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 2011

[大人生活日誌] 100 年第 06 月日新簡記 ─ 黃春明的鄉土

“......100/06/25 [碎筆瑣集] 作品中的場景與基層眾生相極為豐盛、一人即堪稱台灣鄉土文學寶庫的黃春明,以60、70年代為創作旺盛期,當時趨向民族主義的情感,批評資本帝國文化(日帝、美帝)之入侵。如在《莎喲娜啦‧再見》中,較溫和地批判「皇民化矛盾」的鄉愁、記憶或「情結」,讓人感受到島民對此的不自覺。
 
100/06/25 [碎筆瑣集] 黃春明把社會轉型期的變貌及鄉土人物的性格與適應問題表現出來,具強烈的城市同鄉村的對比性。這代表作有《北門街》的道士阿塗、《溺死一隻老貓》的清泉村阿盛伯、《蘋果的滋味》、《青番公的故事》的歪仔歪水災與蘭陽濁水溪、《鑼》的憨欽仔、《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等。
 
100/06/26 [碎筆瑣集] 在寫實的面向上,黃春明小說所具有的社會實錄感,能反映底層生活,如色情行業的描述。至於形式的面向上,作家的浪漫傾向雜入寫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譬如《鑼》中「憨欽仔」的塑造,又如《看海的日子》的「白梅」同現實的存在對應感,我們豈不該詢以人物塑形之社會存在意義?
 
100/06/26 [碎筆瑣集] 1980年代後期,黃春明回到蘭陽的鄉土,如《現此時先生》的死亡、《瞎子阿木》、《打蒼蠅》、《放生》等作,可看到其多了對於老人處境的反省。1998年他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文藝獎。
 
100/06/26 [碎筆瑣集] 黃春明後來又轉換主題,像是《死去活來》的山地與粉娘、《銀鬚上的春天》的小土地公廟與榮伯、《呷鬼的來了》的宜蘭鄉下老廟祝、刣豬炎等,情節中帶出老人與村童、台北大學生的共同演出,把人物由城市帶到鄉下,說鬼怪故事之場景交錯,所反映的是常民俗世的信仰、及陰間觀的扭曲。......”

╒═══════════════════════════════╕
│大人生活日誌第 32 期自民國 100 年 06 月 1 日起至 06 月 30 日止│
╘═══════════════════════════════╛
 
100/06/01 [碎筆瑣集] 1960年代是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所謂的「發展年代」(the Development Decade),在中國、北朝鮮以外的東亞,巴西、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國家,西非、西亞及西歐諸國,積極從大戰後之重建,進入到全面成長的階段,全球經濟乃一片資本與工業化的榮景。
 
100/06/01 @octw 問:「[請教推仙] 網站使用介面可以申請專利嗎?」可以呀。像是 Amazon 的 One Click to Pay, Apple 的 Click the Icon to Perform Operation 等, 俱申請了專利。
 
100/06/01 [蓍龜云夢] 窮理大賢隱於市井, 臻法老衲藏於山歟?時代之道盡乎媚俗夸恣, 人心暋乎競勢逐利。慧者寂寂僓然爾世, 我輩酲酲若罔若惛。感諸 @WuyouLan:「象河鎮……半山腰看到一座廟,……老僧慨然說,我以佛法感化他們護佑他們。……這和身在紅塵萬丈的釋永信之類,不可同日而語。
 
100/06/02 [碎筆瑣集] 首先產生「農民分化」效應,大批農民擁至新興的工業城鎮,為剛起頭的台灣工業部門提供超低工資的勞動力。「工資」工人階級很快取代「自產」農民階級,成為生產主力。農產品佔出口比例亦急速下降,輕工業產品則大幅上升;在60年代中期後,輕工業終於取代了一甲子以來米、糖的出口地位。
 
100/06/02 舊歲的日片《海猿 最終話》就一座值千五百億¥的海上鑽氣平台及五條人命的抉擇間, 取捨其中, 似預示了數月後的福島核災。片中的官員、油公司於關鍵時刻轉念答應讓平台沉沒, 實景中的內閣與東電卻猶豫不決致事態惡化。情節內兩位隊員以個己勇氣救了全體, 然而現實裡的個人顯得無力而難挽大局。
 
100/06/03 [碎筆瑣集] 1960年代台灣文學主流現象被同時代稍晚的寫實主義陣營貶為「無根文學」,幾位西北作家突出為經營主力。之所以有「無根」之稱,乃因彼續汲汲於現代主義與歐美前衛文學類型的引介,既忽視了鄉土意識,復有與現實脫節之虞,不過這卻是白先勇、科幻、武俠、及瓊瑤小說的盛起年代。
 
100/06/03 [碎筆瑣集] 1960年代華人小說圈在科幻作品方面,香港流行的是中國味的通俗科幻,以衛斯理-白素為人物核心的倪匡為當仁不讓的首選。現代主義當頭的台灣則走西式科幻路線,如有張曉風的《潘度娜》(1968)、《地毯的那一端》、《哭牆》,黃海,呂應鐘,張系國的《行星組曲》等。
 
100/06/03 @ashec86 曰:「閩南話叫做「大水螞蟻」tua tsui kao hia,不知道正式名字是什麼。好像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稱呼。英語好像只叫flying ant?(怎麼好像推過類似內容)」。一般這就是「白蟻」, 也即為害美國南方木屋最力的台灣家白蟻。好像以前我也這麼回應過? :)
 
