願正視過去的戰爭與未來可能的戰爭之社會集體潛意 識在作祟嗎? 種種創作類型,其對現實的貶抑與批判精神,到底讓我們洞悉人生的真實底蘊? 還是更加陷入於無止盡的懷疑與退縮之中呢? 各展所能,創作的動機是如此,而閱讀的動機與興致之所在,也同這般。眾相眾 生,乃言道不盡矣。陋者也就不再多言了。 三、 這是最後的綜觀。 如前所述,作品,不外移乎人情。閱讀,就在讀出況中滋味。 作者於其創作的作品中意欲表現其自我的意象,屬論證過的思想,新的矛盾將此 由生。人性的初始特徵是:眛的,懵懂的。個人經由接觸前人或他人的思想而開 化,獲得知性。這亦屬閱讀的價值。 王陽明〈蔽月山房〉似乎寓含天人合一之境: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於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註14] 文學作品又常因其絢爛的外觀,因而更加隱晦、符號化其思想或作者的本意。「 藏」理、或者直接表白,是兩難的選擇策略嗎? 傳統藝術要求有生活性的、社會性的關聯,否則思想上過於內斂,則作品就成了 對自我意念的沉浸,不是讓人賞析的,那為何又要多一個展示成品──與社會發 生關聯──的動作呢?作者自身的意味顯然也是有所選擇性的,讀者也因此對作 品的感動程度有異,產生了具體的偏好。(cf. 一本文學的認識論:《對文學的 藝術作品的認識》,Romah Ingarden,商鼎1991版) 具思想者,不見得能表現於作品,但不具觀念之取捨者,又何能為「不可測度」 、無可捉摸之文呢?當然創作的樂趣儘是可以自嘗的,但「藝術性在那裏?」則 會先於作品的內涵,而成為一個疑問。 《漢書‧藝文志》啟目錄學。讀者須同作者,行磨藥的功夫。乃「志」而非「藝 」? 作家同讀者不論經由觸筆、猛省或借題發揮,經由觀察內在面及外在面的現實狀 況,或經由實際體驗有關的事物,即得印象,為其思想的基礎。由此了解事物的 理致志趣,而蘊含、蘊藏其心。 一個人於一生的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累積經驗與知識。在創作與閱讀的過程中,過 於注重用「典」或既有資訊,忽略文字技術之外──以情節的對話張力、行為的 表現、自由意志:亦為先驗的中心感受──等體悟範疇的話,那到底是別人、還 是作者自己才真是在閱讀作品中的思蘊呢?作品的內涵不能融合心的、技術性的 、實踐的義務於一體的話,則難以突破時空拘限,遑論創造性的產出了。 《紅樓夢》裏,有對人生的體驗、生命的轉折而表達的出世思想,自敘與故事的 真假雜揉;取材於眾多人物、事件,雜學旁收;點水、數鳥,脫殼、隱喻,對襯 、假托等令人眼花撩亂的寫作技巧俱採;文字活潑,俚、鄙不忌,通俗間尤帶精 緻……諸味並陳,並載曹雪芹於書中自述緣起[註15],是耐人尋味,不絕於目, 研究素材時時可新,不亦設障於讀者乎?(cf.《紅樓夢》第一回:緣起;食粥、 飄零) (1/18/2001 orig.) > > 難怪我看副刊與雜誌上一些名人與名家專欄, 在行文中偶有似曾相識 > 的感覺。「天下文章一大抄」, 原來... 不只有抄別人的, 將自己的 > 舊文拼拼貼貼, 再改個順暢一點, 不稍時, 又是一篇「新」文章出來 > 了。 > > 當然, 我同意的是, 抄自己的總比抄別人的高明。嗯, 我並沒暗示中 > 部某國立大學某彭姓校長受國科會獎助論文被判抄襲... 呃、是「引 > 用不當」一案, 屬什麼不智之罪過啦! :p > 《歸檔:星期三 一月 24, 2001 05:30:27 AM》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書3_胡適之對《紅樓夢》作者的分析(附:焦大的埋怨) | ![]() ![]() |
||
[文箋書簡﹥胡適之對《紅樓夢》作者的分析] 《紅樓夢》是一部隱去真事的自敘, 書中甄、賈兩寶玉, 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賈兩府即是昔日曹家的影子。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安排出現了江南甄寶玉, 似乎有以「真、假」的諧音對比來暗示該書乃作者之傳的隱意。民初胡適之經過相互比照, 於《紅樓夢考證》中對作者作了以下的推斷分析: 一、《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霑, 字雪芹。¹ 二、曹霑是漢軍正白旗人, 曹寅的孫子, 曹頫的兒子。生於富貴之家, 身經極繁華綺麗的生活。又有文學與美術的遺傳環境。他會作詩, 也能畫, 與一般八旗名士往來。壯年以後的生活非常貧苦;因為不得志, 故流向一種縱酒放浪的生活。 三、曹寅死於康熙五十一年, 曹霑大約生於此時, 或者稍後的時間。 四、自曹寅的父親曹璽開始, 到曹顒、曹頫, 祖孫三代四個人, 總共做了五十八年的江甯織造。 五、當康熙南巡時, 曹家曾辦過四次以上接駕的闊差事, 風光一時。但後來家景逐漸衰敗, 詳細的情形, 無法考據。可能因為後代子孫的浮華奢侈, 像書中賈璉、賈珍一般, 紈褲氣重不事生產, 只賸下空架子, 家庭經濟因而掏空了。進而虧空公帑而被抄家。 六、《紅樓夢》一書是在曹家破產傾家之後, 曹霑在貧困之中寫成的。寫作的年代, 大概當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書未完而曹雪芹便窮病而逝了。 以上是胡適之考證的結論, 此「自傳說」為其首倡, 但為後來從共之《紅》學大家俞平伯駁之;後者於民初時主《紅》書為左派之「階級對立說」, 不過晚期立場有所改易, 往胡傾斜。近年來更有「索隱派」發現曹家可能沾連上康熙朝、雍正的立儲之爭, 因而在派系傾軋中, 失勢而被禍。高陽所著有關曹家的歷史小說、如《紅樓夢斷》, 以及1997年鄭少秋主演的雍正連續劇, 便是根據這條路線發展的。 至於用來對照曹家浮奢場面的《紅樓夢》大觀園景貌, 可參考第十七、十八回對額、歸省, 第廿三回住園, 及第四十回劉姥姥入大觀園等回合裏的具體描述。《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又有:「這些來的皆係世襲公子, 人人家道豐富, 且都在少年, 正是鬥雞走狗, 問柳評花的一干遊蕩紈褲。」 另外, 有者誤以為曹雪芹高曾祖父曹鍚遠曾被俘為旗主「包衣」(滿語「奴僕」), 而不能算是「漢軍正白旗人」。其實鍚遠之子振彥已被編入漢軍旗籍, 後轉入多爾袞領滿洲正白旗(參馮其庸《曹雪芹家世新考》第五章), 故《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載:「曹鍚遠, 正白旗包衣人」, 包衣的出身和旗籍並不衝突。 而清制皇宮內務府屬員均由帝領「上三旗」(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的包衣人出任, 曹家即曾被分入內務府正白旗, 籍屬「正白旗包衣漢軍」, 通稱為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在後續討論中龍丘居士(kcc)所提到關於康熙帝命曹寅姪曹頫過繼給曹寅以接替江寧織造一職的「謝恩的奏摺」², 呈於康熙五十四年。 細究之, 康熙二十三年稿《康熙江寧府志·曹璽傳》記有「其先出自宋樞密武惠王彬後,著籍襄平。大父世選,令瀋陽有聲。」一般以為曹彬後代之說為曹家自稱, 萬曆末年曹錫遠官任瀋陽中衛指揮使(仍疑), 乃徙全家至瀋。在紅學家兼里仁書局發行人徐少知回應我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74:「曹氏 曹錫遠,正白旗包衣人,居瀋陽地方。」」的引文下一句尚有「來歸年分無考」, 只知兵敗後他為曹家最早歸金入旗的。 後來有位同姓的曹邦, 豐潤《浭陽曹氏族譜》記載他於「崇禎二年以各地荒亂,遂赴遼東避兵,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薦,授吏部他赤哈哈番,旋擢戶部啟心郎。」「彼地原有族人引薦」指的即是五慶堂曹家引曹邦由明籍轉旗籍, 《五慶堂重修曹氏宗譜》也由此一因緣附記了他。兩曹互稱兄弟而非近族, 和寧榮兩府、甄賈兩家可有何聯想呢? (FB 8/8/20.) ____________________ ¹ 敝文〈[筆札] 雜「思」 之三〉註15 ² 「胡適這篇考證是在民國初年所作.當時的確是石破天驚劃時代的巨作.不過隨著資料越來越多,後來發現胡適考證的結論很多並不完全正確 曹寅的嫡子是曹顒,曹顒繼任江寧織造不久即死,留下一個遺腹子曹天佑.康熙皇帝命曹寅的弟弟曹宣的第四個兒子曹頫過繼給曹寅,繼任江寧織造.曹雪芹是曹頫的兒子 因此,曹頫是曹寅的嗣子,親姪兒 曹雪芹的嗣祖父是曹寅,親祖父是曹宣」 「能不能敘述一下兩派主要的根據是什麼? 我所了解的資料,曹寅康熙五十一年逝世,曹顒繼任,三年之後的康熙五十四年曹顒也死了,當時還很年輕.康熙皇帝命曹寅的姪兒曹頫過繼為曹寅的兒子,接替擔任江寧織造.在謝恩的奏摺中,提到曹顒嫡妻馬氏生了一個遺腹子. 後來,許多紅學專家就認為該遺腹子就是曹雪芹.高陽的小說紅樓夢斷也是這樣寫的.所以小說中雪芹稱曹頫為"四叔".」 「最近紅學家在遼陽發現了"五慶堂曹氏宗譜",記載曹顒的兒子曹天佑,做過同知(類似省府委員,沒有固定任所的州縣官). 因為曹顒的兒子是遺腹子,只有一個,所以必然就是這個曹天佑.是不是就是曹雪芹呢?有點疑問.因為曹雪芹應該是沒有做過官的.跟宗譜中記載的曹天佑不符合. 所以,我是比較相信曹天佑不是曹雪芹;曹頫才是曹雪芹的父親.我覺得曹天佑有可能是「脂硯齋」 假如這是正確的,那麼,紅樓夢就不是嚴格的自傳,曹雪芹既不是曹顒的兒子,也不是賈寶玉」 (May 12 07:37:17 1998 orig.; Jun 16 06:00 2019 reflowed; Dec 16 10:59:47 2020 modified.) [文箋書簡﹥焦大的埋怨] 關於 chatte 對當今政局的感嘆, 龍丘居士引述了本出自於《紅樓夢》第七回的一段爭鬧, 來比喻幾位綠營忠貞黨員對於綠色執政的失望情緒:「想到紅樓夢裡的焦大: "他從小兒跟著太爺們出過三四回兵, 從死人堆裡把太爺背了出來, 得了命. 自己挨著餓, 卻偷了東西來給主子吃; 兩日沒得水, 得了半碗水給主子喝, 他自己喝馬尿" 結果呢? "我要往祠堂裡哭太爺去. 哪裡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牲來! 每日家偷狗戲雞, 爬灰的爬灰, 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 我什麼不知道?"」文段中的「爬灰」指的是「公、媳通姦」的荒唐醜事。 這一段所描述的也只是一種無奈的情結, 雖屬無奈, 但焦大還是只得仰望 (╯︿╰) 家大爺們來生活, 這通常只是立志不高的「小人」(指小人物)對於無法獲得典型之「相對(於付出的)利益」時的埋怨。就像是寶玉的奶媽常嘮叨說她當年如何餵養、呵護幼時的寶玉, 而已長成少年兄的寶玉哥兒卻只當她是囉嗦老媽子, 倚老賣老而已。 無論是焦大、還是奶媽, 兩個人都是有著主子思箍的人, 所求的僅是主子的俯顧 (←ˍ←) 。若套以俞平伯早期的「階級說」理論, 不過就是反映出上下階級相對下的資源分配不均, 且分配權力全都在上面的主子。 而對於曾任執政黨駐美東黨職的 chatte 來說, 她是向來有自己的主張的人, 對居上位者本不求有何個人性回報, 純粹將其當作一種理想的投射, 期待其能實現。當此理想的運作被扭曲了, 她也能理性的證以「所託非人(或統治階級)」, 故而發其「埋怨」, 然而此埋怨卻極不同於「焦大的埋怨」。 提及焦大, 清水柏橋網友引了魯迅的話說:「焦大是不可能愛上林妹妹的。」 我但回以: 「嗯, 反過來說同樣成立:林美眉也是不可能愛上焦大的。 :) 而, 林美眉有可能愛上魯迅嗎?清末民初一本『同人誌』作品中, 寶、黛兩個人就成了在新時代中探索新知新得的時尚男女呢!」 (Palmarama 05:09 10/27/07.) (Nov 2 06:24:24 2005 orig.; Nov 16 05:56 2019 reflowed.) [本文章由 kcc 自 ◎椰林風情◎ 'Test' 轉貼至 'Redology' 討論區] [本文章之原作者為 Peter_Lin] [轉貼時間為 Thu May 14 21:59:47 1998] (deleted) 》後記於 Wed Nov 2 06:24:24 2005: (deleted) 》回應於 October 27, 2007 05:09: (deleted) -- ┌───┐ ┌──┐ ◎椰林風情◎站|電腦漫談|PC板 ████└┐ ┌███└┐ ﹏ █└──█┘ █│ █┘ Welcome Ο 有想法嗎?有文章要發表嗎? ████┘ █│ ┌┐ @>--->---ν█> 要交流意見嗎?歡迎光臨 :) █│ █└──█┘ ∥¯ █┘ ███┘ ﹊ bm: Pεtεγ_£ιn 鞠躬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tp00229.seeder.net ] [Login: **] [Post: **] 發信人: kcc@Palmarama 看板: Redology 標 題: Re: [轉貼] 胡適之對《紅樓夢》作者的分析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Sat May 16 06:42:23 1998) > [本文章之原作者為 Peter_Lin] > 一、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霑, 字雪芹。 > 二、曹霑是漢軍正白旗人, 曹寅的孫子, 曹頫的兒子。生於富貴之家, 身 > 經極繁華綺麗的生活。又有文學與美術的遺傳環境。他會作詩, 也能 > 畫, 與一般八旗名士往來。壯年以後的生活非常貧苦;因為不得志, > 故流向一種縱酒放浪的生活。 胡適這篇考證是在民國初年所作.當時的確是石破天驚劃時代的巨作.不過隨著 資料越來越多,後來發現胡適考證的結論很多並不完全正確 曹寅的嫡子是曹顒,曹顒繼任江寧織造不久即死,留下一個遺腹子曹天佑.康熙皇帝 命曹寅的弟弟曹宣的第四個兒子曹頫過繼給曹寅,繼任江寧織造.