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9, 2009

讀書雜湊簡記

“......《文本的愉悅》
  時代在變, 在多元與影像媒體格式當道的潮流中, 文字書、特別是文學是越來越受忽視了。文學是現實生活的擬構與再造, 由情節裏反映出人世間的種種內蘊, 讀者由文字行間因此可以體會出一己經驗所無法完全含括的社會景象。我等住在一個教育普及、幾幾乎人人識字的島嶼, 但願意認真讀書的風氣卻每況愈下;較之自我的沉思穩養, 當下時刻裏體慾耳娛的享有尤受歡喜。美國這二十年來的教改議題, 「將識字率化為讀書率」, 讓學生在出校園時能寫篇四平八穩的作文已成為主要的要求。當台灣的教改還將焦點集中在先進國家數十年前就注意過的毛病時, 新的問題是不是也已在島內浮現了呢?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是羅蘭‧巴特。......”

書目之選者, 但憑讀者本身之用心;爾所讀者, 正反應出一己之心向。鄙人過往讀書, 常任意揀之, 銷售排行榜固然從來不留吾目, 偶爾有讀書計畫的書單之擬亦從不曾貫徹之。近年以來書讀不多, 一無所得可論, 惟記以稍許閱讀短語。以下書單之選, 僅為今時今日之考量, 多有所略去而不在其中者, 便是列於其中亦有未曾讀盡, 或複讀之者。所以, 鄙人不以此為要目何云, 不巧誤入本篇者亦不應側重之也。
 
下文但分為神話文本情節記憶世界人類等節而錄。
 

 
神 話
 
《埃及神話故事》
  常見有人求荐於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版本, 若往更古來求, 那麼紙草圖卷《死者之書》上的故事想必有其可觀之處吧?
 
《印尼─神話與現實》
  作者李炯才曾為新加坡駐印尼大使, 鄙人讀此書時國立歷史博物館恰有老頑童劉其偉的部族藏品展覽, 頗多印尼文物, 而這本書更深入地探查爪哇人現實與宗教神思交會的精神世界。娛樂與風俗, 實在是神話與現實的具體交融, 這即是一本極其鮮活的訪察錄。老頑童的兒子劉寧生, 才在近日將要完成以仿明製舢舨往返太平洋一趟的壯舉, 可惜於接近終點站前一天慘遭貨船撞毀以致於功虧一匱。
 
《西洋哲學故事》
  《蘇菲的故事》只能算是本哲學引題的書, 而威爾‧杜蘭的《西洋哲學故事》讓你於明白大哲學家的思想脈絡之餘, 更能接觸到其理論之梗概與最精華的部位。且較之於一般條理整齊的教科書, 裏面有不少引用哲學家之語與行動的素材, 更顯回復哲學本來面目之可貴。鄙人猶記得在國中初閱此書時, 猶如開了一扇窗, 算是進入哲學之門的鑰匙之一。
 
  這本書當然可當作一般傳記式的記述來讀, 但在論及思想本旨的部分, 請一定要慢下來思考, 且將前文與後文聯繫起來, 你就會發現, 其實它已是一本對關鍵命題有所深入的哲學概論了。至於裏面的譯詞就像《新潮文庫》的很多作品一樣, 並不是很流暢, 帶有不少英式中文。然而, 如鄙人曾提過的意見, 受到原文羈絆的語句結構, 更能讓非原文讀者揣想出原作的本味, 尤其是在重視語詞上的邏輯結構、因果關聯分析的哲學之作中, 反而成為一項在意料之外(、俾益於文本脈絡思維上)的優點。
 
《文化苦旅》
  當此書是一懷古之作, 不如說是作者立意於探詢文明之心的條索整理。文化旅行者余秋雨就其史觀式感慨, 提取出歷代文人政事以懷古喻今, 且就前線與家園的感描作其對照迴思, 進一步由文句中我等還可以追索出名家名文之於文革的反差脈裡。在《文》書裏余氏以旅途中的勞頓或轉折經過為其經營手法, 帶領讀者一起進入到懷想歷史的場景, 如〈柳侯祠〉:「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被抽出,重新凝入心靈,並蔚成方圓。他們突然變的清醒,渾然構成張力,生氣勃勃,與殿闕對峙,與史官爭辯,為普天黃土留下一脈異音……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p.47)。旅行的文字家既讓自己貼近了史蹟, 也讓我等見證了史事人物, 而可以共同發出那「千年一嘆」!
 
 
文 本
 
《文心雕龍》
  中文經典, 目繁卷眾, 《論語》過於斷碎, 《通鑑》過於「重量」, 《文選》或淪於教本(與學校國文選多同), 〈顏氏家訓〉傾於沉肅。文本之析就挑劉勰《文心雕龍》可為允當?此乃文論筆敘之作, 較之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袁公安〈論文〉等尤為系統化。全書篇目精微, 排序有義, 若合〈易〉數(如「大衍之數五十」)邏輯, 且是篇篇索源大作, 可謂古來一「正」文奇書。
 
  名為文論, 實本為作者思得、合歷代(陶唐至南齊)文章時序崇/替之集。所重「雕龍」之術, 即為「修辭」之學, 輔以「練字」之篇, 欲為文以說(悅)人者將憾其之未讀。本書雖歷近千五百年之歲, 卻於後繼者的注解研究下, 對爾後所現之文亦有所適, 乃一少見且純正中華觀點(而非現代主義觀點)之文學批評集也。然則, 若汝以為讀此一卷即等同閱畢上古、中古文作精華, 則是有點幼稚。原典之作絕非評文可代, 不過評文之獨超如《文心》者, 視其為「典」亦庶幾矣。
 
《論語今註今釋》
  毛子水作, 但實際的編者應是宋淑萍。《論語》乃中華子裔之常識選材, 故事雖古, 道德雖舊, 然字精且淑, 為春秋經書中少見直且白者, 偶一習之亦不費時吧?
 
