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5, 2010

觀影雜敘四則

“......近年能引起較多共鳴的本土新導演電影, 除了範圍多侷限於社會現象或非主流團體的特定類型紀錄片, 一般的劇情片通常具有年輕化、瑣碎事務化、情節疏鬆化, 以及著重於地貌取景或環島風尚、劇情不求嚴謹編織的共通風格, 這類影片讓我們能更無負擔地認識了現實中的島內社會, 並能求取某種角色上的認同, 如《練習曲》就以一句台詞告誡了「還不踩上踏板」的潛在單車客:「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我們或者就喜歡這樣的調子, 但若作境外發行, 則外國觀眾除了受制於語文與文化上的根本障礙, 它們尚缺少了娛樂影片素材基本上會有的情節緊湊與多重轉折、角色情感分明且具衝突潛力、影音效果直接而訴求官能感受等結構性要素, 要認真看到結束並留下深刻印象大概是很難的。......”

之一‧市井
 
受到大眾熱愛的片子、尤其是彰顯出特定「俗風世味」的, 有時會產生出來某種「正確化」傾向的社會同儕氣氛或者壓力。像是在一篇影評〈我也要談《海角七號》〉的回應串裏, 黃哲斌先生對於被人指著鼻子罵的情況明明不太愉快, 卻得像個受到委屈的小媳婦般在面對挑剔的公婆時, 仍得忍氣吞聲, 在效法老萊子說盡好話之餘, 自己的抗辯之語還是得一再往腹內吞。這多少反應出某種「海角輿論壓力」的社會效應吧?在已好幾年未出現的國片當潮風中, 那時真正要擔心的應屬金馬獎揭曉後的評審團吧?還好並沒有出現太多「意外」, 呵呵。其實各種評論的角度都可、也該並存的, 沒有一種聲音能想當然爾壓制另一種聲音。眾聲喧嘩, 好不熱鬧, 不正是這部片子裏所呈現出來的島內社會實態嗎?鄙人向來是正、負影評俱讀, 讀越多越覺有意思, 相異角度的解析對照起來頗得其趣, 在出了電影院之後所衍生出來的社會思考脈絡因而有更多的延展性, 如此不是甚好?
 
當然, 影片紅了, 紛來沓至的是非多了, 細究的人也就不會少了。有的既不是煞風景, 也無關影評, 像〈海角七號觀後之我見〉只是對於一部熱門影片提供一些歷史背景知識上的「校正」, 像是「終戰」前的台灣行政區制是怎麼劃分的, 不就很多人從來沒搞清楚過?另外, 高砂丸輪船其實有兩座排煙管喔, 電影裏的並不正確。在戲外, 田中千繪與茂伯至少還入圍了那屆金馬獎的新人獎, 不像《赤壁》裏的林志玲姐姐就都沒有機會囉。
 
《海角七號》之所以成功的要素之一, 還是在於它是一部很實實在在的片子, 而十月時中時電子報的報導〈《聽說》大賣座 打敗郭董《白銀帝國》〉中導演鄭芬芬也很務實地說:「我當然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是坎城影展最佳導演,但我還是想先取得大眾的喜愛」。或許也可能是市場定位不同, 郭台銘向來放眼全華人市場的, 而東方人拍的歷史性影片反而在台灣一向不受歡迎, 在《海》之後備受期待的本土大片《1895》無能乘(國片之)勝追擊、票房不振即證實了此點。前年《海角七號》熱潮中新聞局立即加碼獎勵拍片者, 然而往後一年最賣座自製片的票房卻不其十分之一, 獎金送不出去還得「降低票房獎勵門檻」, 台灣片的票房佔有率沒太久即回到了常態。
 
