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與荐文 »
December 17, 2007
[大人生活週記] 96 年第 48 週雙週網摘 ─ 不切時務的孔夫子?
“......【余曰】儒學為北自日本、南迄越南的東亞地區, 其傳統學術思想的一個大支, 雖然曾在西化與左派思潮的引進中備受爭議與質疑, 然而時過境遷, 孔老夫子的生活性哲學又在各地被重新拾起了。除了華夏文化傳播地域之外, 孔子也對西方世界起過一些漣漪。就像佛教在初引入中土時, 僧人常將佛經相類於道、易之書而引起士大夫階層的興趣, 孔學最早也由化身為「西儒」的耶穌會傳教士介紹到歐洲, 「獅子高吼」般的啟蒙主義大哲伏爾泰就把家中的耶穌像換成了孔子像。當然, 被過度「理想化」的中華帝國體制也引起了一些「想像」上的誤解與偏見, 後來孔學並成為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這兩個死對頭所一致唾棄的思想敵人。如今在去中國化口號當頭的福爾摩沙島上, 曾被先前的威權統治者刻意教導並保存的儒家思想似已成為一種不合時務的偏流, 反倒是曾經「鬥臭人民首號階級敵人」的海峽彼岸正在重新探討孔子思惟的現代適應性, 而受惠於中央台「百家講壇」節目之賜, 相關的書籍就不時以百萬本的銷量登於排行金榜上, 乃為以洋書譯本及通俗生活類書為主流的本島書市所未得見。......”
╒═══════════════════════════════╕
│大人生活週記第 48 週自民國 96 年 11 月 25 日起至 12 月 08 日止│
╘═══════════════════════════════╛
【摘於】11/26/96
【篇名】人人都該學科學?/潘震澤
【出自】生理人生
【摘文】科學其實是個廣義的集合名詞,可以分成以物理化學為主的「
硬」科學,以及以生物為主的「軟」科學(數學則是「科學之
母」)。物理化學以定量為主,用上較多的數學運算,也比較
抽象;生物科學則以定性為主,描述多於量化,比較具體。涌
泉在《科月》的文章以〈一知半解,物理真的不好玩〉為題,
強調「若不從最基本的原理了解起,只想套既有的公式,物理
絕對不好玩」。我想到當年大一修微積分、大二修物理的痛苦
經驗,完全同意涌泉的說法:我對於搞不清楚來龍去脈的公式
,怎麼也背不下來。不幸的是,當年用功不足,也少了良師益
友,以至於沒能對這兩門學問融會貫通。
【余曰】應該讓每個學子都在學校教育裏讀完死板板的科學教科書嗎?
或者科學的教育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與思維?無可諱言, 絕大
部分的學生在出社會後都不會從事於科學部門的工作, 科學好
像不是那麼必要;但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若具有一些科學常識
, 也不致於使自己陷於知識系統上的「無知」而不「自知」。
台灣的填鴨教育又常淪為重點式的記誦與套公式過程, 我們讀
到的科學原理與技術常是只知其所以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潘
教授此文的後續文, 對於教材的取向有更具體的看法:〈科學
該怎麼學?〉(http://tinyurl.com/2pvsfx)。
──‧──
【摘於】11/28/96
【篇名】孔子影響世界400年/賀文玄
