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政治反省不啻求魚緣木?
年初於選戰正酣之際, 敝人不禁浮現一種想法:若不針對任何選舉上的細節與實際事務作其估算, 而只以相異的歷史性角度來看待政治之事於自由與民主主義思惟上所該有、卻常被本地媒體與政治評論所忽略的辯證性問題, 想必能具有一番不同的洞察之力。不敏如劣者根本無能力、也無意願去以判斷「綠卡還有沒有效?」這種「國家大義」般的質問, 只想借題發揮、概述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質問」的所以然而已, 故有〈忠於國家,抑或忠於自己?〉一文。國家為什麼要我們「效忠」?我們該對國家「效忠」嗎?國家教育體制絕對不會告訴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於是只好自問自解一番了。不期然, 陳前總統的海外洗錢疑案驟然爆發, 更加突顯單向(只允許一方向另一方質疑的)「綠卡」議題之荒謬無稽, 而它已浪費了兩大黨及媒體好幾個月的時間了。
由政治回歸學術的本土派台灣文學研究者陳芳明去年年中(2007/06/13)於《中國時報》觀念平臺版面上刊出一篇〈追求正常化國家〉, 其中有言:「綠色執政七年期間,本土主張的吶喊不斷升高,但是本土論述的思惟方式卻越來越貧困。究其原因,在於民進黨把自身建黨的記憶等同民主運動歷史的全部。這種做法,無非是把民進黨以外的住民排除在歷史記憶之外。凡是支持民進黨,才是民主運動者;如果沒有支持民進黨,就不屬民主運動者。這種僵化的觀念,已使本土改革的路線越來越狹隘。
陳芳明會說出「更在乎的是,投注最豪華的歲月在政治運動之後,竟然只是換取一個落空的夢。我不免是帶著恚恨,在內心鞭打自己的靈魂。」這樣的話, 足見那時他對於長期屬意的黨已是失望透徹了。要是這篇諍文不是登在《中國時報》, 而能登於《自由時報》上, 應該會更有意義吧?從另一方面講, 有一些人始終是政治意識型態上的死硬派, 還是會選擇「含淚投票」支持已經背叛自己的政黨的。終究, 在意識型態面前, 是無分黑白, 只問藍綠的, 很多聰明人就這樣愚弄了自己。愚民者, 被愚兼且自愚也, 「對盲從的人來說, 即便有一日了解了謊言的不智, 他們也難以否認之, 因為這等於也否認了自己所認同的情感。因此之故, 一個偉大的謊言的創作, 總會導致更多的謊言與藉口的隨附。其彼此間起了互為幫襯、加強力度的作用, 而終於, 盲從者也成了幫腔。」
一方面主張全體住民可以共同來決定台灣前途,一方面又把部份住民排除在民主運動的記憶之外,這種思惟方式幾乎是把台灣引導到一個不正常的狀態。在本土主張的操作下,民進黨的歷史狂野越來越明確,那就是把二二八事件當做戰後歷史的起點,然後連繫到一九七○年代的民主運動,以及一九八○年代的建黨運動。在這條主軸的劃分之下,區隔了誰是本土改革者,誰是反本土改革者。簡單的思惟方式,反而使本土觀點淪於永恆的危機。」
選後至今的民進黨口口聲聲說要當個「忠誠反對黨」之所以會有的根本矛盾就是很基礎的進退失據。先前一系列的敗選檢討明顯只是做做樣子, 然而意興闌珊的諸位大頭, 如陳水扁、蘇貞昌等, 連只做個樣子都馬馬虎虎。於是乎, 一個還沒真正反省過的政黨就要開始檢討他黨, 在黨中央人事改組後甚至反過來在為執政時的敗績與一堆貪官污吏找藉口開脫、解套、除罪化, 甚至為陳水扁「平反」的呼聲都悄然浮現, 只是還沒完全冒出頭來就突然被海外洗錢案給打成了「豬頭」。陳水扁的問題根本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民進黨中央聲明語), 過去幾年來在一再發生的弊案中, 貪腐結構的核心多次受到民進黨「鞏固領導中心」(這麼「國民黨」的政治用語居然出現在民進黨中央的決議!)的集體保護, 更不消提扁與黨長年來頗具象徵性的選舉「互利共生」現象, 要反省的難道只有扁家人?民進黨的官員已經與基層民眾脫節甚遠而不自知, 沉醉於權力結構的競逐遊戲, 終於讓這個黨的新貴族階級與主流民意「異化」(alienation)了。