經營「有河book」書店的 @book686 開玩笑說:「台灣電影不振就是因為社會事件比電影精采太多! 大家根本不必看電影了~~」不過, 「無論是和諧社會(如天朝)、還是亂象社會(如寶島)都不缺劇力萬鈞的社會事件吧?私以為應是台灣的『新聞編劇』功力太強, 把電影編劇的飯碗都給搶走了, 後者多轉行做廣告, 導演只好常常身兼編劇拿兩座獎。 ;) 」雖然添了笑臉符號, 敝人這段話卻是認真說的。我的「新聞編劇」之說與 @book686 之言同樣純屬一種諷刺, 「然而導演(身不由己)搶編劇的工作拿兩座電影獎的事例還真是不少見呢!」聞我此言, 其也有回應:「商業電影分工會比較好, 但以作者電影而言, 導演自兼編劇也是很正常的呀! 」實然各有其擅, 然而作者論的電影, 不就正好常是一些觀眾所分類為「看不懂的電影」嗎?看來, 票房的現實與導演的企圖間還是難免有或多或少矛盾的。
 
其實, 台片曾是華人電影的一個主流, 如今多只有島民自拍自賞。近年能引起較多共鳴的本土新導演電影, 除了範圍多侷限於社會現象或非主流團體的特定類型紀錄片, 一般的劇情片通常具有年輕化、瑣碎事務化、情節疏鬆化, 以及著重於地貌取景或環島風尚、劇情不求嚴謹編織的共通風格, 這類影片讓我們能更無負擔地認識了現實中的島內社會, 並能求取某種角色上的認同, 如《練習曲》就以一句台詞告誡了「還不踩上踏板」的潛在單車客:「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我們或者就喜歡這樣的調子, 但若作境外發行, 則外國觀眾除了受制於語文與文化上的根本障礙, 它們尚缺少了娛樂影片素材基本上會有的情節緊湊與多重轉折、角色情感分明且具衝突潛力、影音效果直接而訴求官能感受等結構性要素, 要認真看到結束並留下深刻印象大概是很難的。這或許解釋了, 現在的「環島風」影片雖能引起島內新世代文青的激賞, 卻沒有進一步走出「我們的島」、航向世界的可能性。便是《海角七號》於島內的魅力無人能擋, 但一到海外即全然不能引起絲毫共鳴。缺乏國際競爭力與企圖心──非唯境外、也包括國內市場的票房──的結果, 就是近年來國內各大小影展得陸續增設「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的獎座保障名額, 實是無奈下的一種制度性妥協。
 
 
之二‧虛影
 
去歲之春還有一部全球性的賣座片《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不過它並非拍給貧民看的「勵志」影片, 事實上, 一天收入還買不起一杯咖啡的孟買貧民根本沒錢去買電影票。在孟買城市中心小小三平方公里區域即簇擁著百萬人口的巨大貧民窟裏, 孩子不會說幾句英語話、小學讀不到畢業、膚色又過黑(這被視為種族階層的烙印)、還能行乞就算是健康了, 他們連當茶水小弟的機會都沒有。榮獲奧斯卡八個獎項的《貧》片讓有資格進入電影院裏的人為了窮人能克服萬難出頭天而獲得感動, 然而真正的貧民卻不會為了這部西方人的電影而懷抱一絲希望之光,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看到電影, 也不會有電影裏主角的那種「幸運」與「偶然」。導因於社會階級上的巨大落差, 貧民窟裏盡是世世代代難以翻身的惡性貧窮循環。會有這種創作與現實景象上的異化(alienation)落差當不意外, 因為在原著小說《Q & A》書末外交官作者早已坦言, 他根本就沒造訪過那個貧民窟, 細節上純屬想像, 而獲得奧斯卡獎的改編劇本又做了不少更動。男、女童星都很「可愛」, 只是在回到貧民窟後, 仍復為貧民的身分, 且又面對因名氣所帶來的爭財爭議, 不知究是窮人之幸、抑或不幸?
 