100/06/03 [捕蟲捉漏] 消基會要求若提出塑化劑病症診斷書, 食品業者即應賠償。但要查明其因果鍵以獲臻法律要件恐有困難, 此乃因於兩端。首先醫學界對 DEHP 於人體之危害仍無臨床確據, 其致癌機轉只在動物模式證實。其次為污染來源難以斷定, 台灣人或華人的生活習性處處皆有攝入塑化劑的風險。
 
100/06/03 [捕蟲捉漏] 像是用塑膠袋裝湯麵或飯糰, 以保鮮膜盛裝肉類、炒過的菜, 飯盒未解封就送去微波加熱, 讓食物接觸紙杯或餐巾紙上的印刷油墨等等, 凡此習慣都讓包裝一遇高溫或油脂即會釋出塑化物而下肚;塑合裝潢也有疑慮。就算黑心起雲劑真查禁了, 「合法添加」求便利的生活陷阱委實忒多了。
 
100/06/04 [碎筆瑣集] 白先勇可為60年代台灣文壇的代表人物,其創刊《現代文學》雜誌,推進文學理論暨其實驗的西化。他曾發表《流浪的中國人──台灣作家的放逐主題》,諸作品中流露出遷台二代人的具體情結:其一、若拋棄台灣遠去將「內疚」;其二、旅居陌生土地的無奈情懷。這亦是其一個主角牟天磊的心境。
 
100/06/04 [碎筆瑣集] 「無根文學」的傳世之作還有鹿橋的校園小說《未央歌》(1967),而其根脈在後來亦未斷絕,像是白先勇寫於1971年的《台北人》、1986年描寫男同志的《孽子》等,皆乃時代表徵性的經歷情境小說。
 
100/06/04 [有此一說] 島內、外媒體對馬英九總統呈現兩極化評價。國際媒體普遍給予高度贊可, 台灣的綠媒貶之糟糕至透, 藍媒略是恨鐵不成鋼。國外認同他在兩岸和平、主權外交、扭轉經濟衰退、貪腐透明度等頗有建樹, 但於更近民生面的財富分配、司法改革、食品安全、減碳環保上, 島民則埋怨其猶不到位。
 
100/06/05 [碎筆瑣集] 我年少時早錯過其黃金創作期、但仍讀了上百部的武俠小說,就文本分析上可視為「江湖世界之互文」,其在描述的同時即「創生」了構想中的江湖武林,亦為中國古典史書與小說敘事傳統的衍生。在清末民初之後,流行於港、台的武俠世界略分成繼承傳統的舊派、與開創新情節的新派。
 
100/06/05 [碎筆瑣集] 諸葛青雲、臥龍生、古龍、司馬翎等於初期仍寫承繼民初的舊派武俠,後改走新派路線。後一派的奠基之作乃是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而最具份量的代表非金庸(查良鏞)莫屬。形式以外,新派在情節內同時融入了「翻案」史理與「俠情/情關」的掙扎衝突,而有別於舊派那純然的義氣勇鬥江湖。
 
100/06/05 [捕蟲捉漏] 「常情常理」害死人?黑心起雲劑非惟台灣 GMP 規範工廠, 就連獲國際 ISO 認證廠商亦一一中鏢。事發前多年來台灣食管局沒查出來, 以挑剔著稱的日本海關食品抽驗亦從未檢出異樣。塑膠毒奶粉與塑化劑毒飲料都是檢驗員偶然發覺有疑, 各國才後知後覺、亡羊補牢列入查驗項目。
 
100/06/05 [捕蟲捉漏] 學界倒早幾年就已於論文中陳述台灣人血液裡的塑化劑濃度遠逾美國人, 但僅可推測是經由食物鏈或包裝所殘遺, 未曾從實驗結果明確指出「黑心添加」的事例, 眼前種種專家證言概屬馬後炮。此皆因「常情常理」難以料定「非常情離常理」無良商人的殊異用心, 整個社會才皆被蒙蔽且受害。
 
100/06/06 [碎筆瑣集] 1955年《書劍恩仇錄》出版,為金庸首部武俠小說。59年其於《明報》連載《神雕俠侶》。65年赴歐期間,《天龍八部》部分連載交由倪匡代筆,這讓情節的流動出現重心上的分歧,也成為後來幾次再版時的修訂對象。72年九月《鹿鼎記》完結,金庸宣布正式封筆,結束其創作期。
 
100/06/06 [碎筆瑣集] 在解禁之前,金庸的作品在台灣不能「正名」,迨1979年台灣遠景公司始獲正式授權出版其作品集。85年他獲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94年《金庸傳》港版發行,98年十一月台灣首次舉行「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已變成其作品推銷員的「前」作家親自與會。
 
100/06/06 見 @Doriscafe 錄有:「“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日曬,雨打,只為換她走過。”“哪個寺廟敢為你剃度,我就把全寺老少大小殺光。”#劍雨」。石橋的真情描繪, 印象中於古俳句中讀過, 「參考」過來的?而電影到了結局前, 卻是大S被太監給活埋在石橋下, 真個好煞風景! XD
 
100/06/07 @hildegardtschen 曰:「學德文的後遺症之一:無論是手寫還是打字,遇到sh都會自動轉拼成sch....」還有的像是, 遇見序數或日期的日數也忍不住想要添個 "." 號? :)
 
