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Vol 1. writing - bits of stuffs. jeans no more. | ![]() ![]() |
||
[A記|B封|C名|D文|E心|F社|G經|H禮] | ||||
Bugati: Royale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A記1_[摘文] 謊言的沒落 | ![]() ![]() |
||
標題: [摘文] 謊言的沒落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時間: Tue Apr 13 05:49:28 2004 CYRIL. What is the subject? VIVIAN. I intend to call it "The Decay of Lying: A Protest." CYRIL. Lying! I should have thought that our politicians kept up that habit. VIVIAN. I assure you that they do not. They never rise beyond the level of misrepresentation, and actually condescend to prove, to discuss, to argue. How different from the temper of the true liar, with his frank, fearless statements, his superb responsibility, his healthy, natural disdain of proof of any kind! After all, what is a fine lie ? Simply that which is its own evidence. If a man is sufficiently unimaginative to produc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a lie, he might just as well speak the truth at once. No, the politicians won't do. Something may, perhaps, be urged on behalf of the Bar. The mantle of the Sophist has fallen on its members. Their feigned ardours and unreal rhetoric are delightful. They can make the worse appear the better cause, as though... --from THE DECAY OF LYING, by Oscar Wilde. 政客猶不夠格作為真正的謊言家, 他們的謊言存在程度上的高下。 政客與大謊言家的差別, 就只在於想像力的有無。一位 "unimaginative" 的人方得製造證據去 "argue"、去 "support of a lie", 而真正的謊言 家, 他們的謊言就是自身的證據("its own evidence"), 沒什麼須要證明的 。偉大的謊言家所「創作」的謊言, 他們絕對負責("superb responsibility") , 至少他們是這麼說的, 只要有這個前提:聽眾們相信「人不是我殺的」 就夠了("natural disdain of proof", 不證自明)。 法國人告訴世人:「舉證(prove)之所在, 敗訴之所在」, 果然, 能出頭 的律師(Our Sophist?)都了解這句話的實義。 在一個島國上, 謊言正興起中? -- "They can make the worse appear the better cause"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摘文] 謊言的沒落 時間: Thu Apr 15 05:44:28 2004 西方藝文界有所謂的王爾德定理, 大約是對於「謊言盲從」的 矛盾與現實困境的描述。 在前篇所引 VIVIAN 的話, 其實就是王爾德借她之口而說出的 。正因為 "unreal rhetoric are delightful", 所以盲從者 在情感與意志上不願(而非不能)去認知到謊言的存在。 對盲從的人來說, 即便有一日了解了謊言的不智, 他們也難以 否認之, 因為這等於也否認了自己所認同的情感。因此之故, 一個偉大的謊言的創作, 總會導致更多的謊言與藉口的隨附。 其彼此間起了互為幫襯、加強力度的作用, 而終於, 盲從者也 成了幫腔。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摘文] 謊言的沒落 時間: Sat Apr 15 05:59:57 2006 § Sophist vs. Philosopher 王爾德和法國人告訴世人, 政客和律師就是這個時代的 soph- ist。 於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蘇格拉底的辯論對手是一個又一個 的詭論家(Sophist)。蘇氏擅長以具「反諷」句式的「問答法」 , 讓其對手在猶得意於第一個論點/命題之受蘇氏肯定之餘, 接著於後續的論點中卻出現了與原論點有悖(「矛盾」)的情況 ──蘇格拉底以此而揭穿其 sophism (詭論=似是而非之論) 中的漏洞, 使真理浮現出來。這也是其教育弟子的一個方式。 只有能獲真理、而不執於口舌之辯者, 才是真正的哲學家(phi- losopher)。對真智慧的堅求或無, 乃成為 philosopher 與 sophist 的分野。 -- ☆ [發信地:公社: http://blog.sina.com.tw/verklarung │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B封1_獻給妳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 獻給妳 時間: Fri Mar 10 06:34:43 2006 -------------------------------------[Cut here]------- 吾主。 請 您寬容彼等, 其熟感的心, 發而為犯, 為告誡所無能 止禁的。 就如 您諄諄啟示: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 就像肉體的情慾, 眼目的情慾, 並今生的驕傲, 都不是從父來的, 乃是世界來的。」【註1】 就彼等乃世間人, 女子的唇是 醇香 而顏紅眩情, 女體之窟是集 放慾 與凝心的, 更是牠的 本然之巢、 無盡罪的窩。 無論是那 如柔繞指、 甚那被咒咀的 蛇【註2】樣, 她的高暢即 他的痛快。 有者謂: 女子的肌膚振顫 與如伴奏般的 喘息 與呻吟, 以至於極高點的 遺跡之G, 乃彼心同彼慾的 終極和絃、 大若的解放。【註3】 她說道, 「生平第一次我放下矜持 任憑自己幻想一切關於我和你」。 他應曰, 「我總是微笑 的看著妳」,【註4】 「看盡所有 妳的全部」。 於爾生出 擬想的媾合。 