在宛如一個隔離世界的貧民窟以外, 更有些電影的風貌, 仿佛其整個世界之設定及變動條件, 就是為了一對情侶而存在的, 別無其餘。本來, 這是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所給予許多評者的觀感, 奇特的是, 在觀賞了金鋼狼……呃、是休‧傑克曼大展肌肉雄風的《澳大利亞》一片後, 居然也給我有此般類似的感覺?龐大漠地所圍起的牧場裏, 壯男與淑女勇毅堅強, 引人暇思之餘, 影像中也幾乎建立了一個與現代化文明格格不入的草原天堂, 嬌貴如瓷的女主角直能如劇情裏那般、決然拋棄文明世界的便利, 並與社會眼光及資本分工體制對抗而融入於曠野的粗樸生活中嗎?歷史學家余英時曾為錢鍾書寫有一首七言絕句:「臥隱林巖夢久寒, /麻姑橋下水湍湍。/如今況是煙波盡, /不許人間有釣竿。」武俠小說與美國西部片裏鄉野情懷性的荒村氛圍已難以再復, 現實人間何求有絕外烏托邦哩!不管如何, 這仍是一部原野雄偉無垠的展示影片, 直接觸及了最深沉的種族隔離問題, 原住民小孩又很「靈性可愛」, 雖則女主角的「花瓶」味還是不少, 結局也太過於「正義當如是」般圓滿了, 仍值閒時一觀。
 
觀賞了國家之難後, 正好看到 BBS 網友秤子對於所謂「知識小說」的《恐懼之邦》的讀書心得:〈所以你要相信甚麼?〉。以生態巨變為背景的災難小說與電影於近年多了起來, 動畫效果都極為驚人, 但實在不想舉太多例子。雖則氣候暖化的審判日還未至, 小說家與行銷家已懂得如何把「災難」內化為商品化形象的內涵了。譬如《2012》早在上映前幾個月就藉由馬雅文明的所謂末日預言來炒熱話題, 觀眾都先被傳播媒體給消費一番, 而後也都擁入電影院裏再行自我消費一番, 實在是電影行銷的「經典」之作。既然該片正巧為擅長置入式行銷的 Sony 所發行, 片中的筆電自然也都台台俱是 Sony VAIO, 且依照往例, 兩個小童星還是一樣很「可愛」, 所以也難求有額外的評語。
 
至於更受孩童所喜愛的繪像式作品呢?戰後世代的日本漫畫家很早就吸收了電影中的分鏡手法, 並因而讓其製作流程能順利走向更具工業產製效率的分工化地步──這是全盤商業化的一個前提。往昔日本漫畫改編為暢銷影像之作, 多為卡通版, 這幾年來以《麻辣教師 GTO》、《功夫棒球》、《七龍珠》等作為代表, 真人版改編戲劇也漸受歡迎。在數位影像特效的進步之外, 這類電影中也逐漸將一些日式動漫中特有的「表情符號」(ACG's emoticons)、誇張分格手法等元素的精神也雜了進去, 影像更能重現漫畫中的幽默, 也因此使其演員「漫畫化」了。畢竟, 讓卡漫迷喜歡的終究是畫技的奇妙筆法, 而不盡是真人的「真實表情」(dramatic emotions) , 不是嗎?所以, 被閱讀迷所創發出來的樂趣, 是於文本內統合而不該遽爾斷離的, 而幻影之塑才屬劇情片之所以能夠在實之、虛之其間游走的一個表象化技法。
 
 
之三‧誌紀
 
歷史的反省常有不同的面向, 不執於一。《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的發想經過, 適足添加了東德秘警時代一些具道德辯證思考性的背景。真相有時是最殘酷的, 知道了不見得一定比不知道好。真相的記載文件本身是「客觀」而實際的, 但因它而觸發的情緒卻是相對主觀且又易於受傷害的。那麼, 什麼樣的真相才會是「最好」的真相呢?事實又有其易被任意擷取為片段的性質, 全盤的面貌因此而有或多或少的扭曲。個人的本乎良心、而非社會集體性的強制性道德, 或許才是某些時刻──無分埋藏真相的時刻與揭開真相的時刻──下的關鍵。
 