100/06/07 [有此一說] 黑心的另個癥結或於:何以存在此多非天然添加物, 方予人可趁之機?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三條,食品添加物係「用以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增加營養、防止氧化」。由斯可見添加之用「無窮」, 而人有舌嗜腹慾, 利有可圖乃趨使焉。
 
100/06/07 [有此一說] 日本前食品添加物業務員安部司著有「良心覺醒」自白之書《恐怖的食品添加物》。讀之約可歸納出添加物本身即具有「難以全盤預想失誤環節」的管理例外風險, 這風險又因逐利者之「刻意」而擴大。他還指出, 動物模式實驗多只針對單一種添加物行密集施食, 實驗條件難以推論至實際產品。
 
100/06/07 [有此一說] 食品內且往往含有數種至數十種添加物, 所謂香料、pH 調整劑、乳化劑等各皆可包含數種添加物, 但包裝上只須標示其合稱。若為了潛在健康風險, 我們應當廢核、停建輕油裂解廠, 那對於已發生在現實的食品問題又為何不能就其源頭、衡以「添加必要性」, 而從根本上限之、禁之呢?
 
100/06/08 [碎筆瑣集] 1965年,《婉君表妹》拍成首部瓊瑤電影。76年,巨星影業公司的首部影片亦是其《我是一片雲》。79年,瓊瑤出版《彩霞滿天》、《金盞花》長篇小說,同年五月九日與《皇冠》發行人平鑫濤結縭。其作品皆由《皇冠》雜誌連載、皇冠出版社出單行本,另位予皇冠如此「獨家」者即張愛玲。
 
100/06/08 [有此一說] 台電終於趕上了減碳綠能的「新口號」時代?近期見電費帳單印上了「住宅屋頂設置太陽光電 保證收購20年」, 應可讓許多用戶首次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不過稍低頭回思, 此似乎又大大落後了方便為先的時代:舊公寓樓頂使用權依「民情」(而非依法)歸於頂層住戶, 常年已普遍違建加蓋。
 
100/06/08 [有此一說] 屋頂上這些「違法但不違規的違建」隨著時代的進步一齊前行, 建材從最簡陋的鐵皮屋, 經板房、紅磚水泥, 到瓷磚雅房一路進化, 近年有些違建甚至流行起添建突出樓房正面的露台, 極盡空間之利用。頭重腳輕不僅是冷氣房官僚的「大頭症」, 台灣的三百萬戶老公寓群也幾盡如此囉。
 
100/06/09 我等可回視時代。廿世紀初, 當今眾人愛吃的包裝餅乾、可樂、迷你綜合調味醬都已有了, 罐頭早存在百年, 但當時可沒此多化學添加物, 20 年代電冰箱才上市, 聚乙烯等容器塑膠迨 30 年代方現, 為何彼時包裝食品照樣能賣呢?莫非今人太挑嘴了?此致 @hildegardtschen
 
100/06/09 RT @hildegardtschen: @verklarung 舉例來說,麵粉的規格決定於蛋白質含量,但是天然生產的麵粉卻不一定蛋白質含量每批都一致,所以麵粉廠必須以調配的方式製作合乎國家標準規格的麵粉。買家才會信任麵粉廠供應的東西是品質穩定的。
 
100/06/09 像是台灣的麵包已慣用美國某單一品種小麥製的麵粉, 不過在美援來以前的自產麵粉、或現在某喜憨兒烘焙坊的契作小麥, 彈性、細膩感均粗於彼。而中國大陸人民除了去 85℃ 等外資餐店, 仍很少吃到美國那種細緻麵粉。可見口味是會被「培養」而受制約的。此回 @hildegardtschen
 
100/06/09 @Lydia618 曰:「說真的,台灣小吃美味密集度最高的應該就是豐原廟東小吃了,那短短一條大概一百多公尺,卻可以吃到含笑噴淚的蚵仔煎、肉丸、排骨酥麵、楊桃冰~~~」同感, 雖較窄擠, 卻小而豐。肉丸是與北部不同的中部圓肉糰, 另外還有首次吃到的菱角酥, 楊桃冰裡還真有楊桃。
 
100/06/10 @wangyii 曰:「吃完塑化劑肚子不舒服,這塑化劑裏果然有泡面……」熊熊想起, 以前馮正虎(@fzhenghu)「被」逗留在日本機場、不得回國時, 屢有台灣的空姐帶台灣的飯糰、包裝食品、飲料給他吃, 他覺得口味不錯。現在瞧來, 馮先生可能也嚐了不少「加料」塑化劑囉。 :p
 
100/06/10 @ivyfutw 回:「曾看過有關此書的討論,從此在超市購物時,……儘量選擇添加物少者,然消費者通常也只能相信廠商是有良心的!」博客來趁熱促銷該書, 據說暴量日售數百本, 發「國難財」乎? ;) 現在麻煩的是, 彼「受害」廠商之眾之夥, 已讓人難辨誰才有良心。惟食客我民真正無辜。
 
100/06/10 見噗友通告, 乃尋了幾家便利商店買近兩期《寶島少年》週刊。有閒立馬拆封, 將所贈紙模型以模型刀細刻其裁切處, 於是組成了……「千陽號」暨草帽小子海賊團全體出列!其楯孔尚準, 印刷頗晰, 就算週刊丟掉不看, 亦值其$。俺的千陽號即將出航, 但且先找來一壓克力展示盒以珍藏之。 :)
 
100/06/11 [捕蟲捉漏] @torrentpien 諷:「奇怪了,國軍和共軍都是中國軍有哪一點點、一絲絲說錯了?國語是中國殖民語言,國軍不就是中國殖民軍」。要就名詞來較勁, 不如就事實來表述。諸位看過國慶遊行轉播吧?仔細瞧, 國軍武器上就漆有「中國陸/海/空軍」。扁、馬、蘇、蔡當政時都裝作沒瞧見?
 