【出自】人民網-《環球時報》
【摘文】 為避免尊孔被理解為崇拜偶像,耶穌會教士竭力將孔孟之
道解釋為“唯物的純粹道德和哲學”,並對其中的“無神論傾
向”做了批判。這雖然是個並無太多惡意的曲解,但正是這個
曲解,讓孔學在當時的歐洲各國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由於
中世紀神學的禁錮,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思想靈感枯竭的深淵,
“唯物的純粹道德和哲學”從東方突然傳來,令渴望擺脫狹隘
精神束縛的歐洲思想界眼界大開,歡呼不已。
法國大哲學家伏爾泰對孔學的傳入興奮不已,他甚至把家
中的耶穌畫像改為孔子畫像,朝夕禮拜,並寫了首虔誠的讚美
詩:“孔子,真理的解釋者,他使世人不惑,開發了人心,他
說聖人之道,絕不是預言者的那一套,因此信仰他的人,本國
外國都有。”當時啟蒙運動的主力軍法國“百科全書派”同樣
推崇孔子。狄德羅感歎孔學只用“理性”就做到治國平天下,
霍爾巴更在其代表作《自然的體系》、《社會的體系》中以孔
學為依據,主張以中國的社會制度代替西方的社會制度,以儒
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魁奈是著名的法國重農學派代表、被
馬克思譽為現代政治經濟學始祖。他對孔學推崇備至,認為《
論語》一書的價值超過了希臘哲學七賢的全部著作,他的重農
主義即源於儒家“以農為本”的思想。
【余曰】儒學為北自日本、南迄越南的東亞地區, 其傳統學術思想的一
個大支, 雖然曾在西化與左派思潮的引進中備受爭議與質疑,
然而時過境遷, 孔老夫子的生活性哲學又在各地被重新拾起了
。除了華夏文化傳播地域之外, 孔子也對西方世界起過一些漣
漪。就像佛教在初引入中土時, 僧人常將佛經相類於道、易之
書而引起士大夫階層的興趣, 孔學最早也由化身為「西儒」的
耶穌會傳教士介紹到歐洲, 「獅子高吼」般的啟蒙主義大哲伏
爾泰就把家中的耶穌像換成了孔子像。當然, 被過度「理想化
」的中華帝國體制也引起了一些「想像」上的誤解與偏見, 後
來孔學並成為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這兩個死對
頭所一致唾棄的思想敵人。如今在去中國化口號當頭的福爾摩
沙島上, 曾被先前的威權統治者刻意教導並保存的儒家思想似
已成為一種不合時務的偏流, 反倒是曾經「鬥臭人民首號階級
敵人」的海峽彼岸正在重新探討孔子思惟的現代適應性, 而受
惠於中央台「百家講壇」節目之賜, 相關的書籍就不時以百萬
本的銷量登於排行金榜上, 乃為以洋書譯本及通俗生活類書為
主流的本島書市所未得見。
──‧──
【摘於】11/30/96
【篇名】【Emba】身為網誌寫作者之八大尷尬/阿潑
【出自】哈囉~ 馬凌諾斯基
【摘文】7.自以為全世界都應該知道你的內心思想與行蹤只因為你有網
誌之尷尬:你 開始把大小瑣事喜怒哀樂都記錄在網誌上,告
知全世界你現在的思考關注心情不耐煩或是行蹤,於是你覺得
人們應該透過網誌知道你的所有,然後,當你的朋友問你 相
關問題,或是需要你提供意見時,你便會回以:「你沒看我的
網誌嗎?」、「你去看我的網誌」(twitter還可以辯稱漏訊
,但網誌文章通常不行)於是, 當下立現在乎與不在乎,關
心與不關心的透明狀態。兩方都一起尷尬了起來。非常尷尬。