女子釋放了 他的精氣, 並其窟中深林之 空洞 卻實感地 蠕那 蛇【註2】樣, 正是真面目底情貌。 彼等實現而期待的 底蘊, 究竟是一切的 放開!? 而最終, 牠將舒緩、 蝡化, 而低頭不語。【註5】 原來, 此乃一位嬌柔女子的 絕大勇氣哪! 再不怕 誤食 禁果的 無畏之性了: 「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 只求在 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註6】 神子 「已進入天堂」【註7】。 的確, 這不是 失去的樂園【註8】, 這已是 人 間 天 堂。 世界,是的。 祈願彼等得 安樂。 阿門。 (Orig. 6/2003.) ------------------------------------------------------ 【註】1. 引自《約一》2:16。 2. 參見敝文〈「死神之子」〉。 3. 其一。J. S. Bach 的 Air (〈G絃之歌〉) 原曲與 G 絃無關,其本為 Bach 的第三號管 絃樂組曲第二樂章〈如歌的慢板〉。在此樂章 最常被聽到的小提琴獨奏改編版本,於 G、D 、A、E 四絃中只以最低音絃(G)來演奏, 故名 。G 絃低沉若有感傷, 曲畢後卻有迴吟放鬆之 意。 其二。G-force,重力,乃宇宙自創始亙古以 來最具影響力的基本力,為無所不在之力。 其三。或暗示 G spot。 4. 引自王菲演唱、許常德作詞〈矜持〉。 5. 在《舊約‧創世紀》中,蛇對夏娃的引惑,即 象徵著人類對情慾企求的初綻。而「蛇是不能 為人言的」【註2】。 6. 引自《彼前》3:21,並參見敝詞〈■□ 大地 篇 □■〉。 7. 前引 3:22。 8. 參【註2】,「人類的始祖被逐出了樂園」段 。 -- 情慾文學?囈語之一。 -- ☆ [發信地:不成器之板: http://verklarung.24cc.cc │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 獻給妳 時間: Sat Mar 11 06:08:06 2006 ※ 引述《minHsiao (還沒有設定)》之銘言: : 恭喜恭喜! : 該吃紅豆飯了! ^__^ 為什麼要吃紅豆飯啊? :) 這位伊塔羅... 沙先生應該很明白, 情慾作品本是擬寫、虛寫 與假寫、實寫混雜不一, 囈語不可過於認真。 ;) 我記得約莫 90 年代前期, 以《中時》的副刊與文學獎帶頭, 倡盛了這種 文類後, 男女情慾同紀大偉、朱天文等人的同性情慾文學也正 式被學界類型化了。 那個時代的《人間副刊》, 真正常見到人體器官交織與體慾橫 流的種種描述文字呢。有怪可怖的。 :> 話說回來, 我只會熬紅豆湯, 還沒煮過紅豆飯。兄台顯然知道 怎麼做吧?不以饗大眾? :)) -- ☆ [發信地:不成器之板: http://verklarung.24cc.cc │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C名1_Verklarung 是? | ![]() ![]() |
||
[by Verklarung|Verklarung board|Recompose:|Sun.Apr.9.06:57:12.2000] Josie 小姐問道:「Verklarung 字譯是什麼意思?」這個 Verklarung 是我個人 板的板名兼 ID 名。妳聽古典音樂嗎?詞出自 Richard Strauss (理查‧史特勞 斯) 的某首曲子... 該曲目名稱趨於陰暗面, 字義上即是那個「祂極淨化」的板 名的部分意思。 簡言之, Verklarung 意思為淨化, 或譯為變容(《死與淨化》(Tod und Verkla- rung)交響詩, 1889)... 這樣知道我在 PC 板常用的那個簽名檔中的「變形之臉 」何所從來吧。 這位史特勞斯, 與作圓舞曲(如〈藍色多瑙河〉)聞名的約翰‧史特勞斯父子無關 。他是後期浪漫派的德國天才作曲家, 音樂中特具哲學意味, 偏好類文學意味的 交響詩之作 (他活於現代, 但作品不是那麼通俗悅耳, 現代人因此對他的很多作 品有點陌生), 有《馬克白》、《唐吉軻德》等作。又作有 Also Sprach Zara- thustra (《蘇魯支語錄》, 或更常見到的譯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作為 對於尼采的敬意... 或該是:天才對於天才的敬意。 身為尼采「超人論」的信仰者──理查‧史特勞斯的自信之作《英雄生涯》 (A Hero's Life)交響詩, 充分表現出其不隱諱的自傲。也唯有具傲世之才與意志者 , 方能有這種嘲蔑當代樂評與同行的自負。具獨特性質 (非一般) 的天才總是孤 獨的, 其尾奏以英國管田園風的主題回落, 英雄的勝利意志在弦樂群音中進入於 冥思之境。這一段「英雄的隱退」 (The Hero's Retreat from the World and Fufilment)也就是他那不從眾的心境敞白。 ----------------------------------------------------------------------------- [by Verklarung|Verklarung board|Thu.Dec.22.05:30:46.2005] Tod und Verklarung: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verklarung: n. transfiguration, 變容 [the T~] 耶穌的變容, cf.《聖經‧馬太福音》17:2、 《馬可福音》9:2-3 在所提篇章的故事中, 經由上山的「退離」(withdrawl) , 祂獲得了精神上的「轉型」(以「變容」為表徵), 代 表著關於人性的一種超越, 並前進到了「靈性」的境界 。這是對於其後使命完成的一項準備。 在耶穌時代前後兩個世紀, 猶太人對於彌賽亞的渴求, 形成了暴烈的猶太軍事復國運動, 將欲建立一〝塵世〞 的烏托邦──在這個世界的某個未來。此運動遭受到完 全的失敗以後, 這種望求乃「轉型」([t~])內化於精神 層面, 從此猶太教改以溫和的形式維繫了希伯來人的民 族認同──時間長達近兩千年之久。 耶穌的烏托邦王國, 則自始就不在塵世, 祂也駁斥了門 徒彼得(Peter)對於塵世王國的幻想, 啟悟前的彼得在 目睹耶穌的「變容」([T~])時仍存有這種幻想。耶穌的 王國在另一個世界──即是「天國」: 「將有一天, 屬天之王國的臨在」 (《啟示錄》12:7)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0_孤 秋 | ![]() ![]() |
||
