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與荐文 »
August 24, 2007
[大人生活週記] 96 年第 32 週雙週網摘 ─ 失憶過往的都市
“......【余曰】龐龐古城的「隙縫」在快速消逝中, 城市風貌現代化了, 就和第三世界的諸多水泥化過度的城市沒有兩樣, 於是古城宣稱它已經「趕上了國際腳步」。但是, 這樣的城市景況還留存有幾許的城市記憶呢?不再記憶過往的都市, 仍能遽以為古城的「繼承者」嗎?只要有資金的投入, 任何現代化建設都可以出現在任何一洲的都市國家裏──就像台灣可以花大錢把日本的「可對時」高鐵變成島上的「脫班」高鐵, 猶自傲為一種「進步」。然而文化古蹟一經破壞掉, 將成了永遠的失落。也或許是今日的 Beijing 都會在迎向奧運榮耀的眾所喧囂之際, 已無力再回顧昔日 Peking 城的歷史采風了。而台灣各縣市主政者對於城市的思考邏輯又會有什麼不同呢?當我們於年初看到新光保險大樓、台北 101、美麗華摩天輪等(尚)不具有明確文化獨特性的技術建物成為台北燈節主燈上的城市背景, 而前此有台北孔廟「萬仞宮牆」的拆除風波, 今有宜蘭縣以持續虧損為由停辦「國際童玩藝術節」(有幾人記得其中的「藝術」兩字?), 答案大概已略示一二了。......”
╒═══════════════════════════════╕
│大人生活週記第 32 週自民國 96 年 08 月 05 日起至 08 月 18 日止│
╘═══════════════════════════════╛
【摘於】08/05/96
【篇名】玉山行:編織回憶/yeatslee
【出自】灑落‧混沌天際的光影
【摘文】 在一片驚呼聲中,我知道雙腳已經踏上這所謂的最高
點,站在寒風刺骨的岩石上,靜靜看著黎明從雲裡抬起了頭,
前一晚沉潛的日落,經過一夜的淬練,此刻已是燦爛奪目的萬
丈光芒。人生未嘗不是如此,只有經歷低潮的痛楚,才能感受
到更加精采的湛藍天空。
很有默契的,我們五個人都選擇了人最少的那一角,
享受著自己的片刻時光,一如某首歌的歌詞:「我站在靠近天
的頂端,張開手全都釋放,用月光取暖,給自己力量。」 至
於那塊三角點就先讓給喜歡擁抱它的山客吧!
【余曰】玉山是島上的首嶽, 山勢不很巍巍, 某個程度上已成為一個「
大眾化」的登山路線, 也曾有競選者來此山野之地造其俗勢、
基本教義者立竿插旗宣其「國」稱, 而無端染上了一層政治象
徵的人為意味。不過, 山林還是山林, 雲海仍是雲海, 翠麗巔
峰只以其自然變幻之姿, 顧視山裏、腳外的芸芸眾生, 自是無
語地超脫。寶島盡是山高海闊, 我愛山又甚於親海, 現代人的
眼界多受都會水泥叢林之限, 連抬頭仰望之機也是難得的, 你
又有多久沒在夜晚的星空裏, 去追尋月娘伴己的同行漫步了呢
?
──‧──
【摘於】08/09/96
【篇名】新聞題材與文學創作的互動/顏敏如
【出自】南方電子報部落格
【摘文】愛因斯坦所說的「以自己的困惑去困惑別人」,比直接得到答
案更加寶貴,因這保障了一種共同腦力激盪的美好。現在我剛
好有個困惑,如果各位有興趣,請幫我想想:在電影領域的歷
史劇情片叫docu-drama,文學界也不乏以歷史事件做為書寫題
材的。然而像我這樣的,不以歷史事件,而以時事融合文學的
書寫體裁,應該如何稱呼才適當?給各位提供一個切入點:當
我個人對某些時事產生了一種難以解釋的情感時,也就是我下
筆寫的時候了。
【余曰】新聞之絕對客觀與中立性早已是受新聞理論所質疑的一個基點
, 「報導文學」、或者「文學性報導」(後者是鄙人較偏好的
稱呼)即以作者的採擷立場與視野而呈現出特定的新聞點, 只
是它仍要求內容應該都是「真實」的, 而終究以報導為其形式
。更進一步, 散文、故事裏亦可作時事舒發、甚至實況的評論
, 這類的創作「表面」上在台灣並不多見, 但某些新聞週刊裏
的「內幕報導」卻具備了相當多的「編劇」成份──編劇必含