100/06/11 [雞同鴨講] 報載前國防大學校長、退役上將夏瀛洲罔顧兩岸依舊陳兵相對, 竟於彼岸稱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隊」。此話乃中新社轉述共軍少將羅援之轉述, 《聯合報》再轉述之, 各家台媒復俱轉述, 而夏將軍已否認之。在尚無從確認多手轉述之原話前, 天龍、井蛙兩族島民約惟可自問:孰吾信焉?
 
100/06/11 [雞同鴨講] 如汝猶信之我軍, 當視此既出敵將之舌, 但匪軍之「離間」伎倆耳。若乏確據而逕認定此話非來空穴, 汝豈非發乎自心尤信任共軍之口?則「中國軍隊」之說又何傷於汝之「愛台」感情耶?夫島民莫不欲其兵之忠, 而忠未必信(《莊子‧外篇‧外物》), 反信之敵將, 乃曷其「信」哉?
 
100/06/12 [碎筆瑣集] 經濟起飛後,台灣在成為都市化與工業化邊緣的農村地區方面,則推動第二次「土地改革」,以便推行農耕作業機械化,其意欲縮短農村在建設與所得上跟工資階級社會間愈來愈大的差距。但隨著全面工業化政策收到成效,中產階級興起,農業的角色仍持續退化成為挹助工業發展的一個資源攫取對象。
 
100/06/12 @ivyfutw said: "It's a wonderful evening...; I believe I'll have a sweet dream tonight ..." It sounds like someone had a romantic affair. :)
 
100/06/12 [有此一說] @ivyfutw 謂:「近來凡吃任何購自商店之食品,母親大人總回說,這有塑毒」。可稟令母:現風聲鶴唳, 黑商皆避風頭去也, 食品安全未有如今之是者。此正乃採購囤積新上架「無塑」食品良機, 再一陣子新聞熱頭過後、社會警戒心鬆弛掉了, 不知又將埋藏滋生啥新的黑心禍患囉。
 
100/06/13 [碎筆瑣集] 重化工業成為國政方針時,製造部門所創造出的新就業機會,則讓農村流出的「逃兵」成為其「生力軍」,農業就業人口也從此開始降低。台灣在農業的再發展上,面臨了人口外流、收益相對減低、難以吸收大筆資金等結構上的難題,而此皆非種種政策高調口號、大專生臨時性下鄉體驗協助所可扭轉。
 
100/06/13 [碎筆瑣集] 農民平均耕地面積小到只能行集耕的同時,大型食品公司暨其農場的壟斷及經銷體系上的不健全更嚴重剝削自耕農的利潤,農村的老化也使其漸漸失去成長與革新的活力。凡此種種於工業化榮景背後的農村景象,在在使得往後施於農業上的各種改革政策都難以見效,「農村衰敗」至今仍在持續之中。
 
100/06/13 發達國家屢證「政府減肥」往往越肥, 李登輝凍省曾謂重疊性業務經費可省三成, 後反增了三成不止。馬團隊年後將進行政府再造, 然為保正職人員權益, 視需求與績效來裁員、降等皆無可能, 將如四都升格般新機關讓舊官升等、冗員更夥, 真會被動刀的還是約聘雇人員吧。所謂再造豈非「庸人自擾」?
 
100/06/14 @WuyouLan 謂:「據說要在台灣出版。但卷帙浩繁,一般人恐無力購置。> @casablanca24 @bruinlu 美国胡佛研究所展出的《蒋介石日记》?知道哪里有全文吗?」目前出版受阻於蔣家人對版權繼承的爭議, 還引來馬總統公開表示該日記應屬於全民, 但仍得待蔣家人協調。
 
100/06/14 @ivyfutw: "I was touched by some beautiful things...:)" Just those minds cottoned on to appreciation may get touched by beautiful things. :)
 
100/06/14 [有此一說] 聞高雄友人語而感:台北聚焦媒體目光, 有幸有虧。其固獲最大宣傳關注, 然亦蒙最多挑剔。往往一樁弊害倘現於台北, 島民當可合理假設外縣市只更嚴重, 而此程度又約正比於同台北市的距離。其間真正相異在於受關心程度有大差別, 而因此所引來的社會性不公糾正也即有效應之別矣。
 
100/06/14 [有此一說] 就其舉例, 譬如北市府建園移樹、都更鏟樓、道路不平事屢於新聞見怨, 但港都近年開發更火、砍樹挖田尤多, 而或許受制於有所自覺的民眾、社運人士比例偏低, 通常無消無息、老樟樹即悄悄成了廢材, 至於尚未受文青界關切已勒令關門的「女巫店」且不知幾何。聚焦脫焦, 幸耶非耶?
 