至於廿一世紀伊始即成為國際政治操作主軸的「反恐」大纛名目, 英國導演 Michael Winterbottom 以半紀錄片《關塔納摩之路》(Road to Guanta'namo)獲得 2006 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並做了最深沉的指控。而敝人也曾提出類似的控訴:「古聖以器載道, 以道彰名, 器者名之用, 六藝者其器也;現代國家, 以民主為本, 生民賦與在上者名位, 授之以權力柄器, 爰以為制教乃行哉。然則名器之用, 雅有嫌隙, 民主之義, 常受扭捏。美利堅合眾國為舉世民主楷範, 亦以此自期並自滿, 長年力推其制以廣佈全球。廿一世紀頃始, 不料於『境外』之地設置反恐監獄, 不審不判, 論罪無據, 強以不在其土為規避憲法保障民權旨意之藉口。且不論被囚者真乃罪人否, 僅就其獄中諸多管理劣行, 布希當局侵害人權之敗行已彰彰在列, 比中華人民共和國行國家暴力箝制藏民之自決運動, 於人道層面上, 庶幾哉無以論高下。自由之國、與夫專制之國, 竟率以彼正義之名、法律之器而掩蔽世之公義, 民主準繩若乏一體適行之評判, 焉以斷諸人權之道乎?關塔納摩囚徒悲詩, 八角大昭法僧憤出, 獄門聖地, 境域無分, 俱為政治權器示現其慘諷矣。」那時寫得既已露骨, 自無庸多言了。
 
如今又是新的一個年頭了, 至少, 歇斯底里式的國際「反恐」主義旗手於去春總算下台了, 繼位者甫上台沒幾天, 什麼具體成就都還未做出即受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似乎提名者也想著:「夠了!總算擺脫他了!」於大時代的國仇大義之餘, 與我等凡常眾民更親近的還是社會性的記憶。台北常被笑稱為一個沒有建築景觀特色的都市, 其中一個原因, 或許就是它很容易在官方同商業勢力的「開發」思維下抹除了過去的軌跡。《家在台北》(1969)的實景──曾以旋轉餐廳傲視台北的富都飯店已於近年消失於中山北路的地平線上。當然, 這個建築體曾擁有過的傲人視野──北望(那時的)松山「國際」機場, 西眺忠孝東路上的廣大農田與荒地──早已不再, 就連它曾經存在過的實體證明, 也已不符合豪宅時代地產商的暴利需求而得鏟掉另建了。
 
我猶想起了另一部同樣映現出已逝景觀的老片。作為島內首部以 MV 概念溶入劇情電影之作, 並以〈一樣的月光〉(吳念真作詞)、〈酒矸倘賣無〉(侯德健作曲)等配樂捧紅幕後代唱者蘇芮的《搭錯車》(1983), 為男主角孫越由丑角轉型為悲沉中老年人、再度獲得金馬獎影帝的賣座片。虞戡平導演於片中以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前身、被迫拆遷的底層違建區作為背景, 間雜以從幼長成的回憶性自述, 描寫一位啞聲老兵呵護在心的養女實現願望奔向了星光大道, 她也因而於無心中不自覺背棄了過往的卑微出身與親情, 此劇明確呈現了在世故人情轉換與時代風尚前進之間的無可奈何對照。幕將末前, 更讓近年愈覺多愁善感者也只能在啞叔的孤老辭世一景裏濡濕了一點眼眶。
 