【余曰】身為「尷互協-貧窮部落客分會」的一個因尷尬而失聯的成員,
從來是尷尬地不敢與其他尷互協同志相認或打聲尷尬的招呼,
卻因為時隔大半個月後才尷尬地由 RSS 閱讀器的存檔中發現
仍尷尬地未被程式自動移除的〈【Emba】身為網誌寫作者之八
大尷尬〉的尷尬自白文, 更證實了舉世尷尬氛圍之中必有讓人
望之彌高的尷尬達人。而於文中尷尬地了解到碎碎唸分會長並
非「好酒量」的「宅男」之後, 才驟然察覺自己居然尷尬地讀
完這三篇「八大尷尬」, 又尷尬地不敢留言(怕因此而暴露出
自己那無以復加的尷尬), 乃不得不尷尬地推一下此一引來尷
尬之文也。尷尬以此, 阿門。
──‧──
【摘於】12/02/96
【篇名】書皮的故事/蠹魚頭
【出自】天上大風
【摘文】書衣,在中國,又名「書皮」、「封皮」。在歐美,叫做cover
,一般譯成「封面」。但,歐美的cover是否即是中國的「書
皮」呢?所謂的「書衣」是否也就是「封面」?答案有點亂,
是也不是,因時因書而異。中國線裝書,「書衣」指的是書的
最外層,在書冊的上下(即前後)加上一張紙或絲絹,用以保
護冊頁,功用類如穿衣護體,所以叫做「書衣」。前書衣上黏
附一張長條白紙,上寫書名,名為「題籤」或「書籤」。從這
個角度來看,線裝書的「書皮」似乎等於洋書的cover(封面)
了。然而不然,原因是線裝書另有「封面」(又叫封頁),指
的是位於扉頁(又叫副頁)之後,寫有書名的那一頁,相當於
洋書的「書名頁」。
【余曰】書皮、書衣、封皮、cover、dust jacket、護封?有時這些名
詞是同義, 有時又各有所指, 可確定的是, 英漢辭典上一對一
的翻譯是最易出錯的。這其中的分別與源流何在?資深編輯人
蠹魚頭君以其擅於「掘古」的本事為我們講述一番, 雖則不才
敝人讀罷還是有點霧煞煞, 不過其中夾雜的莊家「包書」舊事
, 又為書皮瑣細增添一些人情趣味。不經意中被蠹魚頭所揉棄
的那一團牛皮紙書皮、書衣、dust jacket、或……, 引起了
他的一陣慨歎, 一本舊書即因流轉途程的過來去往而更富其生
命呢──莊嚴的題跋暨其子的追憶是一則軼事, 而新的收藏者
又傳下了一頁新的故事。
──‧──
【摘於】12/04/96
【篇名】《哆啦A夢》感人結局大公開/風痕影
【出自】抱風伴靜 Memostorming
【摘文】之前曾經查過資料,藤子不二雄真的畫過《哆啦A夢》的結局
,而且不只一次,主因是看故事的小朋友升到五年級後便不會
再買《小學四年生》,所以必須將故事結束;而在下次的連載
中,則有讓哆啦A夢回來的劇情。在我買來的漫畫中,有裡頭
的第三個結局〈再見小叮噹〉 [3] --這個結局的創作原因
不大相同,網路上很容易找到相關資料,在此就不贅述了。
【余曰】小叮噹又有個「新」的結局了!就和夢幻天女名作《千面女郎
》及超越時空之作《尼羅河女兒》一般, 這種幾十年都見不到
結果卻猶流傳的漫畫, 讓讀者忍不住想為之編造一二擬議。敝
人也收藏有約百冊的《機器貓小叮噹》, 對他(或牠?)的感情
與「哆啦A夢」這個「新」的名字無關, 不同成長背景下的懷
舊情結已含有了年代性的異質。不過呢, 偶爾又見到有人創作
出了新的同人結局, 也是頗有趣味的。過了卅三年後, 連史豔
文與藏鏡人的對決都總算「暫時」有個不算結果的結果, 而到
底我希望那些名作能早點看到最後一集, 還是不要看到比較好
呢?那仍然是一種矛盾, 也只能希望原作者不要在我失去關注
的興趣前就先「掛」了。 :p
──‧──
【摘於】12/06/96
