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節基隆廟口小吃嚐味記
身為在地人, 耶誕佳節當友伴難得來到冬日海風凜凜的基隆港邊, 敝人理所當然結行共赴廟口小吃以一慰腸胃之思哪!本文並非美食指引, 只是以小市民的口味及友伴的期待來共試口慾, 不過兩人的攤位預設選項還頗一致的, 看來好料的總會傳遍四方吧?
首先, 就畫張 ASCII art 地圖來標示相關位置(若圖亂可觀其✁截圖):
─┐□陽明海洋館 文□ ∥ (此 路 段 放 大) ∥
車│ 化 ∥ ∥
站│ 天橋 (港 口) 中 ∥ ∥愛
─┘─┐ 心 ∥ ∥
│ 忠 一 路 ∥ 仁 二 路 ∥
══≒════≒═══≒≒════≒═══≒════════════≒═══
∥城隍廟卍∥ 國孝∥∥ 李 ∥ ∥ 天 豆 八 ∥
∥˙大腸圈∥□際一∥∥ 阿 ∥ 愛∥ 婦 簽 寶 ∥四
∥ ∥ 百路∥∥ 鵠 ∥ ∥ 羅 羹 冬˙∥ 三兄弟
孝∥忠 二 路∥ 貨 ∥∥愛 ˙ 愛∥ 三∥→˙ 仁 ˙ 三 路 粉 ∥˙豆花
══≒════≒═══≒≒════≒═══≒════════════≒═══
三∥ 阿˙ ∥ ˙卍∥∥一 二∥ 路∥$ 邢˙凵 ˙香 陳˙ ˙∥↑
∥ 本 孝∥ 阿慶∥∥ ∥ 連 ∥聯 記 卍 肉 氏 一∥
路∥ 伯 二∥ 鈴安∥∥路 路∥ 珍 ∥美 鼎 奠濟宮 羹 泡 口∥路
∥ 燒 路∥ 家宮∥∥ ∥˙糕 ∥彩 邊 (廟口) 泡 吃∥
∥ 邁 ∥ 肉 ∥∥ ∥ 餅 ∥券 趖 冰 香∥
圓 (地王) 腸
午間一進到愛三路、仁三路交點的小吃街入口後, 首先就直赴攤號 16 的王記天婦羅(甜不辣)大快朵頤。上次友伴前來沒有吃到, 但到基隆的遊客沒有不吃的吧?套則公式化的俗話說, 「沒吃過廟口小吃, 不算到過基隆;而沒嚐過天婦羅的, 等於沒真逛過廟口小吃!」天婦羅以鯊魚漿製成, 可以加點辣醬喔(留心過辣~), 不然就真得「不辣」了 ;)!一小碗 $30 ,坐在攤位前都是現捏現炸現吃, 外帶(一份 $60)的人從來沒有間斷過, 若是超市買的冷藏天婦羅口感與軟硬度都會跑掉。天婦羅不塊是我們的首選, 一點都不讓人失望, 新鮮且油嫩口滑, 會一吃再吃, 因此是午、晚兩吃。 :)
鼎邊趖雖然曾經一起吃過, 但此味僅基隆才有, 也是友伴已預約的, 當然不忘再嚐。選的是號稱「正宗」的邢記鼎邊趖(攤號 25-1), 就在奠濟宮廟埕左側, 幾個大男人吆喝招呼的方式, 就和台北桃源街老王記牛肉麵店沒有兩樣。看起來清爽的湯頭有芹菜湯的香味, 先慈從前也常在家煮, 口味近似。幾片再來米漿做的白色鼎邊趖頗有彈性, 要費點牙來咬斷喔。一碗 $55。
位於仁三路廟口小吃街尾端右轉角處有攤一口吃香腸, 小圓球狀的烤香腸口感並不特殊但也不差, 填填牙縫倒是不錯, 但一小顆就要 $7, 一點都不便宜, 只適合當飯後零食。