[文箋書簡﹥孤 秋] 霜天。 靜寂。 那寒的夜烏 初地裏竄現的¹ 啼出/冷愴 莫言呀! 妳的曉吶 莫不言的是 我的稻稻芒芒 將沒秋而枯 昨人是 矯首遐觀;² 然此君只 瞋目不睹 那落桂紛英 嗟乎! 思不盡的 塵心凡臆 哪裏不見有 妳我的踏路常如³ 或這麼去了 寂空且似 腐陳的仲夜。 唯我晾風 於窮居之屋 其⁴隱而無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詞怎地, 憶起昔日佳人, 不知爾來安好?然而那廂遠比這廂會照顧自己, 一定過得順心幸福, 必是白想了呵。 (19.) ¹ 本為「地裏初竄現的」, 指初遇冷秋之意。 ² 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時矯首而遐觀」句, 矯首, 抬頭也。 ³ 佛家以無生無滅、常住不變的本體為如。即「真如」。 ⁴ 同「期」, 語助詞, 表疑問的語氣。 -- ☆ [發信地:人民公社] (Nov 17 06:15:44 2005; Nov 16 05:56 2019 reflowed.) 初… 本為「地裏初竄現的」, 指初遇冷秋之意。 吶 [形] 說話遲鈍。曉吶, 喻晨作之未全醒貌。 矯… 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時矯首而遐觀」句, 矯(ㄐㄧㄠˇ) 首, 抬頭也。 英 指植物的花。 嗟乎 [嘆] 表惋惜的感嘆詞。嗟, ㄐㄩㄝ。 如 [名] 佛家以無生無滅、常住不變的本體為如。即「真如」。 仲 弟兄之行二, 此指一年之第二季, 即夏季。 窮 荒僻的。寓「獨」字。 其 同「期」, 語助詞, 表疑問的語氣。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1_月 色 ─ 註 | ![]() ![]() |
||
【月 色 ─ 註】 [詩文見〈[E文3]_月 色〉] (轉韻) (2005.) 愀 ㄑㄧㄠˇ, 容色變動貌。 琮琤 琮ㄘㄨㄥˊ, 瑞玉, 形如 ◎ (外圈為八角形)。琤ㄔㄥ, 王器相擊 聲。琮琤, 玉聲。 怔忡 ㄓㄥ ㄔㄨㄥ, 又名「心悸」。心跳不安, 如驚恐狀。 抑 ㄧ、, [連] 或是, 還是。[助] 發語詞, 無義。表轉折用。 無恁 恁ㄖㄣ、。[副] 怎麼, 例「恁地」。 攢 ㄘㄨㄢˊ, 聚集。攢眉, 不樂而皺眉貌。此處為「也無回攢」之倒 裝。 紜渺 紜ㄩㄣˊ, 多而亂狀。 冪光 冪ㄇㄧ、, 覆蓋器物的布巾。 嫣然 笑容嫵媚貌。 喟然 喟ㄎㄨㄟ、, 嘆息聲。《漢書‧高帝紀》:「喟然太息」。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2_隨語... 無 生 | ![]() ![]() |
||
發信人: Peter_Lin@Palmarama (Ω-minus Particle ≒), 信區: Test 標 題: [標點版]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Thu Apr 16 06:02:27 1998) 轉信站: Palmarama (local) ◎ 無 生 ◎ [標點版] 子云, 泰山崩, 梁柱折, 哲人將去; 天何言!天何言哉!太極無生、無滅。 無量者, 成劫, 住劫, 壞劫, 空劫... 住劫, 赤向;壞劫, 則向青; 赤青轉空, 天命反生, 太極復回。 有天地之木, 二鷲同棲, 其一食菩提, 其一若視。 太初、即顯乎? 吾等其夢乎? 吾同汝而立。汝可存乎?汝何存乎! 汝所何來?汝焉知何所從來! 吾永恆乎永恆存在。 永恆存在, 時間焉存?無限乎!空間焉存?如此, 則宙宇無存。 如此, 則吾等同立。 非永恆乎, 時間存焉;非無限乎, 空間存焉。 如此, 宙宇生焉。 吾等以成劫而顯, 末以空劫而沒。 永恆而出, 向而永恆。 吾等夢乎, 汝其[註]視哉。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dial240.dialup.tku.edu.tw]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3_[筆札] 雜「思」 之一 | ![]() ![]() |
||
發信人: Peter_Lin@Palmarama (◇ 調戲的光菱 ζ’), 信區: Test 標 題: [筆札] 雜「思」 之一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Fri Dec 25 07:03:49 1998) 轉信站: Palmarama (local) □ 文學之主要目標,在於「抒己」與「動人」;而其所作, 泰半源於作者深觸生活,際遇之跌宕,以發其心思,冀乎 外在之共鳴。 若由其源起而論,則採古往宗教禮儀之「樂」、「舞」(如 《詩品》序中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不如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4_[筆札] 雜「思」 之二 | ![]() ![]() |
||
發信人: Peter_Lin@Palmarama (◇ 調戲的光菱 ζ’), 信區: Test 標 題: [筆札] 雜「思」 之二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Fri Dec 25 07:09:28 1998) 轉信站: Palmarama (local) □ 明代張爾岐〈辨志〉篇分類有: 百世之人 ─ 「存則儀其人,沒則傳其書。流風餘澤」,此最高明者。 天下之人 一國一鄉之人 一室之人 七尺之人 ─ 「耽口體之養,徇耳目之娛,膜外概置」,此俗且低者。 ├──→不合理者 異類之人 ─ 「敗度滅義,為民蠹害者」,乃敗類也。[註4] 《禮記‧檀弓上》,孔子坐於兩楹之間,歌曰: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註5:「坐於兩楹」之語,暗示其將沒。] □ 老子謂人之「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故有身,不能離 物。[註6] 同時異位 _↓_ ____時空(time & space)皆異 墨子: 親知、說知、聞知。[註7] 實踐論←┴──┘ 其認識論分知識領域為三,否定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聞 知」,傳授的知識;「說知」,推理的知識;「親知」, 實踐經驗的知識──則身所以為觀察(於角度)、體悟於生 活(層面)的核心。將所得所感引導出來,是為「親知」。 孔子為人生的哲學家,其箴理可「辨」而難「辯」,全依 一個人之體悟過去,以策其將來的籌碼,而有迎上、落後 之別。 □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 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焉。」[註8] 期者,命名之謂,乃以人命應天運萬物而生之需求。不期 精粗者,乃莫謂之「道」乎? │ 神靈 │ 道 ? ┐ 時空:疏 │ 易象 │ ↑ 宙 ├────── │ ↓ │ 意致層面 ├─存在界 前修未密 │ (精) │ 後出轉精 宇 ├────── │ │ 言知層面 │ │ (期、粗) ┘ 推及世俗思考層次: ┌ 物質 ─ 報酬、名位 ─ 1) 自我(肯定) │ 2) 外在(激勵) 意 │ 所 ┼ 社會 → 政制、法制、宗族、禮俗、社群 思 │ │ 類以 └ 精神 ─ 心靈───神靈 由於人力不得達天,又有限制思想範疇之諸因素: ┌ 1. 印象暨其時間性「堅持」 [記憶力] │ ├ 2. 追取力 [回憶力] │ 思 ├ 3. 生理與居住環境狀況 所 ┤ 限 ├ 4. 心理狀態 │ ├ 5. 思考邏輯、角度、習性 [僵硬性?] │ └ 6. 外在時、空、人、事與物 [客觀限制]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tml-222.tpml.edu.tw ]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5_[筆札] 雜「思」 之三 | ![]() ![]() |