【篇名】喬治亞:革命理想破滅時?/Onnik Krikorian
【出自】Global Voices 全球之聲
【摘文】在野陣營否認指控,Unzipped的Artmika等部落客則認為,喬
治亞政府與總統本人是拿俄羅斯做為代罪羔羊,掩飾國內本身
問題。
“我認為總統真的有嚴重的間諜恐慌症,過去蘇聯時代也常以
此病徵讓異議噤聲,正如預期,他將一切都歸咎於俄國及俄國
情報人員身上, 對於任何覺得地位不穩的領袖而言,這都是
便宜行事的方法,他以前用過這個招數,此今爾後,任何對政
策或政府不滿的聲音都等同於叛國,往日再現,這也很適合
用來爭取西方世界持續支持。”
【余曰】與文中的抗爭照片相較, 一年多前本島蜂擁後即衰的「紅衫軍
反貪腐」百萬人上街運動可謂是文靜之舉吧?四年前, 喬治亞
現任總統 Mikhail Saakashvili 在還算平和的「玫瑰革命」(
顏色革命之一)中以民主人士的姿態上台, 現在卻淪於為保衛
權勢而宣布「緊急狀態」的窘局。其間, 民營電視台被執政者
指控為「通敵」、「匪資」而遭查封, 他並宣稱國家一切的問
題都是敵國所造成的, 而在野黨根本是過去勢力的餘孽且受敵
國指使。這樣的情勢在島民聽來似乎很「眼熟」不是?其實,
喬治亞總統在穩定國家經濟上的表現還是有相當的建樹, 只是
民萃主義者的本質勢必讓昔日革命的理想淪陷為一種虛幻的迷
思, 而處於迷幻中的統治者也總會進入狂妄之境而難以自拔。
──‧──
【摘於】12/08/96
【篇名】大家都在看什麼電視節目?/成英殊
【出自】熱天午後
【摘文】扮演這種廉價粗糙的娛樂機器功能,它依舊因身為媒體也是資
訊傳遞的管道,於是在傳遞資訊上它一方面有所有媒體中最強
大的衝擊威力,一方面將傳遞資訊這件事也一併廉價娛樂化。
你或許有注意到,在網路上延燒的話題,如果這個話題因為它
的體質只侷限在網路上,引發的效應最後變得很有限,但如果
電視媒體跟著炒作這個話題,它就會擴大到舉國發燒的程度。
因此,我先前所說的對於電視的宣傳威力的懷疑,應該再進一
步解釋,電視媒體作為娛樂機器,其宣傳威力是驚人的(我所
說的娛樂機器,包括把任何事都娛樂化,與這件事本身的性質
無關,甚至包括災難,當全國盯著電視播出一個實況的災難的
時候,縱使表面上裝作媒體與觀眾都出於一種「關心」,卻不
如說整件事就像大家在熱切地看一部《鐵達尼號》)。
【余曰】有觀察者說, 網路實踐了知識無限傳播的理想, 而網路使用者
也會較電視觀看者更為分眾化、更觀注社群議題。果真是如此
嗎?在這一篇文章中的數據明白告訴了我們, 在電視節目播出
數量上最多(22%)的綜藝節目的收視率佔比僅有 11%, 遠不如
新聞財經類的 18%;但在「部落格觀察」的關鍵字統計中, 以
「星光幫」為代表的綜藝類字眼卻最為顯著, 部落格圈子反而
較一般電視觀眾(這兩者有很大部分是重疊的)的收視型態更趨
於「大眾娛樂化」?有一點稍有異的是, 在春季時「樂生院」
議題廣受部落客與網摘使用者所推播宣傳, 影響力甚至大到連
傳統媒體都無法不再正視, 但幾個月後當行政部門「食言」時
卻顯得平靜許多, 而「星光幫」仍在關鍵字的熱頭上, 這代表
的又是?另外, 王建民果然還是島民的驕傲, 他讓體育節目的
收視率佔比(10%)還高出其播出比率(7%)呢。
──‧──
【最新網摘:我的 MyShare@URL 書籤】
回應
看到標題以為文章中談的都是關於孔子的事
原來裡面還包含了數則內容
同學們私下問著:為什麼要背孔子的話呢?
我想的是:為什麼要背孔子的這些話呢?他應該也說過別的話呀!