《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
  一本基於哲學認識論及現像學, 全面討論文學創作屬性的學術著作。看到書名, 即知其內容有多拗舌傷腦, 而事實上也即如此。文章雖硬, 卻是行嚴謹文本分析的紮根功夫。
 
《寫作的零度》
  你是怎麼指出東西的?這是意符(signifiant)。你指的又到底是什麼呢?這則是意指(signifie)。還聽說了, 同一件事物的意符與意指間是無法 1:1 般地完整對應, 那真是讓一些讀書人一觸及文本分析理論就摸不著確實的頭緒呢!這些文學概念到底是增益、還是模糊化了閱讀者的理解空間?陋者也不清楚。不過呢, 既然有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的理論譯作在前, 總較二手傳播好多了, 或許可供瀏覽一二吧。
 
《文本的愉悅》
  時代在變, 在多元與影像媒體格式當道的潮流中, 文字書、特別是文學是越來越受忽視了。文學是現實生活的擬構與再造, 由情節裏反映出人世間的種種內蘊, 讀者由文字行間因此可以體會出一己經驗所無法完全含括的社會景象。我等住在一個教育普及、幾幾乎人人識字的島嶼, 但願意認真讀書的風氣卻每況愈下;較之自我的沉思穩養, 當下時刻裏體慾耳娛的享有尤受歡喜。美國這二十年來的教改議題, 「將識字率化為讀書率」, 讓學生在出校園時能寫篇四平八穩的作文已成為主要的要求。當台灣的教改還將焦點集中在先進國家數十年前就注意過的毛病時, 新的問題是不是也已在島內浮現了呢?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是羅蘭‧巴特。
 
《西方正典》
  經典的審美觀具有跨越時代的向度,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基於對傳統閱讀邏輯的堅持, 特選以諸本名著列其評集, 以駁斥強型「文以載道」之意識型態化的謬誤。他高豎正統之炮(The Western Can(n)on), 迎擊時興的眾家(後)現代文學批評主義, 稱渠等為規避美學領域的「憎恨學派」。而處於學術界的其他文學批評者也不忘提及卜倫觀點有其見樹不見林的問題, 反擊一軍, 正也突顯出文本評價本是各人有各人的道, 從來誰也不完全拜倒於誰。
 
《蒙田隨筆全集》
  「因此,讀者,我自己是這部書的材料」, 由此部經典本身的文句, 即可具體引介出十六世紀法國散文宗師蒙田的文論風格。蒙田曾說, "Let us not be ashamed to speak what we shame not to think." 故「讀者,這是一本真誠的書。」誠以有致。他還寫了 "Every abridgement of a good book is a fool abridged." 因此, 只看摘要、推文或導讀的荐詞概要, 絕不夠讀者了解佳文精義, 瞧瞧原文以摶承其華乃是無可取代的讀書功夫。
 
《2002/隱地》
  文學出版社爾雅的創辦人隱地以身作例, 寫作該社首本日記系列──《2002/隱地》, 以文士風範及淺白語調, 對於文壇與閱讀之內、外環境的種種怪狀提出坦率的批判及質問, 而其立場又有些許余秋雨式的古風不再之慨, 如有「大家讀的書都不一樣,甚至根本不讀別人認為不朽的書,這表示書對人的影響力減弱中。」當然, 該書既為日記體散文集的體例, 其中也不乏隱地自身的生活感想。讀後掩卷, 陋者不禁與隱地有戚然同之心意。越初版已六載, 可惜所述怪狀仍如蕪蔓痼生, 難以再現清香纂花矣。
 
《老貓學出版》
  「老貓學出版」網站成書了。一位資深編輯人, 由文字紙格子上, 爬到了網路世界裏, 為行內與行外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出版業第一手資訊的具體管道。沒經過刻意的宣傳與任何組織的力量, 老貓的網站早成為一個傳統行業裏許多人都知道的交流寶地, 而其中所提供諸多與版面編排有關聯的平實建議, 更是值得網站設計者多加參考。老貓的爪子不藏私, 書既然出來了, 而原文也仍存在於網站上的原處, 虛擬的訊號復加以紙本的油墨, 實是一個優選的典例。
 
《認得幾個字》
  文學(半老?)頑童大頭春又有意思不一樣的新作了(2007), 這次是一本報紙專欄的集書《認得幾個字》, 乍見之下似乎很「主流」地與現時學子作文程度低落的議題扯在一起?時事評論向來刻薄的大頭春當然不會患有這種「大頭病」, 近年漸漸「親子溫情」化的尖銳說書人教給你的不少可是冷僻字、誤會字呢, 於幽默中為文字添色, 生動展現出文字的日常「實事」, 絕不同於舊年列於書市暢銷金榜上的某部《漢字的「故事」》書那樣地「按步就班」。直接明白的講述很難讓現在的孩子坦然接受, 那麼就抖出私囊家事以博君哂納吧!這本小書或許也可以謂為張大春之「認真做父親」的親子勸世錄。
 
 
情 節
 
《紅樓夢》
  陋者由心理角度略為解析, 以為多情公子的命運塑成, 有其必然性。他成長於一「邃遠而與實相呈現反差的省親大園裏」, 事事很難由己, 情感之事更無從順遂, 「要真地長大成為獨立性的主體, 得去實現、或迴避憂愁少年的那兩個慾念/難題, 且經歷有時是自虐式的。」大觀園實是用來護育頑石的俗世藏寶盒, 那個世界的情節看似是外在而主動的, 在虛構的層次上又是極被動的, 於是他不得不勘破並開釋了盒裏的「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出《增一阿含經》)之蘊, 而「少了賈寶玉的夢幻世界, 也就由底層跌落, 完全崩解不復了。」世上又哪有天堂呢?
 