有虛擬的情節, 而其動機可能只是為了「趨利」。像顏女士這
樣的「新聞題材性文學」創作當然也有虛擬的成分, 其中的主
觀設想或許更為濃厚, 時事性創作因此不能儘當作「文學性報
導」來看, 它的形式乃是文學, 並具有基於「良心」動機而編
作的原則;也因為它那更高的文字自由度, 一個時事觀察者可
以把更多在「新聞篇幅」之內、之外的社會同文化的脈絡性線
索給溶鑄為一, 並加諸其所設想的主觀感受, 而有了其他的可
能性。
──‧──
【摘於】08/10/96
【篇名】文化空間》再見故宮/曹志漪
【出自】聯副‧創作
【摘文】黃昏時分,當我離開博物館,步下台階時,驟雨頓時在炙熱的
地面留下了斑剝的印痕。我撐開傘,看那鄰近青山。在微風中
,山腰的樹正緩緩起舞,好似一波波色澤深淺不同的浪花。那
濕潤的山林,竟讓我覺得異常親切。曾經,一個在故宮旁住讀
的中學生,隨著她的班級,來到新建的博物館參觀。在初秋的
午後,當她經過了有兩層樓高的大廳,進入隔壁的畫廊時,她
便遇到了宋徽宗的手卷。在淡褐的絲絹上,他清逸的字跡寫道
:「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當她讀到「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晚風」時,那少年的陰霾不禁一掃而空。宋朝詩帖帶給
她的喜悅,使她成為博物館的常客。沈周,吳鎮,倪瓚的繪畫
,總把她運載到一無聲的,奇妙的世界。
【余曰】故宮改建工程自落成後, 不少藝文界人士紛紛質疑大廳本具有
的高闊展示空間, 已為人行通道功能所取代, 而這項工程的弊
案近日也由檢方約談主事官員。此文作者少時曾觀覽剛落成的
「中山博物院」主展示館, 離國多年後又重返故宮, 正能體會
出改建前後內部空間的變化。一座博物館固然要考量到人潮動
線的有效規畫, 然而效率化的思維若取代了展示空間原有的「
以藝術品為尊」的理想, 那這樣的博物館設計又與百貨公司有
什麼不同呢?老故宮人仍盡力策畫出適宜的展品組合, 而以改
動國家歷史定義為志的一位前院長卻讓博物館的展示基能受到
了將持續下去的異變。昔人已往, 今者曾何惜乎?
──‧──
【摘於】08/12/96
【篇名】又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一個Google廣告聯盟的問題/Roach
【出自】在世界的盡頭呼喊愛情
【摘文】但,2004年底就有簡體中文版的Google廣告聯盟,繁體中文版
卻直到2006年底才出現,讓台灣站長多等兩年才等到春天來臨
。現在這誤認繁體中文網站的bug,不曉得會傷害到多少辛苦
的站長,讓還沒遇到問題的站長膽戰心驚?
對Google來說,台灣只是全球市場的一小部分,規模不大,發
展性有限,繁體中文的改版計畫,在優先性上一定遠低於簡體
中文版,繁體中文世界的問題,還得透過谷歌北京回應。假設
谷歌北京把問題回報美國總部了,小小台灣網站遇到的問題,
在 to-do list 上,要排多久才能解決?
【余曰】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浪潮下, 普通國家與未組織起的人民的影響
力越趨減弱, 資本家、跨國公司、資源掌握者的政經作動力則
愈強。1970 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以
其政治力干涉所造成的, 但今日卻只憑著投機基金的炒作, 全
球油價就在無供應面的問題下被擠到了極高檔。同樣地, 在網
路事業上大者越大的現實亦很明確, 在資本投入會集中於最有
利可圖的大餅的成本效益考量下, 許多小地方就易被大塊頭給
忽視了。大塊頭雖然也是由兢兢業業的小公司做起的, 但那早
已是過去式, 它現在的視野放大到了全球, 而小東西在喏大地
圖上就更顯得微不足道了。對於這樣的「成功典範」, 我們向
來所「景仰」它的角度是不是也該調整一二呢?