像是「綠卡」問題喋喋不休鬧了幾個月, 仍吵不出什麼意義來。那幾個罵得最凶的立委、名嘴正巧是大選期間為民進黨的施政作風塗脂抹粉卻反而害慘選情的罪臣, 先前他們也是國務機要費案護扁甚力的, 又證實了該被檢討的人都還是「綠」林好漢一條。往往他們所罵的理由, 放在幾個月前來罵自己, 同樣合適, 且更有已實現的執政劣績作為真憑實據呀!更嚴重的問題是, 別人有綠卡(、楓葉卡、櫻花卡)就是對國家不忠, 自己人有綠卡卻是被國民黨迫害所造成的, 難不成過去八年是國民黨在執政呀?凡此種種, 民進黨新貴的責罵再多不過, 如今沒先嗆自己就要上街頭嗆馬, 要「百日怒吼」卻沒有「八年告罪」, 實在罵得「理不直、氣不壯」(林濁水語), 看來不過是偏差動員的手法而已, 一個(曾)以「反省改革進步」自許的政黨怎麼會淪於這種地步呢?而前駐日代表許士楷的事件恰恰又把他們的雙重標準赤裸裸地呈現了出來, 國民黨當然可以被質疑有擁共自重之嫌, 然而高舉「本土價值」的民進黨也常在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表現出「過倨」(如對大陸客直航觀光、京奧「主場優勢」說的反感), 卻在遇到日本右派時又「過恭」(如對慰安婦、釣魚台、「高砂義勇軍」靖國神社牌位問題的矛盾猶疑態度), 這種不一致的立場都是不同於、非屬於「忠誠反對黨」所該有的政治標準。
雖然劣者對於國民黨本來就不抱太高的期望, 光是選後一堆藍營立委「吃不到葡萄卻在喊葡萄酸」的分贓心態就令人作噁, 但那麼樣的民進黨, 卻讓不才更看清楚了:「為什麼當他們上台時會墮落得這麼快?!」因為不論在野或執政, 寬己嚴人就是政客的本性, 這根本無分藍綠。以前只差沒有執政過的經驗可資對照, 現在有了, 一切也就明瞭了。已可預見, 在未來四年的台灣實在很難看到一個忠誠的反對黨, 不願意「一刀砍斷」的蔡英文主席大概要很努力才能做(或最好不要做)成聖女貞德, 至於對陳水扁態度一再反覆的羅文嘉等童子軍一夥更是機會主義者, 難以保證他們不會「二次墮落」。悲耶非耶?十一寇或童子軍以外的中生代有哪一位膽敢發動黨內革命?他們已錯失多次良機, 而這已是一顆不破無立的爛蘋果了, 不分黑白的愛之, 適足以害之, 沒有大動作是無法轉入正道而發出新芽的。此所以, 去年因不願同流合污而辭去立委職務的李文忠才呼籲要「清黨」。
過去八年台灣人民已受夠了一個無用軟弱、只等著班師回朝分食羹湯的反對黨(他們總算等到了), 未來幾年難道還要再忍受一個無理反智的反對黨嗎?思及此, 心裏不禁嘀咕著:「還好我去年初就退掉了有線電視頻道了, 可以少看政客的嘴臉!」
在大的面向上, 包括劣者在內, 很多台灣人對中國的感情是文化的、歷史的, 而對於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體制、文化與新聞操弄、政治犯的人權情況只有極負面的印象。不客氣地講, 彼岸不先廢掉簡/殘體字(馬叔禮謂之「錯簡字」)、改回正體字, 兩岸人民連寫字的筆劃都不一樣, 本來就不該擔心台灣的民心會被北京當局給吃了去。國家的體制和文化的範疇本來就不會也不該是對等的, 曾經很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的中國古史專家杜正勝在做官後就分不清這兩者的差別, 目前仍在爭議的「98 課綱」的文史科目處處顯露「政治(正確)審查」的痕跡, 基礎教育內閩南語課程亦埋藏著在字符形式上的政治考量, 並沒隨民進黨的狼狽下台就一切煙消雲散。以杜前教育部長從前在學術界用功的口碑, 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只是在「自愚」而已, 對此無能為力的我等小老百姓該如何理解呢?