據虞導所憶, 此片在劉瑞琪所飾養女阿美下景後, 其「演唱會」佈景當即交由蘇芮同場續拍真實版的 MV。也是重看了此片才注意到, 原來早在 1980 年代前期, 台灣的普遍級電影已經能夠「打大光」拍床戲了呀!在此片播映後十幾年, 某位「現居土城」的前台北市長於十四號公園拆遷事件中, 還真得逼死了一位住戶, 亦乃片中「釘子戶」阿明抗爭而亡的真實版預言復現。尤得記述一下:江霞演阿明母親, 即與啞叔同病相憐、多相照應的麵攤老闆娘, 她還是作演員時的表情最摯, 近幾年扮起演藝圈內的政治打手就實在是... 晚節不保? :p 我小時候先慈還甚喜她平實不矯作的角色演出呢。戲裏戲外, 兩種演技;人情世故, 果然難復。幾年後, 孫越在另一部《海峽兩岸》(Between Two China, 英文片名會在彼岸被禁吧)飾演一位到香港探望「匪區」老妻的老兵, 而江霞就演他來台另娶的本省藉妻子。該片幾乎又預告了歷史事件的發生, 上映沒幾個月蔣經國政府即宣布開放退伍老兵赴大陸探親(1987), 正式重啟兩岸民間恢復往來的歷史性首步。
 
在近幾年的片子中, 陳懷恩執導、或該說是「紀實」(陳語)的《練習曲》我是於牛年的第一天才在公視上看到的, 流行落伍者的眼球也隨著唯一主角阿明的舊腳踏車於一百多分鐘內簡單「環島」了一趟。由於劇中每一日的劇情與人物以片段式呈現, 所以像是吳念真等前世代新浪潮電影「大腳」客串時的「說教」意味是太突出明白了些, 不能像《海角七號》那句「山也 BOT!海也 BOT!」般融於主要情境裏。然而, 較之以通俗對白張力取勝的《海》片, 《練》片的風光又多且美, 看起來更適合當觀光宣導片喔! :) 阿明騎到了東台灣時, 瞧見一間破房子牆壁上貼有〈莫生氣〉的處世箴言, 正巧敝宅早貼著這麼一張, 看來「助印」功德已廣佈全台囉。
 
有一點可注意的是, 該片在過場串接字幕、劇中旁白、輕柔配樂等等有相當的「文藝腔」味道呢, 連已成為民歌傳說的《野火樂集》都現「聲」了, 這或許與導演本身即為出身於 1980 年代國片新浪潮的資深攝影師有關, 那時的劇本台詞於口語寫實中多少仍保有更上個年代文藝片的餘緒。由於與全片的漸進基調是一致的, 《練習曲》在「文藝」片段的處理上, 不致於像《海》片的七唸情書跟今時場景間顯得過於突兀。看完後, 對於《練習曲》的整體感想又要怎麼說呢?其與《海角七號》對比出「一靜一動」之截然相異的過場及人物性格(阿明是聽障者), 兩片瞧得出來皆是在劇情接續圓融度上不甚成熟的作品──《練》片是受限於「分日」式的劇本結構、《海》片是今昔場景插敘得太過勉強, 但欣賞起來一樣讓人覺得既舒服且暢快, 你在聽到導演意圖性的說教、或「社會關懷」之餘, 仍然能夠沒感到具體負擔地接受了全片的影像。由於阿明的吉他早已斷弦了, 《練習曲》末尾是在胡德夫於海邊的一人音樂台上面對無一聽眾、只有路過的阿明的超現實景象中, 包裹於〈太平洋的風〉一曲的溫和頌聲裏結束。
 
這幾部影片都算是社會樣態的紀錄者。進一步講, 影像是一種主觀化的文獻, 只有攝影者或其指導者(導演)才具有成像作品的主動權, 模特兒僅是一種擺設「道具」。一張照片或一節影帶是片段的時間擷取, 你解讀出來的意義總會和他人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故而俗話所謂「有圖有真相」其實是一種在安慰自己的態度:故意忽略了各個觀賞個體在背景文化與經驗上的分別。影片中的場景「借位」則為一種對於被攝地點的有意錯置, 此地非彼地, 彼地或乃地。然而, 影像中所紀錄下來的點滴畫面, 卻弔詭地為逝去的社會面貌同風景留下了極寫實的紀錄, 這原本是與電影的脈絡擬建意圖相悖逆的。由於時代與人心對於土地的良心不再, 島嶼上的土壤一簇簇被怪手掘開、一塊塊被水泥封固, 面目其憎, 利益愈汲, 一切俱為了「拚經濟」。於是在不久之後, 從「非/超真實」的劇情片裏去尋覓某一塊地一絲過往的片段卻真實的輪廓, 自有了一種可貴的情感與追憶之價值。這不也就造成一種無奈的暗喻(metaphor):為構設情節所需的電影取景行動, 將(必)化身為史籍性文本?
 
