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與荐文 »
May 8, 2007
[大人生活週記] 96 年第 18 週一週網摘 ─ 當然所有者與權宜保管者
“......【余曰】法老圖坦卡門的母后(非生母)、被稱為古埃及「第一美女」的娜芙蒂蒂應該「回國」開巡迴演唱會嗎?古文物宜屬於原來的文化國籍, 或保留在被強加的政治國籍, 在後殖民時代常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爭端, 其中評價也難以定於一尊。像是中國一些古物若未流落國外, 能否渡過文革赤禍就在未定之天, 但若今日的中國已有維護能力, 又該不該物歸原主呢?試以本島的處境思之, 若哪天北京當局正式向台北請求歸還「被盜」的數十萬件故宮文物, 台灣還會有以自居「中華文化正統」而保有它們的「當然所有者」立場嗎?還是說, 那些寶物只是「國與國間」的戰爭掠奪品, 我們其實是和大英博物館一樣的「權宜保管者」?雖則文物播遷的史實本身完全沒有改變, 但不同時代、不同意識型態對於歷史事件的相異論辯, 果然常是詭奇又有所疑義的。......”
╒═══════════════════════════════╕
│大人生活週記第 18 週自民國 96 年 04 月 29 日起至 05 月 05 日止│
╘═══════════════════════════════╛
【摘於】04/29/96
【篇名】哈洛‧卜倫(Harold Bloom) 高志仁譯:《西方正典(The
Wesern Canon)》/林玉珍
【出自】POTS: 破報新聞
【摘文】在作者看來,「憎恨學派」之所以規避美學的領域,強調意識
型態,正是因為他們必須抒解其錯置的罪惡感。他們打著創造
社會和諧、打破歷史不公的口號,罔顧美學標準,擴充正與:
其所納入新正典的作家,往往只長於培養憎恨情緒,以打造身
分認同,而拙於經營寫作技巧,更缺乏原創。此外,作者偶而
也會直搗敵營,企圖搶攻已淪陷的地盤。如女十性主義學者所
鍾愛的狄更生與吳爾芙,在作者的詮釋之下,成為無性別的、
須與莎士比亞士一較長短的人本主義者與美學家。
【余曰】經典的審美觀具有跨越時代的向度, 哈洛‧卜倫基於對傳統閱
讀邏輯的堅持, 特選以諸本名著列其評集, 以駁斥強型「文以
載道」之意識型態化的謬誤。他高豎正統之炮("The Western
Canon"), 迎擊時興的眾家(後)現代文學批評主義。而處於學
術界的此文評者在後段也不忘提及卜倫觀點有其見樹不見林的
問題, 反擊一軍, 正也突顯出文本評價本是各人有各人的道,
從來誰也不完全拜倒於誰。
──‧──
【摘於】04/30/96
【篇名】拜冰之旅(上)/余光中
【出自】聯副電子報
【摘文】一生何其有幸,蒙海青睞,直到現今。先是中文大學的宿舍,
陽台臨海,吐露港的水光粼粼,十年都看之不足,依依難捨。
幸而再回台灣不是回台北,而是來了高雄,海緣得以不斷。中
山大學宿舍的陽台,竟也遙接水天,裡面是高雄港,而越過旗
津,外面煙波浩蕩,竟是海峽,我的研究室也有巨幅長窗,可
以恣覽海景,看一線長弧沿著微微隆起的汪洋水鏡,把夕照的
火球炙炙接走。
【余曰】余光中發其海遊之興, 行一趟北美西北岸冰川之航。擅於以自
然意象來喻摹的詩人, 盡讀了海洋之書, 而忘卻讀其攜書。風
光無限悠遠, 原來大詩家也曾因以忘文而拜服了。想一睹冰磊
峽江的峻顏面容而不得去嗎?那麼, 雅白順暢的記遊文字可讓
你的想像力已然拋置九霄雲外。
──‧──
【摘於】04/30/96
【篇名】拜冰之旅(下)/余光中
【出自】聯副電子報
【摘文】視界的世界淨化成三個圓,水平之圓仰對陰陽之雙圓,構成幾
何學之美學。海上正閒,但是帶去的幾本書一本也沒看,海,
倒是看了又看。海之為書也深邃而神謎,風把波浪一頁接一頁
直掀到天邊,我讀得十分入迷卻讀不透其主題。也許那主題太
古老了幾乎與造化同壽,能接通生命的起源歷萬劫千災而迄今
,但如何追溯回去歷白堊紀,侏羅紀,直到奧妙的奧陶紀?太
久了,我們早已經失憶。面對這一片汪洋浩渺的深藍色隱喻,
我們的潛意識蠢蠢不安,雖欲潛而不夠深,不能像線錘一樣直
探到海底。鯨群之歌連聲納也未必能聽懂。人魚的傳說也許是
跨界的試探,可惜潛水艇探的是敵情而非人情。
【余曰】這是所摘〈拜冰之旅(上)〉的下半篇。
──‧──
【摘於】05/01/96
【篇名】[閒聊] 三千年女王像,德、埃爭奪戰/納女王
【出自】納女王茶水間
【摘文】當埃及在爭取拿回納芙蒂蒂頭像的所有權時,
誰又記得歸還當年被英法聯軍帶走的《女史箴圖》(如今收藏
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或是沈源、唐岱所繪的《圓明園四十景圖》(如今收藏在法國
巴黎國家圖書館)?