基於同樣的思考方向, 劣者能在相當程度上理解、並且(曾經)同情台獨, 也敢於自信地講, 民進黨內做過官的, 大概沒有幾個人比起小民更了解台獨的歷史淵源。就因為了解, 對於在趨近於國家權力機器核心的過去幾年, 幾位深獨大老與長老教會高俊明牧師等人為了標榜台獨至高教義而不惜「去道德化」以護扁的卑劣思惟(譬如要求沈富雄為吳淑珍親收陳由豪獻金一事的證詞要「顧及大義」), 很不以為然, 直到他們在幾天前拜會了扁家豪宅(並謂之「很簡樸」)後的「似是」(self-evident)而非、假《聖經》之辭的袒護說詞, 顯示出渠等仍絲毫不見自省, 獨立大業的道德正當性(legitmacy)差不多要敗在這批人的虛詞誑語上了, 難怪有其他教友具名批評有的牧師已化身成了基督教「神棍」。(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另外直言批扁:「這不是神棍是什麼?他不是神,他就是用這種方式,只要講這一套愛台灣,就可以折換現金。」)與十、廿年前相比, 今日的學生輩率多把統獨議題當笑話而噱, 是何以致之?對上帝真言的矯造正代表著其對於道德公義的缺乏信心, 又怎能進入應許之地呢?(參《舊約》民 20:9-13)
在這個層次上, 需要思考的還有很多。像是記者為又為何一定要圍著已明顯是支拄無力的陳幸妤呢?是企圖挖出更多事實?她是有可能在受迫下歇斯底里地喊出更多「真心話」, 但「真心話」(the truehearted)卻不必然等於「真話」(truth), 對洗錢弊案的釐清無所助益。媒體所要的大概只是「演出」效果吧!有的媒體一方面批評了這種「天下圍攻」式的採訪手段只會對當事人形成嚴厲的心理壓力, 無法產生真正有意義的新聞內容, 然而在圍攻中的眾多麥克風上的商標也絕對缺少不了發出批評的媒體!(包括最能發出「同情」之語的民視在內)這究竟是偽君子, 還是假道學呢?電視機前的一位小老百姓實在無法置身這麼矛盾的處地與之同理思考, 媒體道德的基本危機在於:「商業媒體這麼崇尚浮誇的表現「格式」, 也欲以此點同閱聽大眾於接觸上的即然性, 欣欣然回收以(收視/閱報率與廣告上的)速效, 其於半故意中、侵犯式訪擷的心態乃不思改進。」
對於當朝馬英九君, 劣者又難以(所幸也不需要)理解亞塞拜然(Azerbaijan)一個新聞網站的報導角度:Trend News : Taiwan says its next leader world's most handsome (15.04.08)
目前看來, face 顯然無法取代實質的施政成效, 更無從賦與馬總統絕對的統治正當性, 民調數據就具體闡明了他的選民並不會無條件地給予支持, 現實的選民方能造就有前程的民主國家──對芸芸眾生而言, 沒有比檢視現實來得實在的「政治道德」!至於有人戲稱他現在成為了「宅男總統」, 已下台的前任總統的新聞還是比他多得多, 聲音仍比他更大聲, 這當然屬於(對「正常國家」的)政治理解之不易, 不過陳水扁一向的風格就是「不甘寂寞」的, 如其所言他的心「永遠與嗆馬、挺貪」……呃!是「挺台灣的人在一起」, 然而反過來還有沒有那麼多人願意彼心永遠與他同在就不清楚了。希望馬君不曾躲在冷氣房內對那則無實質意義的報導暗爽, 而是在反思其政治蜜月期何以那麼短暫?面對幾年來債務高舉而傷痕累累的嚴峻財政、無法操之在我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及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起的國際金融動盪, 惟有經過審慎擘劃, 而非急就章、長短線失序的施政策略(如有可能使得財富不均問題進一步惡化的「反分配」減稅謬論), 才能讓其民望有開低走高的可能, 這總比前一次政黨輪替經驗之開高走低來得有倒吃甘蔗的機會。
"Taiwan's men and women can't wait to show off their new leader Ma Ying-jeou to the world because they think he will be hands down the world's most handsome president when he takes office next month."
"But it's his looks that are the rage at Taiwan plastic surgery clinics, where Ma's election win has boosted business.
According to the Taiwan press, a number of clinics have received requests from young men who want to undergo surgeries so they can look more like Ma."