100/06/15 「圳」本屬閩粵方言, 已廣泛用於普通中文, 各地字義率同, 惟異以其音。粵語原音 zan3, 台灣的字典讀音是 zun4, 但島民慣唸 jun4, 大陸普通話又為 zhen4。於是敝人只得於讀書時心想 zun4, 同「我國」同胞說 jun4, 對「祖國」同胞則講 zhen4 囉。
 
100/06/16 我有鼻過敏症, 對「!」號亦略感過敏。若聽到廣播傳來的話頻繁用力、宛似句句加「!」的, 常皺眉頭轉台。有些網民則作文每句總要結以「!」, 猜此亦在矯作一種演說效果。敝人每用歎詞如「呀、哉、歟」習於少讓人「!」, 而古人點評書句但憑點(頓)號與圈號, 也即足矣。 (←又避用「!」)
 
100/06/17 @WuyouLan 謂:「中華民國民法典第九百八十條:男未滿十八歲者,女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結婚。> @MFMG1911: 生子要趁早,臺灣女性法定結婚年齡為14歲」。補充一下, 二月時已修法, 基於男女平權, 決定「以男為準」(?), 男女一律滿十八歲才可結婚, 十七歲方可訂婚。
 
100/06/18 @puppydad 引有:「這不是「反核」或「擁核」二分法這麼簡單的課題,而是身為人類,寄宿地球的良心問題。"【私‧生活意見】:關於村上春樹與孤獨的台灣反核" ( http://bit.ly/msu7Rn )」喔。原來是「有良心」和「無良心」的二分法問題。幸好敝人還沒吹冷氣。咳。
 
100/06/18 [碎筆瑣集] 廿年來我島標舉「本土化」,上綱鄉土,扁朝嘗欲在課綱正名「鄉土文學」使壟斷「台灣文學」名,鄉土題材的書寫、電影、民藝也日成風尚。然試套以陳映真,渠對於中心國家支配性文藝仍乏反思且囫圇吞之,如文青界、東瀛通即不時爭當「村上春樹」現象代言人,本土豈是一種淺根性的表象符碼?
 
100/06/19 [碎筆瑣集] @royyuan003 應曰:「乡土文学事实上促成了台湾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怕是陈映真这个左派兼统派始料未及的」。誠如是。陳映真根本沒想到,昔年無分統、獨,跟左統合作扺抗獨裁、批判美帝日帝文化的左獨,後竟傳承化身成了親美媚日的右獨,並消化了小左,把老左打為中共同路人。
 
100/06/19 [碎筆瑣集] 陳映真實未料及,當年兩派雖務實妥協出「民主大前提下,惟可相容」的共識,民主化後「台灣的中國人」與「台灣的台灣人」仍從同志變為相斥的國族區分,成了「賣/愛台」的刻意敵我之的。無怪乎,如今其只願待北京取暖養病。若謂右獨背棄「民主選擇」共識,陳似亦走離了「島內優先」原則。
 
100/06/20 [有此一說] @puppydad 應曰:「殺駱駝,救地球?(http://t.co/3GCEsdQ )剛看到這則新聞就跟底下的一個回應者想到的一樣:把外來種當作貓狗食。例如前幾年引進台灣的某廠牌就有一款用走地蝠袋鼠(http://t.co/7niyZA5)作原料的飼料。」 ⊙o⊙
 
100/06/20 [有此一說] 殺駱駝到底是「救地球」?或只「救人類」呢?「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乃各國環保邏輯所難以迴避的本位思考基點。曾觀 NGC 頻道一紀錄片, 車諾比爾核電廠附近污染禁區的野生動物雖受到輻射侵害而可能減了年壽, 但卻少了人們對於其生存資源的侵奪與獵捕傷害, 反而孳蕃更盛於災前。
 
100/06/20 [有此一說] 墾丁核三廠排水口不時受責使珊瑚白化, 卻因沒遊客珊瑚倒保存最完整。動物求其生存, 是要活更久、還是能留下更多子代呢?福島核一廠週邊大概將成為人類的禁區, 卻搞不好會成為野生動植物的「新天堂樂園」?然則人為的環境破壞, 究竟是事故污染、或者自然領域之奪取才為禍尤烈呢?
 
100/06/20 [有此一說] 核冬爾後, 裸猿其滅, 蟑螗常存, 迥非虛言?以人、以動物為思考點, 將異其結論。約如 @chensumi 之文, 「反/擁核」固非簡單的二分法命題, 然我也不以為「有/無良心」的人本區分就可全然判定箇中真道。「過執而零和」者的二分法思考盲點, 不因別其心而離之也。
 
100/06/21 [碎筆瑣集] 1979年台灣所面對的外交局勢大變,先是於十二月八日「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起跑,「黨外」人士的政見首次能在公開場合獲得大量正面的曝光。政治大學會計系學生侯德健作有〈捉泥鰍〉等民歌。外交部次長楊西崑正在面見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夫人伊美黛,談農耕隊事。
 
100/06/21 [碎筆瑣集] 至十六日凌晨,新聞局副局長宋楚瑜急忙趕到大直官邸,搖醒蔣經國總統,外交部常次錢復隨後傳譯美國大使安克志的斷交通知。人心惶惶中股市跌停了六十八種股票,外交部長沈昌煥請辭獲准,增額中央民代選舉更宣布延期。1979年底美國與中華民國的斷交,讓島民感到被國際徹底背叛的辛酸。
 