而在無數次戰爭中犧牲的珍貴遺產,像是被大火燒毀的《四庫
全書》又怎麼計算?
【余曰】法老圖坦卡門的母后(非生母)、被稱為古埃及「第一美女」的
娜芙蒂蒂應該「回國」開巡迴演唱會嗎?古文物宜屬於原來的
文化國籍, 或保留在被強加的政治國籍, 在後殖民時代常成為
國際文化交流的爭端, 其中評價也難以定於一尊。像是中國一
些古物若未流落國外, 能否渡過文革赤禍就在未定之天, 但若
今日的中國已有維護能力, 又該不該物歸原主呢?試以本島的
處境思之, 若哪天北京當局正式向台北請求歸還「被盜」的數
十萬件故宮文物, 台灣還會有以自居「中華文化正統」而保有
它們的「當然所有者」立場嗎?還是說, 那些寶物只是「國與
國間」的戰爭掠奪品, 我們其實是和大英博物館一樣的「權宜
保管者」?雖則文物播遷的史實本身完全沒有改變, 但不同時
代、不同意識型態對於歷史事件的相異論辯, 果然常是詭奇又
有所疑義的。
──‧──
【摘於】05/02/96
【篇名】[閱讀] 2002隱地(日記書)概說與探索/joycefairy
【出自】滿天飛舞的花絮
【摘文】 「大家讀的書都不一樣,甚至根本不讀別人認為不朽的書
,這表示書對人的影響力減弱中。」(7/2),作者此言其實
含蓄許多,愛讀書的人被視為異類,買書變成揮霍金錢,書香
社會早已蕩然無存,加上電玩動漫橫行校園,台灣的下一代不
再閱讀,庸俗化的讀物驅逐了正統書籍,誘惑社會不斷沉淪。
文壇的怪現象多,社會的怪現象更多,作者痛批「台灣電視的
特色就是妖魔鬼怪全在螢幕上大放厥詞,集人性最醜惡之大成
」(11/13),電視媒體寵壞社會,妖言惑眾,縱容並且誤導
社會大眾,從前一些良好的風氣絕跡,優質的讀物自然難以出
現。
【余曰】文學出版社爾雅的創辦人隱地以身作例, 寫作該社首本日記系
列──《2002/隱地》, 以文士風範及淺白語調, 對於文壇與
閱讀之內、外環境的種種怪狀提出坦率的批判與質問, 而其立
場又有些許余秋雨式的古風不再之慨。當然, 該書既為日記體
散文集的體例, 其中也不乏隱地自身的生活感想。此篇書評則
具體摘句並詳述了這本厚書的發想、梗概, 並取擷其要點觀念
以示, 未讀者可先悉其面貌, 評文裏亦處處見出評者與隱地有
戚然同之心意。越初版已四載, 可惜所述怪狀仍如蕪蔓痼生,
難以再現清香纂花矣。
──‧──
【摘於】05/03/96
【篇名】性的變貌/潘震澤
【出自】科學文化頻道/科文論壇
【摘文】 目前存在四種主要的性別分類方法,分別以性染色體、性腺
、外性器官,以及性別認同為分類依據;問題是到目前為止,
沒有一種分類法能定於一尊,多的是彼此扞格不入的個案。以
性染色體為例,一般接受的定律:「帶XX的是女性,XY的是男
性」,就有例外,好比存在帶XX的男性以及帶XY的女性。這一
點顯示性別決定不能單看性染色體,還得看染色體上頭攜帶的
性別決定基因。第一個性別決定基因sry於一九九○年發現,
位於Y染色體上頭,是決定睪丸發育的重要因子。如果sry跑到
X上頭,就可能造成帶XX的男性;如果Y上頭的sry有所缺失,
也就出現了帶XY的女性。
【余曰】我們的性別由何而定?生物決定論通常是最主要且明確的思惟
, 但偏偏事實不是那麼單純。從小我們由課本上讀到性染色體
(X 與 Y)的配對決定了胎兒的天生性別, 這十幾年來的研究卻
證實了, 若 Y 染色體上的 sry 性別決定基因出現毛病, 則即
使妳是一個女性, 也有可能帶有的性染色體卻是一般男性的
XY。教科書的標準答案因此已不完然作準。進一步談, 性腺激
素才造成外性器官的分化發育, 「外表」上才出現男女分別,
在一些處於受污染(包括使用農藥的農田)的小動物身上, 早已
發現人造化學激素會造成雌性出現類似雄性性徵的異狀。而最
複雜的, 還是「性別認同」的面向, 心理上的性別、如同/異
性戀與心理性別之分由此, 大腦也因此逐漸被視為重要的「性
(別決定)器官」了。因以, 若社會決定給犯強姦罪者施以去勢
的生理處罰時, 真該被去勢的部位又是?