《女兒的道歉信》
  原來「大和民族的張愛玲」向田邦子 1981 年死於台灣的空難事故呀!這位已離世二十多年的直木獎作家, 小說不斷再版、改編、上映, 其熱烈程度也與 Eileen Chang 差不多呢。此書原名《沉睡的酒盅》。
 
《傾城之戀。》 
  仿佛整個世界的設定暨變動條件, 就只是為了一對情侶而存在的──這是書裏的同名篇章〈傾城之戀〉所給予許多評者的觀感。看到有網友引述了張愛玲在另一篇〈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所描繪的,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鄙人會想到的是該篇的最末一句, 「第二天起床, 振保改過自新, 又變了個好人。」難道, 虛矯竟是同居式感情生活之所必需?若男人果則如此, 女人又能自行清高嗎?
 
《色‧戒》
  猶存的華麗風情中藏著沒落的陰影, 將傾之城, 亦是慾念腐酸之地, 這才是《紅》學沉浸者張愛玲筆下的淪陷港都──夜上海的真貌。她總是將角色置於與外界隔絕、油漆已塗得「亮晶晶的凸凹不平」的西式時尚店內, 現出「摩登」都會的現代性頹靡氛圍。張的老上海是真實與想像交雜的場景, 而戲內有戲, 螢光幕下還有王佳芝正在巧妙扮演、又無以抑制地活在其中的外行間諜片, 隱喻式描述了十里洋場由市井沒入夢幻、復由夢幻沉於耽想的曖昧, 而悲劇也就不由然地展開了。李安的上海於精密仿擬中被稍稍美化了一些, 現在的上海則成為全球最大的建設工地, 時來時往, 一座城市的步調隨著其中人們的步伐而易, 演示了人生的合與離。
 
《小團圓》
  離世多年後, 張愛玲遺作一出仍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種種意見紛陳互爭, 儼然是張學張論的一次「小團圓」。有在吵究竟該不該出版的, 有爭執祖師奶奶的「銷毀」之語是否為其本意的, 擁張派與擁胡派不斷以文論筆仗來對批, 至於一般讀者更感興趣的還是書中的誰誰誰是誰?像是哪個大叔膽敢性騷擾張所化身的九莉?另外涉及版權的是, 祖師奶奶的書仍應該由皇冠持有全部的出版權嗎?為什麼連引一張她的舊照片就會收到存證信函?為何連其弟弟寫書懷念親姊都會被寄「存證」而下架?在文學性的本位上, 則這本書能算是她的「佳作」嗎?
 
  小說中本來是人事紛紜, 二十世紀的中國小說女王若說誰屬, 「沒爭議」的是大部分人會選 Eileen Chang 吧, 然而直到了死後, 她還是引起了繁雜索諱的「爭議」, 至少在《色‧戒》電影放映經過一段時間後, 文學界的目光幾年來難得再次聚焦在一篇小說上而「團圓」在一起了。此書一出, 也幾乎為吵了幾年、《色‧戒》是否具有自傳成份的對立意見定了調:不錯, 易先生正是變形的胡蘭成!據悉此書簡體字版亦引起海峽彼岸書市的熱潮, 另外, 雖則並非有意間的「湊熱鬧」, 團團、圓圓正巧在此書傳出出版消息前來台見客, 此便一記。
 
  除了《小團圓》未依生前信文毀去頗有爭論, 無獨有偶, 由日本動漫次文化引入台灣的蘿莉控(Lolicon)概念的原始創發來源《蘿莉塔》(Lolita), 其原作者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病逝前交代要銷毀的未完稿遺作《蘿拉的原創》(The Original of Laura)也終於要出版了。1955 年《蘿莉塔》一出, 除了爭議還是爭議, 情節裏用來在老邁歐洲的世故與青春美國的純真中呈現對比的 pedophilia 描述, 由於在現代社會中屬於絕對禁忌, 乃在一些國家與教會成為禁書。看來, 爭議本來就屬於文學界創作靈思與材料的一環, 而無關乎制式化的道德。
 
《臥虎藏龍》
  德意志、東瀛、民國與人民共和國。玉嬌龍遠逸大漠, 卻質自嶗山女子的形貌, 王度廬就在此寫下《臥虎藏龍》。只是經營者換了, 招牌變了, 顧客也不同了, 啤酒仍百年常在。上個世紀初的洋窗尖塔, 已然破落補丁, 失去了歐式氣質的雅淨。紅色的怒潮過後, 販夫走卒、走小資的卻讓城市之華再起迴瀾。這原來是青島, 一個酒香的海濱山城。
 
  至於此書會為今人所認識還是靠李安的電影之功, 若以《臥虎藏龍》視為胡金銓《俠女》片中「俠」道精神的再現, 則徐克的「武」片又和李安重拾的「俠」片路線有何不同?青冥劍不只可類比於江湖世界的權力陽具, 也象徵著李慕白對於兩女所具有的異性魅力。而在年華漸去與青春活力的對比之下, 什麼又是男主角已然掌握不了、又不願全然放手的微妙情感呢?這才是李安的影像敘事語法的關鍵吧。
 
《審判》
  沒有曝光, 明星光環不再。不獨演藝人員如此, 連文化界人士亦不例外。與社會競爭一樣, 藝文界裏亦有它的叢林法則。當張愛玲離開香江、遠赴美國時, 要不是台灣的皇冠出版社誠心做她的代理人, 《傳奇》的作者也早就過氣地成為一頁傳奇了吧?卡夫卡同是遇著了一位衷心欣賞他的摯友, 其文稿才得以存世。將他的世界觀構設成荒誕處境的小說家, 並不想與世界繼續其冷僻筆調兼藏諷喻的對話──國家是由莊嚴崇峻的權力機器所運轉的, 其不需與被統治者(我等!)溝通, K對體系內的理解企圖根本是無謂的。不過, 我輩讀者仍能一睹創造了卡夫卡的環境──雖他不願與俗世合存, 卻也無法排拒他者去觀察他的布拉格:那形塑出荒謬預言書的靈感、且不自覺地將之實現於現實的一座城市?!而我們的島又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呢?陋者不由得想到了樂生院:它所處的社會體系到底是如何創造並對待(或對付)著它?
 