100/06/21 [旁門左道] 續昨。@puppydad 還提到:「把外來種當作貓狗食。例如前幾年引進台灣的某廠牌就有一款用走地蝠袋鼠作原料的飼料。」在幾年前英國的「狂牛症」疫情受國際矚目後, 世人方才注意到, 原來畜牧飼料業者竟會把同屬牛科近親、染上羊搔癢病的羊屍所製的肉骨粉給肉牛作營養添加物。
 
100/06/21 [旁門左道] 這種用病羊製的肉骨粉, 直接以經濟性動機蔑視了「同類不相食」的草原哺乳類天性, 變形普利子蛋白也才「合法」進入食物鏈裡, 這根本是「人擇式同類相食」所導致的反撲。食品供應體系不僅調配出不含絲毫水果成分的塑化劑「果汁」, 其無良者甚至因利之可圖而釀就新的致命傳染病哪!
 
100/06/22 某推友比我為鞋覆五車之不歪人。但謝其另眼相看而非敢當, 我惟獨善其身、求一己飽的市井小民耳。只是對知識事象背後的脈絡, 猶保有一份質疑求索之心。其又謂應更加管控其好奇心, 實則敝人向來弱於人際的際度之測, 又遜於恭維交攀之道, 真要反察者非己莫屬。牛性之固執偏難改, 且請包涵囉。
 
100/06/23 台灣經由初期廉價美援奶粉、長期奶粉外商「宣導教育」所影響, 三月齡嬰兒餵母乳比例在廿幾年前已低於 1%。近年受醫護親子團體導正, 才升回兩位數。 RT @fannylawrenC: 悲。美國很推崇母乳,我家孩子各人都飲了九個月左右。RT @firedark: 國內的母親都不喜歡用母乳
 
100/06/23 [旁門左道] @ivyfutw 謂:「台灣媒體向來畫地自限,視野狹隘,無法有任何期待...」台灣商業媒體太愛殖入「戲劇化」效果, 演出(且不標明)畫面極多, 實難寄望其能求真、求實。不過往好處作想, 至少「娛樂性」功能還頗強的, 不失可作為焦慮島民一消遣聊慰之資。 :p
 
100/06/23 [有此一說] @torrentpien 諷喻:「台灣看起來快多一個義美教」。黑心起雲劑為害甚廣, 讓人對各食品大廠的良心、或別有用心, 均覺其疑。資本陰謀論者可質之「良商」義美:眾皆曰其最富良心、設有食安研究室而無虞, 但會否類似於幾家同業, 不過運氣好而未向昱伸、賓漢進貨而已?
 
100/06/23 [有此一說] 或者, 該食品安全研究室委實給力, 發揮作用測到超標塑化劑, 則義美有無通報主管官署以查辦之?「良心廠商」應不致於不欲「擋人財路」而為之隱, 甚至於坐視統一等眾競爭者驚爆其「好戲」吧?斯疑之解則甚簡:原來於事發以前, 義美亦未就包裝以外的原料檢測塑化劑, 純好運耳。
 
100/06/23 [有此一說] 運氣實非可憑依, 良心之斷亦常人言言殊, 「添加/不添加」固非簡單的二分法命題, 而「無/有良心」、不究以商業邏輯本質的道德直覺也不見得即可判定箇中真相。「過執」者的二分法盲點使其貶之、崇之俱甚, 不因別其心而離之也。社會得要有更積極的食品安全自覺意識, 方益防茲。
 
100/06/24 RT @hildegardtschen: @verklarung 我亦有此疑,然商業實驗室非學術實驗室,目的乃定量已知物,對辨認未知物往往力有未逮,通常決定檢測項目和方法後就不會去管圖譜上的其他東西。商業檢驗員亦難有資源時間「追查」圖上每一根訊號。
 
100/06/24 @hildegardtschen 回應:「我亦有此疑,然商業實驗室非學術實驗室,目的乃定量已知物,對辨認未知物往往力有未逮,通常決定檢測項目和方法後就不會去管圖譜上的其他東西。」說的是。像是這次的塑化劑風暴, 還是因官方的檢驗員覺得圖譜上有疑, 報請長官核淮後才進一步查出的。
 
100/06/24 [旁門左道] @johncagetw 推曰:「1200億欠稅 明年3月恐一筆勾銷 - http://goo.gl/5Q2lK ,冷眼集/暗助欠稅大戶 全民公敵是誰 - 聯合新聞網 - http://goo.gl/hbUkz (這故事告訴我們,臉皮要厚、要欠欠多一點?)」然而……
 
100/06/24 [旁門左道] 富豪欠稅送交執行, 本應扣押財產、債權憑證取償, 但多有「人頭」帳戶、房地產, 所捐公益基金會且不乏「本會專用」別墅, 若管收還有律師可助以「還稅協商」拖字訣。小老百姓則切莫想不開而「不當模仿」, 否則微薄存款、小坪住房一遭執行取償, 就得勒緊褲帶、甚至流落街頭哩!
 