曹雪芹是曹頫的兒子 因此,曹頫是曹寅的嗣子,親姪兒 曹雪芹的嗣祖父是曹寅,親祖父是曹宣 還有一點修正的是曹家並不是漢軍,而是包衣.所謂包衣就是皇室的家奴.這也說明了 為什麼紅樓夢小說裡面,屢次敘述對於下人非常的尊重.因為曹家也是家奴出身,故有 此傳統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IP018.dialup.ntu.edu.tw] [Login: **] [Post: **] 發信人: murderer@Palmarama (天蠍女子) 看板: Redology 標 題: Re: [轉貼] 胡適之對《紅樓夢》作者的分析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Tue May 19 11:49:08 1998) ==> kcc@Palmarama () 提到: > 因此,曹頫是曹寅的嗣子,親姪兒 > 曹雪芹的嗣祖父是曹寅,親祖父是曹宣 這一點還存疑 曹雪芹到底是曹顒還是曹頫的兒子?目前這兩派(1)&(2)還在爭論中 並無定案 > 還有一點修正的是曹家並不是漢軍,而是包衣.所謂包衣就是皇室的家奴.這也說明了 > 為什麼紅樓夢小說裡面,屢次敘述對於下人非常的尊重.因為曹家也是家奴出身,故有 > 此傳統 這一點就已經塵埃落定了,曹家確實應該是包衣才是 -- 漂亮有什麼用處, 像是身邊帶著珠寶逃命,更加危險; 又是沒有市價的東西,沒法子換錢......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40.112.145.204 ] [Login: **] [Post: 92] 發信人: kcc@Palmarama 看板: Redology 標 題: Re: [轉貼] 胡適之對《紅樓夢》作者的分析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Tue May 19 23:39:28 1998) ==> murderer@Palmarama (天蠍女子) 提到: > 曹雪芹到底是曹顒還是曹頫的兒子?目前這兩派還在爭論中 > 並無定案 能不能敘述一下兩派主要的根據是什麼? 我所了解的資料,曹寅康熙五十一年逝世,曹顒繼任,三年之後的康熙五十四年曹顒 也死了,當時還很年輕.康熙皇帝命曹寅的姪兒曹頫過繼為曹寅的兒子,接替擔任江寧 織造.在謝恩的奏摺中,提到曹顒嫡妻馬氏生了一個遺腹子. 後來,許多紅學專家就認為該遺腹子就是曹雪芹.高陽的小說紅樓夢斷也是這樣寫的. 所以小說中雪芹稱曹頫為"四叔". 最近紅學家在遼陽發現了"五慶堂曹氏宗譜",記載曹顒的兒子曹天佑,做過同知(類似 省府委員,沒有固定任所的州縣官). 因為曹顒的兒子是遺腹子,只有一個,所以必然就是這個曹天佑.是不是就是曹雪芹呢? 有點疑問.因為曹雪芹應該是沒有做過官的.跟宗譜中記載的曹天佑不符合. (2) 所以,我是比較相信曹天佑不是曹雪芹;曹頫才是曹雪芹的父親.我覺得曹天佑有可能是 「脂硯齋」 假如這是正確的,那麼,紅樓夢就不是嚴格的自傳,曹雪芹既不是曹顒的兒子,也不是賈 寶玉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dial-port13-tpe.biglobe.net.tw] [Login: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E心1_愛一定是自私的?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Test 標題: Re: [轉貼] 愛一定是自私的???(上) 時間: Thu Oct 28 06:31:16 1999 Religion 板上 gospel.bbs@fhl.EE.NCTU.edu.tw (月童)提到 :「愛非但不是佔有對方,甚至是要走出自我。」我猶懷疑, 離開了自我,那還會有「愛」嗎? 愛,是一種心靈的感受狀態,是意識界同潛意識界交織激盪的 一種呈現。須要以「走出自我」的手段去尋得「真愛」的認知 ,是基於其視心靈為「不可分」的先佔假設,以為“自私”使 人難尋得「真愛」,故其要求人要放下自己,由自我的意識中 出走,去尋那“不自私”的真正的愛。 「愛」真地可走出自己的心靈嗎?人類的心靈本來就是自然的 演化產物,心靈又不可能完全摸透心靈本身,所以自我的意識 集成常不是“完整”的,我們──作為一個意識的主體──因 而不可能完全地界定出心靈的範疇。心靈的意識面,因此有所 先天上之「缺失」,時有受到威脅而分裂的危險。 原始部族的人類,臆想/擬像出其心靈有一部分是外在(於意 識)的。原始人感知到無可全然「命名」的威脅,體會到自然 界動物、植物甚至礦物俱存在與人類於本性上的差距,進而使 得接受自然物的靈魂──使融入其心靈,乃一種「補償」:即 對異物心靈的接受(或謂「想像」),是下意識對於我們先祖之 心靈的填補作用。這個對(想像的)外在自我的部分聯結,無疑 地,成就了自我的擴充,這也含涉使其主體性更趨於完全的一 種意涵──主體性為自我的外擴。 在原始人的社會中,具有這種認同異物的「心靈」,顯示其心 靈的聯結性其實尚未被圓融地整合為一,常在遭受到突發性外 在事件的干擾下,即難以抑制其情緒的鉅大波動。原始人的「 愛」,正是需求與異性/他者作心靈聯結的一種情緒的態勢, 而這種情緒如前所述,極為猛烈,且與其他的情緒間常是無法 斷然予以切離的。這些情緒也容易造成意識之不完整的心靈在 聯結上的分裂,發生在現代化社會裏,則成為所謂「意識分裂 」──意識層面的心靈單位之解離不續的狀態。此所以,原始 人的婚配,除了已受制約的部落共通儀式以外,通常是行直接 、無甚隱晦的表示暨行動,如肌力較強的男人先擄了女子/或 男孩再談其餘! 現代化人類在所處的文化情境之中,有了進一步的「自我控制 」,我們懂得如何抑制各種情緒,不同情緒的表達,也有所區 別。涉入「愛」的情緒聯結時,彼此因此步步為營,更為重視 他方的感受,其中隱含著一種「自我防衛」的心態──避免或 減低其心靈受到嚴重的突擊時所生的傷害。但是,現代化的人 類,其心靈終究尚未進化到真正連續不離的狀態:「自我控制 」的能力,使我們能明白地隔離出或更完整地體會、視「愛」 為獨立的情感,這是一種能集中意識之「注意力」的心靈演化 。因此,當這個情感遭遇割裂時,人類在意識上仍不是真正「 完全」的心靈,終是難免受到傷害。 您又提到:「愛的本質墮落了、與自私的佔有欲混雜了,是這 世界的真相。」 “自私”與“佔有”的「愛」真受到質疑嗎?真愛的求得,同 時為兩個人的心願。既然「愛」是屬於不同心靈行聯結的需求 ,其實現即將之內化於自我之中,那麼「佔有慾」的出現,當 然是保全自己的心靈(及一部分的外在心靈)的合理手段。「其 實,我發現這世界上絕大部份的人的愛,都是自私的。」是的 ,不只是絕大部分的愛,其實全部的愛,都是自私的──如果 只是限在這裏所說的「性別之愛」上。這樣的心靈企求確是“ 自私”的,而「真愛」之尋得不正是兩人之間的自私慾的昇華 嗎?這般的心靈聯結,正也提升了人類心靈享受的層次。 主體的「主我」,是自我同外界互動的呈現,在不同個體的情 感之互補下,提高了自我的圓熟感。人類在社會關係的互聯中 ,之所以會有各種溫情(包含「愛」在內的諸多情緒),正因為 在人類自我的心靈中,有了期待與他者聯結的原始文化傾向。 是以,離開了自己的心靈──不再有所謂的“自私”,那還能 有與他人交會出「真愛」之織網的可能性嗎?故然,“自私” 與「愛」實互為其質素,發自自我的「愛」,才是真心誠意的 愛的「真相」。 在人類的情感發自本能之過激的衝動下,意識的表現將愈益隱 匿。潛意識的恍惚與意識的知覺沉沒,將起無可避免的直觀性 衝突。包括「愛」在內諸慾求的蕩漾,於(內在與外在的)自我 權力之爭鬥與綜集的聯結下,惟有能同外在心靈行交會而積累 純粹情緒經驗的主體,將於不同個體的情感調和途程裏,獲得 心靈上新生的集聚賦力,「愛」因此而昇華。 ──.── 且讀到:「如果我們大家都撇開各自信仰的教義,來談談我們 各自經驗到的愛,可能我們會有更多共鳴,遠勝過教義本身的 發揮。」 宗教,乃人類在社會進程中,因感受到環境的不安全與不可知 ,乃寄託其集體心靈,所產生共同性鉅大聯結的產物。這種總 體上根源於社會成員潛意識的全面性投射,仍與「愛」的情感 具有共通的「心靈溝通」的徵象。 宗教既然是人類自心的產物,那如何要由祂來界定愛呢?耶穌 教於中世紀時有主 mysticism 者,其中有人欲在同上帝的「 對立性」(「人不可以為上帝!」)中,求得那「與上帝合一」 的至高幸福且圓滿的交感。這裏的「合一」,因於基本教義之 束縛,實則在個人心靈與集體心靈的投射之間,仍為二元的關 係;故此種企圖亦同時為一種要求作「心靈聯結」的意願。這 是往昔人類對於上帝的一種「愛」。 所以「上帝必須要「尋找」人」?還是實際上是人在尋找上帝 呢?宗教的創立,就代表了人類已索求在形而上的層次上作總 體上心靈的「補完」了──又是一種與外在(且甚為廣大的)自 我作其融入,以使自身的心靈能更為“完整”的意向。「因為 人不想再見上帝,然後,馬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毀壞。」 這是在暗示上帝之純綷(在人類存在之前)且絕對的存在嗎?人 與人的關係如真地毀壞,且不再求有心靈聯結的可能性時,上 帝與宗教當然就不存在了──人與人的關係毀壞,人才「沒有 」上帝可見!其因果若何?什麼是祂的「愛」?想是明白了。 宗教,屬人類集體心靈作聯結的需求與共同經驗,在「愛」的 情感與文化的層面上,顯然又有另一個超廣度的意味。 那尋得真愛可有必然的途徑乎?我是 danse 的 trillo,對於 人間的性別之愛,已是冷卻良久矣。 》回應於 Fri Oct 29 05:42:15 1999: 老網友 ascetic (無間牌火鍋料)分辨道:「嗯..也就是說斯 斯有兩種 「無我之愛」,以及「有我之愛」 這樣理解的話 ,這兩種愛的內容就不同,因此你會覺得離開了自我就沒有愛 」。我以為這種分別,實在是起源於西方與東方於宗教性的基 本哲學理念核心、所具有在本質上的差異。 ascetic (無間牌火鍋料)申論道:「用佛教的架構來理解,人 有「攀緣心」,因此產生了「我執」 此「我執」有生有滅, 此刻所執與下一刻所執,其內容生滅變化不已 以此攀緣之心 來愛,便使得愛也生滅變化不已 這樣的愛,今日之愛,與明 日之愛不同 今朝愛你至死,明天愛你去死」「如果有「真愛 」,定義成不會幻滅的永存者 那麼他必然也無從生起,也就 是無條件的愛」「在這樣的理解下 有我之愛,就是生滅變化 之愛 無我之愛,乃永恆不滅之愛」「並不是"為"了尋得真愛 ,"所以"我們必須放下私心 真愛無法追尋,追尋者也是用攀 緣心 有些人以為為另一方犧牲奉獻付出就叫做無私,這是錯 誤的認知 想藉由消滅「自我」來完成真愛,無有是處 因為 這種消滅自我,委曲求全的想法,正好是一種「我執」的偽裝 」「現實人類的戀愛與婚姻悲劇中,這種偏執於「真愛」的想 法害死不少人」「如果停止追尋,那麼真愛就會顯現出來」「 那位作者是基督徒,而我是佛教徒 :) 我不盡同意他的觀點 ,所以我提出來的,是自己的論點」。 苦頭陀寫得真透徹。 :) 我在正文中確實只針對西方的宗教觀 而發。佛教認為人類先天具有成佛之根,對於破除無明習氣、 達到超越境界的無生空性,個人自身即有本賦。 在基督教中,人被規範在現世的層面上,其解脫唯賴全能上帝 的拯救。其“博愛”的教義,如有言「你要愛你的仇敵」,實 質上這個愛乃憑附於眾人歷史性集體潛意識的發願之藉「上帝 之口」而道出的,個人的本性,並無法自依修持而達臻圓滿之 境。 基督徒的人生觀因此是有限度的,人世是一個場域,其終點在天 堂與地獄,對於永生的想望,是一種基於保存「我」──心靈 之核心──的終極(且在人世上是有限的)意念。 佛教裏了義的淨土,則無所不在,可以是極樂世界,也可以在 現在的人世。心淨即可以為淨土。修行有得者,以自己的願力 ,盡可以往來四方境土,可以方便,可為莊嚴。所以與基督徒 有別的,真正的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是「超越」自我──意識 的界限──之上「虛我」的直覺感通的圓融。 當然,這裏說的都是原本教義的內涵,可不是到寺廟裏去拜拜 、憑大師去加持這種過於世俗化的當下風氣。而兩者境界的不 同,我只能說是各有法門,不能說那個就真地較為高明吧── 特別是在諸人著眼的「以宗教改善社會」的意願之下。 -- 蓋無血無淚者 無情自性 所以生存於世矣……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史2_§S.O.S. 第十八講 -- 宇宙觀 -- | ![]() ![]() |
||
