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生活週記] 96 年第 15 週一週網摘 ─ 卡夫卡式預言‧樂生院
╒═══════════════════════════════╕
│大人生活週記第 15 週自民國 96 年 04 月 08 日起至 04 月 14 日止│
╘═══════════════════════════════╛
【摘於】04/08/96
【篇名】午後的漫步- 光華商場/ned
【出自】All in micro
【摘文】我討厭人多的地方,然而人多的光華才有其況味。人群來來往
往,有人一時興起,就直接站在走道中央,研究起兩旁的報價
單來;有人小心翼翼,深怕一不小心就耽擱了後頭人群的行程
;有人堤防著人群,怎樣也不讓包包離開自己的視線;有人大
氣得很,彷彿前無長物,縱有,也像推土機一般,奮力地排除
眼前的所有阻礙。裡頭的人們個性各異,但卻有如說好了一般
,對於兩旁商家的招呼充耳不聞。臉上表情統一的漠然,讓人
不禁想起日文老師所形容的日本受薪階級,好似機械。
【余曰】愛逛街的 ned 這次自述其對於「鐵皮屋光華商場」的一次記
憶積累──其時程是進行式的。在這個擁擠的電子零件商場內
, 人各有相, 而店裏零亂充斥的 IC 化玩意與 ACG 偶物, 總
把幾個世代的「迷」們引來朝拜一番。每位顧客皆不需眼神與
心意的任何交會, 就連姿態上的暗示也非必要, 各個閒晃人物
皆在「我」逛「我」想;即興的眾思卻成聲, 這麼些人的目的
俱沒有太多的分別。走酸了路, 需要的又是憩腳處, 商場旁當
然不缺小吃食攤。於是, 「族群」歸類的社會特定印象, 也就
讓光華客的概念成了一個在消費市場裏齊準化的符號了。嗯,
光華商場與 cafe 皆是人間化的韻味, 至少舒解了偶爾的無地
不可閒散。
──‧──
【摘於】04/09/96
【篇名】圍紀的生態演變/Jedi
【出自】Jedi's BLOG
【摘文】小圈圈主義指的是對於任何圍紀來說,其參與的成員一定要是
同一個(人際)小圈圈內的人;即便是那些很大的、宣稱「任
何人都可以來參與」的圍紀來說,事實的真相也是如此。因為
唯有同一個小圈圈內的人,纔能維持在相近的文化情境中,纔
有辦法維護彼此的貢獻。任何超出小圈圈外的參與,是有可能
會被抹除得一乾二淨的──即便圍紀原先的設計是要保持一切
參與痕跡也一樣,核心的「人」手上纔握有真正的權利,那些
人多的地方實行的是君主/貴族制,而不是純然由程式維護的
平等烏托邦。
【余曰】自由軟體運動、駭客解放的激突與挑戰、內容共筆系統等等理
念, 都希望藉由程式的設定力量, 讓資訊世界成為一具有平等
存取權與參與權的虛擬空間, 即所謂以「市集觀」取代「教堂
觀」的論理。然而「幫眾化」的準斥外氛圍總會一再突兀地出
現, 非唯在一些開放源碼軟體專案、或特定的部落圈內是如此
, 就連 Wiki 的運作實態也無法除外──「小圈圈主義」本來
就是分眾化社群之一種交際網絡的常態, Social Web 自不例
外。Jedi 於此文除了以多元觀點來樂觀看待這樣的小圈圈現
象, 還先整理了 Wiki 之所以演變至此的三個特徵:以語意情
境的後設脈絡來組織文本、標記語法的簡化與介面透通化、及
語法格式的可轉換性等, 並以之而推論為 Web 2.0 亦具有的
特性。然而, 把兩者聯想在一起, 究竟是要說明 Wiki 具有
Web 2.0 的本質?還是 Web 2.0 可以 Wiki 為一範師?其意
仍不顯著。
──‧──
【摘於】04/10/96
【篇名】台鐵創建及 CK101 復駛札事...