──‧──
【摘於】05/04/96
【篇名】最後十四堂去中國化的課‧後篇/VC
【出自】真‧他媽的
【摘文】【藍綠對立】
遊戲一開始就必須選擇你所屬的「顏色」(這是強制的!不然
你就不要玩台灣人~),之後你生產的所有單位都會被二分為
「藍營」「綠營」(但是仍然算是同一個國家),與你顏色相
同的單位你可以很順利地操作他們(叫他們自殺也沒問題),
但是,你不能控制與你顏色不同的單位,他們是由英雄「大統
領」或「慢跑王」來控制的(電腦 AI)。除非研發了「牆頭
草」這項科技之後,你才可以自由地操作兩種顏色的單位。
這項科技唯一的一個好處:不用花錢~
【余曰】劣者於 3/7 曾推過此文前篇, 今既得見續文, 當然就再摘文
囉。作者這次採更明確的主題與教材, 按題「上課」, 對於「
死不知悔改者」之帶批夾諷實在夠力。其中【官爸爸‧宦爸爸
】一課, 果實讓人心生感慨, 而【世紀帝國 2.0】一堂更是電
腦玩家不可不瞧其中新意啊!正好前天看到新聞上報說「S.H.
E. 唱〈中國話〉, 遭網友批評拍中國馬屁」, 就我上完課的
心得正好會有個疑問:「請問彼等網民是用『中國話』、還是
『台灣話』在批 S.H.E. 呢?」糟糕!好像連「台灣話」三字
與我這個問題都是「中國話」, 小的果然還是上課沒學到家啊
! :~ (再次提醒:內有蔑詞, 留心勿入。)
──‧──
【摘於】05/05/96
【篇名】「知識分子」的判準 之一二
【出自】淨化與堆棧之板
【摘文】專業的知識分子,不等於人文的知識分子;人文專業的知識分
子,不等於人文的知識分子:高學歷、高學術、高地位人才,
當然也並不就是人文的知識分子。中研院副院長楊國樞以為,
人文知識分子應定位於「概念人」(man of ideal),而不是「
行動人」(man of action),當其有行動的同時,就不必再扮
演(人文)知識分子了;人文知識分子的言論容易「不食人間煙
火」;而現代台灣的知識分子還是會因為政治地位、媒體發言
權、企業界、討好民眾的壓力與誘惑,而有「失足」的機會。
顯然他認為知識分子的堅忍性與中立性的重要,是遠超過於鬥
爭(struggle)性的。不過,楊氏以為知識分子不該有「主觀立
場」,私以為立場的主觀成分,多少是難以避免的。關鍵處還
是在於自己能「認識透澈」自己的立場,且盡力去維護那個良
心的「天平」的平衡罷了。
【余曰】在二十世紀末一項後來導致台灣經濟競爭力之沉淪難挽、兼且
金權體制承續不絕的選舉熱戰中, 劣者對當時知識分子的區別
立場、選勢而站有所感慨, 乃在一則討論中逕對「專業知識分
子」與「人文知識分子」予以分辨。多年後復思之, 猶有今夕
何夕之感哉。
──‧──
【最新網摘:我的 MyShare@URL 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