作者: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看板: Test 標題: S.O.S. §第十八講 時間: Tue Jul 20 07:09:26 1999 §廿世紀綱領 第十八講 -- 宇宙觀 -- 宇宙觀有廣義與狹義,廣義者包含本體論,在第十五講中已略 述過。本文則主要著眼於狹義的宇宙論(cosmology),即對於 宇宙之時間與空間的整體現象,探討其生成、構造與組織動力 (演化)的法則,且將著眼於科學上的發展。 由於近代物理學與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完全改變了人類對於宇 宙的觀念〈不論是時間的全新定義、與空間概念上的鉅大延展 〉。對於大尺度上時空的解釋權,哲學向是同西洋占星術般遲 緩(至少在古典希臘時代後就不再是重心了),而近代哲學更可 以說是完全居於下風,可能僅剩神學的部門仍可以自顧自盼地 堅持固有的「上帝」式世界觀吧。 在古希臘時代,哲學的宇宙論(狹義上)、天文學、占星學間可 說沒有確實的分別,學者往往同時兼具此三種身分。而在希臘 時代後,著名的哲學大家,幾乎從沒以狹義宇宙論為其論述的 主要工作的。 漫長的中古世紀中,古希臘的宇宙觀成為教會之不可侵犯的教 條,直至文藝復興與理性啟蒙精神的發動,新的宇宙觀方得以 建立。不過此時的宇宙觀,已是由哲學所分化出去的一個科學 部門的宇宙觀,不再是哲學的宇宙觀了;哲學本身於物質的時 空觀念,已成為哲學裏極為落後的一個部門。 這點也就成為本文的取向。 ──.── 宇宙學,主要研究整體及秩序體系的源起、演化、構成、及其 可能的將來。中國《淮南子‧原道》有:「橫四維而含陰陽, 紘宇宙而章三光。」高誘《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 曰宙,以喻天地。」表明了宇宙為往古來今的「時間」與四方 上下的「空間」的綜合體。當今的宇宙學即在探討這個在性質 上,為有限/無限且無界的空間、即以一個奇點(singularity )為起點的時間之可觀察到的區域,以及可能的域外宇宙的論 理與想像。 在上古時代,美索不達米亞人以為地球為宇宙的中心;蘇美人 以星星為神明,賦予其占星的意義,為今日西洋占星學及星座 劃分的最早發祥(約4000BC)。巴比倫人已給各個行星配上具有 主宰力量的特定神祇的性格,如月神 Sin 之兒子、即太陽神 Shamash 搭船橫越天際,完成「年」的季節循環,為地面上的 生命之源,後來成為阿波羅(Apollo)的神力起源;Sin 之女則 衍變為羅馬愛神維納斯(Venus),掌繁殖、司作物生長。印度 在約西元前三千年出現其最早的占星記錄,他們想像宇宙的結 構由象徵永恒時間的眼鏡蛇所圍立,下層為龜所馱負的地獄、 中層為六頭象背負的地面(人間)世界、上層則為極樂世界所在 的須彌(至高)之山;約西元前一千多前的《吠陀經》(Veda)中 ,明顯受到中東的星象觀所影響,以為星宿乃靈魂昇天而成。 猶太人的《舊約聖經》中,另有描述上帝以「七日造天地」及 萬物的創造故事。 至於中國,古代傳說中有可能起源於南方的「盤古開天闢地」 的創世說,其後乃有三皇〈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作網 罟制嫁娶)、神農氏(作耒耜播五穀、即炎帝),27世紀BC之前 〉。對於宇宙的構造論,如是有所謂的「蓋天說」,以為地如 棋局、天如圓蓋,地是平而方的,有海角、天涯;而太陽由冬 至到夏至,正好南北往來一周,形成一年之四季寒暑,循環不 已: 天 圓 ○ ↑北(夏) ︵ │ │ 人 │ │ 地 方 ───── │南(冬) 漢代楊雄、張衡、及唐代張遂則主「渾天說」,以為天形渾圓 如雞卵,地如卵黃,天大地小,天包於地外,猶殼之裹黃,天 動地靜、且周旋無端: ╭ ╮ 蛋 白 (水) 〔天地蛋〕 ︵ (黃) ︶ ﹏﹏﹏ ← 其旋轉成為天體運行 ╰ ╯ 自漢代以後,渾天說作為中國宇宙構造論的主流思想,而為歷 代以渾儀、渾象為中心的天文儀器秉持的基本星空觀念。此外 ,尚有較少被提及的「地中說」: ︵ ╭ 天球 ╮ 地中 ─────●───── ≡≡≡≡≡≡≡≡≡≡ ≡≡≡≡≡≡≡≡≡≡ ≡≡≡≡≡≡≡≡≡≡ ╰ 大地 ╯ ︶ 於天象的推算上,相信與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的運勢極為相 關,且以陰陽、五行之道予以推演。早在遠古的殷商時代,甲 骨文片上已有以十天干合十二地支相配,用以計日與計年的「 干支表」;而西元前一千二百多年前商代武乙時的甲骨上,即 有以日食斷吉凶以貞卜的刻載。西元前十二世紀,周公(?~1105 BC)發明「圭」、「表」,可以日影測量冬至之日期,又可觀測 北極附近星體的旋轉以確定北極星的位置。 Nat ﹏﹏ /♀───── ──○︴ ﹝上界﹞ / ︸ ω\ / / \ / /\ ♂ < │ / / \│ \ │ ﹋ ﹋ ┴───-──○︴∩ ﹝下界﹞ Geb ﹋﹋ 古埃及人以土地神 Geb 及天空女神 Nat 的分離與支持為天地 之構成,天狼星預示了尼羅河的氾濫周期,其與太陽的配合修 成了早期的「太陽曆」;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 1279~1212BC在位)任內,已制定十二宮中的牡羊座、摩羯座、 巨蟹座、天秤座等四個基本星座。亞述王阿叔巴尼帕(Ashurb- anipal, 669~626BC)於尼尼微建立藏有大批楔形文字泥板的大 圖書館,據說曾存放遠在西元前三千八百年前的占星手稿;其 占星師們建立定期向國王報告天象徵兆的系統,而據以治理國 事,並完成西方世界最早的星曆表。西洋的黃道十二宮(zodiac )於稍晚由巴比倫人制定完成(約450BC),並很快地傳到希臘。 早先人類對於天象的觀察著重在季節與曆數的運用,西方與東 方同雜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到了古希臘文明時,西洋古典 的理性主義才興起。首先有塞利斯(Thales, 640~560BC),以 為太陽並不是神明,而是一個火球的物質體。其弟子海洛克來 特斯(Heraclitus, 535~575BC?)主張不斷變化的「火」為萬物 根源,且以為宇宙是永恒的,不是由神創造的。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540~510BC)由月亮的盈虧現象推論出月球是圓球 形的。安納薩哥拉(Anaxagoras,五世紀BC)則認為構成宇宙的 無可數元素,是由最高力量源的「理性」來支配旋轉運動的結 果;並由月蝕時地球投射在月面上的影子,推斷出地球也是圓 球形的。哲學家柏拉圖(Plato, 427?~347?BC)認為哲學的概念 ,就是起源於探討宇宙特性的動力。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與羅馬時代亞歷山大城的托勒密(Ptolemy, 100?~ 170?)同以層層旋轉之透明天球體的假想模型來解釋星體的運 動,即為繞著宇宙不動的中心──地球──作旋轉的「天動說 」(Ptolemaic system),以為星體的軌道皆為完美的圓形,後 者並被視為現代占星學於初期基礎形式的首本專書 Tetrabiblos 的作者。雖然薩摩斯島(Samos)的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 310?~250?BC)也已提出地繞日的「地動說」,然而與聖經的 宇宙觀若符合的「地球中心說」觀念,還是一直延續到中古世 紀的結束才受到實質的挑戰與質疑。 ──.── 約當同時期的中國,戰國時代齊國甘德、魏國石申二人合著《 甘石星經》(四世紀BC),有經緯度的計算及重要星宿的圖表, 為推定二十八宿可考的最早紀錄;在長沙附近的馬王堆漢墓三 號墓出土有西漢呂后及文帝時(二世紀BC前期)的星象帛書《五 星占》;《周髀算經》則闡述「蓋天說」,並以勾股定理進行 天文計算(也為引用該定理最早的著作)。以上都算是中國最早 (或世界保存最早且完整)的天文學專著。又史載西漢時落下閎 始製「渾儀」(armillary sphere, 104BC)〈《益部耆舊傳》 中說其「於地中轉渾天」〉,經後代陸續改進,遂完備有地平 圈、子午圈、卯酉環、赤道環、黃道環、白道環……諸天球構 造,為直接觀測天體座標的儀器。稍後於西漢宣帝時(西元前 一世紀中)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始製「渾象」(即「渾天儀」,52 BC)。東漢時,《後漢書‧張衡傳》載:「遂乃研竅陰陽,妙 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張衡(78~139)於《渾天儀圖註》上 明記製作圖法,以漏水轉之,可以精確演示星垣之始沒,為模 擬天體運行的儀器;張之原儀上列有星官三百二十名、都二千 五百星,較之同時之托勒密定星座四十八、凡一千零八十星, 尤為完備,惜圖今不存;其《圖註》並闡述「渾天說」。 南朝時的祖沖之(429~500)將虞喜發現的「歲差」現象〈赤道 與黃道之交點(即春分、秋分二點),每年沿黃道向西退行約五 十點二角秒,約二萬五千八百年迴轉一周〉,首次引進到曆法 的計算,不顧宮廷守舊派的反對而編制「大明曆」。《隋書‧ 律曆志》存錄有隋代經學家劉焯(544~610)的曆法,其首次考 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較牛頓插值法還早一千多年即創 立以三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速度的方法。 唐初李淳風指出前朝渾儀的設計只有赤道而無黃道,於貞觀七 年(667)重製成一架「渾天黃道儀」,奠立中國渾儀三重結構 的形制。一行和尚(張遂,673~727)於玄宗時任太史令,製黃 道游儀、水運渾儀等重測三十八宿及一百五十餘顆恒星的位置 ,較之英國天文學家哈雷(Edmund Halley, 1656~1742)早約一 千年發現「恆星本動」〈恒星間相對位置會變動〉的現象;並 發起中國古代天文學工作上首次的天文大地測量(於全國十二 個地點),求出子午線一度的長,又以「步日躔術」〈太陽於 天球上的運行計算〉的「自變量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據以 編製出「大衍曆」。 北宋元祐三年(1088),刑部尚書蘇頌組合用於天文觀測之「渾 儀」,可與天球同步運行、演示天象之「渾象」,及機械式報 時台「司辰」三元件,而製成以水力轉輪作用、中國古天文儀 器中最為精密的「水運儀象」(1088),也為世界上第一個確切 的天文鐘,並載述與圖記於《新儀象法要》一書。〈參民85年 六月號《光華雜誌》〈復原「水運儀象台」〉一文(WWW版): http://www.gio.gov.tw/info/sinorama/8506/506116c1.html〉 沈括(1031~1095)於神宗時曾提舉司天監,推荐衛樸主持「奉 元曆」的修訂,親撰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以改進天文儀器; 他創制與西方陽曆類似的《十二氣曆》,且比歐洲早四百多年 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晚年舉生平見聞撰《夢溪筆談》。南 宋淳祐年間(1247年)於今江蘇省蘇州文廟原地所刻之星象全圖 石碑,詳載二十八宿的分類,則為中國現存最早(也是世界最 早之一)的全天星圖。 到了元代,郭守敬(1231~1316)於世祖至元年間(1276)與王恂 簡化前代的渾儀而製作成精密度更高的「簡儀」,另設計建造 出仰儀、玲瓏儀、正方案等觀測儀器,於計算七政的視行星度 數中加入行星不等速運動的因素,採用三次內插法與球面三角 ,以為距離是時間的三次函數;其後主導中國史上第二次全國 性的天文大地測量〈「東極高麗,西極滇池,南踰朱雀(海南 島),北盡鐵勒(青海),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並以實 測的數據編訂「授時曆」。同時有越友欽者,著《革象新書》 ,以中天觀測法求恒星的赤經差,研究光的直線傳播,實驗得 出光「穿孔成像」的原理。 ──.── 十三世紀的義大利煩瑣哲學家(Schoolman)、大神學家阿圭那 斯(Sain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引用占星學的宇宙觀 來潤飾天主教的教義。在之後的文藝復興期,古希臘一支將人 的個體視為反映大宇宙之「小宇宙」的神秘論思想曾一度興起 ,並衍生為人相術。 歐洲於漫長守舊的中世紀之末,終於有波蘭裔天文學家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提倡其「太陽中心說」( 地動說,Copernican system),主張行星是以繞日的圓形軌道 運轉的,地球也不例外,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於臨終前發表 於《天體運行》(On Revolutions, 1543)一書中,該書聲明是 獻給當時的教皇保祿三世(Paul III),不過直到1835年仍在天 主教會的禁書之列。於1582年時,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Gregory XIII)修訂古羅馬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於西元前46年制定 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以365 1/4日為一太陽回歸 年,即平年為365日、每四年閏一日〉,頒布或稱「新曆(New Style)」的「格列高里曆」(Gregorian calendar)〈規定以400 不能整除的百年不為閏年(leap year),以減除每一回歸年多 出的11分10秒的影響〉;至今仍為我國與普世所通行的制式( 陽)曆法。 稍候,德國的克卜勒(Johann Kepler, 1571~1630)分別於1609 年的《新天文學》(New Astronomy)中提出「行星以太陽為焦 點的橢圓形軌道運行」〈第一定律〉、「行星與太陽連線,在 同等時間內掃過同等面積」〈第二定律〉,與1619年的《宇宙 的調和》(Harmonice Mundi)提出「行星公轉週期的平方,與 其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的三次方成正比」〈第三定律〉,即著名 的「克卜勒三大定律」(Kepler's Laws)。同時期義大利的伽 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提出自由落體的運動定律 〈S = Kt^2〉,並以自製的折射望遠鏡(1609)觀測到月面的地 形、木星的四顆衛星(木衛一~四,1610)、太陽的黑子、金星 與水星的盈虧、土星的光環等現象,驗證了哥白尼學說與克卜 勒的運動定律(Keplerian Copernicanism),因此於後來出版 《天文對話》(1632)時遭到宗教法庭〈1542年由原來教會的宗 教裁決所改名成立〉的禁刊處分,且被強制發誓否認其「地動 說」(1633),還受到終身軟禁的判決〈1992年羅馬教宗始承認 該案的判決錯誤〉;其並創導了「聲音的波動論」(音波)。 近代物理學宗師、英國的牛頓(Sir Isaac Newton, 1642~1727 )發明牛頓式(Newtonian focus)反射望遠鏡(1668年),實際用 來觀察行星的運行;1672年的《光與色的新理論》中以為光有 粒子性,提倡「光的波動論」,另於1675年發現「牛頓環」, 建立光譜分析的基礎,並出版《光學》(Opticks, 1704)一書 。