【出自】淨化與堆棧之板
【摘文】一號(騰雲)、二號(御風)火車頭:光緒十三年台鐵初創時,劉
巡撫購自德國,各重十六噸三,平時存儲於台北機器局工廠;
直至光緒十七年,台北、基隆間通車時,始行開駛第一號火車
頭,即今日陳列於台北市二二八紀念公園(原台北公園、新公
園)中的「騰雲號」火車頭。(公園內另一座則為日據時第一座
由日本轉運來台的九號火車頭。)
【余曰】建設過程疑雲重重的台灣高速鐵路(HSR)號稱為島內首件公辦
民營 BOT 大型工程案──事實上, 此「台灣的第一個」也是
全球最大的 BOT 工程!不過, 早在清治末期由劉銘傳巡撫所
開辦的鐵路修造, 其承辦、歸還與財務規畫等細則, 即符合
BOT 的要目了。此文只是一點史料的收集, 介紹台鐵啟建的原
始內容。劉謂「其修築工價,由商自給。」而當年台灣高鐵公
司(THSRC)在競標時也是這麼大氣以稱的:「政府一毛錢都不
用出!」劉摺又有「應用鐵路地基,若由商賈,民間勢必居奇
」之語, 十九世紀末他就注意到要預防「炒地皮」了, 歷史果
然可鑑往以知來。
──‧──
【摘於】04/11/96
【篇名】親近卡夫卡/師瓊瑜
【出自】聯副電子報
【摘文】學法律的卡夫卡最該是了解執法機構執法單位,但是他卻對它
充滿了玩笑式的嘲諷,並藉由K的嘴巴質疑法律與法庭存在的
正義性正當性,到底誰有權力去決定誰有罪?而這個權力的來
源是什麼?罪的根本又要如何定義?不死心的K一心要搞懂這
些,但是所有的人不想理解這些最根本的問題,他們只想隨著
這個龐大的體系運轉,然後一心想著如何在這個如機器運轉的
體系裡求取到最大的好處最好的賄賂,而隨著這個體系運轉的
人們,都與這個陰謀共串著,唯一對他釋出善意的人,是照顧
律師生活起居的護士娜麗,然而那不是出於一種愛,而是出於
一種病,她總是不由自主地愛上被告者,因為她覺得被告者對
她而言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余曰】沒有曝光, 明星光環不再。不獨演藝人員如此, 連文化界人士
亦不例外。與社會競爭一樣, 藝文界裏亦有它的叢林法則。當
張愛玲離開香江、遠赴美國時, 要不是台灣的皇冠出版社誠心
做她的代理人, 《傳奇》的作者也早就過氣地成為一頁傳奇了
吧?卡夫卡同是遇著了一位衷心欣賞他的摯友, 其文稿才得以
存世。將他的世界觀構設成荒誕處境的小說家, 並不想與世界
繼續其冷僻筆調兼藏諷喻的對話──國家是由莊嚴崇峻的權力
機器所運轉的, 其不需與被統治者(我們!)溝通, 體系內的理
解根本是無謂的。不過, 此文的作者仍欲一睹創造了卡夫卡的
環境──雖他不願與俗世合存, 卻也無法排拒他者去觀察他的
布拉格:那形塑出荒謬預言書的靈感、且不自覺地將之實現於
現實的一座城市?!而我們的島又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呢?陋
者不由得想到了樂生院:它所處的社會體系到底是如何創造並
對待(或對付)著它?
──‧──
【摘於】04/12/96
【篇名】從樂生保留運動批判主流保守的媒體/傳播學生鬥陣
【出自】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摘文】然而今日,媒體卻是將少數人包裝成多數人,將公共利益壓縮
成五十個院民就地居留的訴求,形式上滿足兩造併陳的新聞義
理,實質上卻是與官方說法唱和而讓人無可期待了。正是透過
無可期待的現實,我們再次認清媒體的政治角色從來不會是中
性與客觀的,而是與主流價值有共生利益的。因此部落客們發
起的搶救樂生的串連與動員,也就在這個看似眾聲喧嘩的單面
向社會裡,特別突出而有意義了。
【余曰】「兩造併陳」?主流媒體曾讓樂生院得到這樣的發言權了嗎?
不求理解的社會的人權基調是保守的, 官員的文化意識是反動
的, 連帶地媒體的戲劇性畫面也需是片段的呈現, 大家才能在
既存利益結構的經濟織網之下, 獲得「妥善」的共存。那麼樂
生呢?媒體還是有給他們一些曝光與發聲時間的, 但因他們只
是社會上的「少數」, 基於社會資源「公平合理分配」的原則
, 樂生的音量得調小些, 才不會「吵」到官大人與多數無辜市
民的安寧。到底是可被揭穿的假新聞能帶給全民無可挽回的困
擾?還是道貌岸然、自稱支持「眾聲平等」的傳播者之偽善面
具, 才會因其「不(願)作為」而斲傷了實質公義申張的機會呢
?
──‧──
【摘於】04/13/96
【篇名】國父紀念館裡吃飽寶/血腥滷蛋
【出自】血腥滷蛋
【摘文】正如圖片看到的一樣,他的份量非常的多,一定可以吃的很飽
,但是他的材料可不馬虎,一般來說,都會有兩隻蝦子、很多
塊豬肉,裡面的青菜也非常新鮮,雖然說沉浸在湯裡面,卻還
是不失其爽脆的口感。另外,他的湯頭可能是因為肉片很多的
關係,喝起來很鮮,不會太死鹹,清淡中的味道卻很足夠。我
覺得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不像外面其他的海鮮麵,吃起來感
覺很寒酸,每樣食材都很迷你。
【余曰】大賢隱於市中, 原來美味也會藏身於不思議處。一個公立展示
館裏的通常員工餐廳竟然有這麼平價兼有料的海鮮麵?去過多
次, 今日方知還有寶處未曾探見。滋味不可言說, 這一篇就以
清晰的照片說明了一切。瞧之咂之, 嗝!好個紅鮮的蝦子哪!