《惡童日記》
  卡夫卡的筆觸常是冷靜、不求營建太劇烈的情感, 只是受審判制度所任意擺弄的K仍抱持著天真的求知心, 想弄懂制度的成意;「惡童」就有異了, 他們妥協於制度, 以便求存。而一樣的脈絡是, 主角們對體系的任何理解俱是無謂的, 地球並不會為了個人而改變轉動速率。「日記」實為書中書, 惡童的紀錄是主觀的因果敘述, 他們是主述者;而《日記》的作者雅歌塔的「轉述」則為客觀的分部、分篇述說, 事件或被拆解成一則則的短篇(依詩人瘂弦於民國 67 年的正名之釋, 極短篇還更精短), 或被後置於人物設定有異(名同義異)卻相同的故事結構──一種刻意行同位錯置的創作手法。
 
  兩位「作者」的線性時間觀並不一致, 但兩本日記是相重疊的, 至於在自我意識的層次上, 兩位惡童彼此間際的模糊不分, 也有對《日記》、「日記」的雙重作者隱諭其區別的後設意涵, 雅歌塔自不需交待書中被轉載的「日記作者」的心境細節──就像《石頭記》乃頑石所記, 其主觀且宿命地以為自己是要了訴木石前緣的神瑛侍者, 而曹雪芹的《紅樓夢》卻當頑石只是自艾自憐的遺物, 它的刻記只能被偶然經過者所轉錄而留傳下去;在宿命的因果論與偶然的去(脈絡)定因論之間, 誰又知道石頭所言的是念極思幻、還是真有其事呢?
 
《香水》
  感官的知覺, 同時於環境中覺醒與麻醉。葛奴乙是社會的邊緣人, 也是社會極端「他者化」時之人際的象徵交點。慾念之最切, 也是期望之最純粹, 這是邊緣者無助又無惑的感覺時刻。當所有的外在因子都被「他者」所凍結了, 我們的感官同自由聯想的範疇也就被凍結住了。此時的他者反而成了睥視一切的遂意者, 醇香的女體實則是其幻覺出的社會態樣的一個凝結點。陋者惟懍然以觀。
 
《怪盜莫倫西1》
  荒謬主義的部分精神在新譯成中文的《怪盜莫倫西1》裏怪盜的「製造」過程中重現。在意外中成為醫學論文的實驗品, 卻也使其「超脫」於尋常小盜而能成為一位下水道雙面怪盜。他汲取了科學學會的知識以昇華自己的「技藝」, 以其意志超越了只懂嘲笑他的獄中同行, 更在社會上以兩種化身來愚弄世人──而或許就像他後來想要遺棄其中比較污賤的那個化身, 也因此而忘卻了他的真實身分?
 
  在現代都會必處處有的下水道人孔蓋, 就是他出沒於上流紳士與盜賊圈子的時光變換之門(像是超人的電話亭), 也讓只熟悉地上街道的治安人員拿他沒法度。至於在下水道普及率始終只有落後國家水準的台灣都市裏, 又有可能會出現一位這麼具有「進取心」的小偷嗎?與倫敦齊名的西歐城市中, 如巴黎的下水道編名和街道的路名倒是一致的, 陰暗世界與光明世界有其一一對應之處, 那到底是莫倫西自己想成為神偷, 還是社會的氛圍造就了怪盜的必然誕生?就蒙特莫倫西(Mont Morency)的名稱及雙重身分, 則讓鄙人想及了基度山(Monte Cristo)伯爵那一樣是由底層監獄竄入上流階級的傳奇身世也具有的多重變換性。Mont, 法文, 義文 monte, 英文為 mountain, 即暗示了登頂所需要的向上過程。
 
《基度山恩仇記》
  國小時候就看到、至今還留著其同名漫書, 鄙人往後多次重閱此一小說。在西洋古典小說中, 要談復仇與人性, 兼有冒險與奇情, 此書當屬不後之選。
 
《丁莊夢》
  閻連科的《丁莊夢》是值得活在隔閡社會力場的人們, 作一深沉思考的作品。從愛滋村的人際荒謬中見實然人性, 真的比假的纔更為虛幻、更讓人禁不起承受。
 
《漂流教室》
  人性的素質又是變動的, 有時在提陞, 有時卻在沉落。最變態者將成為「怪物」, 然即是在其醜惡外貌底下, 亦具有人性的餘存, 跟仍保有「人形」、猶在爭鬥的人類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日本恐怖漫畫經典《漂流教室》即把一群人(大部分是未長成大人的小學生)給拋進了未知的異景惡地, 在那裏考驗著人性的種種磨練。最終, 在連串的挫折與氣餒之後, 「真正的自我將索引其出路, 誠然而探的人性乃跨越了時空之隔。」陋者如是以為。
 
《小王子》
  人心或許是複雜難料的, 但天真的疑問可以讓它無所遁形。天真的小王子, 就以其天真的好奇心, 讓狡黠的大人們的機智無從發揮, 世故因此只是自欺欺人的偽裝術。最是單純的無邪, 卻可以直指人心──那麼, 為何我等仍總是在社會的競爭場域中, 與他人就虞詐之間做計較呢?
 