||
Posted By: Peter_Lin (◇ 調戲的光菱 ζ’) on 'Test' Title: [筆札] 雜「思」 之三 Date: Fri Dec 25 07:19:15 1998 □ 文化,乃人類所創造、發明的一切根本事物的總成,為適 應環境,文化物件需求自然資源的利用,故而是明顯人為 、非自然的。文化之發展也無涉於善惡,新觀念總是不斷 由經驗以內的實踐性, 以及經驗以外、感官不可以推證之 義務性的、先驗的理性──即「道德」──使我們得以脫 離原始狀態的諸多集體行為中,相對於「物」的本質而生 成。 ┌─ 1. 人有尊嚴,他是「目的自身」。 ────┐ │ │ 義務 ─┴─ 2. 人是 moral rule 的訂定者,對義務的服 │ 從是一種「自律」(an act of dignified │ autonomy)。 ←┘ ref. 康德的第二批判:Metaphysics of Ethics, compare the two commands: hypothetical imperative & categorical imperative(無上命令). 明方孝孺有〈深慮論〉,申明慮能謀者卒失,因其能謀人 而不能謀天,至若逞一時之智巧者何?[註9] 格物乃基於印象──外界事物經由感官所存乎腦海中的質 材──經由思考力、認知力的邏輯,去對於社會、人情、 互動性關係的網路脈絡予以觀察,以進行致知的功夫而獲 得。若從空間上內與外的、時間上舊存的與新生的種種前 提,進入一觀念衝激的自我辯論之境,以取證於自然事物 的因果,則異中差可求同。方孝孺所謂天道即自然之理。 □ 作品,不外移乎人情。物、情、欲,終合同於辭文裏。 《列子‧說符》,有齊人攫金而答曰:「取金之時,不見 人,徒見金。」見金不見人乃欲私之,此齊人困於外物, 而利令智昏也。然則外物不可必嗎?[註10]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記有:「……王接… …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 《左傳》本發乎《春秋》經,其辭義贍(ㄕㄢˋ,安,足)而事 富,乃能別出經典。[註11] 《孟子‧告子上》,告子道:「食、色,性也。仁,內也 ,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註12] 《禮記‧禮運篇》中,孔子明說了:「故用人之智去其詐 。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 大欲存焉。」乃心之大端所欲者,與「死亡貧苦」之惡者 相對,而「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其中著名的「飲食 男女」等辭為今人所好用,卻都捨「美惡皆在其心,不見 及色也」之義!而「用人之仁去其貪」及「用人之智去其 詐」,正對比於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 偽」。[註13] 作者總於作品中意欲表現其自我的意涵,那將是論證過的 思想,新的矛盾也此由生。人性的初始特徵是:眛的、懵 懂的,而又「藏其心,不可測度也」。文明之心將經由學 習而開化,由悟性體驗獲其知性。 設以人的立場與理智的程序,對環境──自然、社會、人 倫──作多方位觀察,任由腦中獲得的印象以競逐的方式 追求神經元結合上有選擇性的強化鏈結,進而可完成重複 性思惟與記憶系統──所謂個人「知識」庫──的建立。 但由先驗「道德」的角度來看,這種「經驗」的程序豈非 是不必要、非必然的了?「不可測度」之心,何足以論斷 其心?思想真的可用文字符號來明確的意象化嗎? □ 「博」有所謂 1) 持續的、2) 廣闊的要求。 王陽明〈蔽月山房〉似乎寓含天人合一之境: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於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註14] 文學作品又常因其絢爛的外觀,因而更加隱晦、符號化其 思想或作者的本意。「藏」理、或者直接表白,是兩難的 選擇策略嗎? 傳統藝術要求有生活性的、社會性的關聯,否則思想上過 於內斂,則作品就成了對自我意念的沉浸,不是讓人賞析 的,那為何又要多一個展示成品──與社會發生關聯── 的動作呢?作者自身的意味顯然也是有所選擇性的。 具思想者,不見得能表現於作品,但不具觀念之取捨者, 又何能為「不可測度」、無可捉摸之文呢?當然創作的樂 趣儘是可以自嘗的,但「藝術性在那裏?」則會先於作品 的內涵,而成為一個疑問。 《漢書‧藝文志》啟目錄學。讀者須同作者,行磨藥 的功夫。「志」而非「藝」? □ 作家不論經由觸筆、猛省或借題發揮,經由觀察內在面及 外在面的現實狀況,或經由實際體驗有關的事物,即得印 象,為其思想的基礎。由此了解事物的理致志趣,而蘊含 、蘊藏其心。 一個人於一生的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累積經驗與知識。過於 注重用「典」或既有資訊,忽略文字技術之外──以情節 的對話張力、行為的表現、自由意志:亦為先驗的中心感 受──等體悟範疇的話,那到底是別人、還是作者自己才 真是在閱讀作品中的思蘊呢?作品的內涵不能融合心的、 技術性的、實踐的義務於一體的話,則難以突破時空拘限 ,遑論創造性的產出了。 《紅樓夢》裏,有對人生的體驗、生命的轉折而表達的出 世思想,自敘與故事的真假雜揉;取材於眾多人物、事件 ,雜學旁收;點水、數鳥,脫殼、隱喻,對襯、假托等令 人眼花撩亂的寫作技巧俱採;文字活潑,俚、鄙不忌,通 俗間尤帶精緻……諸味並陳,並載曹雪芹於書中自述緣起[註15] ,是耐人尋味,不絕於目,研究素材時時可新,不亦設障 於讀者乎? -- ◇ 皮特‧林@PalmBBS (理性之鬱 ζ’) ◇ ____/| 台大◎椰林風情◎站 『假象的 錯愕的面容,窺見而得真實』 \ o.O| 《電腦漫談|PC板》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BM鞠躬◣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tml-222.tpml.edu.tw ]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7_[筆札] 雜「思」 — 引註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筆札] 雜「思」 — 引註 時間: Mon Jan 3 05:28:18 2005 【Title: [筆札] 雜「思」 之一】 【註1】 《詩品》序中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不如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南北朝梁時鐘嶸於《詩品》中將詩歌的品賞分為上、中、下三 品,並於序言中註明詩的創生:「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 蕩性情,行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衹待之以致饗, 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昔〈南風〉之 詞,〈卿雲〉之頌,厥義敻矣。