他更在克卜勒的理論基礎下,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1687)書 中正式提出運動與重力的一般力學法則,以微積分法(calculus )確立了「萬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ation)的定律,而該 法則能適用於包括天體在內的所有宇宙物體的運動,成為古典 力學基本核心理論的「牛頓力學」,以之解釋了「潮汐」現象 、「歲差」現象、及預言出地球不是正球體。 英國的宮廷天文學家赫雪爾(Sir William Herschel, 1738~1822 )於1781年以自製的赫雪爾式反射望遠鏡(Herschelian teles- cope)發現天王星(Uranus),數千年來定基於五大行星的傳統 幾何模型的完美天體論於焉徹底瓦解,他還以當時最大的四十 八吋望遠鏡作觀察對八百餘顆雙星(double stars)編目。在法 國,大數學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 1749~1827) 在《宇宙體系論》中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及數學上 的論證;另在《天體力學》中,專以數學理論闡述地球形狀、 月離理論及行星攝動(perturbation)等問題,嚴謹地系統化了 牛頓力學的數學分析。德國的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85)建立最小二乘法(method of least squares),沿 續拉普拉斯發展勢論的工作;其不僅研究地磁強度,且以自創 的行星軌道計算法與最小二乘法計算出小行星──「穀神星( Ceres)」的軌道,並作成《天體沿圓錐曲線繞日運動的理論》 一書。 前法國科學院主席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e, 1854~1912 )於《天體力學的新方法》(New Approach to Celestial Me- chanics)中研究三體、軌道穩定性及天體形狀的問題,在其間 發現完全確切的太陽系軌道模型是無法證明為可預測得到的, 而首先陳述出「自然系統中任一初變量的微小變動將會導致結 果上的巨大差異」的結論,以後科學家以電腦將「混沌」(chaos )系統給模型化而逐漸證實其先行理論的前導性;他另外首創 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s)的定性理論和組合拓樸學 (topology)。 本世紀伊始,伊斯敦(C. Easton)於1900年發現我們所處的銀 河系(Milky Way)並非如字面所暗示的呈現河流式流向,而是 一個會旋轉的近圓形星雲系統;這點正和古印度表示吉祥,且 為太陽、電光、火、流水等之象徵的梵形「卍」字〈存於「梵 天 」(《奧義書》中為唯一常住獨存之絕對原理、創造世界之 原理)胸部的旋毛〉,不謀而合。 美國天文學家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尤發現在銀河 系之外尚有大批的其他星系(extragalactic systems)存在, 且大部分的星系正以每秒數千公里的速度與銀河系彼此遠離, 稱為「宇宙擴張學說」(theory of the expanding universe) ;越遙遠的星系其徑向遠離的速率也等比率提高,這個關係即 稱為「哈伯定律」,至於整個宇宙則正在擴張中,幾乎所有星 系都相對於其他星系遠離而去。如果能確定宇宙擴張速率的話 ──即計算出「哈伯常數」(Hubble's Constant)來,就可估 計出宇宙的年齡。關於這個常數的估計,目前有多個版本,而 對於宇宙年齡的估算也大致落於七十億至二百億年的範圍之內 ,時有修正;在這個範圍內較低的數字,跟目前以為最古老的 恒星年齡(超過一百億年、或一百六十億年),則尚有觀測上無 法協調的難題。【註】 原籍德國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首先於1905年將浦郎克(Max Planck,1858~1947)的「量子論」 (quantum theory)給推論到「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 fect)層面,而提出了「光量子(light quantum)假說」,以為 光在表現為粒子的性質上其單位能量(光子,photon)的強度決 定於光的波長,如此解釋了輻射出的電子之特定最高能量只決 定於光的頻率因素〈原子若發出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將形成一 個完整的發射光譜〉;丹麥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 1885 ~1962)基於該假設,而導出了限定電子軌道的「能階」(energy level)的原子模型。1916年愛因斯坦於《相對論》(Relati- vity: 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y)一書中更提出了自 然時空的全新概念──「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可描述具有加速度(acceleration)的相對運動的坐標系,重 力被視為「四維時空連續體」(four dimensional space-time continuum)中的「曲率」;其三個理論上的預言〈水星近日點 的攝動、遠處星光之受太陽重力的偏折效應、重力紅位移的效 應〉陸續獲得驗證,因而取代了傳統古典力學的核心──牛頓 力學,建立一新的大尺度力學體系。 其後,陸續有人解出愛因斯坦的方程式,發現在相對論理論架 構下的宇宙不能是靜止的,該是會演化的,或膨脹、或崩陷。 在各種新的非靜態理論中,俄國數學家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提出的模型成為今日宇宙學的基礎。弗里德曼模型 中宇宙的命運,有賴於對整個宇宙物質的平均密度的估計而異 。如果這個物質密度較低的話,則星系間的引力相對較小,宇 宙將是無限的,且會永遠膨脹下去(即「開放的宇宙」(open universe))。如果密度高於一個臨界值,宇宙的膨脹終將會停 止,然後逆轉成收縮、星系間會彼此趨近,最後整個宇宙會崩 潰(即「封閉的宇宙」(closed universe));至於崩潰後的狀 態無法確定,有種理論認為到時宇宙會「爆發」,誕生一個新 的膨脹宇宙,並重複其崩潰、又再生的過程。 英國天文學家蒙達(Hermann Bondi)、哥爾德(Thomas Gold)、 豪爾(Sir Fred Hoyle)則提出完全不同的假設模型。其以為隨 著擴張而密度逐漸降低的宇宙,會不斷地有物質新生,起了引 力平衡的作用,而使得宇宙將永遠維持目前的「穩定」(steady- state)狀態。該想法現今並不為大部分的天文學家所接受。 1948年俄國物理學家加莫夫(George Gamow)提出其主張,以為 宇宙是在一個後來被稱為「大霹靂」(Big Bang)的巨大爆發中 生成。該模型提供了對於宇宙最早期及之後演化的解釋基礎。 在爆發初始的極端密度使得宇宙開始快速擴張,氫(hydrogen) 與氦(helium)逐漸形成我們所見的星系與各種天體。加莫夫的 理論也預測了在大霹靂時所遺留幅射的存在,其今日已冷卻到 約絕對溫度 3 K(約合攝氏 -270°C),稱為「宇宙微波背景幅 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該種幅射 於1964年為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AT&T Bell Laboratories )的賓奇亞斯(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無意中 於紐澤西州的一座微波天線架接收的雜訊中發現,成為大霹靂 學說的最主要證據。早期基於大尺度的愛因斯坦理論所推導出 的膨脹模型尚有一些難題,諸如創生時隨機運動的粒子之不相 碰的可能性等,在後來小尺度性量子理論的發展中已獲得一些 進展。 宇宙的未來會永續擴張下去,還是會反縮,目前尚無定論,方 向上如前所述,是要去研究出宇宙總的物質的平均密度。目前 發現,以各個星系為單位,乘上星系的數量得出的總質量,只 能達到弗里德曼模型的臨界值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而已。如 果改以星系「群」乘上「群」的數量得其總質量,則求出的質 量密度非常接近於臨界值。這個總質量上的差距,暗示著不可 被觀測到的「黑暗物質」(dark matter)的存在,可能就位於 星系群內的星系之間,而在宇宙空間中,還均勻地散佈著更多 的「黑暗能量」。除非我們摸清這個不協調的現象,否則宇宙 未來的命運仍在未定之天。 1980年代初,美國物理學家古斯(Alan Guth)提出「暴漲宇宙 模型」(inflationary universe)之理論,作為大霹靂學說的 一個延伸。其描述在宇宙創生時最初的極短時間內,宇宙直徑 會有一個暴漲的現象,使得目前我們可觀察到的宇宙(「視界」 ),只是宇宙真實大小(「宇宙直徑」)的一個部分而已;而早 期的暴漲也可能把宇宙的物質給平滑到一個密度,而產生今日 科學家在估計上該密度近於臨界值的情形〈即可能為「平坦的 宇宙」(flat universe)〉。傳統的大霹靂標準模型對於大尺 度上永續熱平衡的假設,無法妥善解釋如何保持臨界值與觀測 上密度值的逼近。古斯的模型則解釋了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在其理論中,結合三種次原子力〈膠子(gluon)傳遞的強力( strong force)、光子傳遞的電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 、W子(W+與W-)與Z子傳遞的弱力(weak force)〉的「大統一 理論」(Grand Unification Theories, GUTs)被用來導出創生 時最初的「相變」(phase transitions),因此造成的「暴漲 」現象,使得初期的物質之混沌不均的狀態得以在極短時間的 膨脹內,形成為今日平坦的宇宙外貌。 【註】1929年哈伯發現宇宙膨脹時,由於高估了宇宙膨脹的速 度(即「哈伯常數」),所推導出來的宇宙年齡僅有二十 億年,與當時地質學家證實的地球年齡──超過四十億 年相違背。 近年大部分的觀察,估計宇宙年齡約在145億年上下, 另外有人認為要更古老才對。經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 HST)的觀測能力,最近天文 學家提出進一步的數據。澳洲物理學家 Charles Line- weaver 由觀測統計中發現,宇宙質量比原先估計要小 ,沒有足夠的重力能夠阻止宇宙持續擴張,宇宙年齡應 在134億年左右。Wendy Freedman 的小組則根據了 HST 八年來對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一種亮度有週 期性變化的後主序帶恆星,其週光關係成正比,常用作 衡量大尺度的距離指標〉的觀測,推論出宇宙年齡約在 120億年,其估計膨脹速率的誤差在 10% 以內;若將「 宇宙常數」的斥力給考慮在內,則修正後的值將接近於 Lineweaver 所估計的數據。 Allan Sandage 的小組,則以 HST 測量了九顆超新星( supernova)的距離,且以造父變星加以確定,最後所得 到的宇宙膨脹速率較慢,估計相對的宇宙年齡約在140 至180億年之間。 ──.──.──.── 古典時代,對於自然萬物的生成變化,有兩種基本論衡。 一種說法以為,自然萬象全可以物質的原因與機械或力學的原 理加以解釋,稱為「機械論」。持此論者,認為世界可單以力 學的過程來理解;通常他們想證明的是,宇宙不過為巨大的運 動體系。有時又被稱為「自然論」(naturalism),即為相信自 可以化學與物理的自然科學法則予以充分闡明一切的世界觀。 通常這個觀點也以為世界是靜態與消極的,新生事物是難得見 到。在生物學上,持這種主張者,會以為有機體對於既定的刺 激,其反應是無意識且前後一致的。這種由啟蒙時代留下來的 「物質主義」(materialism)的思維,否定形上學的觀念,相 信物質與能量都是不變的,空間與時間是永恒的,自然界的運 轉有如古典力學般地規律。 「目的論」者,則以為自然的變化,有軌跡與目的可循的概念 之存有。生物的性狀是有動態變化的可能,但生物本身並無自 動適應以求取更佳生存策略的意志存在。自然界所有存在物, 都有其被創造與生存的「傾向」的終極目的。基督宗教的神學 體系,傳統上即持這種看法,終極目的的存有性,即代表著至 高上帝的「意圖的真實」。 ──.── 近世以來,生命科學以達爾文學說(Darwinism)為中心。關於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時受外界環境影響,而內部的發展因其「適 應性」(fitness)而趨向於複雜或簡單的現象,即所謂的「進( 演)化」(evolution)。由於「天擇」(natural selection)的 作用,有機體的子代在經過相當時間的變化累積後,在形態與 生理上,會發生歧異。 在古希臘時期,即有人注意到生物的群體可能會轉變成不同種 類之後代群體的現象,而真正科學化的研究直到十八世紀才進 行。十九世紀早期法國植物與動物學家拉馬克(Jean 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證明在不同種類的動物身上,經由共 同世系上的推定,發現牠們具有相似形質的存在;譬如獅子、 老虎、與其他的貓科動物都可能系出於同一個類貓的祖先。拉 馬克在1809年的《動物哲學》(Zoological Philosophy)一書 中,相信個別的動物可以經由對環境變遷的適應,將所獲得的 新「特性」留傳到其後代身上;較複雜的生命形式是由較簡單 的生命形式變化而來的,且自然界由三項生物的法則所支配: 1) 環境之於器官發展的影響、2) 身體構造的改變基於其可用 性、以及 3) 新特徵的可遺傳性。 