《魔戒前傳》
《魔戒三部曲》
  某年國際書展所購的奇幻文學經典, 當場得譯者朱學恒的簽名(近早聽聞這位「宅男教主」與一位宅女走上紅毯了), 現在一瞧仍如新書, 那就再啃一遍吧。《魔戒》與《蘿莉塔》於同一年進入書店, 它架構了成為西方文學一脈之奇幻小說的通用輪廓, 托爾金的本意在於為英國人草擬出一部屬於祖國(而非歐陸)的完整神話體系, 書裏宏大的幻造世界與附錄極其豐富, 為幾世代 RPG 迷的靈感寶庫, 那到底應該從前頭還是後面看起呢?後來還購了作者費了畢生之力、一再修稿仍未得在生前出版的神話擘構《精靈寶鑽》。
 
《偷書賊》
  現實常伴隨種種物事之無可奈何的逼近, 文字行裏卻是一個可以營造自我世界的空間。閱讀與想像會讓人暫時從現實的壓制中獲得解脫, 《安妮的日記》裏就寫下了她自己對於未來的諸多憧憬, 雖然實現的可能性在寫的時候已幾乎是零了。《偷書賊》裏的小女孩也由書中讀出了自己的新生命, 她還把這樣的生命感動分享予人。於是, 「死神」也不得不留連於這麼一個與文字結緣的故事。
 
《巴別塔之犬》
  又一齣賺人淚水的劇情上演, 你當然明白這一切只是在編弄著觀者的情感, 但眼皮又會「感動」地被搾出一點汁液出來。男主角是逃避現實者, 懷著對於已逝伴侶的愧疚, 努力研究讓狗兒與人溝通的可能性。網友秤子謂之「讓我不禁想很批踢踢鄉民地浮現一句『因為愛…』。」原來, 感情有時也可以這麼便利商店式的?原書作者的用意很明顯, 「巴別塔」倒沒那麼「巴別塔」嘛。
 
《晚娘病毒 2009》
  蝴蝶(seba)的《晚娘病毒》再版了。十一年前在某 BBS 鐵斯特(Test)板連載時, 鄙人正是該板常客, 還曾與幾位板友扮演過「電腦病毒技術顧問」的篇外諸葛, 那時是她在生活上較困頓的時期。由此書的再版, 也勾起了一些回憶, 像是稍早的《靜學姊》一書的本事原來是採自蝴蝶某位學弟的青少年感情事, 該君曾為了與戀人相守而放棄了少唸一年高中直接保送台大的資格, 後來仍不得不離分, 故事因此寫來淒楚;記得約莫是同期略晚的《銀貓貓漫遊日記》中有篇〈椰林風情站〉寫了「版子上不曉得哪來的那種上知天文……」的一隻「莫非是外星貓?」, 據說彼貓不巧乃是不遜某人。 :p
 
《Q & A》
  由此書改拍的《貧民百萬富翁》並不是拍給貧民看的「勵志」影片, 事實上, 一天收入還買不起一杯咖啡的孟買貧民根本沒錢去買電影票。在孟買城中心小小三平方公里區域簇擁著百萬住民的巨大貧民窟裏, 孩子不會說幾句英語話、小學讀不到畢業、膚色又過黑、還能保有四肢去行乞就算是健康了, 他們連當茶水小弟的機會都沒有。《貧民百萬富翁》讓有資格進入電影院裏的人為了窮人能克服萬難出頭天而獲得感動, 然而真正的貧民卻不會為了這部西方人的電影而懷抱一絲希望之光,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看到電影, 也不會有電影裏主角的那種「幸運」與「偶然」。
 
  導因於社會階級上的巨大落差, 貧民窟裏盡是世世代代難以翻身的惡性貧窮循環。會有這種創作與現實景象上的異化當不意外, 因為在原著小說《Q & A》書末外交官作者早已坦言, 他根本就沒造訪過那個貧民窟, 細節上純屬想像, 而獲得奧斯卡獎的改編劇本又做了不少更動。像電影裏的小男童演員的家近日突然在半夜遭孟買市政府以開發及違章建築為由拆除, 小童星傷心沒了房子之餘, 還指控電影公司根本沒照顧他。果然, 故事裏和故事外的貧民出路實在是兩回事, 小說與劇本同屬於「道德上必得如此」的紙上之作。
 
 
記 憶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著。算是中國人對於編史書、裁史事的本土古典論著, 與現代寫史方法不見得合同, 讀來亦有其條文梗硬且不時宜之處。但讀中國史書卻不知史筆之所由來, 豈不是將讀歷史的判斷力給斲掉一半了嗎?
 
《歷史研究》
  湯恩比的全盤史觀式鉅作, 不消多提, 讀西洋歷史的人沒有不知此書的。全書不斷重複就其論點舒發, 略顯籠匱, 但也讓其所爬疏的文明演變理路更顯瞭然。湯恩比受到接連兩次世界大戰「文明之禍」的震撼後, 乃作此書以為人類的文明路途指引出新的線索出來。全書引用素材極多, 非熟西洋通史者恐有背景歷史理解上的障礙。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獨裁乃源於縱容與漠視。以「公(平)民」自稱的野心家也會發出反省之語, 惺惺作態以訴其「必忠於人民與國家所付託的職責與義務」, 其高明者將慮及以政經及民生的安穩為其地位的礎石, 而其卑劣無能者卻儘從社會的騷動與裂痕中, 趁勢取利以固其權柄。"Corruption, the most infallible symptom of constitutional liberty." (ch.219) 鞏固領導中心的自編戲碼在歷史中曾不斷重演, 利益結構總是趨於服從與作倀。於十八世紀末代議政治已成西敏宮的常軌之時, 寫出擘思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英國太史公──吉朋(Edward Gibbon)的史評, 於今讀來, 仍是諍然如響。
 
  吉朋的高論還具體談及了羅馬帝國成立初期「政府的基本架構」, "The urgent consideration of the public safety may undoubtedly authorise the violation of every positive law. How far that or any other consideration may operate to dissolve the natural obligations of humanity and justice, is a doctrine of which I still desire to remain ignorant." (vol.3, ch.26) 其中提到奧古斯都如何以武將的出身、卻形塑出文治的身段, 創造了一個「假共和形式之名而行專制政治之實」的高明統治體制, 這種穩定化的權力集中型態也締造了帝國盛「治」的局面。然而在「執政者」同時壟斷了「護民者」的宣稱權力之後, 公民暨其代表者的力量是自此一蹶不振矣。
 
  吉朋又析解出了奧古斯都微妙的統治性格及策略。專權的執政者之惺惺作態, 實由於其明白當初攫取權力時所依賴的「群眾力量」有多麼危險, 盲目的大眾是最反覆難測的, 只有時時刻刻以「平民」為自我表徵化的怯懦統治者才能讓人民心甘情願地繼續被他欺瞞, 只要讓軟弱的元老院與不願深究的人民能保有某種名義上的象徵性權限, 他們即願意受人驅使。至於不敢直指核心問題的「改革者」僅是為其自保而發聲, 他們絕不敢下定決心去拔除權力體制根基所由的毛病。即便有一次又一次的軟弱反抗, 仍要等到他們失去地位之後, 才會突然發覺:原來吾等根本不是「烈士」啊!
 