夏歌曰:『鬱陶乎予心。』楚 謠曰:『名予曰正則。』雖詩體未全,然是五言之濫觴也。」 【註2】 2) 耕耘(比乎「緣」),如冉求劃地自限 ∟ 《論語‧雍也篇》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 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行之無力,或止,而 莫一起頭即劃地自限。說,ㄩㄝˋ,同「悅」,喜歡;廢,止 也;今,現在。 【註3】 中國,則還要進一步探求「德性」之道。「哲」者,古字 「喆」,「吉吉」之義。 ∟ 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哲】口-7-10 注音一式:ㄓㄜˊ 解釋:明智。《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粵若稽古帝漢,祖宗濬 哲欽明。」賢能明智的人。《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 辟王?賴前哲以免也。」《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 》:「然黷武翫兵,先哲所戒。」” 【Title: [筆札] 雜「思」 之二】 【註4】 □ 明代張爾岐〈辨志〉篇分類有: 百世之人 ─ 「存則儀其人,沒則傳其書。流風餘澤」,此最高明者。 天下之人 一國一鄉之人 一室之人 七尺之人 ─ 「耽口體之養,徇耳目之娛,膜外概置」,此俗且低者。 ├──→不合理者 異類之人 ─ 「敗度滅義,為民蠹害者」,乃敗類也。 ∟ 張爾岐,明末清初人,篤志好學,學行一主程、朱,費三十工 夫著成《儀禮鄭注句讀》,明亡後不應試入仕。 張爾岐〈辨志〉篇:「存則儀其人,沒則傳其書。流風餘澤, 久而彌新者,百世之人也。」此最高明者,降序以至於「耽口 體之養,徇耳目之娛,膜外概置,不通欝癢者,則七尺之人。 」此俗且低者,「因而敗度滅義,為民蠹害者,則為異類之人 也。」乃敗類也。今有以「異類」為自嘲義。 【註5】 《禮記‧檀弓上》,孔子坐於兩楹之間,歌曰: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 《禮記‧檀弓上》:「孔子早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歌曰 :『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 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 ,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 曰:『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 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 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 ,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 日而沒。」「坐於兩楹」之語,暗示其將歿。 【註6】 □ 老子謂人之「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故有身,不能離 物。 ∟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 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 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 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 下。」佛家多引彼辭以證,而字或改。 【註7】 墨子: 親知、說知、聞知。 ∟ 《墨子》中的哲學思想,主要在〈非命〉、〈貴義〉、〈尚同 〉、〈天志〉、〈明鬼〉、〈墨經〉等篇中。其在中國哲學體 系中最特出的是認識論,主張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 、「親知」三類,「聞知」為傳授的知識,「說知」即推理的 知識,「親知」乃實踐經驗的知識,因此否定了唯心主義的先 驗論。在認識論的實踐上墨子提出「三表法」:「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 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 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 上》)其唯物傾向中,以為「名」為虛假,唯「實」為基,「 實」為「名」之所服從者。而與孔子的「形上天」論述不同的 是,墨子相信「天志」,且有意志的「人格天」是存在的(參 〈天志〉、〈明鬼〉),這點反而與唯物觀有所矛盾。 【註8】 □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 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焉。」 ∟ 詳《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 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 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 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 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 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 ,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 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 ;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 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 無己。』約分之至也。」” 【附:補註拙文】於〈由主體性論人類的開化〉一文中: 我想成這是道家的本來的世界觀的形貌: 「白露沾野草, 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 玄鳥逝安適?」(出《古詩十九首》) 吾既生, 往而物移, 時之不待回。莊子有比干戮、惡來死, ……陰陽錯 行, 天地大台亥, 於是乎有雷霆、水火之焚槐……等語。