愛沙尼亞裔的德國博物學者拜爾(Karl Ernst von Bayer, 1792 ~1876),為發生學或胚胎學(embryology)的早期開拓者,在 Papers on the Origin of the Mammalian Egg and Man (1827 )中首先描述出哺乳動物的雌性生殖細胞──即「卵子」(egg or ovum),並發現動物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態都極為類似,肢幹 由「臂芽」(arm bud)開始分化。 英國科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則最早成功 地解釋了進化的歷程。其將年輕時(自1831年起)搭乘海軍測量 船「小獵犬號」(HMS Beagle)環巡南美、南太平洋、紐西蘭、 澳洲等地,特別是在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調查所得的結 論,於1859年發表於《物種原始》(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一書裏,注意到當後代繼承 親代的外觀特徵時,其實並不完全是相同的,如此畜農可以對 家畜選擇最想要的特性。達爾文推論出,擁有較佳特性的個體 更能適應所處的環境,因此能繁殖出較多的後代;即其具有較 佳的「適應性」。經由「天擇」的篩選,存活下來的群體更能 適應其環境,即是「適者生存」與「自然淘汰」的法則。他並 :﹝漸變﹞ 且從人、猿胎體的對比中,推測出人類是由其他動物(如猿猴) 所演化而來的。 ↑ ↓ 奧地利一位修道士及植物學者孟德爾(Gregor Mendel, 1822~ 1884)在豌豆的雜種交配實驗中,另外發現(1866年發表)自發 :﹝突變﹞ 性、經由「基因」〈gene,或遺傳因子,即遺傳的基本單位, 分為顯性(dominance)與隱性(recessiveness)兩種性狀〉行特 徵遺傳的現象,即遺傳(inheritance)的基本法則──「孟德 爾定律」(Mendel's Laws)。於1900年,荷蘭植物學家狄費里( Hugo Marie De Vries, 1848~1935)再次發現孟德爾的法則, 並確認遺傳性狀變異的「突變」(mutation)現象,大規模的基 因變動使新品種可以在一代間產生。他們的想法在二十世紀成 為眾所皆知的學說。該種與達爾文的「天擇說」相對的「突變 論」(mutationism),以為隨機的突變才是基因變動的主要來 源。 在突變論凌駕於達爾文學說成為進化理論的主流後,群體的遺 傳學科(genetics)就創立了。遺傳學的推論,當一個有利的突 變產生時,其在群體中的擴散性會依情況的不同而異,一個既 定的基因只能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才會成為有利的基因。某一 品種一個世代的遺傳結構中所含的全部基因集合,稱為「基因 池」(gene pool);當一個群體的生態保持穩定時,基因池的 變動頻率也會保持穩定不變,當然就各個個體而言,其基因都 是不同的重組結果;當基因池變動頻率超過可被承受的程度時 ,就會因突變發生了「進化」的現象。 1930年代後期,美國遺傳與動物學者杜布桑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 1900~1975),以實驗與觀察上的證據,顯示出遺 傳學與達爾文的天擇說,在本質上是相容的。這兩種理論的綜 合學說又特別得力於三位美國科學家的貢獻。德裔動物學者梅 耶(Ernst Mayr)顯現出新品種的出現具有地理上的區隔性;古 生物學者辛普森(George Simpson)從化石紀錄中發現,進化的 速率與形態間具有相互的關聯性;植物學者史第賓斯(G. Led- yard Stebbins)證實植物的進化模式,近似於動物。 在綜合學說確立同時,遺傳學發生了一件極為根本的重大發現 :1953年美國生物化學家華生(James Watson, 1928~)與英國 生物物理學者克里克(Francis Crick, 1916~)揭曉了遺傳物質 的結構──「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一條去氧核糖核苷酸(nucleotide)聚合的長鍵,由鹼基對、 磷酸及五碳糖所鍵架起來的雙螺旋構造;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即 含有製造蛋白質的遺傳密碼(基因訊息)〉。相關的發現,使得 進化的研究可以深入到分子結構的基礎化學層次。 ※拉瑪猿(Ramapithecus)爭議時期(1960~70年代)古生物學家 所評估出的猿-人分裂時間約為一千五百萬年前。當時有將 此估時視為 the lost link 的說法,因其缺乏化石證據來 聯結。而後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首次作此估計的推斷時間則 為五百至二百萬年前之間。 ──.── 生命的進化史,由化石紀錄中可推論出具有極為繁雜多變的形 貌。其關鍵主要在於自然環境變動的速率與性質。物種對於已 存在一段時間的環境條件已具有適應性,當這個條件有重大的 變動時,牠們須進化出新的適應能力或者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當環境遭受特別快的及廣泛的變異,通常就會發生物種集體滅 絕的現象,之後伴隨著大批新物種的產生。最著名的「大滅絕 」(mass extinction)即為六千五百萬前白堊紀(Cretaceous, 138~66百萬年前,中生代第三、末紀)末、恐龍〈蜥龍目(Sau- rischia)、鳥龍目(Ornithischia),另加上翼龍目(Pterosauria )、魚龍目(Ichthyosauria)、蛇頸龍類(plesiosaur)的總稱〉 滅種的那一次事件。在更早的化石紀錄中發現,近六億年來, 至少發生過五次大滅絕。在前述最近的一次中,巨型爬蟲類滅 亡,哺乳類存活下來,人類則由於對工具的掌握與使用,使其 具有相當上改造環境以適應環境的獨特能力。今日的人類已大 幅度地改變了自然環境,不過整體生態進化的機制,仍會對人 類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影響;有朝一日,人類是否可以其科技力 量擺脫生態聯屬上的限制,仍難以預料。 生物在分類學上的上下、從屬、階層等分類單位的關係,可以 反映出其進化上的關聯性。親近的「種」(species,存於種群 內的個體可繁殖)被歸類為「屬」(genus),相近的屬又被歸類 為「科」(family),乃至於「目」(order)、「綱」(class)、 「門」(phylum)、與「界」(kingdom),乃分別代表更高的分 類單位,逐級而上。較高的分類單位的起源,為越域距離越長 的進化,在這些分類單位間的生物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不能 行異種交配;如不同「門」的生物之間,在身體的基本構成方 式上即有所差別。 由於生態環境是極為歧異與多變的,不同的生命模式須要特異 之身體構造的突現;在世系的繁衍上,將會產生新的生命形式 。如脊椎動物(vertebrate)門即包括兩棲(amphibian)綱、爬 蟲(reptile)綱、鳥(bird)綱、與哺乳動物(mammal)綱等,都 可以回溯到其共同先祖於進化適應的歷程及痕跡。 ──.── 生命約於三十九億前至二十五億年前之間〈約當太古元(Arch- 地質年代序: ean〉出現在地球上。最初的生物是類似於現代細菌(bacterium 世代(元)(eon) )的細胞生命體;這些「原核生物」〈prokaryote,如細菌及 │ 藍綠藻(blue-green algae)類等,為單細胞,不具分隔主要遺 代(era) 傳物質與細胞質的細胞膜〉群,最初牠們是厭氧的〈anaerobic │ ,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生長〉,後來分化成許多嗜氧性〈aero- 紀(period) bic,需要氧氣進行本身的代謝作用〉、行光合作用(photosyn- │ thesis,或稱碳酸同化作用)的生物,如含有葉綠素的藍綠菌( 世(epoch) cyanobacterium,即藍綠藻)。 單一的原核生物後來演化成更高等的「真核生物」(eukaryote) ,其細胞核與細胞其他部位已有細胞膜作為區隔。早期僅為單 細胞的真核生物,終究演化出多細胞形式的植物與動物。約在 七億年前最早的軟體動物誕生了,稱之為「艾迪卡拉動物群」 (Ediacaran)。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的一些早期世系, 大約於五億七千萬年前〈寒武紀(Cambrian,580~500百萬年前 ,古生代首紀)初期〉出現不具骨骼、但有脊柱的「脊索動物 」,而約在五億一千萬年前(寒武紀末期)演變出最早的「脊椎 動物」。 植物約從四億年前〈志留紀(Silurian,440~400百萬年前,古 生代第三紀)後期〉由低地的沼澤擴散,而首先「登陸」。接 著是昆蟲等節肢動物(arthropod)與無脊椎動物的繼進,在近 三億六千萬年前〈泥盆紀(Devonian,400~345百萬年前,古生 代第四紀)後期〉,淡水魚的後代──兩棲類終於成為首先登 陸的脊椎動物。就在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與古新世(Pa- leocene,66~54百萬年前,新生代古第三紀第一世)之交〉一 場使恐龍絕跡的「大滅絕」的災難中,哺乳動物存活下來,並 陸續散佈到地表各個棲息地去,且演化出包括人類〈洪積世或 更新世(Pleistocene,2~0.1百萬年前,新生代新第三紀第三 世)時〉在內的多種生命形式。 -- ◇ 皮特‧林@PalmBBS (理性之鬱 ζ’) ◇ ____/| 台大◎椰林風情◎站 『假象的 錯愕的面容,窺見而得真實』 \ o.O| 《電腦漫談|PC板》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BM鞠躬◣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210.71.60.254] [Login: **] [Post: **] 作者: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看板: Test 標題: Re: S.O.S. §第十八講 時間: Wed Jul 21 06:39:18 1999 ==> frue (...1999/7/19 | 6/15...?) 提到: > ==>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提到: > > §廿世紀綱領 第十八講 > > -- 宇宙觀 -- > 還好不是必修,不然我已經掛了一半。 近年才改選修, 可見 frue 的 age 是落在某個 range 之間。 :) > 地球科學? 國思若是廢了,可以改教地球科學。 :) 寫(?)《國思》中, 可能只有我會把宇宙學也給列入吧 ... 我果然是局外人。 :) 我不懂科技, 不過對於可做廣泛想像與不同的時空概念 組合的宇宙學, 倒是獨有點興趣。事實上, 它與古典音 樂般, 對我有澄清與集中靈思的作用。 > (當然,還有政治經濟軍事...) -- 那窩 Geb 及 Nat 的圖形不會被檢舉為猥褻圖案吧... 這可是「臨摹」埃及考古發現的成果, 可說具有點「學 術」的價值? :p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210.71.60.254]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史3_有關於 Egypt 的斷片雜語 | ![]() ![]() |
||