《台灣通史》
  嗯, 鎮日淨講台灣優先皆屬空言, 「汝不知台灣事,焉知治台灣之道?」近年引起討論的台灣史作大都為描述上個世紀、尤其是集中於日治殖民及國府威權時代的材料, 而過往更早的三百年漢人開發史是在無意或有意間被忽略了呢?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Curious Investigations: 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西行漫记》
(Red Star over China)
  一起讀這三本有關於兩岸近代歷史的「外國書」, 發覺可組成另一種讀史式的格局綜觀。不同的書本, 有不同的歷史視角與相異的文化觀點, 無論是十九世紀西方人之看福爾摩沙島, 耶魯的史學者史景遷看近代中國的鉅變中知識分子之斑斑血淚, 還是西方浪漫左傾記者對紅軍所謂「長征」的幻覺、想像暨美化, 都是要更深入文化歷史的底蘊時不可缺少的多角度思索材料。當一個人只聽到己身立場的聲音, 不將成為一個井底之蛙、而無法真正管窺出史冊之梗概大意?爾以為然否?
 
《西潮》
  蔣夢麟的記時記事之傳, 談國家事遠多於談身家事。這本名作也不用多談, 在幾年來一片只重島內的社會視野裏, 再回看一個民初的大時代故事也另有新味。
 
《往事並不如煙》
  彼岸近年紅火的章詒和的三本近著《往事並不如煙》、《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及《伶人往事》接連遭禁, 只因為章女士發揮了她不同於蔣夢麟的真本事:講親歷的往事, 道真事, 而非大氛圍裏別人家的故事。她身處在一個言論保障極差的國度裏, 仍堅持其情感的良心, 恁大力地發出自己的抗議之聲。
 
《德黑蘭的囚徒》
  究竟作者奈梅特是一位從艾文監獄餘生的人身囚徒, 還是仍困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裏的記憶囚徒?回憶錄只是個人的歷史, 而每個人的歷史都是片段、不完整且主觀的回憶。書寫是回憶的一種手段, 情節的敘述或許只是個體性的治療過程, 全然概觀的真確歷史從來是難以企求得到的──特別是在刻意求之的動機之下, 無論這動機是善的、或惡的, 因為歷史的記載本身就無分善惡。從前, 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不也曾被其他的流亡文學家指責「美學化」了獄中的景象?只因為被迫害的囚犯並沒有在狹窄牢中的床上以最卑賤的姿態死去, 卻是死在勞改場的運送車板旁、或逃亡途中的無邊曠野裏。準此而言, 於街頭倒下的齊瓦哥醫生實在是死得既高貴又可敬哪!
 
《與恐龍共舞》
  此書為幾年前在 Discovery 與公視頻道所播出、由 BBC 製作的 Walking with Dinosaurs 紀錄影集的平面版本。這次, 鄙人只是想要在紙本上看得更清楚而已。這不是本參考書或圖鑑, 當做成人的恐龍故事書較為合適, 並兼有相當的地質史知識插段。由於這本精裝書的版面過大、過硬, 只得正襟危坐來觀看。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
  如本板所提過的, 鄙人常是一位時尚與流行的落後者, 既然看了上面那本, 不如多多益善。這是本成人與小孩皆宜的恐龍故事書, 但莫要對裏面的細節(facts)過於認真。
 
《圖解世界軍用機史》
  日本知名軍武插畫師野原茂的作品集, 翻閱該圖鑑後, 發覺到小到大所看過、諸多不見原始作者名諱的(盜版)日文軍事譯作中, 原來頗多圖像為此君所繪。分解圖的細節豐富, 比例確實, 看圖讀軍機的發展史實在更有意思。
 
 
世 界
 
《宇宙的六個神奇數字》
  一本知名的科普作品, 作者為 Martin Rees。如書名所示, 全書的重點就在於闡釋六個規範所有物理法則運作的基本常數, 包括了:拘束住原子的靜電力強度N=1036, 原子核緊密程度ε≒0.007, 宇宙裏的物質含量Ω, 反重力λ, 兩種基礎能量之比Q≒1/100,000, 以及時空中空間的維數D=3。這些常數到底是如何決定的, 仍然處於任何現存科學理論之外, 科學家卻深知:由於它們所具有的特定數值, 宇宙才能造成這個世界為現在所存在的樣子!故有待理論物理學家繼續鑽研其中奧妙。
 
《世界是平的, 也是圓的》
  如何說服自己也是一門生活技藝, 社會人有「美化人生道路」的心理需求, 「發揮潛能」之說如此以稱。這本書以禪宗或「類宗教」(或該說是「啟示」?)的角度, 試圖對一些新時代/新技術的「原理收集」(再)予以整理及賦義, 而對於其文詞的表面作思並不需求鑽牛角尖, 就可了解此書所欲傳達出來的觀念, 這倒是頗後現代的思惟方式。甚至, 讀這種書也不要求一定要讀懂它, 你只要知道「有這麼一冊書此一事實, 就對我有一定的意義」──以這般後設脈絡重於構造分析的觀想法, 反倒有些意識流的味道。這毋寧是一種另類的讀書態度。另外, 科學的方法論與構思論跟(被科普作家塗造之前的)科學哲學是有些差異的, 不過那是另外的事了。
 