100/06/25 [碎筆瑣集] 作品中的場景與基層眾生相極為豐盛、一人即堪稱台灣鄉土文學寶庫的黃春明,以60、70年代為創作旺盛期,當時趨向民族主義的情感,批評資本帝國文化(日帝、美帝)之入侵。如在《莎喲娜啦‧再見》中,較溫和地批判「皇民化矛盾」的鄉愁、記憶或「情結」,讓人感受到島民對此的不自覺。
 
100/06/25 [碎筆瑣集] 黃春明把社會轉型期的變貌及鄉土人物的性格與適應問題表現出來,具強烈的城市同鄉村的對比性。這代表作有《北門街》的道士阿塗、《溺死一隻老貓》的清泉村阿盛伯、《蘋果的滋味》、《青番公的故事》的歪仔歪水災與蘭陽濁水溪、《鑼》的憨欽仔、《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等。
 
100/06/25 [有此一說] 先前亦「被失蹤」的廣州詩人 @langzichn 引有 @liu_xiaoyuan 之感嘆:「“民主小贩”杨桓均“被失踪”出来后,仍然在写着博文,为“民主”吆喝,精神实在是可佳。但也让人感到失望的是,更多的被失踪者出来后都噤声了。」此固是可惜, 然而小弟倒覺得……
 
100/06/25 [有此一說] 不需對之失望, 而該失望於當局、當道。受了難以名精神折磨而噤聲者, 至少曾率先開了諍口, 其後遭遇專制的迫害而消音, 那別人只欠了他們, 其已不欠社會, 無義務為非定於一尊的自由精神殉道。彼既不能再開口了, 那應有更多後繼者踵接其路而續聲, 此般社會才是可受期待的。
 
100/06/26 [碎筆瑣集] 在寫實的面向上,黃春明小說所具有的社會實錄感,能反映底層生活,如色情行業的描述。至於形式的面向上,作家的浪漫傾向雜入寫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譬如《鑼》中「憨欽仔」的塑造,又如《看海的日子》的「白梅」同現實的存在對應感,我們豈不該詢以人物塑形之社會存在意義?
 
100/06/26 [碎筆瑣集] 1980年代後期,黃春明回到蘭陽的鄉土,如《現此時先生》的死亡、《瞎子阿木》、《打蒼蠅》、《放生》等作,可看到其多了對於老人處境的反省。1998年他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文藝獎。
 
100/06/26 [碎筆瑣集] 黃春明後來又轉換主題,像是《死去活來》的山地與粉娘、《銀鬚上的春天》的小土地公廟與榮伯、《呷鬼的來了》的宜蘭鄉下老廟祝、刣豬炎等,情節中帶出老人與村童、台北大學生的共同演出,把人物由城市帶到鄉下,說鬼怪故事之場景交錯,所反映的是常民俗世的信仰、及陰間觀的扭曲。
 
100/06/26 吃過正宗的台中土鳳梨酥, 日出牌, 甜中含酸, 好像還是由鳳梨農來契作的。外盒精緻, 但小巧一瑰, 不便宜。 :) PS. 給大陸推友:要買「土」鳳梨酥才有鳳梨餡喔。 RT @ivyfutw: 嗯..下回要試試.. RT @book686: 天仁茗茶的土鳳梨酥蠻好吃的耶! XD~~
 
100/06/26 @annpo 報道:「今日在岩手縣釜石的漁港,一下車就看到一堆記者,……沒想到是總理菅直人視察岩手縣,準備來到這裡。主管竟在此時回我簡訊,猶豫要不要告訴他,我腎上腺素飆超高,對新聞之神腿軟,市役所讓我們在旁候著,但總理來前一刻,我們被SP請走了嗚嗚~」SP?78 轉唱片? :p
 
100/06/26 近月來台灣各家新聞屢見對日本風光景點的連篇累牘報導, 內容不外強調「很安全快來玩」。一來好奇各台老闆真如此慷慨, 接連派編制內記者赴日本賞玩?而其又常在旅館門口受大陣容布條迎接, 還是都是「招待採訪」?但又未曾見有利益揭露, 不知是否為軟性的新聞置入性行銷?
 
100/06/27 [碎筆瑣集] 1980年代,是政治威權體制全面解除(如解嚴、86年民進黨之成立)的時期,國民黨領導階層權力開始轉移至本島成長者,社會運動勃興,環保與生態意識覺醒,「金」與「權」且得以開始嚴密掛勾。國民黨同地方派系之關聯亦從以往上對下的指導、放利,快速「本土化」為利益共生勾連網絡。
 
100/06/27 [碎筆瑣集] 80年代起的民主化趨勢下,台灣政治活動愈趨「常民化」。國家認同符碼的操演,普遍存在於社會、文化、政治各領域中。在世紀末,選舉舞台發展成嬉耍、反智的「表演」文化,包裝性伎倆尤凌駕於實質政見的「牛肉」之上。這些風氣依然延續到於今日,並成為無冕王目光的焦點且彼此互需互利。
 
100/06/27 @book686 謂:「台中日出也是這幾年做起來的,說他是正宗,其他老牌會嘔死吧?」其實正宗是指「台中土鳳梨酥」, 日出只是正好吃到。因我不具美食舌頭, 細微感受也說不出, 猜如 @ivyfutw 所言「酸味不討喜……因人而異」。像只有甜味的一般鳳梨酥我也覺不錯吃囉。 ;)
 
100/06/27 @annpo 應:「XD 我不知道要怎麼說,總之就是那種特殊警察,保護高官的,ㄎㄎ」。有其他網友回我, 有部日劇簡稱就叫《SP》, 應即是您說的那種 security police 吧。 :)
 