無辜者之處天 地, 主體與世情之相摩, 危險並生;果絕性迴避以救其性命乎?境既已 變, 何妨體劫判道, 與時推移, 持之心性之動靜感受哉。 ∟ 原《莊子‧外篇‧外物第二十六》:「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 ,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 ,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 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 ,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無所 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於天地之間,慰暋沉屯,利害相摩, 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其中,台亥,駭之古字;然,燃也。 【Title: [筆札] 雜「思」 之三】 【註9】 明方孝孺有〈深慮論〉,申明慮能謀者卒失,因其能謀人 而不能謀天,至若逞一時之智巧者何? ∟ 慮能謀者卒失,因其能謀人而不能謀天,至若逞一時之智巧者 何?天道即自然之理,〈深慮論〉或可作今日度時審勢之一觀 (「欲以區區之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 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 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 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 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 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 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 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 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 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 出於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 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 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敵國。此其人皆 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 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 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 多死於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謀子也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 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 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 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 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 。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 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 【註10】 《列子‧說符》,有齊人攫金而答曰:「取金之時,不見 人,徒見金。」見金不見人乃欲私之,此齊人困於外物, 而利令智昏也。然則外物不可必嗎? ∟ 事出《列子‧說符》:「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 ,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此齊人困於外物,而利令智昏也。 【註11】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記有:「……王接… …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 《左傳》本發乎《春秋》經,其辭義贍(ㄕㄢˋ,安,足)而事 富,乃能別出經典。 ∟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皇甫謐子方回 … …王接 ……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 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 ,經所不書,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休訓釋 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且志通《公羊》而往往還為《 公羊》疾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時秘書丞衛 恆考正《汲塚書》,未訖而遭難。佐著作郎束皙述而成之,事 多證異義。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皙又釋難 ,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 子之紛,可試論之。』接遂詳其得失。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 ,鹹以為允當。又撰《列女後傳》七十二人,《雜論議》、《 詩賦》、《碑頌》、《駁難》十餘萬言,喪亂盡失。」僅補王 接事。 【註12】 《孟子‧告子上》,告子道:「食、色,性也。仁,內也 ,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 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 非內也。」” 【註13】 《禮記‧禮運篇》中,孔子明說了:「故用人之智去其詐 。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 大欲存焉。」