三千載啟迪以文明, 尼羅河的獻禮, 天狼星的季示, 眾神的庇祐, 是乃 古國埃及(Egypt)。 □ 文 明 □ [by Peter_Lin|Astronomy board|Cut: 節目'第三隻眼'談外星文明 有感 |Tue.Mar.17.05:55:38.1998] 有些好事者與 ET 迷談到火星照片上有疑似人臉的地形物, 推測乃智慧 物種存在的提示。首先, 其是在一大堆火星表面照片中精挑細選出來再 加以聯想的, 後來由不同角度拍的照片就不像人臉了, 至於最終的證實 , 當然沒有人登陸過是無法做最後的確認, 敝人不予置評。然而, 若有 人聲稱埃及的 Sphinx (人面獅身像)是什麼昴宿星團來的外星人所建的 , 則不敢茍同。 於古埃及第四王朝時, 大量工匠、工奴花費無數心力與人命, 挖掘山丘 , 興建板道(用於冬天)、水道(用於夏天)以便將來自附近採石場的巨大 岩塊運到興建地, 並調製新的黏著劑, 還設計出具建築工程意義的支撐 系統(指支撐金字塔甬道的漸縮式頂部結構), 今日卻被少數人以其工程 艱鉅, 必有外力介入為由而指成一定有外星人的幫忙方竟其功, 這不僅 忽略考古發現的史實, 尤其最基本的, 甚至忘了我們人類自身就是一種 智慧生物, 難道任何古代既困難且又壯觀的建築, 如 Stonehenge、大 金字塔等「巨石」遺跡的起造, 都需仰賴外星人來成就嗎? 傳統上以為 Sphinx 是法老卡夫拉所建, 因為它位於其金字塔的正面。 近年有一位學者考據發現該像的鬍鬚部分為後世所添建, 且它在埃及人 特別重視的側面是向著古夫王金字塔的方位, 故推論 Sphinx 可能為古 夫王之子傑德夫拉依照本無鬍鬚的父王的形象所建。 至於 Discovery 頻道的紀錄片中常提到 Râ (瑞), 明確地說, 祂為古 埃及帝國時期對鷹頭太陽神的稱呼, 是法老的神性來源, 也是法老死後 與其合一的對象, 在地面上的象徵動物是金龜子。Râ 神最常見的形象 , 乃頭頂日盤, 祂為諸神之王, 人類之父, 國王的守護神。今日至當地 旅遊時常會買的一項飾品即是金龜子項鍊, 代表守護與祝福。 □ 家 貓 □ [by Peter_Lin|Test board|Cut: 'Cat'... 之一二|Wed.Jul.8.07:17:46.1998] 我們現在養的家貓在生物學分類上, 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 綱/食肉目/貓科/貓屬」, 與狗同屬食肉目, 其學名為 FeLis Domes- ticus, 獅子為 FeLis Leo, 老虎為 FeLis tigris, 這樣就了解有隻百 歲卡通貓為何叫做 Felix the Cat (菲力貓)了吧? 寵物貓可能最早是利比亞貓, 之後經過古埃及人的飼養而家貓化的, 古 埃及墓地中常見有貓的木乃伊, 表示其與主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密切關係 , 做成木乃伊即表示動物在來世也可以復活, 並且會與主人同在。 眾所皆知, 貓是仍保有獨生野性的生物, 仍堅持它自己的「貓格」, 並 不輕易對人類搖尾乞憐, 這大概是它和野狼的後裔──狗在同淪為東非 Olduvai 猿人後裔的寵物後, 仍保有的最大不同點吧。 □ 華 夏 之 祖 ? □ [by Peter_Lin|Politics board|Cut: S.O.S. §第四講|Sun.May.23.07:44:32.1999] 埃及人乃上古文明中極早出現且延續了三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 至於東 亞的華夏民族則是人類歷史時代中血緣融合之種族最廣、持續最為長久 的一個民族。對於本土史前先祖文化的源流曾有近代西方的文化單源說 與中國之現代實證的兩種主要理論。 先述十九世紀殖民帝國主流思潮下的文化單源臆說, 有如下推斷: ◇西來說 ‧埃及說 ─ 同樣具有象形文字的傳統, 並以埃及出土古墓中發現 的類中國陶瓷器為依據。 (後來證實其實是由絲路交 易過去的。) ‧巴比倫說 ─ 黃帝 ←→ 巴比倫克族(Bak)酋長奈亨台 → 土耳 其 → 新疆 → 中國 廿世紀新的本土考古學與人類學, 則實證地主張華夏文化為土生土長的 「土著說」: ‧史籍 ─ 《尚書》、《春秋》等古史皆無外來說。 ‧膚色 ─ 明顯與西方人與北非人種都不同, 而為東方黃種人文化 的主流。 ‧考古 ─ 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等<舊石器時代早期>;山頂 洞人<舊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約五千年前)、龍 山文化(約三千六百年前)<新石器時代>。殷墟甲骨文 具有其遠較古埃及象形文字更為高度化的抽象形式, 顯 示在之前相當年代, 還有更為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 ‧本土陶瓷業於彩陶時代的興起;本土蠶桑業, 於新石器時代即存 在。 中國古文明和埃及有多少關係實難斷定, 不過台灣原住民可能屬於分佈 自遠古西歐、北非、經東非、至南島民族地域的原始「巨石文化」群的 一支, 倒與古埃及人有一點文化屬性上的關聯。 □ 重 現 性 的 藝 術 □ [by Peter_Lin|Politics board|Cut: S.O.S. §第五講|Sun.May.23.07:44:48.1999] 既然談到原住民, 當知在現代文化入侵前, 他們各種工藝品上的紋飾, 全部都是具有實用或者祭祀意義的象徵性圖案, 純美學欣賞的繪畫則幾 不得見。這點很容易解釋, 因為傳統上, 原住民在藝師的訓練中, 就如 同古埃及般, 人像的姿態、特定神靈的容貌、圖案的象徵意義等都有嚴 格限定, 作品的好壞不是以「原創性」而是以「重現性」作為評價的, 這也是原始部族與現代化社會在「藝術欣賞」價值觀上的基本差異。 只是古埃及在進入文明社會後仍持續了幾千年的「重現性」觀點, 倒是 突出於其他千年文明的一個相異特徵。 □ 天 空 女 神 □ [by Peter_Lin|Test board|Cut: S.O.S. §第十八講|Tue.Jul.20.07:09:26.1999] 這是古埃及人對於世界構造的想像圖: Nat ﹏﹏ /♀───── ──○︴ ﹝上界﹞ (or Nout 努特, 死者守護神) / ︸ ω\ / / \ / /\ ♂ < │ / / \│ \ │ ﹋ ﹋ ┴───-──○︴∩ ﹝下界﹞ (Geb 蓋伯, 鱷魚神, 或以頭 Geb ﹋﹋ 上立鵝的形象出現) 他們以土地神 Geb 及天空女神 Nat 的分離與支持為天地的構成, 天狼 星預示了尼羅河的氾濫周期, 其與太陽的配合修成了早期的「太陽曆」 ;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 1279~1212BC 在位)任內, 已制定 十二宮中的牡羊座、摩羯座、巨蟹座、天秤座等四個基本星座。亞述王 阿叔巴尼帕(Ashurbanipal, 669~626BC) 於尼尼微建立藏有大批楔形文 字泥板的大圖書館, 據說曾存放遠在西元前三千八百年前的占星手稿; 其占星師們建立定期向國王報告天象徵兆的系統, 而據以治理國事, 並 完成西方世界最早的星曆表。西洋的黃道十二宮(zodiac)於稍晚由巴比 倫人制定完成 (約450BC), 並很快地傳到希臘。故現代仍流傳極廣的西 洋星象學的基礎構成, 可謂是發軔自埃及。 對了!敝人上面那幅 Geb 及 Nat 的圖形應該不會被檢舉為猥褻圖案吧 ?畢竟那可是「臨摹」埃及學考古發現的成果, 可說具有一丁點「學術 」的價值吧? :p 古埃及雖為典型的男權社會, 但女人也曾登基法老, 女性攝政者且不乏 其人, 而天空女神與尼羅河女神皆是涵蓋地域特廣的神明──對古埃及 人來說祂們護持的地域即文明世界, 或許又表徵著對於陰性力量的體現 。 □ 托 勒 密 □ [by Peter_Lin|Test board|Cut: S.O.S. §第十九講|Sat.Jul.24.06:58:50.1999] 事實上, 許多古代民族都以天文星象為算運之術, 中國採虛星系統, 西 洋占星術則是實星系統。 西元前二十四世紀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阿卡得王國(Akkad)暨 蘇美(Sumer)的統一君王沙岡一世(Sargon I) 留下的楔形板中, 即有依 據行星位置作預言的紀錄。到了羅馬時代的托勒密(Ptolemy, 100?~170? ) 整理了上古巴比倫、埃及、希臘的星象知識, 完成了貫穿整個歐洲中 世紀的「托勒密宇宙體系」(Ptolemaic system), 並寫成了首本占星學 專書 Tetrabiblos, 為流通至今的占星學於形構初期的基礎文獻。 -- 「奇怪?孫中山自己講的三民主義部分怎麼篇幅這麼少, 這不是 『國父思想』講義嗎?」 「你以為各校『國發所』、『中山所』是從什麼所改名的?連摩 西在台灣的『兒子』都說:『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 可能不 是摩西, 而是約書亞!』腦袋不能再這麼康固力 (concrete, 日語)啦!」 「說得也是。我還聽說台灣的 國父有可能換人當當看耶……」 -- □ 被 污 染 的 母 親 之 河 □ [by Peter_Lin|Test board|Cut: Re: [轉載] 長江豚與中華鱔 1k-Environment-980826 |Wed.Sep.2.06:41:52.1998] 過去十幾年中國三峽大壩的興建使得長江的流量減少, 東海有機質的補 充將會大受影響, 東海的魚源將減少, 事實上兩岸的漁船在未來數年會 逐漸發現環大陸棚魚場的捕魚量有遞減的趨勢。而大壩上方也會由河川 生態系轉變成湖沼學領域的半湖生態系, 水一蓄積, 淹沒地域土壤裏的 污染物質在厭氧條件下會逐漸被釋放出來, 水質將變差。 現成最好的例子就是埃及的亞斯文大壩, 對阿布辛比勒等古蹟的危害就 不提了, 由於其截斷尼羅河大部分流量, 使得下流沿岸的耕地必須大量 施用過量的化學肥料, 致使地力加速枯竭。優養化的結果, 又讓河面常 佈滿大量紅鋯石, 持續幾千年的內河漁業在短短幾十年內即面臨枯竭的 困境, 而每年為了清除淤泥及興建分水道 (以降低集中式水面的巨大蒸 發量)年年追加的預算又使得埃及政府的赤字居高不下。 幾千年前的埃及以天狼星的東昇來預示耕作週期之始(新年), 到了現代 作為最大農作地的尼羅河口三角洲不斷內縮, 即因為尼羅河只餘5%的 流量可以流到河口。至於長江口崇明島附近的沙洲也開始看到這種現象 了, 流速劇降的結果, 使得幾千年來直到半個世紀前還可以清楚看到魚 蹤的河面, 現在是灰泥色的了, 兩條大江生態上的黯淡未來大概是差不 多了。人類總是會一再重演造成同樣後果的短視近利作為, 此乃一證。 在人文的後果上, 就與中共必須撤走沿三峽人工湖上百萬居民相同的是 , 在納塞湖畔住了幾千年的努比亞人在被迫遷走後, 傳統的生活文化與 經濟體系破壞殆盡矣。誰會想到, 長久以來居於奴隸階層的努比亞人還 一度在古埃及文明晚期的異主時期入侵並統治過埃及呢?! □ 奶 水 之 爭 □ [by Verklarung|Test board|Cut: Re: Discovery的"戰爭與文明"系列 |Sun.Apr.2.15:53:52.2000] 水源戰爭被視為未來幾十年內可能會發生的國際新形勢。台灣本身在聯 合國統計中屬於水源貧乏的地區, 但由於水利建設發達, 一般人民未具 體感受到危機。不過, 像埃及與蘇丹都在搶尼羅河的水源, 目前是由埃 及把亞斯文大壩的部分水力供給蘇丹, 但隨著技術力的提升, 蘇丹一直 有打算在上游建立足以使亞斯文大壩水位大降的水利工程計畫。 在西亞的以色列與敘利亞間除了因種族、宗教問題所引起的哥蘭高地之 爭外, 對於加利利海的水源爭奪戰正方興未艾, 並且以國 60% 水源即 由此供應, 而約旦也要在約旦河水的分配上插一腳。以色列本身人口膨 脹嚴重, 又因過度壓榨環境來開墾荒地, 水源本來就已越來越緊迫了。 在東南亞, 如越南與高棉間、寮國與泰國間的湄公河, 緬甸與泰國間的 薩爾溫江等等, 這些水源的潛在爭奪, 過去於競爭雙方或一方忙於內亂 或建築水準落後時, 還不成問題, 如今在相關國家趨於穩定, 外資或援 助取得變容易後, 反而浮上了檯面。 古埃及文明因尼羅河水而生, 如今也會因為尼羅河水的污染與水源爭奪 而衍生新的動盪危機嗎? □ 同 名 之 巧 □ [by Peter_Lin|Test board|Cut: Re: 真聰明|Thu.Sep.21.06:57:47.2000] Memphis (孟菲斯)為埃古某個古都及漫畫《尼羅河女兒》中男主角的名 字(曼菲士), 貓王故鄉正好也叫此名, 而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小撇步。 據說在 Windows 98 右下角系統圖示區打開的「日期/時間」設定框裏 , 有個秘技可以叫出一個復活節彩蛋(Easter egg), 會展示製作團隊工 作地點「風景」的照片集。 我就試著在「時區」標籤頁中, 先把指標給移到地圖上埃及首都開羅的 位置, 再拖曳到美國南部 Memphis 的所在地, 放開按鈕, 然後再從該 地拖曳指標到西雅圖(Microsoft 總部), 但詳細的步驟實在已記不得了 , 叫不出來。 :~ 不過算了, 反正另做一個捷徑, 將以下指令輸入「目 標」欄: "C:\WINDOWS\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WELCOME\WELDATA.EXE" You_are_a_real_rascal 並將「開始位置」欄設為: "C:\WINDOWS\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WELCOME" 如此即可直接播放名為 Windows 98 Team 的照片集彩蛋。 □ 被 遺 忘 的 王 墓 □ [by Verklarung|YCL board|Cut: Re: [胡思亂想]我們都是火星人? |Wed.Nov.15.08:34:01.2000] 一些學門在進行未知領域的探索時, 時常無法憑藉程序化的實驗手段, 只能靠著一些既有的線索與經驗, 方成其功。像地質學家在找古化石時 , 場地經驗就極為重要, 什麼地形可能有, 什麼坡地不可能找到, 常常 是要到現場親睹才瞧得出其所以。 類此經長年專業訓練後所磨練出來的學者直覺, 常可發揮出統計上無法 呈現的效果出來。像廿世紀初在埃及路克索(Luxor) 帝王谷挖掘杜唐卡 門(Tutankhamen, 14 cent. BC) 墓的考古學者卡特(Howard Carter), 就在當時其他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再存在未出土王墓的情況下, 還是有靈 感畫出一塊以三座王墓為三角形端點的區域來仔細挖, 當然還是要努力 好幾年。獲得的報酬很大, 1922 年就在他的英國贊助者即將失去興趣 前, 終於發現了一個下葬後不久即被盜、重封後數千年來仍能保持原樣 , 而成為帝王谷唯一能保存較完整陪葬物的一個小型王墓。 至於以後發展出來的種種故事, 如層層王棺裏的黃金假面、少年君王與 少女王后的愛情與危機中的互相扶持、弒君篡位的陰謀、殘花的感情見 證、X 光照出來的軼史、小嬰兒的木乃伊、考古挖掘成員陸續發生受「 咀咒」的死亡事件等等, 我們都聽說很多了。 □ 仍 未 結 局 的 尼 羅 河 女 兒 □ [by Verklarung|GardenParty board|Cut: Re: DVD|Sat.Sep.9.16:12:54.2000] 杜唐卡門本人在古埃及歷史上其實是最沒建樹的, 甚至二十世紀初的埃 及學研究者在整理歷代帝王譜系時還忽略了第十八王朝曾有過這麼一位 少年法老。這位可憐的國王卻由於所遺留下的璀璨寶物, 於現代成為世 人與觀光客最熟悉的一位法老。 出土後為了照 X 光, 杜唐卡門接受了「生平」最後一次的傷害──他 的腦袋與身體間被考古學家給從脖子處斷去。結果由 X 光片中顯示他 的腦殼有被重擊致死的碎痕, 由此又扯出一段在古埃及歷史上最不尋常 、為時甚短的一段「宗教改革」時期──法老阿克那唐(Akhenaton) 敕 敬太陽神阿唐(Aton)為唯一真神──所導致的宮廷、祭司傾軋, 以及他 的繼位者杜唐卡門慘遭操弄、弒戮、奪后、篡位的爭權陰謀。 