──‧──
【摘於】04/14/96
【篇名】電影外的台灣土地/吳星瑩
【出自】南方電子報部落格
【摘文】因此「女神Aphrodite」也就完全無法記錄花蓮的山景,接著
,拍攝火車場景,火車站邊竟然出現了觀光草莓園,先不說其
可怕的農藥污染,台灣人一向數大色俗便是美,整排的旗幟破
壞了鄉間景色,我請可憐的美術組全部拆了,拍完再插回去,
然後大道上又是一輛又一輛經過的砂石車,美術執行王徵就說
他去當國片「單車上路」美術時,就是在蘇花公路上擋砂石車
。於是請攝影勉強切割出超現實的空間,但還是讓砂石車經過
記錄在電影裡,我沒有嫌棄的意思,而是覺得有趣,因為在台
灣拍劇情片已經變得像在拍紀錄片,電影畫面記錄了台灣人的
生活態度,一切反應了向自然討債的價值觀,與自然和平共處
是何等不切實際的念頭。
【余曰】影像是一種主觀化的文獻。影片中的場景「借位」為一種對於
被攝地點的有意錯置, 此地非彼地, 彼地或乃地。然而, 影像
中所紀錄下來的點滴畫面, 卻弔詭地為逝去的社會面貌同風景
留下了極寫實的紀錄, 這原本是與電影的脈絡擬建意圖相悖逆
的。由於時代與人心對於土地的良心不再, 島嶼上的土壤一簇
簇被怪手掘開、一塊塊被水泥封固, 面目其憎, 利益愈汲, 一
切俱為了「拚經濟」。於是在不久之後, 從「非/超真實」的
劇情片裏去尋覓某一塊地一絲過往的片段卻真實的輪廓, 自有
了一種可貴的情感與追憶的價值。這不也就是一種無奈的暗喻
(metaphor):為構設情節所需的電影取景行動, 將(必)化身為
史籍性文本?
──‧──
【最新網摘:我的 MyShare@URL 書籤】
回應
而 italosa 兄對 Italo Calvino 的《帕洛瑪先生》的解讀與玩味就很有意思了, 還能變出情節拼盤遊戲, 難怪別人只能以「驚奇」來示意呢。 :)
話說回來, 當年此書我只有略目而過, 時隔已久更難有細節。你以古典樂的迴旋曲式(1、2、3,1、2、3,……)對比出小說之更顯精妙處, 讓人覺得卡老在節與節間的動機與主題的交錯糾纏, 似乎是在開「人生如戲(序)」的一種玩笑。看完了兄台的導讀, 我好像有些懂了, 但回頭再細看評義, 又好像不太懂。果然我該重拾書本才是... :))
就那塔羅牌而言, 也是我的一個遺憾, 曾經心想:我也不懂什麼 Tarot, 偏偏 Calvino 後跟著寫 Tarot 的越來越多了, 東、西皆然, 幾成一文壇現象。要是大師當時能用八卦易理、或紫微斗數來寫小說的話, 或許我就更能讀心會心了 :))。而若兄台於吃遍全台美食之餘, 能結合了筆記小說與食物的線索, 也寫出自己的《閱微草堂筆記》, 那會是有趣又有滋味的作品吧。 :)
創作的樂趣,正在於天馬行空。以筆記小說作底,創作新的現代小說,要說難麼,的確有其難處。說容易,卻也可以相對容易。--故事的骨架是確定的,單看作者如何去添肉生肌,箇中巧妙不同,意趣油然而生。
這樣的遊戲,不少人玩過了。我在 BBS 某站曾分享過,以潘金蓮、西門慶、武松三角關係作底的短篇小說「帶淚蓮花」與回應小說「武松的話」,就是很精彩的高手交鋒。這類小說,不必被既有情節滯住,反而 (或說更應該) 由新的眼光切入主題,帶出新的感覺。這兩篇小說,場景設在公堂呈供上,一以潘金蓮角色,陳述舊式中國男權社會,女性情欲不得自主的困境,與(自主或被迫)偷情女子的污名化,隱隱為潘金蓮叫屈。對應的「武松的話」,以武松角色,反駁生死法理的必要,強調情可憫但罪難容,更強調人命關天、死者無辜,絕不該以情亂法,移非作是。兩則交相讀去,撞擊出無窮花火,叫我拍案叫絕!
某年的時報文學獎,某位首獎作者,取三國裡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情節來搬弄。小說名,我現在回想不起,時間放在孔明臨死前的一夜,坐軍帳裡回憶被劉備請出輔佐後的種種。細節都是羅貫中設下的,以諸葛亮心境,第一人稱寫去,功不成身將死的悵惘張力,巨大無比。這些年後,再難看到類似高水準的作品。
我記得大學時代,初學中文打字,曾將上述這兩篇文章,電打成檔案。一方面作打字練習,二方面藉此一字字細細品味,領略其中妙趣。那是我長久以來,希望學師的典範。
至於《閱微》這種形式,我倒是沒想過。似乎也頗有趣?不過,只怕像過去官大財大,無事用心,才有閒情這麼寫吧?(大笑) 張國立的旅遊美食文字,略得其趣。如果能更精美深刻些,就更好了。
伊塔 於 April 27, 2007 04:18 AM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