《我們的新世界》
  對於功成名就之士恭維的書籍在市場上一向不會少, 有的只是在錦上添花, 有的記錄一個人的成長與思惟過程, 也有的的確提供了一些見地之識。美國前 Federal Reserve 主席葛林斯潘《我們的新世界》算是三者兼具的一本財經書, 台灣的媒體向來一致高度吹捧他的做法, 不少人奉之為先知, 然而私以為先知也有後知後覺的一面。
 
  像是在金融海嘯全面襲擊之前, 幾年來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高於利率以致於實質利率呈現負值的情勢, 負債的人實際上減少了負擔, 而借錢出去的人所收到的利息購買力卻減低了, 這等於是財富由債主(與存款者)流向欠債者(與貸款者、投資者), 亦屬一種財富重分配。而這種財富重分配的社會效果是負面的, 美國現今所面臨的次級房貸與投機困境, 一個主因即是過去幾年極低利率的時代, 在利差與套利的動機考量下, 貸款泡沫膨脹過度的後果, 而這個隱憂幾年來都有學者提出警訊, 投資銀行身兼投資者與投資分析師的矛盾雙面角色也早就捅出嘍子, 葛老卻常是視而不見, 次貸風暴並非是突然就發作的。所以, 鄙人對於葛林斯潘在很快渡過 Dot-com 科技股泡沫破滅後, 美國經濟有好幾年的成長榮景卻仍維持下去的低利率政策的評價是很差的, 他得對現在的全球金融與經濟衰退問題負起很大的責任來。
 
《維基經濟學》
  東漢末年黃巾賊高唱:「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在俗世眾民未察覺下, 開放原始碼已深深植根於網路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只是不那麼汲汲於以名取利。事實上, 早在 Mac OS、Windows 尚未問世之前, 初期的 Internet 即以草根性的自由軟體形式實作其軟體暨協定上的框構, 這當然也遠在 FSF、Netscape、Linux、Wiki、AJAX、CC 以前。後來版權私有產品的經營者利用了網路的既成開放模式, 遂行其新產業霸圖的大行, 自由軟體反而得用「開放原始碼」的新名目, 行游擊策略以掙回其正纛。
 
  「軟體業裡也能實行資本主義,那就是開放原始碼。」?實則商業市場的獨佔、寡佔、抑或完全競爭的型態, 皆是資本主義──Linus Torvalds 雖說了那句話, 但開放原始碼本來是理想主義時代的一個承繼名目, 其起源於軟體業前資本主義的時期, 早早在封建的 mainframe 架構裏竄出其不安於室的創發力。
 
  Linus 是程式開放思維的明星級 leader, Lawrence Lessig 是創用開放法理實行上的 master, 然則 Richard M. Stallman 這位陳義孤高的 guru 才是 'one of the last true hackers'。在 iPhone 的 SDK 已於去年宣布釋出後, 最受媒體青睞的 Steve Jobs 這位引領資訊產品時尚的 marketer 的「選擇性開放」策略又將是?蘋果當時在 iTunes 與 QuickTime 更新服務幫你「自動」安裝 Safari 瀏覽器的動作頗引起爭議, 夾雜過於明顯的市佔率企圖的「買一送一」措施還是得有所節制的, 不然被揭穿的逐利動機會赤裸裸地將其風格面紗給褪去。供應面實在不該試圖去制壓需求面, 才能維持市場機制的有機競爭性。
 
《在北京生存的100個理由》
  龐龐古城的「隙縫」在快速消逝中, 城市風貌現代化了, 就和第三世界的諸多水泥化過度的城市沒有兩樣, 於是古城宣稱它已經「趕上了國際腳步」。但是, 這樣的城市景況還留存有幾許的城市記憶呢?不再記憶過往的都市, 仍能遽以為古城的「繼承者」嗎?只要有資金的投入, 任何現代化建設都可以出現在任何一洲的都市國家裏──就像台灣可以花大錢把日本的「可對時」高鐵變成島上的「脫班」高鐵, 猶自傲為一種「進步」──然而文化古蹟一經破壞掉, 將成了永遠的失落。
 
  也或許是今日的 Beijing 市在迎向奧運榮耀的眾所喧囂之際, 已無力再回顧昔日 Peking 城的歷史采風了。而台灣各縣市主政者對於城市的思考邏輯又會有什麼不同呢?當我們於前年看到新光保險大樓、台北 101、美麗華摩天輪等(尚)不具有明確文化獨特性的技術建物成為台北燈節主燈上的城市背景, 而前此有台北孔廟「萬仞宮牆」的拆除風波, 後來有宜蘭縣以持續虧損為由停辦「國際童玩藝術節」(有幾人記得其中的「藝術」兩字?), 答案大概已露示一二了。
 
《另一種影像敘事》
  只有攝影者才具有成像作品的主動權, 模特兒僅是一種擺設「道具」。一張照片是片段的時間, 你解讀出來的意義總會和他人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俗話所謂「有圖有真相」其實是在安慰自己:由於觀察者受限於自己的體驗能力, 乃故意忽略了各個觀賞個體在背景文化與經驗上的分別。所評之書如是說。
 
 
人 類
 
《我們人類》
  你、我皆是「人」, 這似乎是絕無疑義的, 然而「人」的歷史定義卻從來沒有定於一衷。十八世紀時人類才被分類為靈長目之屬, 其後生物演化論的發展卻造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思維的硬著陸──人種居然被分等第了!已接受過福音的先進文明國族「自願」負起白種人的負擔(whites' noblesse oblige), 而「愚昧與懶惰的人哪!你們將終生為不公平待遇所苦」卻成為了後進民族與部落的原罪式判決。族群間的文化區別到底是體質的、還是環境的因素所造成的呢?隱含偏見的見解, 曾讓歷史發生了鉅大的錯誤。人的先祖與哲學家以「超人」概念的偶像模造為超越面的理想/道德之鵠的, 吾等卻不能不在現實的層面踐履之, 不然答案就永遠不會完整而公正了。
 