在王墓開封出土時, 發現這位年青君王的墓室前廳北面右側有一束殘花 , 有可能是他的(堂)姊姊兼王后所放入的。看過《尼羅河女兒》這部漫 畫的, 或許會記得在第一集、還是第二集中, 當主角曼菲士王的棺木出 土時, 裏面也有一束王姊兼未婚妻放進去的小花, 在劇情裏的猜測是, 曼菲士王年紀輕輕就遭遇不測, 這顯然是仿自杜唐卡門的歷史。 如前所述, 曼菲士的名字取自下埃及的一座都城, 即神牛墓所在的孟斐 斯城, 古埃及首都常常在改朝換代間異動。至於女主角凱羅爾, 敝人從 小就懷疑其名字應是指這座古城附近的開羅(Cairo, 日本人發音不標準 )。如此談說下去, 已明白整部漫畫的「靈感」何來囉。 :) 只有一點不能確知的, 這部超越時空之作何年、何日會畫完呢?都看到 五十多集了, 這十幾年來幾乎是一年平均還出不到一集, 隔幾年再一起 看就夠了吧。這點倒和夢幻天女名作《千面女郎》(新譯《玻璃假面》) 的拖字訣不謀而合。 :G 《尼羅河女兒》是多少漫畫店歐巴桑老闆娘從小姐時代就開始看的漫畫 , 而劇情的曲折與歷史場景的廣闊也曾吸引了不少男性漫畫迷。故一些 BBS 漫畫板的板友才這麼說:希望作者不要出事了, 不然自己都從小學 生看到了中年年歲, 卻要看不到結局了! □ 流 連 不 已 的 神 秘 □ [by Verklarung|Isaacc board|Cut: Re: ROME|Sun.Jan.15.07:04:50.2006] 古埃及王朝歷史的最後階段進入了波斯、努比亞、希臘等外族入主時期 , 大希臘地域的馬奇頓人所建立的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 即 帝王傳承的最後一幕。 末世王朝裏最為後人所心儀的莫屬埃及豔后 Cleopatra VII。托勒密王 室統治下的埃及可謂是環地中海地區的穀倉, 其政教合一的體制將君王 給神聖化了, 而自從屋大維(Octavian) 打倒 Cleopatra 起, 羅馬皇帝 也承繼了這種神化的作風。具體的做法上, 他們常會將自己被美化、雄 偉化過的塑像放在神殿中與萬神同列, 接受民眾的供奉。屋大維就是這 樣將凱撒及自命為其繼承人的自己同塑為具有神格般威嚴的統治者, 屋 大維也被後代帝王在祭儀中敬為神明, 其尊號奧古斯都(Augustus)更成 為八月(August)的字源。一些天主教繁瑣的敬神儀典其實乃起源自古羅 馬人拜皇帝的儀式, 但嚴格說來, 羅馬帝國的皇帝神化從來沒有發展到 政教合一的地步。 在個人行為上, 彼類統治者又強調自己是有學能與教養的 (這倒與現代 台灣的政治風氣有別) , 早期的羅馬皇帝幾乎每位都將自己表現為柏拉 圖式的哲學家國王(philosopher-king), 平素愛與學者攀談, 並發表具 有邏輯思路的演說。 這種重辯術的風格其實早自亞歷山大大帝時期起就這麼做了, 他正是 Cleopatra 所屬的托勒密王朝的前開山祖。羅馬人的古典文化與托勒密 王室的血統具有歷史同源性, 但卻在截然不同的環境開花結果, 或許這 也是那時的埃及大地對於凱撒(Julius Caesar)、安東尼(Mark Antony) 特別有「致命吸引力」的一個因素吧。 然而, 在歷史影集《羅馬的榮耀》第八集裏, 卻把 Cleopatra 描述成 誘人的淫婦, 凱撒則是受制於美色。劇中忽略了埃及末代君主 Cleopa- tra 本身所具有的學養, 以及埃及物產與文化的高妙, 更忘了托勒密君 王神格化的統治術是更具有魅力的文化因素。如果由同樣的一批製作團 隊去拍攝《霸王別姬》的話, 獨鍾情一人、力拔天下的楚霸王項羽大概 也會被拍成為色相所困的莽夫之流? 究竟其細, 托勒密王室具有比流落羅馬七丘之地(Seven Hills of Rome ) 的乳狼之子更為正統、且早在共同的發源地即已先開化的文化脈絡, 後來他們又能在同樣是被蠻族圍繞且自視甚高的埃及本土人文環境中, 將異教的 Osirian 崇拜與希臘神教融合在一起, 達成一種兼具埃及神 秘論與希臘哲派理性的統治術, 也延長了本該隨著異主波斯/阿加美尼 帝國的崩潰也一起結束其歷史的古代埃及的祚命, 難怪因此而能有幸見 證的凱撒會流連不已。雖然流連者終因鬆弛了根基地的支柱而倒下, 但 繼承者卻由他的經驗學到了建立帝國和平(Pax Romana)的統治者該有的 修為與姿態。 故以, 凱撒最後的失敗對整個羅馬來說只是一時的, 任何人總有思慮不 周之處, 「禍常起於所忽之中」, 這卻不能減損他的英雄氣格。如同〈 深慮論〉中所說的, 人是不能謀天的, 英雄只是在天意、在整個大歷史 的角色遞擅中, 到了該交出自己的位子的時刻了! 象形文字時代的埃及文化很早就已終結, 然而其綿長的歷史、豐厚的文 物傳承, 可以說的故事仍然很多, 不過打字時間有限, 這篇也只能先說 到這裏了。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史5_【別 傳】§卷一 ─ 註 | ![]() ![]() |
||
Subject: 【別 傳】§卷一 *註* ※條目解釋主要查於:《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 *註* 1. 鷲 動物名。鷲形目鷲鷹科。翅膀寬大,胸部肌肉發達,飛行能力佳,具利爪 ﹑鉤喙及敏銳的雙眼。為肉食性猛禽。 2. 菩提 從汙染迷惑中體悟四聖諦。梵語bodhi的音譯。南朝梁˙蕭衍˙遊鍾山大 愛敬寺詩:「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 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3. 魯國 周朝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初由周武王分封給其弟周公旦,後因周公留 輔天子而改封周公長子伯禽為魯侯。轄域包括今天的山東省滋陽縣、江蘇 省沛縣及安徽省泗縣一帶,以曲阜為國都,後為楚國所滅。 4. 桓魋 ㄊㄨㄟˊ 是春秋宋國司馬,孔子路過宋國,他曾想殺害孔子。 5. 宋 國名。周朝分封微子之地。約位於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6. 司馬(大司馬) 職官名。周代為主掌武事之官,漢代則為三公之一,後世也常以大司馬稱 兵部尚書。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 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軍將興之,弗可赦也已!」亦稱為「司馬」。 7. 黃河 河川名。源出於青海省巴顏喀喇山北麓噶達素齊老峰,流經甘肅、寧夏、 綏遠、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九省,注入渤海。全長約五千四 百六十四公里,為中國第二大河。因多沙而色黃,故稱為「黃河」。雖然 氾濫頻繁,卻是中華文化孕育的搖籃。 8. 周朝 朝代名。(西元前1122~256)周武王翦商至周赧王為秦所滅,共歷八百六 十七年。前期都鎬京,自武王傳至幽王寵褒姒亡國,共傳十二君,歷三百 五十二年,史稱為「西周」。自周平王東遷雒邑至周赧王滅國,共傳二十 二君,歷五百一十五年,史稱為「東周」。 9. 子路 孔子弟子。仲由的字。見「仲由」條。 「仲由」: 人名。(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東)人。姓仲 ,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 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10. 周公 人名。(?~西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 武王伐紂,封於魯。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 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天下大治。或稱為「姬旦」、「周旦」。 11. 聖人 (1) 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 (2) 專稱孔子。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聖人有之一體 。」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喫,聖人就要計較了。」 (3) 古時對天子的敬稱。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 矣。」新唐書˙卷一三九˙李泌傳:「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 (4) 清酒。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徐邈傳:「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 人,濁者為賢人。」 (5) 佛教稱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對輪迴中的凡夫而言。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卷二十三:「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 、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具足戒不缺、 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 12. 李耳 人名。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 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 千餘言。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 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亦稱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 、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 13. 虢 ㄍㄨㄛˊ 國名。周代所建:(1) 西虢。周文王之弟虢仲的封地,故址約在今陝西省 寶雞縣。平王東遷,西虢徙至上陽,稱為南虢,故址在今河南省陜縣東南 。(2) 東虢。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滎陽縣。(3) 北虢 。虢仲後裔的封地,故址在今山西省平陸縣。 14. 渭水 渭河的別名。見「渭河」條。 「渭河」: 河川名。源出甘肅省渭源縣西的鳥鼠山,東南流經陝西省,至高陵縣會涇 水,又東流至朝邑縣會洛水,注入黃河。亦稱為「渭水」。 15. 指南車 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車。車上裝有一木頭人,藉由一套齒輪系統轉動,使 得車無論轉向何方,木頭人的手永遠指著南方。相傳為黃帝所作。或稱為 「司南車」。 16. 黃帝 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建國於 有熊,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併諸侯,黃帝與其戰於涿鹿, 擒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神農氏,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 瑞,故稱為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 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 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 17. 蚩尤 相傳為黃帝時的諸侯,因叛亂與黃帝戰於涿鹿,為帝所戮。近人或謂蚩尤 為古代苗族的酋長,說法不一。 18. 磁鐵 以天然磁鐵礦加工製成,或以鋼、合金鋼經磁化後製成的磁體。具有吸引 鐵、鈷、鎳等金屬的性質。亦稱為吸鐵石、玄石、磁石。 19. 南面 古代人君聽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故後指居人君之位。左傳˙襄公二十 六年:「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論語˙雍也:「子 曰:『雍也,可使南面。』」 20. 夢見周公(夢周公) 孔子對周公仰慕不已,沉浸周代典籍,經常夢到周公。語本論語˙述而: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後以夢周公表示緬懷先賢,今 多泛指作夢﹑夢境。如:「每次開會,總是有人在臺下夢周公。」 21. 殷 朝代名。見「殷商」條。 「殷商」: 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 故稱為殷商。 22. 岐山 山名:(1) 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東北。(2) 位於山西省孝義縣西。 23. 幽王(周幽王) 帝號。姓姬名宮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詳。