100/06/27 [正名之論] @ioktek 說:「天龍星座的外星人的血是藍色的,是藍血人。江晃榮是在說什麼啊。」糊塗其事, 乃糊塗其道, 於是有糊塗節目之利爾。然而天龍、井蛙兩族, 無分其出身與認同, 一樣吃台灣米、食台灣菜、喝台灣水, 實皆藍血人也。此因於……
 
100/06/27 [正名之論] 封建時代西班牙貴族少曬日光, 膚色透白而得見血管青筋, 農民因以其血為藍, 稱之「藍血人」(sangre azul)。今台灣氮肥濫施, 蔬菜所含硝酸鹽往往超量, 代謝力差的嬰孩食之, 會降低紅血球的輸氧力, 導致「藍血症候群」而成「藍寶寶」。島內藍、綠之民, 概天龍藍寶寶之裔也。
 
100/06/28 @20YY11 有疑:「台湾产的饺子皮应该没有塑化剂问题吧?昨天买的饺子皮是台湾产的.旁边还有一种韩国饺子皮.介于馄屯和饺子皮之间的厚度..」沒聽過餃子皮有出問題。今年五月後新生產、上架的各類品牌食品, 都應沒塑化劑問題, 目前台灣政策是不淮測出, 不像歐盟還有個殘留標準值。
 
100/06/28 的確派有大臣專責相關消費振興政策。近年日本對台客的重視規格似落在韓、中客之下, 災後才獻殷勤。許多景點新聞應是招待採訪, 算是間接贊助而客觀有疑。如有幾位台灣記者到福島鄰縣, 報導不忘提醒「吃喝沒問題」, 卻即見有外電說, 該縣牛奶、蔬菜仍驗出輻射過量且可與外地產物混賣。 @ivyfutw
 
100/06/28 [掛舊貼陋] 生。〈食品添加物,其黑心之必然乎?〉。黑心起雲劑。塑化劑。「常情常理」。《恐怖的食品添加物》。管理例外風險。狂牛症。人擇式同類相食。麵粉。奶粉。餵母乳。偏誤心理。口味制約。「受害」廠商。商業良心。糧食權。僥倖心理。「義美教」。
 
100/06/29 [碎筆瑣集] 約三十年前台灣開始發展「策略性產業」,定下所謂「二大、二高、二小」的挑選指導原則,即是:生產效果大,市場潛力大;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消耗能源小,環境污染小。當時選定了機械、電子、電機、汽車、資訊等產業,至今仍為台灣製造業的產值重心,然其中「二小」如今看來可疑。
 
100/06/29 [雞同鴨講] 較之決策溫吞、時庸人自擾的馬英九總統,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給我的最大印象是「啥都講不清」, 以致於不知從何下評。久前她怎麼幫國民黨老李參定兩岸政策、任副閣揆時如何關說環評委員, 至今沒個交代。ECFA 辯論時也因講不明白而「意外」被馬扁, 核四「續建不商轉」究是?
 
100/06/29 [雞同鴨講] 蔡英文還在朝時挺國光, 在野卻反之, 辭且模糊於施明德對其性傾向之質。今競選總部設有主委、總指揮、總督導三頭之奇, 更讓人搞不懂其分際。她猶自比為自由派, 但又崇拜以準軍隊陣勢打壓工運的柴契爾夫人。然則「所云常疑」的蔡主席會否就此成為「罩紗藏鏡」般的首位女性島主呢?
 
100/06/30 [碎筆瑣集] 80年代中小企業逐漸採用自動化設備,建立「中心-衛星工廠」制度,以整合上、下流產製結構。由於天然資源限制及資金難快速投入,政策上乃加重人力素質面的強化與科技關鍵技術的發展,使得台灣逐漸脫離勞力密集型產業下、向來只強調成本核算的純勞動供給型架構,勞工開始重視職場條件。
 
100/06/30 @venev 憶想:「味覺鄉愁之中部是台式甜點控的天堂:[山線] 鳳梨酥(微熱山丘>俊美=日出)、俊美松子酥、薔薇派;豐原寶泉、老雪花齋、德發鹹蛋糕;[海線] 大甲先麥芋頭酥、裕珍馨奶油酥餅、清水某家綠豆凸……」也是因某在地好友, 才有幸嚐過其中多樣, 並屢證俺亦乃甜點控。 :p
 
100/06/30 [旁門左道] @20YY11 應:「哈,臺灣是不準測出,大陸是降低標準」。和奶粉一樣為「過關」而改標準呀?風頭過後, 台灣約也會仿歐盟定個塑化劑殘留標準。東京更把本來就比美國高出一倍的自來水輻射容許值遽升至五百倍。向來自許自傲的日本食安部門怎會屈服到如此地步?盡皆社會和諧之衡酌乎?
 
100/06/30 [旁門左道] 還想起, 有至日採訪景點的台灣記者說:自來水檢驗都符標準, 沒超標輻射。還真是「正確」:容許值提升到五百倍, 本應不合格的也變合格了!若台灣原本就設有塑化劑殘留標準, 此次黑心起雲劑事發後因為波延太廣泛而調高其值五百倍, 那絕大部分「塑食」都會合乎「標準」、無需下架囉。
 
               ──‧──
 
【最新微網誌:維克拉倫@推特(Twitter)

發表於 August 20, 2011 05:53 AM
| 連結與荐文[]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食品添加物,其黑心之必然乎?←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新生 vs. 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