──‧──
【摘於】08/13/96
【篇名】散文十講/masako
【出自】hmasako's散文地圖
【摘文】相較於詩的「壓縮語言」、小說的「虛擬語言」,散文是唯一
被允許能直接表達意見、能直接訴諸情感的「真實語言」,這
便是此文類獨有的特質。也就是說,不是要你去分辨真假,而
是要你知道,當作者想呈現「真實我」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文
類可以使用與經營,不想呈現「真實我」時,可以去用其他的
文類。確定了這個前提,才有機會思緒清楚的、繼續討論散文
「真實我」的獨特價值。
有人跟你活在同一個時空,正在體會、或已經歷相同與不同的
世代,翻攪著喜怒哀樂,融合著自我的思維,然後經營?獨特
的生命內在與人生品味,這就是散文「真實感」的力量──「
我也活在這裡」、「我這樣在面對生活」、「我如此看待這個
故事」。閱讀一個時空的散文作品,無疑是當時文人生活最真
實/具體的斷代史。
【余曰】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 在近代以小說為尊的文學主流認知
興起之前, 散文與詩才是長期以來文學作者耗其心力的最在。
散文特別具有自由度, 呈現形式的邏輯可以紛變無度;相比之
下, 「傳統」小說理論還受到情節、結構與角色合理性的拘束
。小說與詩皆不應訴於說理, 散文則任由創作者作其揣度, 其
敘述者儘可以成為同時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的作者言身, 乃是
「文品即人品」。對莘莘學子與網誌主筆者而言, 在作文擬章
上還是以散文為大宗, 而所摘之文就以一系列的主題, 如主體
、素材、命題、風格等, 簡單介紹了散文著筆時的重要意涵與
創作要領, 條理清明, 值得參考。附帶一提, 該作者以為散文
與論文是不一樣的, 或許他人會有相異的見解。在內文上方可
找到其他講次的「下一篇」連結。
──‧──
【摘於】08/14/96
【篇名】偷窺「北京的一天」/hara
【出自】嘉義。人文誌
【摘文】大塊文化在2005年曾模仿「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的模式
,出版了一本書《在北京生存的100個理由 》,裡頭的中國作
者對於北京的「轉變」大多說的含蓄,但本書對北京的三句精
簡詮釋倒是說的貼切,「這是一個歷史與文化板塊層層擠壓的
城市」(也是這個理由讓許多外國觀光客對北京趨之若鶩,讓
許多現代中國人要除之而後快);「這是一個層層板塊中有著
隙縫的城市」(我認為這個板塊中的隙縫,正是現代北京的開
發過程中的主要犧牲品);「這是一個隙縫中各色人等自有天
地的城市」(這些各色人等所擁有的各種天地,在現代都市發
展邏輯中,只能夠有一種,就是政府與開發商所協議的那一種
)。
【余曰】龐龐古城的「隙縫」在快速消逝中, 城市風貌現代化了, 就和
第三世界的諸多水泥化過度的城市沒有兩樣, 於是古城宣稱它
已經「趕上了國際腳步」。但是, 這樣的城市景況還留存有幾
許的城市記憶呢?不再記憶過往的都市, 仍能遽以為古城的「
繼承者」嗎?只要有資金的投入, 任何現代化建設都可以出現
在任何一洲的都市國家裏──就像台灣可以花大錢把日本的「
可對時」高鐵變成島上的「脫班」高鐵, 猶自傲為一種「進步
」。然而文化古蹟一經破壞掉, 將成了永遠的失落。也或許是
今日的 Beijing 都會在迎向奧運榮耀的眾所喧囂之際, 已無
力再回顧昔日 Peking 城的歷史采風了。而台灣各縣市主政者
對於城市的思考邏輯又會有什麼不同呢?當我們於年初看到新
光保險大樓、台北 101、美麗華摩天輪等(尚)不具有明確文化
獨特性的技術建物成為台北燈節主燈上的城市背景, 而前此有
台北孔廟「萬仞宮牆」的拆除風波, 今有宜蘭縣以持續虧損為
由停辦「國際童玩藝術節」(有幾人記得其中的「藝術」兩字
?), 答案大概已略示一二了。
──‧──
【摘於】08/15/96
【篇名】[羅馬]啊,卡拉瓦喬,你在此/雨漣
【出自】日落前的魔術時光
【摘文】還有光,在小小的一個空間裡,自然光、卡拉瓦喬的光,還有
教堂設計投幣後才會打出來的投射光,不斷被切換。光從耶穌
的上方指向馬太,這是人生徹底扭轉的開始,光自天空從天使
身上灑向年老的馬太,這是對一生所追隨真理的記憶與記錄,
光切打那抓住馬太將之壓倒在地的手上,這是為堅持所信仰用
盡的最後一絲力氣。(而卡拉瓦喬的臉,那幽鬱,黯淡的臉龐
,觀看著此刻,卡拉瓦喬,你在看什麼呢?)