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廢申后 而立褒姒,又廢太子宜臼改立伯服,申侯不服,引犬戎進攻而殺於驪山之 下,在位十一年,諡曰幽。 24. 周王(周文王) 帝號。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 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 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25. 不知事人,焉能事鬼 《論語‧先進十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26. 顏回 人名。(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 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 ,列於孔門德行科。亦作顏子淵、顏淵。 27. 玄武 (1) 北方的神,即今道教所奉祀的真武大帝,宋代因避諱改玄為真。又因 其居北方,北方屬水,故一說為水神。後漢書˙卷二十二˙王梁傳: 「玄武,水神之名。」章懷太子˙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 (2) 星座名。由位於北方的斗、牛、女、虛、危、室、壁等七宿組成。即 今西洋的人馬、寶瓶、摩羯等星座。 28. 文王 帝號。指周文王。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29. 西周 朝代名。(西元前1111~771)周武王至幽王定都鎬京,故稱為西周。 30. 饕餮 ㄊㄠ ㄊㄧㄝˋ 傳說中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鐘鼎彝器多刻其頭形以為飾。呂氏春秋 ˙先識覽˙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二 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細看那鏡小小只有四五寸,面上精光閃爍,背 上鼻鈕四傍,隱起窮奇饕餮魚龍波浪之形。」 31. 聞一知十 形容人稟賦聰敏,領悟力、類推力強。語本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 以知十。」 32. 祚(?)肉(胙肉) 祭拜鬼神用的牲肉。金史˙卷三十一˙禮志四:「司徒又跪以胙肉進,皇 帝受以授左右。」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遲均、杜儀,引主祭的虞博 士,亞獻的莊徵君,終獻的馬二先生,都跪在香案前,飲了福酒,受了胙 肉。」 33. 崑崙山 山名。西起帕米爾高原,綿延於新疆和西藏之間,北為塔里木盆地,南為 藏北高原,是西部地方的大山之一。簡稱為崑山。 34. 金縷玉衣 古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用的葬服。整件衣服以玉片和金絲、銀絲或銅絲編 結而成。 35. 周武王 帝號。姓姬名發,文王之子,生卒年不詳。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 伐商,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在位十九年崩,諡曰武。 36. 殷紂王(商紂) 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 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 ,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 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37. 成王(周成王) 帝號。姓姬名誦,武王之子。年幼時即位,由周公攝政,制禮樂,立制度 ,營建東都雒邑,七年後還政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諡曰成。 38. 陽虎 人名。字貨,春秋魯人,生卒年不詳,為季氏家臣。事季平子,平子卒, 虎遂專政,欲去三桓,後魯師伐之,虎出奔齊,復奔晉。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G宗2_§S.O.S. 第十七講:(佛家)的心物觀 | ![]() ![]() |
||
作者: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看板: Test 標題: S.O.S. §第十七講 時間: Wed Jul 14 06:06:47 1999 §廿世紀綱領 第十七講 -- 華夏的心物觀 -- [Cut] 佛學也同玄學而興,如為東晉佛教中心人物的道安,整理漢譯 經論,編成《綜理眾經目錄》,將經典解釋分為沿用至今的序 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定「釋」氏為僧姓,且開拓經文 批判之先河。慧遠,為淨土宗初祖,曾感嘆「儒道九流皆糠鱈 」,遂投道安座下,精「般若性空」之學,亦倡小乘禪數之學 ,時引《莊子》連類以明佛教之「實相義」,道安乃聽其不廢 俗書之議;並著有《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論出家眾無須屈服 王權,主張於當時君權治下之佛教應保有本體的傳統性。北齊 的任道林,履次上奏北周武帝,請復興佛教;南齊法安,師事 白馬寺慧光,博通內外典,宣講十地、成實、涅槃、維摩等經 論。此佛家哲學初興期,正是名僧輩出。而援老、莊、佛理入 (儒)經的亦所在多有,如魏時嵇康的《周易言不盡意論》、鍾 會的《周易盡神論》、晉時郭象的《論語體例》、阮籍的《通 易論》等。 ──.── 從一世紀到六世紀間佛教(Buddhism)由印度與中亞傳入中國。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AD),白馬載佛經抵洛陽。十一年,白馬 寺立,《四十二章經》始譯。桓帝初,安息國安世高傳小乘佛 法。桓帝末,大月氏國支婁支讖傳大乘佛法。獻帝時,佛教大 舉流布於中原民間。三國吳赤烏十年(247),沙門康僧會至吳 國建業,孫權為立建初寺,江南乃佛法大行。又有魏僧朱士行 ,於甘露五年(260)出塞至于闐,抄得般若正品梵書九十六章( 名《放光般若經》),為中國僧人往西域求法之第一人。這段 時期,正好歷經漢的衰亡與內外交侵的分裂時代,佛教的出世 觀與三世報應之說頗符人心而得以大行,而其也成為本土的制 度性宗教。佛教對於存在本質具有複雜的解釋哲學的系統,至 於對當時的一般人民而言,其教導主要還是宗教性質的。很快 地,佛學對於中國傳統道學、文學、畫風、建築、雕鑄等文化 各個層面,都產生全面性且深刻的影響,終底「中國化」而成 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一個大支。 -【佛 家】 佛家的本體觀,主要集中在精神與心靈上,如: ‧有「神不滅」論,揭示人之形體雖會滅盡,然精神不 會隨之滅盡,且將「輪迴」不已。 ‧「輪迴」者,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癡三 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迴轉 ,永無止盡,是為生死、流轉、相續。〈三界,指眾 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係生存界之分類,皆 屬生死輪迴之迷界,又稱苦界、苦海;六道,即地獄 、畜生、餓鬼、人、天等五道,再加上阿修羅道。〉 ‧「因果報應」,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善因 善果,惡因惡果。佛教因果論,以為任何思想行為, 必然導致相應之後果,「因」未得「果」前,不會消 失;反之,不作一定之業因,不會得相應之果。並會 循及前世、來世之宿命應報。 出家即是為斷除宿業、脫離輪迴之網,有者不應順從世 俗之軌範。於釋傳盛極時,佛教時而成為影響國家、社 會文化與風氣的重要因素。〈和尚:本受戒者師表之稱 ,後沿用為弟子之尊稱師父〉 北魏(386~535)時,以俱舍宗(又稱小乘有宗)與成實宗( 又稱小乘空宗)最盛,皆為小乘: ‧《俱舍論》,印度世親著。以界品為諸法之「體」, 根品為諸法之「用」,世間品為有漏之「果」,業品 為有漏之「因」,隨眠品為有漏之「緣」。賢聖品為 無漏之「果」,智品為無漏之「因」,定品為無漏之 「緣」,而歸本於「破我品」,以明「無我」之理。 佛的空間,為無「實體」之「我」的存在。萬物萬象 ,不過因果之緣起存在,不以「我」為原理,即「諸 法無我」。 ‧《成實論》,訶梨跋摩著。以五根五境,為「極微」 之集合;心王心所,俱非「實體」。澈悟世界萬有之 「空」,解脫生死輪迴之「苦」,始達修養之極致, 得「滅諦」之真理。 人心誤以為「諸行」之連續為「實體」,而生之「慾 」;而「無常」、「無我」之現實,無能滿足「假的 實我」之慾,而生成「苦」。唯以「無我」,「絕滅 愛慾」,方入「無苦」之「無為法的顯現」境界,即 是「涅槃」。 ┬ │‧桓潭有《形神論》,以精神、身形為同在同滅。 │ │‧南朝梁時,范縝作《神滅論》,以為「神、形合一」。 │ ↑ ↓ ↓ │ │ 用…質 │ 六朝論爭× 〈反佛論、反業報, │ │ <= 由中國傳統,鍼砭時(佛)風〉 │ ↓ │ 「神不滅論」 │ 〈佛教「輪迴報應,法身神識常在」之觀, │ ex. 東晉盧山慧遠有《形盡神不滅》說〉 │ │‧菩提達摩至中國廣州(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再至建業謁武 │ 帝,示以「福報-功德」,又渡江至魏。 │ │ 於北魏孝昌三年(527)至少林寺面壁坐禪,九年修定。 │ │ │ │創「禪宗」,為中土之「初祖」,入寂前傳《楞伽 │ │經》〈據敦煌出土考據,《二入四行論》語錄似為 │ │其真正思想〉 ┬─ │ 傳│ └→“理入、行入” │ │ ─┬ │ │“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 ↓ │ 之間見神光和尚(其斷臂求法),為改名「慧可」,傳安心發行 │ 之真法,立為「二祖」。 │ ↓ │ 僧璨 │ ↓ │ 道信(〔本宗〕) │ ↓ │ 弘忍(「五祖」) │ │ │ ├──→ 神秀(〔北宗禪〕) │ │ ↓ │ 傳│ “南頓、北漸” │ ↓ ↑ │ 慧能(「六祖」,〔南宗禪〕,禪法大揚,638~713) │ │ ‧一日,五祖令眾人各述一偈以傳衣授法,上座神秀遂 │ 於壁廊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 │ 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聞之,謂此偈未見本性, │ 遂請一童子代於壁間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 │ 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聞之, │ 識其為真能傳大法者,乃以慧能為正統。 │ ‧禪者,斷念識苦,不立正依之經典。「萬法唯心造」 │ ,弘「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回其本來 │ 面目。《楞枷經》即有「佛語心為宗」為立場。 │ │ │ │發達時期 │ │ │ │ (十三個大乘小乘宗派融為八個大乘宗派:天臺宗 │ │ 、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 │ │ 宗、密宗。 │ │ │ │ ┌─ 小乘:南傳巴利文系、上座部佛教,印度 │ │ 三│ 佛教早期 │ │ 大┼─ 大乘:北傳梵文系漢譯佛教,印度佛教中 │ │ 系│ 期 │ │ └─ 藏密:藏傳梵文系的大乘密教,印度佛教 │ │ 晚期 ) │ ↓ │ 唐末五代 │ │ │ │守成時期 │ │ │ │ (禪宗一枝獨秀,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 │ 宋末 │ │ │ │衰頹 │ ↓ │ 清乾隆 │ ↓ │ ‧虛雲和尚(1840~1959),〔振興法脈〕,以一身而繫 │ 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 │ ‧楊仁山居士,太虛、印光、弘一等大師。太虛號召 │ 改革教制,印順倡印度中觀學的回歸,法尊譯介西 │ 藏佛學,支那內學院復興唯識學。 │ │ │ ↓ │ 日本 │ │ ‧六、七世紀由中國、高麗傳入,繼承中國型佛學。 │ ‧於現代以西方治學方法研究佛學,並由梵文及巴利文 │ 尋其原義,成績超越中國。歐美的大乘佛教,多受日 │ 本人影響。但日人重學、不重修持(解脫道)。 │ │ │ ↓ │ 台灣 │ │ ‧法鼓山聖嚴法師倡導「人間化的佛教」,要「提昇人 │ 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 中國在隋代(581~618)與唐代(618~907)的再次一統之時,因承 五胡亂華,造成漢、胡文化得以融合,而思想上的表現尤呈現 於光彩耀目的當代文學上。有「古文運動」之駁六朝的淫靡夸 飾之風。如韓愈之「尊儒排佛」,復古明道,以文章為貫「道 」之器;並主性有上、中、下三品,批評孟、荀、楊雄只重中 品而失上、下二品。至於伴隨著長達數百年的宗教與哲學的辯 論,不同且爭鋒相對的教義逐漸獲得和解,即所謂「儒、釋、 道」的調和揉參。在盛唐詩人中即常見多味,如王維詩帶佛家 禪味、李白詩有道家仙氣、杜甫詩近儒家聖域。至於明後,民 間信仰則往往有三教合一之俗。 ──.── [C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