 
之四‧情景
 
戲曲惟情, 但賦於人。《梁祝》一片曾在當年不及百萬人口的台北市賣出七十二萬張票房, 後人難匹, 這齣電影不僅為國語電影高峰時集合台、港年輕菁英, 且特別融合了古典曲調與新藝影像體(cinematograph)之作, 其中的人情背景更反映出一個時代的過往。導演李翰祥讓邵逸夫爵士有信心下令空棚, 整個片廠集全力只拍這一部片, 使得李安小時候亦看了十數遍而不膩。〈綠島小夜曲〉中後來被訛指的「綠島」本指台灣, 其作曲者周藍萍的成品作即〈高山青〉, 譜《梁祝》則以創作的手法來采今傳古;反串的凌波本非首選, 因幼時逃避赤禍連自己原名都不記得的這位主角, 以其首演而一舉出名;日軍炮火下的遺腹女、女主角樂蒂曾演過《倩女幽魂》, 倩影猶存幕裏, 佳人早已玉殞, 只活了三十一歲。幕前幕後, 皆是故事。
 
至於幕旁, 據說有人「有幸」得以在金門軍中樂園親睹親抄了兩副對聯:「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砲小砲砲打砲」, 「大丈夫馬革裹屍/小女子以身許國」。對敝人而言, 軍中樂園始終只是副刊文章裏看來的懷舊「傳言」, 年少的印象如有在 80 年代中期一部侯孝賢的新浪潮電影《戀戀風塵》中所瞧見的:抽到「金馬獎」的學徒阿遠當兵時, 為了已在大城市彼此扶持打拼多時的青梅竹馬阿雲而堅持「守身如玉」, 總不與同僚進軍中樂園「打砲」一番。哪知曾承諾「我會等你回來」、魚雁往返向來殷勤的女友突然間不再回信了, 久矣才接到家人來函, 原來女友竟跟「日日送信、天天相會」的郵差先生結婚去也。該橋段借用了島內役男長年傳述的經典「兵變」悲劇, 若是發生在今時, 阿雲至少該傳個「分手簡訊」才合於人情義理吧?話說回來, 阿雲之母也從本來不諒解女兒變心、對老鄰居說不過去的態度, 轉成對「都市人」女婿越看越覺稱頭稱心。
 
此片具體述寫了在農業轉換工業的潮流中, 青年男女紛從鄉下擠往都市謀求生計的時代共通性成長經驗, 所呈現的是對於角色作紀錄的個人式觀察, 工業化體制僅為不行評價的客觀背景, 可謂是一部聚焦於「青春愁緒」之作。戲裏的阿公記得是由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所客串的, 當阿遠退役回鄉到了厝邊, 阿公的談話最在意的還是今年的蕃薯長不長得好, 其無心之言似乎正暗示著人生的成長經歷多有無可奈何之事, 然而每個少年兄總是需要自相長成的。此片並和侯導另部名作《悲情城市》一般, 把取景地九份山城抬到了觀光熱點, 然而多年後回思, 侯孝賢卻對於九份因此而過度商業化、失去了鄉情舊景的原味, 有所感觸與自悔。此片幕後尚有一個故事, 曾因咬音不準而落選「木吉他」團員甄選、被比為「現代陳達」的陳明章, 於九份流連三個月為《戀戀風塵》尋求配樂靈感, 後來並奪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獎, 此為台灣電影首次在國際知名影展得到音樂獎項, 而陳所用的配樂器具只不過是一把用新台幣六百元買來的吉他。
 