乃心之大端所欲者,與「死亡貧苦」之惡者 相對,而「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其中著名的「飲食 男女」等辭為今人所好用,卻都捨「美惡皆在其心,不見 及色也」之義!而「用人之仁去其貪」及「用人之智去其 詐」,正對比於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 偽」。 ∟ 在《禮記‧禮運篇》孔子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 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 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 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 哉!」其中著名的「飲食男女」等辭為今人所好用,卻都捨「 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之義!而「用人之仁去其貪」及 「用人之智去其詐」,正對比於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 慧出,有大偽」。 【註14】 王陽明〈蔽月山房〉似乎寓含天人合一之境: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於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 ∟ 詞本王氏〈蔽月山房〉。「陽明學」屬實踐的唯心觀,「人人 心中有良知」,主「致良知」。慎去私欲,以存天理,「無善 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 格物。」因此明天地萬物與人合一之本體,則「良知」可致。 到了清初,則出現了對陽明之學落於空談的反彈。 【註15】 俗間尤帶精緻……諸味並陳,並載曹雪芹於書中自述緣起 ∟ 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曹雪芹】 注音一式:ㄘㄠˊ ㄒㄩㄝˇ ㄑ|ㄣˊ 解釋:人名。(西元1719~1764)名霑,字夢阮,號芹溪、 芹圃,清漢軍正白旗人,曹寅之孫。工詩善畫。本世家子, 後家道中落,因追懷往昔,相傳著紅樓夢八十回,未成病卒 。高鶚為續作四十回,合為一百二十回,盛行於世。” 有的人誤以為曹雪芹高曾祖父曹鍚遠曾被俘為旗主「包衣」( 滿語「奴僕」),而不能算是「漢軍正白旗人」。其實鍚遠之 子振彥已被編入漢軍旗籍,後轉入多爾袞領滿洲正白旗(參馮 其庸《曹雪芹家世新考》第五章),故《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載:「曹鍚遠,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的出身和旗籍並不衝突 。而清制皇宮內務府屬員均由帝領「上三旗」(正黃旗、正白 旗、鑲黃旗)的包衣人出任,曹家即曾被分入內務府正白旗, 籍屬「正白旗包衣漢軍」,通稱為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其 餘身世,不在此論。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D文8_文本的閱讀脈絡暨其自足性 ─ 試舉雜論 | ![]() ![]() |
||
May 11, 2007 文本的閱讀脈絡暨其自足性 ─ 試舉雜論 “......「當事件發生,旅行者的記憶在瞬間成為過往。」記憶成為了 歷史的成分。當脈絡中只餘空間、少了時間時, 真實感受的分際會變成 怎樣?集體的記憶於保留下的繁多歧義中, 同時選擇性地遺忘了個人的 曾經存在。當思緒中的文本被塗黑了, 一切的因緣與境遇也就被埋於暗 底, 而難以掘示。個體的意識會因執念──尋其意義的天堂──而惑迷 於事件空間的座標定位裏, 精確理解的能力也就無所謂於游移之心矣。 對某些隱晦文本的刻意理解, 常會落入無意義的陷阱。文本範疇內的領 域(domain)與領域之間, 其關係究竟若何, 並無法有一致的解釋, 而執 著於其中矛盾中反使他也掉入「理解之不能」等同「缺乏理解力」的難 題(paradox)。......” § 節 次 一、將(必)化身為史籍性文本 二、異文本可具有的元素聯結性 三、時有隔閡的場域 四、偶然的去(脈絡)定因論 五、以典作底的再發揮 六、社會態樣的一個凝結點 七、脈絡思維的主觀認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將(必)化身為史籍性文本 文本(text)引造了閱讀的世界, 而閱讀同是文本的一種創造。語文與思 想間為交互關係, 但其為相等關係嗎? 陋者曾偶見網友秤子君引了 Vygotsky 的話, 「思想認知雖然先於語言 發展,等到語言學習到可以表達思想的時候,語言具有輔佐思想發展的 作用」, 據說年歲越大, 其正相依效應就越顯著。或許這暗示著:人越 長成, 想像能力越弱, 越需要依憑抽象概念的組織系統 (如語言、文句 、數理符號) 來幫助自己整理思緒?敝人想及的另一個考量, 則是愈社 會化、或交際網絡愈複雜、活躍的人, 其以「語言輔佐思考」的成份比 重也會趨大。這倒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在通常的印象中, 越是外向活潑 、擅於交友的人, 說的話一般也越多嘛。至於很多沉思中的文學家, ( 至少於獨處時) 卻是內向、自我中心式的, 他們傾向於讓「思想浸入語 文」, 而不全然降服於「以語言來荼毒(?)思考」之必要呢。 在語音系統之外, 由運動系統所呈現的舞蹈又到底是另一種敘事語言? 還是舞蹈就只是肢體感情的自然躍動?一幕舞作的場景, 觀者可行以文 字思索、或圖像式的解讀, 也可以只以自己的意識感覺來捉撫。西方人 的芭蕾舞就像是哥德式高堂的樑架邏輯, 線形延展往上;東方人的往復 時空觀, 卻讓我們的傳統舞步是循環圓弧的式樣。在東西文化的交會中 , 林懷民的「雲門舞集」於現代舞的詞彙裏溶入了華夏本土的陰性涵蘊 , 阿喀郎(Akram Khan)的北印度卡達克舞(Kathak)也同葛蘭姆的動作元 素做了不一樣的剪接混造。於是, 兩位舞蹈的哲學家不久前在台北相會 , 作了那麼一番極具體會性的談話, 舞之蹈之的形象世界於不同文化的 思考脈絡下各有其論述之道, 但又非全然地背反以致於缺乏融合的空間 , 其間關係頗具微妙。 至於圖像的作品呢?在戰後世代的日本漫畫家很早就吸收了電影中的分 鏡手法, 並因而讓其製作流程能順利走向更具工業產製效率的分工化地 步──這是全盤商業化的一個前提。往昔日本漫畫改編為暢銷影像之作 , 多為卡通版, 這幾年來, 以《麻辣教師 GTO》、《功夫棒球》等作為 代表, 真人版改編戲劇也漸受歡迎。在數位影像特效的進步之外, 這類 電影中也逐漸將一些日式動漫中特有的「表情符號」(ACG's emoticons ) 、誇張分格手法等元素的精神也雜了進去, 影像更能重現漫畫中的幽 默, 也因此使其演員「漫畫化」了。畢竟, 讓卡漫迷喜歡的終究是畫技 的奇妙筆法, 而不盡是真人的「真實表情」(dramatic emotions) , 不 是嗎?所以, 被閱讀迷所創發出來的樂趣, 是於文本內統合而不該遽爾 斷離的。 