吃完小吃口渴的話, 可以轉到與仁三路垂直的愛四路, 一到交叉口即可在左前方見到三兄弟豆花總店, 不過忙裏忙外的好像只有三姐妹(?)。雖然友伴本來並不期待, 結果三兄弟的芋頭經黑糖湯熬煮得極為入味, 並且碗內四塊芋頭的分量遠多於鮮芋仙, 後者的實量可能只及於前者的一顆多芋塊吧, 口中溶解的滋味也不如三兄弟那麼濃烈, 鮮芋仙是糖水調得較為甜膩。豆花本身在哪裏賣的都差不多, 建議只點其他配料即可, 省點小錢。除了必點的主角芋頭外, 紅豆包心粉圓夠大顆, 可以一粒一粒來消磨一會時間, 讓剛吃過幾樣小吃的消化道能有閒暇消化。包心豆花一碗 $40, 芋頭豆花、芋頭包心、芋頭蓮子的價格皆是 $50, 這家也是午、晚皆嚐。小吃街入口右側愛三路上即可看到一家各地鬧區皆有的鮮芋仙分店, 雖然沒有必要, 但你仍可去試吃比較其間明顯的差異。
附帶一提, 敝人覺得芋頭是怎麼煮都好吃的極品, 又甜又香, 無論料理成麵皮炸塊、火鍋爛芋, 還是包子芋泥、糖漿熬煮, 都是有志一甜啊!但偏偏有網友痛恨該種食材而組成了「厭芋」(豔遇?)同盟:〈國際芋頭厭惡同盟〉。不管如何, 在民主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喜歡、也可以討厭芋頭。 :)
到了傍晚再嚐了天婦羅後, 即到同因主食材做法奇特、與鼎邊趖並稱「廟口小吃二絕」的豆簽羹(攤號 26), 一碗 $55 的綜合羹裏面加有幾顆蝦仁、花枝、蚵仔等裹粉配料, 不過作為主材、由米豆製成的豆簽小麵條平實無味, 湯亦無啥盛頭, 得依靠自行添加調味料(有黑醋、胡椒粉、辣椒碎末)來調出適合自己的輕重口味, 不特別的裹粉配料反成重點。友伴曾經聽網友說, 「批踢踢基隆板網友說:"豆簽羹"像是抹布的味道」, 結果並沒有怪味, 而是根本沒什麼味道 :))!餐桌上放有一罐白色米豆, 讓遊客得識材料原貌, 據說豆簽羹本為福建泉州小吃, 而廟口一帶於清季時原來是漳州人的聚集地。
在該攤對面一家香肉羹(攤號 31)的滷肉飯配肉羹湯看起來滿有傳統的味道, 應該是偏好上「安全」得多的的選擇, 諸位且不用擔心, 這攤的「香肉」是用豬肉(應該是吧... :D)。本來擔心吃滷肉飯配肉羹湯就先飽了, 胃不能再裝別的才選豆簽羹, 但友伴下次再來應該會直接吃香肉羹的。 :p
與廟口小吃街垂直的愛四路夜市於四、五點傍晚起聚集, 其小吃攤數不輸廟口, 除了吃的還有其他雜物攤, 在三兄弟豆花門前就有攤夜市開張了才賣碳烤三明治的, 土司或圓麵包以炭火來烤, 可買來搭配芋頭豆花一起吃, 可惜當天並未見著。三兄弟對面還有家八寶冬粉湯(攤號 17), 湯頭看來調味配料很多, 號為「八寶」, 也是夜市時才營業。
行前曾打算晚餐先到從仁三路廟口往車站方向直行, 途經忠二路媽祖宮(即慶安宮, 香火最盛, 供奉全台第一座黑面媽祖像)、再過去一個路口後的阿本伯燒「邁」店──「邁」字乃基隆獨用, 所賣的是大顆燒賣, 先慈以前每到基隆就常順帶買一包回家。其為六十多年老店, 從前吃過的餡料記得很多, 豬肉魚漿做的餡肉裏還吃得出有蝦仁塊、青豆等等, 風味具多層次感, 沒像有些店的全磨成餡泥細碎都分不清了, 不吃可惜, 不過當晚沒去回味。 :p
媽祖宮左側隔幾戶有家阿玲家肉圓, 是北部那種油炸的、會剪開來吃的紅糟肉、筍子扁形肉圓, 口嚼後覺有筍甜, 然而友伴家鄉的豐原球形肉圓以肉料充實飽滿著稱, 且不習食紅糟肉, 並且最重要的是... 當天路過時根本沒見開門!就略過去不論了。(那還寫這麼一段?)以上所提忠二路的幾個地點都位於左手邊。