孔子周遊列國毫無所獲
回去家鄉教學
五年後便過世了
學生們紀錄當時老師所說的
集合成論語一書
宋朝朱熹從禮記拈出大學中庸
加上論語孟子成為四書
中庸大學是理論方法
論語孟子則是孔孟二人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有理論方法外帶表演
四書的做法很像華嚴經
儒學跟學儒是二回事
學得再多知道得再豐富
沒有在生活上做到那是等於零
好處利益一點也得不到
就像收集了許多食譜
一一背到滾瓜爛熟
不實際作飯吃的話
還是要餓肚子
苦楚不會消失的
另一個是:為什麼要被孔子牽著鼻子走?
孔子述而不作
沒有自己的創作發明
所講的都是自然的道理
順應自然便是最健康的
結了婚就成為夫婦
生兒育女就有父子關係和兄弟(長幼)關係
到了家庭外面就有朋友關係和君臣關係(即上司和下屬)
人的一生不出這五倫
正如宇宙中各星球所運行的軌道
按照軌道去走便能和諧
有哪顆星球想偏頗歪斜角度
就會妨礙其他星球的軌道
於是發生碰撞
產生矛盾衝突
世界就亂了
五倫是道
德是:
夫婦有別的別
父子有親的親
長幼有序的序
朋友有信的信
君臣有義的義
很高興看到這篇文章
也把問題搞清楚了 ^^
原來裡面還包含了數則內容
同學們私下問著:為什麼要背孔子的話呢?
我想的是:為什麼要背孔子的這些話呢?他應該也說過別的話呀!
孔子周遊列國毫無所獲
回去家鄉教學
五年後便過世了
學生們紀錄當時老師所說的
集合成論語一書
宋朝朱熹從禮記拈出大學中庸
加上論語孟子成為四書
中庸大學是理論方法
論語孟子則是孔孟二人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有理論方法外帶表演
四書的做法很像華嚴經
儒學跟學儒是二回事
學得再多知道得再豐富
沒有在生活上做到那是等於零
好處利益一點也得不到
就像收集了許多食譜
一一背到滾瓜爛熟
不實際作飯吃的話
還是要餓肚子
苦楚不會消失的
另一個是:為什麼要被孔子牽著鼻子走?
孔子述而不作
沒有自己的創作發明
所講的都是自然的道理
順應自然便是最健康的
結了婚就成為夫婦
生兒育女就有父子關係和兄弟(長幼)關係
到了家庭外面就有朋友關係和君臣關係(即上司和下屬)
人的一生不出這五倫
正如宇宙中各星球所運行的軌道
按照軌道去走便能和諧
有哪顆星球想偏頗歪斜角度
就會妨礙其他星球的軌道
於是發生碰撞
產生矛盾衝突
世界就亂了
五倫是道
德是:
夫婦有別的別
父子有親的親
長幼有序的序
朋友有信的信
君臣有義的義
很高興看到這篇文章
也把問題搞清楚了 ^^
Diana 於 December 17, 2007 12:17 PM 回應
多謝分享。 :)
孔子是人生的哲學家, 他的所言所行都是在生活中印證而來的。所以只求理論、或句子的背誦, 當然體會不到孔子的真義。
他所處的時代, 其背景是禮法與秩序逐漸崩壞的春秋, 因而其思想中特別著重人倫的重建, 而他又以為人君之治為生民之所據, 所以也講了很多在上位者的要點, 至於在精神的存在面向, 則以務實為先, 敬天而不語怪力, 自然是無意志的, 唯其物理為順天之道。
後代的專制君王僅取出了儒學中「由上而下」的秩序理念, 以之為體制的教條, 表彰諸方, 實際上「外儒內法」裏的「法家之術」才是帝王術之權力操控的實柄, 故天道淪為天子君權的神授。不由孔子那個時代的文化脈絡去看他所說的諍語, 那能有真正的體會呢?志有美者, 浴沂而誼, 孔子的思惟中實具有童真的羨然成分, 只是後來的統治者總只看到自己想利用的想法, 而受教者也常忽略了孔子的真實人性面, 於是就被他的名目給「拖著天下人的鼻子走了」。