在經典敘事之外, 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非屬平常人生的人性。去年年中租借了 DVD《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總覺得飾演女兒、從頭到尾在唸日記的 Julia 的一號表情, 似乎純是充當花瓶擺飾?影片的敘述結構倒與《手扎情緣》(The Notebook, 2004)頗相類。至於主角 Brad Pitt 在電腦修片技術的協助下, 外表上的「青年」時期看起來比敝人年輕多了。我倒跟班傑明一般, 大約是屬於「未衰先老」型的, 只是「病況」沒那麼嚴重, 並且也沒辦法像他一樣「越活越活回去」呢!人生不管是老病、還是康健, 總會走向生物性的結局。女主角倒是不用化太多妝, 演技派影后真身一現, 就讓人感覺到歲月確實不饒人啊!怎麼感想都與情節無大干係?那麼, 人生到底該求輝煌一瞬, 還是長生百懶的好呢?就像是孫行者所寶貝的那張虎皮裙, 虎死還可以留皮, 然而人死留名真得就代表你走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生平了嗎?集體性痴狂的偶像名目, 必然優於個人性的潛養以沒?適值搖滾巨星 Michael Jackson 猝逝未久, 尤值一二反思。
 
就近年推出的改編《香水》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Tom Tykwer 執導)之媒材轉換, 則又試圖以現代人特重的視覺圖素的呈現, 來重擬文字中的嗅覺世界, 又頗有動機交涉的時光錯置感:不同的時代, 人們對於感官的體會比重是不一樣的, 新影像的格式以一種媒介「創新」的企圖, 正也重製(regenerate)著虛構世界中葛奴乙所做的事──將最美好的事物以固定的形式給留存下去, 而那將是一種芳香之味(perfume)。凡俗之人常想一親芳澤, 此乃無以抵禦的原初誘惑, 便是在齷齪之域中, 葛奴乙的本性總能聞得那深層底香的幻象裏至為旖靡的滋味(taste)。
 
無論影片裏怎樣展示著種種不平凡的場景與風貌, 我等世俗中人還是得由其中觀理出與現實呈現對照意涵的真實底蘊, 才能求一人性上的自療。就像是猶存的華麗風情中藏著沒落的陰影, 將傾之城, 亦是慾念腐酸之地, 這才是張愛玲筆下的淪陷港都──夜上海的真貌。她總是將角色置於與外界隔絕、油漆已塗得「亮晶晶的凸凹不平」的西式時尚店內, 現出「摩登」都會的現代性頹靡氛圍。張的老上海是真實與想像交雜的場景, 而戲內有戲, 螢光幕下還有王佳芝正在巧妙扮演、又無以抑制地活在其中的外行間諜片, 隱喻式描述了十里洋場由市井沒入夢幻、復由夢幻沉於耽想的曖昧, 而悲劇也就不由然地展開了。李安所執導《色‧戒》的上海於精密仿擬中被稍稍美化了一些, 現在的上海則成為全球最大的建設工地, 時來時往, 一座城市的步調隨著其中人們的步伐而易, 具象且影像化地演示了人生的合與離。
 
 
 
參考文章:
 
我也要談《海角七號》〉/ 雜草園長
海角七號觀後之我見〉/jin.ishin
《聽說》大賣座 打敗郭董《白銀帝國》〉/中時電子報
貧民窟的印度神燈(上)〉、〈(下)〉/李黎
《Q & A》〉、〈貧民百萬富翁-怎樣的命中注定?〉/秤子
所以你要相信甚麼?〉/秤子
《2012》電影網站
至少我們都相信愛-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陳建嘉
關塔納摩獄中詩抄〉/鴻鴻/譯
唐伯虎一再點秋香〉/張夢瑞
做一部不只是電影的台灣電影〉/張鐵志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換日線
麥可〉/袁瓊瓊
《香水》電影網站
失色之戒 -- 李安VS張愛玲〉/李黎

發表於 January 25, 2010 05:41 AM
| 未分類文章◎文箋書簡[]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美國牛肉輸台是零和議題,抑或真實選題?←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在環境正義與社會公平的「減碳算術」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