至於基隆人依傳統慣稱的「大腸圈」, 即外地所稱的「糯米腸」, 在廟口、夜市有幾家在賣, 不過在基隆車站前天橋過去、孝三路 93 號小巷口內的大腸圈也很受歡迎喔!攤家把豬內臟連同糯米腸一起蒸, 出鍋即有滋味, 配甜辣醬吃。敝人自兒時就見著這一攤了。
回家前買的伴手禮, 在廟口附近一帶、基隆最有名的大概不外是李阿鵠餅店, 就在往(還未到)媽祖宮那條忠二路的右手邊。全台知名的上百年老糕餅店用手指頭就夠數了, 而其一的李阿鵠以中秋節吃的那類式樣為主, 最有特色的當屬日據時代即聞名的咖哩酥, 但要注意保存期限短到只有四天, 好像帶著一點甜。對於敝人而言, 最喜愛的大概還是既大眾化又較傳統的綠豆沙椪、蛋黃酥口味吧, 在門口也擺了許多, 以一盒十入來賣。
初見到李阿鵠店面的人可能會感到有些意外, 名聞全台灣的代表性餅店, 店面居然小到沒有幾坪?在廟口小吃入口右轉角處有家聯美彩券行, 記得那個地段就是全台灣省公告地價的「地王」呢!連台中市、高雄市也還比不上, 寸土寸金可以想見, 據說廟口小吃私底下的攤位轉讓權利金已由數百萬上看千萬元了。基隆人還是比台北人有人情味的, 很多知名老店並不會因為生意做大了就搬到大店面去, 往往本店仍待在侷促的舊店址。不過友伴也說了實話, 「基隆廟口小吃的價格,竟然比豐原廟東小吃貴.嘖嘖...」, 過去幾年來雖則內需經濟一直不振, 不過廟口攤商仍有過幾波漲價, 就算現在大宗原物料價位已由盛夏的高峰跌了幾成回到年前的水準, 也不見店家調回去, 大概就和超市的土司一般, 省下來的成本直接當做是「盈餘成長」囉!
基隆還有家外地遊客較少提及的連珍糕餅, 位於愛二路上, 所賣的是通常在過年拜拜用的那種沒有酥皮與內餡的「糕仔」(台語), 最是傳統。在地人都知道它很道地, 口味很多, 甜鹹不缺, 招牌品項為不加色素的白色綠豆糕, 可以組合多種口味搭配著買, 買一盒的價錢比李阿鵠經濟一些。但友伴討厭這種「老人吃的品項」, 為免於兩人的舌頭偏好會吵架, 連走過去都省了, 李阿鵠倒曾「四過店門而不入」。 XD
很久才來到基隆一次的友伴當然特別要吃本地風味, 最好是豐原所沒有的, 才不虛此行。其預列參考名單本來是:鼎邊趖、天婦羅、豆簽羹、一口吃香腸、油亮亮的古早排骨飯(攤號 21)、碳烤麵包三明治、什錦春捲(攤號 60), 以及從前就跟敝人一起嚐過、位於廟程左口的魷魚羹(邢記左側)。有幾攤這天沒試過的, 就待來日有機會再一嚐其夙願(?)囉。
用餐途中, 若有洗手或解急的需要, 則可至「廟口」所指的奠濟宮、即基隆的開漳聖王廟, 正殿右方有洗手間可用, 不收錢喔 ;)。奠濟宮於清同治年間由板橋林家捐地, 乃從外木山原址遷建於現地, 於光緒元年落成, 祀陳元光父子。
到上述所提地點品嚐基隆小吃的一個方便之處是, 出火車站後僅憑雙腿不費太多時間即可走遍。這天雖然鎮日天空陰陰的, 間或降下毛毛些許雨滴, 但未真正下起雨來, 所以輕鬆逛完全程, 也就充腸飽腹了。
PS. 依循本板往例, 即便是食記之文仍保持「沒圖沒真相」, 地圖也只以 Big-5 全形字元來繪製。終究, 以舌頭記著味道, 總比用雙眼來懷念味道來得更實在吧?(藉口... :)
cf. 〈[美食] 基隆廟口夜市酷熱行〉/xyxyx2
〈【基隆廟口夜市】〉/甄妮絲
〈基隆廟口22號攤-豬腳飯蝦仁羹〉/美食激進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