【余曰】Holman Hunt 的《世界之光》對靈魂之門扉的叩打, 乃欲予以
光之啟示, 賦與眾生。而保存在 S. Luigi dei Francesi 教
堂裏的卡拉瓦喬真蹟, 則以對上帝服務的一種奉獻形式:投幣
捐款後所帶來的人工打光, 讓你方有幸乍見畫作的清晰實貌。
暴躁易恕的卡拉瓦喬信奉以天性呈現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
, 善與惡因此併現於聖像裏, 不需過於隱諱。在所摘之文內、
位於祭壇上的《聖馬太像》裏, 福音書的作者就以禿頂赤足的
凡人形象出現, 為了符合教堂的要求而經過修飾的聖徒容貌仍
緊緊地皺著眉頭, 這其中又是要給觀者什麼樣的沉重意蘊呢?
──福音唯述, 使命其殷。
──‧──
【摘於】08/17/96
【篇名】難道看著海仔 就能活下去嗎?/邵‧網‧站
【出自】南方電子報部落格
【摘文】2003年1月16日,族中耆老在立法院內向社會大眾述說邵族因
水庫而受害的歷史,語末,她沈痛地質疑政府是否認為邵人只
要看著「海」就能活下去。不,為了生存,再也不能退讓!若
要把這片最後的棲地自我們手中拿走,我們強烈要求把日月潭
水庫的水放掉!我們更願意重回祖居地,回到祖先的懷抱!
邵族安置社區是邵人最後一塊生存基地。沒有基地,沒有生存
!沒有基地,沒有文化復育!全球總數量約600隻左右的保育
鳥類——黑面琵鷺,在國內以及國際保育聲浪壓力下,台灣當
局為其劃定保育區,身而為人的邵族,總人口勉強為300人的
邵族,卻連最後的生存棲地都沒有,這也意味著邵族及邵族文
化將在幾年內自地球上絕跡!
【余曰】明潭澗水為台灣勝景之一, 歷來吸引了不少觀光客, 不過此湖
實為人工所擴建而成的水庫, 人工者, 必然是為了特定的經濟
利益而施作的。問題在於, 那是誰的利益呢?取得利益是否付
出過代價?當然有, 且不幸地, 正是台灣島上最為弱勢的原住
民族──邵族人為全體島民付出了所有的代價。湖中的珠嶼經
過改朝換代後的數次更名, 921 集集大震後的重建才正名為..
. 呃, 「Lalu 島」──Lalu 即指島, 漢人政權仍是畫蛇添足
地疊加了「島」字。聯合國統計全球約有百個在五百人以下的
民族, 並警告不經謹慎保護的話, 在半世紀內其文化特性與族
群將因完全的同化與混種而消失。邵族就是個這麼小的族群,
小得讓我們能驚心動魄地看到:一個民族在短短幾十年內, 所
受到經濟、文化、種族、土地等等壓迫的明確過程。其歷歷在
目, 著實不得不讓人不信:原來國際新聞上所看到、令人髮指
的「種族滅絕」罪行, 居然以另一種表面上較文明的、制度化
的公權力形式在台灣島的中心地域裏上演著?!
──‧──
【摘於】08/18/96
【篇名】台灣觀點:二○○八年總統選舉的勝負關鍵/陳朝建
【出自】部落格化的台灣政治法律學院
【摘文】儘管政治學者通常會告訴選民,最理想的民主國家,選民的投
票依據應該是讓政見認同優於政黨認同與候選人認同,然而在
經驗上,即使以英美或歐洲民主國家為例,選民的政黨認同或
候選人認同才是選舉成敗關鍵。如以台灣的選舉之選民慣性來
說,選民的政黨認同或候選人認同確實也凌駕於政見認同之上
。具體而言,在候選人認同方面,「誰」的人格特質與多數選
民愈接近,誰的當選希望就大增。同理,就政黨認同來說,獲
得較多數選民認同的政黨愈有入主二○○八年總統的機會;就
政見認同而言,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馬英九、謝長廷都必須
力拼其人格特質和選民的接近性,或是力倡政黨改革以獲得選
民的認同,才有當選二○○八年總統的希望。就此構面而言,
目前「謝蘇配」、「馬蕭配」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
【余曰】2008 年最高領導選舉大戲將至, 在歷經島內自二戰後為期最
長的經濟停滯期後, 這次的選戰將由兩組「老面孔、新組合」
來對決。我們能期待有什麼新象嗎?還是各項人口分佈的認同
因素仍會是決戰關鍵?在過去幾年泛政治化的虛度中, 台灣的
國內整體產值(GDP)已被泰國及中國廣東省陸續追過;選舉時
各人提出的願景是一回事, 而執政時的表現則是另回事, 這已
為全體島民所明白目睹。不過, 選舉仍將帶來激情, 媒體終將
會被選情報導給充斥填塞, 那麼, 了解一下學者所歸納出的幾
點勝負的關鍵因素, 至少讓我們能多些判斷力, 而不至於人云
亦云吧。
──‧──
【最新網摘:我的 MyShare@URL 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