傳到朝鮮與東瀛之地的儒學, 進一步教條化成了「儒教」, 過去幾十年又隨著現代工商業化的進程, 孔學衍生成了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南韓大企業的頂樓往往有供奉孔子牌位的拜間, 但在他們的執拗民性上我們卻見不到孔子「循循然善誘」之溫和柔煦的社會態度。至於日本人則是以禮多飾禮, 表是實非, 口說 hai (是)意含 iie (不), 真心被覆於禮數深井, 當「忍」之無以自矜而致使武士刀出鞘時, 卻是自殘的鋒芒太露, 寧為玉碎, 斲己傷人, 西人乃將此反差喻之為《菊花與劍》(1946)。這當然是因為彼等也只取了孔老夫子與中庸之道所闡述的一部分, 以便宜其環境世態而已。
孔子是人生的哲學家, 他的所言所行都是在生活中印證而來的。所以只求理論、或句子的背誦, 當然體會不到孔子的真義。
他所處的時代, 其背景是禮法與秩序逐漸崩壞的春秋, 因而其思想中特別著重人倫的重建, 而他又以為人君之治為生民之所據, 所以也講了很多在上位者的要點, 至於在精神的存在面向, 則以務實為先, 敬天而不語怪力, 自然是無意志的, 唯其物理為順天之道。
後代的專制君王僅取出了儒學中「由上而下」的秩序理念, 以之為體制的教條, 表彰諸方, 實際上「外儒內法」裏的「法家之術」才是帝王術之權力操控的實柄, 故天道淪為天子君權的神授。不由孔子那個時代的文化脈絡去看他所說的諍語, 那能有真正的體會呢?志有美者, 浴沂而誼, 孔子的思惟中實具有童真的羨然成分, 只是後來的統治者總只看到自己想利用的想法, 而受教者也常忽略了孔子的真實人性面, 於是就被他的名目給「拖著天下人的鼻子走了」。
傳到朝鮮與東瀛之地的儒學, 進一步教條化成了「儒教」, 過去幾十年又隨著現代工商業化的進程, 孔學衍生成了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南韓大企業的頂樓往往有供奉孔子牌位的拜間, 但在他們的執拗民性上我們卻見不到孔子「循循然善誘」之溫和柔煦的社會態度。至於日本人則是以禮多飾禮, 表是實非, 口說 hai (是)意含 iie (不), 真心被覆於禮數深井, 當「忍」之無以自矜而致使武士刀出鞘時, 卻是自殘的鋒芒太露, 寧為玉碎, 斲己傷人, 西人乃將此反差喻之為《菊花與劍》(1946)。這當然是因為彼等也只取了孔老夫子與中庸之道所闡述的一部分, 以便宜其環境世態而已。
嗯嗯
只求理論、或句子的背誦是體會不到孔子的真義
說的真對 :)
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
下面的演講有實際推行的經驗與效果
http://ft.amtb.tw/MultiPortal/m_ch.aspx?if_height=3200&s_class=%e4%b8%ad%e8%8f%af%e5%be%b7%e8%82%b2&sCName=%e5%bc%9f%e5%ad%90%e8%a6%8f
只求理論、或句子的背誦是體會不到孔子的真義
說的真對 :)
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
下面的演講有實際推行的經驗與效果
http://ft.amtb.tw/MultiPortal/m_ch.aspx?if_height=3200&s_class=%e4%b8%ad%e8%8f%af%e5%be%b7%e8%82%b2&sCName=%e5%bc%9f%e5%ad%90%e8%a6%8f
Diana 於 December 24, 2007 07:06 PM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