幾年來陳水扁的「奧步」之行, 讓綠營深陷道德意識分裂的危機, 至今無止。依憑於「似是」的「類證據」(quasi-proof), 讓他一再逃過制裁的藉口──他自擬的與同志替他擬的──已經太多了。至於沒有具名廣告主、不斷在各個電視頻道密集放送的工業總會「減稅救經濟」廣告所提供的一堆圖表, 也僅是片段割裂化後的類似證明, 其斷章取義並與當局唱和的用心極為明顯。大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在 THE DECAY OF LYING 中某個角色所說過的下面那段話, 或許正可以為 self-evidence: natural disdain of proof 之「不證自明」的詭辯邏輯下個值得儆戒的註腳:"How different from the temper of the true liar, with his frank, fearless statements, his superb responsibility, his healthy, natural disdain of proof of any kind! After all, what is a fine lie ? Simply that which is its own evidence."
還有一位台灣史老學者也很難過, 在〈老師,現在一定很傷心吧!〉一文中管中祥轉述了李筱峰教授的文章:「然而宣稱要對抗國民黨黑金政治的陳水扁,竟然也「國民黨化」,那就比國民黨更可惡了!
如是信然, 而其然必有所自, 過去幾年來一些人的問題是, 他們把國體獨立與民主公義直接且粗魯地劃上了等號, 以為並宣稱兩者是同等實質的:「台灣人執政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於是乎, 在刻意忽視甚或縱容之下, 讓這個等號的至高寄託──陳水扁無所忌憚地變成了「國民黨化」的模樣。民族主義的理想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會有不同的內涵(如日治時唯一真正致力於台獨大業的台共就和後來的台獨聯盟是兩回事)與政治正確的變動性質(中華民族/台灣民族的認同都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正確」), 但民主自由卻是人類自啟蒙時代以來所一致追求的政治狀態。當其中一者的偏執戕害到對於另一者的堅持, 自我心理的傷害也就難以避免了。
因為,國民黨的腐敗與專制,激發有志氣的台灣人追求民主與正義的心志;然而這個家庭的腐敗,卻打碎了追求民主與正義的善良人民的心。不只如此,這個家庭的貪腐,反而讓不敢通過陽光法案的國民黨獲得漂白;這個家庭的貪腐,讓社會的是非價值錯亂;更嚴重的是,這個家庭的貪腐,對台灣的獨立建國的傷害,比來自國共兩黨的傷害更加嚴重!」
一個真正有反省力的統一論者, 不可迴避其良心立場以批判中國共產黨的專制霸道, 而一個忠誠且高明的獨立主張者, 又怎能容許標舉其鵠的以愚民謀私的舉動在我們的島內搬演呢?「國民黨化」的歷程由民初的國民黨史看得最清楚, 國民黨和民進黨在成立之初都不是「邪惡」的。主義絕不該被允許能站在人民之上, 「以一己的意識型態強加所有人身上, 只會壓制個人主體的尊嚴, 弱化全體社群的思惟能力」, 這是專制國家與民主國家的一個巨大區分, 而基本教義派的危機就是, 他們常常看不出或不願正視這個最基本的政治盲點。民主公義的推行, 實在與統或獨是不能盡等同其範疇的, 統獨爭議再怎麼煩亂也不致於亂了民主步調的比利時或許是個值得觀察的例子。彼此的理解不是不可能的, 問題在於有人選擇蒙蔽了自己的良知, 不願聽到更多的諍語且盲從於政治意識的愚弄, 而有盲點的相互理解途徑也就猶緣木而求魚矣。
cf. 〈追求正常化國家〉/陳芳明/《中國時報》觀念平臺版(2007/06/13)
〈心情與表情》橫眉〉/陳芳明
敝文〈[摘文] 謊言的沒落〉
〈民進黨的貴族政治〉/楊偉中
〈馬叔禮的經書日月〉/侯延卿
敝文〈淺談通用的台語文〉
敝文〈Re: 五賀!台灣真「建國」露出曙光〉
《舊約‧民數記》20:9-13
敝文〈渲染不幸的新聞畫面〉
Trend News : Taiwan says its next leader world's most handsome (15.04.08)
敝文〈反分配?〉
〈戳破減稅救經濟謬論〉/簡錫堦
〈賦改出奇招 工總大打減稅廣告〉/陳美珍/聯合理財網
〈老師,現在一定很傷心吧!〉/管中祥
敝文〈主體與強「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