《愛拉與穴熊族》
  女權的主張並非只靠喊口號與闖男廁, 若由教育及故事傳授中下手更顯深入的貼切與長效。《愛拉與穴熊族》就讓讀者看到了一位被異族部落收養的克羅馬儂人女孩愛拉, 企圖在男性專屬的狩獵職業取得一席之地的成長與挑戰歷程, 想像的背景被設定於冰河期的克里米亞, 故事反而可脫離現代都市生活中的種種合理性考量, 而有更自由的揮灑空間。尼安德塔人與克羅馬儂人的生存競爭傳說曾是歐洲人深浸了多時的智人種演化假說, 經由此書所塑造的背景, 或許也可讓不熟悉其中因由的本地讀者, 多了一個體會近代西方人「演化論神話」氣氛的機會。
 
《哆啦A夢》
  每隔一段日子, 藤子不二雄的小叮噹就會傳出有個「新」的結局了!就和夢幻天女名作《千面女郎》及超越時空之作《尼羅河女兒》一般, 這種幾十年都見不著結果卻猶流傳的漫畫, 讓新舊讀者忍不住想為之編造一二擬議。把《千》與《尼》單純定位成「少女漫畫」一直有所爭議, 而有小叮噹陪伴長大的青壯年男性反而不會有同齡女性配用小叮噹飾品的習慣, 男女之別在動漫世界裏似乎不能簡單判分。
 
  敝人也收藏有約百冊的《機器貓小叮噹》, 對他(或牠?)的感情與「哆啦A夢」這個「新」的名字無關, 不同成長背景下的懷舊情結已含有了年代性的異質。不過呢, 偶爾又見到有人創作出了新的同人結局, 也是頗有趣味的。過了卅多年後, 連史豔文與藏鏡人的對決都總算「暫時」有個不算結果的結果, 而到底鄙人希望那些名作能早點出現最後一集, 還是都不要看到比較好呢?那仍然是一種矛盾, 也只能希望原作者不要在我老化到失去關注的興趣前就先「掛」了。 :p
 
《腦內乾坤》
  男女之別又會是簡單的「性荷爾蒙決定論」嗎?科普讀物《腦內乾坤》在其標題式的結論之外, 其實有幾項容易被忽視而值得留心的盲點:同性之別, 有時會大於兩性之別;而不同物種之間, 由於生殖週期的差異, 其性別化模性也不能一概而論。大腦雖然是現代人類的最大生物性特徵, 但有越來越多演化人類學的論證顯示出, 皺摺化的大腦皮質層可能僅是為了讓雙手能更靈巧操作工具的「附屬」演化物。
 
《Y染色體》
  除了眾所皆知的天擇與人擇之外, 十九世紀達爾文所提出的演化理論還包括了「性擇」。從原始但仍極為普遍的無性生殖方式所演變出來的有性生殖, 是兩性既合作又競爭的無意識過程, 而人類性染色體的X、Y本來是同源的染色體, 後來才分化開來。在演化的過程裏, 雄性/男性一方總是既取巧又投機的, Y染色體即已簡化到了X的十分之一──反正只要能生成睪丸不就達成任務了?於是精子就「輕裝化」,把更多的工作與負荷都留給卵子負責, 這似乎正與社會制度下男性常佔女性的虧成為一種表裏之相。
 
  但投機取巧的Y卻也不能再高興太久, 在數億年的主動性衝動之後, 有不少演化學家以為, 過於簡化的構造使得Y染色體難以在基因重組的過程中提供多一點的貢獻, 或許它將因而走入於演化的死巷, 以後Y、暨產生它的男性就會雄風不再, 從此失能了。另外, 原來閹割的男性平均可增加十三年的壽命呢!但雖有這麼「有效」又簡單的延年益壽之道, 只怕沒有幾位男人願意在Y被演化機制給淘汰前, 就提前拋棄了自己的男性「本色」吧?!書前有潘震澤的導讀。
 
《不生病的生活》
  誰才是名醫?名醫的建議可靠嗎?在此書上架後某個月份就同時有三本書佔據了誠品書店生活健康類書排行榜前三名的作者新谷弘實, 在向稱嚴謹的生理知識推廣者潘震澤的眼裏, 只是個學猶無術的半調子。潘博士在其部落格上以具體的生化學論證反駁了新谷醫生的「奇妙酵素」、反對飲用牛奶、多飲還原溫水、就寢前不食等「保健」主張, 明確指出其中的矛盾。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護體之道, 而各家說法紛呈, 媒體上也儘是各取所需, 造出了不少非專家出身的「專家」, 那到底怎麼樣的保健訊息才是可信的呢?看來還是得有確實的學術修為為憑, 才不致於自矇矇人吧。
 
《好人肯定有好報》
  見到伊塔大夫也試評了這本書。傳統寺廟喜於印發「師尊成道勸善戒淫錄」之類的善書, 意在助信眾們在其漫漫餘生能多一條生活啟示之道, 其架構頗類似於深具基督徒神啟意涵的《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去年長榮基金會在張榮發指示下也發行了一本《道德》月刊, 標舉人生善行條目, 欲以種種社會小故事教化讀者。或許在時局不順的年代, 「勸善儆言」更具有穩定社會人心的必要性。附帶一提, 這本書也是現今書市難得「忠於原(書)名」的譯書。
 

 
以上所列諸則淺評, 多有不縝, 唯書目之序稍有特意, 余但不以為用心, 閱者亦切勿視為啥推薦書單, 而詢以購書資訊。書只待有心人自行發掘, 而其功莫不求於爬行過眼的實際動作哉。


發表於 May 19, 2009 07:09 AM
| 未分類文章◎文箋書簡[]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心得] 荐文日新←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大人生活日誌] 98 年第 03 月日新簡記 ─ 食古不化的「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