進一步講, 影像是一種主觀化的文獻, 只有攝影者才具有成像作品的主 動權, 模特兒僅是一種擺設「道具」。一張照片或一節影帶是片段的時 間擷取, 你解讀出來的意義總會和他人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故而俗話所 謂「有圖有真相」其實是一種在安慰自己的態度:故意忽略了各個觀賞 個體在背景文化與經驗上的分別。影片中的場景「借位」則為一種對於 被攝地點的有意錯置, 此地非彼地, 彼地或乃地。然而, 影像中所紀錄 下來的點滴畫面, 卻弔詭地為逝去的社會面貌同風景留下了極寫實的紀 錄, 這原本是與電影的脈絡擬建意圖相悖逆的。由於時代與人心對於土 地的良心不再, 島嶼上的土壤一簇簇被怪手掘開、一塊塊被水泥封固, 面目其憎, 利益愈汲, 一切俱為了「拚經濟」。於是在不久之後, 從「 非/超真實」的劇情片裏去尋覓某一塊地一絲過往的片段卻真實的輪廓 , 自有了一種可貴的情感與追憶的價值。這不也就造成一種無奈的暗喻 (metaphor):為構設情節所需的電影取景行動, 將(必)化身為史籍性文 本? 時代又常有「懷舊」之必要。大而易脆的黑膠唱片(LP)在這幾年由發燒 友帶動起, 似乎也讓產業界吹起了一陣小的復古風, 成了一種音樂品味 的時尚──黑膠是一種執著, 樂友兀自信任著它的音質是最溫潤與自然 的。就「存真」的技術角度言, 雷射唱片(CD)的訊號於壓縮時必會失真 , 然而舊式唱片的音頻範圍其實先天上就被縮減了, 「原音」可謂是各 言其是?不過它是類比錄音的, 而類比就是自然, 也最合人性──聽黑 膠本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了, 不需多餘的辯證。對樂迷來說, 黑膠唱片所 播出的聲響世界已是自足的(autonomous or self-contained)了。至於 思想與語言、文字、圖像等呈現格式間的等號問題或許已有所暗示。 二、異文本可具有的元素聯結性 如何說服自己也是一門生活技藝, 社會人偏有「美化人生道路」的心理 需求, 「發揮潛能」的心理專家與作家如此以稱。博客來網路書店的資 料探勘顧問食夢黑貘讀了一本《世界是平的, 也是圓的》, 評論這本書 以禪宗或「類宗教」(或該說是「啟示」?)的角度, 試圖對一些新時代 /新技術的「原理收集」(再)予以整理及賦義, 而謂之「從表面你去思 考就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 果真是頗後現代的反深入思惟, 「有 時唸書不是要去唸懂, 而是要了解這本書對於你的意義. 」這般的後設 脈絡重於構造分析的觀想法, 反倒有些存在主義者的味道。說這是篇書 評, 又無寧是一種另類的讀書態度, 閱讀的面向有其千千種, 心得不定 於一。另外, 科學的方法論與構思論跟(被科普作家塗造之前的)科學哲 學是有些差異的, 不過那是文本之異化其讀者的事了。 陋者也嘗謂:「你為自己所想要的解釋, 提供了適合的解釋。」聽來像 是種自愚?不過, 這是一種去中心化──所謂脫出「思想獨裁」黏滯空 間的自我解構。如〈陳揮文現象〉一文的作者以陳先生於綠色談話節目 中之似「反射化反派」角色的演出, 推導出會持此想的意識型態化觀眾 所處置的「反指向意圖」的文本區位, 她還稱之為「使得他們自己滑入 了一個潤澤、易於流動、易於改變方向的自由思考方式。」如果作者知 道在另一個收視率最高、屢次成為藍綠執政者箭靶的某個染藍的談話節 目中, 陳某又成了一位能「理解」綠營想法的「良心化反派」, 故事的 推斷想必會更有趣的。電視節目所「演出」的不同文本, 指向另一個異 文本可具有的元素聯結性, 而僅考慮任一者的思考結論, 必是片面而有 限度的。 三、時有隔閡的場域 很多電腦族與電子零件嗜癖者喜逛昔時「橋下的光華商場」、現今的「 鐵皮屋光華商場」, 生活性的定景會造成記憶積累的效應──其時程是 進行式的, 印象既覆疊又往復。在這個擁擠的電位訊號零件的商場內, 人各有相, 而店裏零亂充斥的 IC 化玩意與 ACG 偶物, 總把幾個世代 的「迷」們引來朝拜一番。每位顧客皆不需眼神與心意的任何交會, 就 連姿態上的暗示也非必要, 各個閒晃人物皆在「我」逛「我」想;即興 的眾思卻可成聲:這麼些人的目的俱沒有太多的分別。走酸了路, 需要 的又是憩腳處, 商場旁當然不缺小吃食攤。於是, 「族群」歸類的社會 特定印象, 也就讓光華客的概念成了一個在消費市場裏齊準化 (stan- dardization) 的符號了。嗯, 光華商場與蚵仔麵攤、cafe 皆是人間化 的韻味, 至少舒解了偶爾的無地不可閒散。這是一些網民在踏入電子虛 擬空間前所需的一種「裝備化」的前-工作(pre-work)。 「有河book」反而是源自於虛擬場域裏的意圖表態, 接著進入到實體空 間且具形化的一間咖啡兼營獨立書店。這家店不尋常地開在二樓──或 許就如其起意一樣地偶意而抉, 而既然回到了實體世界, 則已由網路文 本之符號宣稱、成了具象建造的一家「返回」的書店, 也就得在這個空 間的規則中覓出自己的存活之道。延伸以資深編輯人蠹魚頭的引論, 到 了這裏就能從「大社群生活的『馴化』」狀態, 進入一「小社群閒散的 『馴化』」, 小的缺點在於其人際織網的複合連結點較少, 但其益處卻 也在此:小就不用承受更大的體制化壓力了!至少當一位讀者由一個大 的環境來到一個半隱還露的小書肆時, 書就躺在那裏, 你與旁人競爭的 邏輯不再顯著。只是, 你所求的竟只是暫時孤立的圈子狀態? 很早之前所興起的自由軟體運動、駭客解放的激突與挑戰、內容共筆 ( Wiki) 系統等等理念, 則希望藉由程式的設定力量, 讓資訊世界成為一 具有平等存取權與參與權的虛擬空間, 即所謂以「市集觀」取代「教堂 觀」的論理。然而「幫眾化」的準斥外氛圍總會一再突兀地出現, 非唯 在一些開放源碼軟體專案、或特定的部落圈內是如此, 就連 Wiki 的運 作實態也無法除外──「小圈圈主義」本來就是分眾化社群之一種交際 網絡的常態, 諸 Social Web 型式自不例外。我們若以多元觀點來樂觀 看待這樣的小圈圈現象, 可以整理推論出 Wiki 等所謂 Web 2.0 服務 之因以演變至此所具的三個特性:以語意情境的後設脈絡來組織文本 ( 如 tags)、標記語法的簡化與介面透通化、及語法或傳遞格式(如 RSS) 的可轉換性等。然而, 把兩者聯想在一起, 究竟是說明了是 Web 2.0 演化出這幾點特質?還是這幾點特質塑成了 Web 2.0 的成立?其中關 鍵仍不顯著, 文本之生並不能先決/預期出所演繹出的衍生文本之必然 面貌。 總之, 人世是一個時有隔閡的場域, 而權力的包覆又加重了隔閡的層次 。網路的運作由技術所支持, 由文本的角度來看, 這些技術實行的同時 , 新的世界就被創造了。當人們來到了新的虛擬世界上活動, 其資訊的 生產將創作新的文本, 而資訊的文本與技術的文本乃成為一種「互文」 (intertextuality) 的平行關係, 並沒有誰依憑誰的根源問題。但人是 來自於商業化社會的消費兼生產者, 市場利益競爭的權力/利──被包 裝成種種技術規則的名目──會想介入這個關係, 數位版權管理 (DRM) 就是意圖以技術力量來限制已存的技術力量(已生其文本)之活力的專權 行動, 其脈絡為由上而下的管理性/結構性控制, 故與自主資訊交流之 平行性的本質顯得格格不入。資訊的可親性在專權的企圖所干擾之下, 其潤度必受阻滯, 而整體雖不等於個體之合、卻即是個體集合的突現, 所以當文本裏的一些頁面受到權力的黏著劑所貼合以致無法再被開啟解 讀時, 就已對整個文本的讀寫流暢度起了負面的影響作用了──權力的 施作意志破壞了網路文本世界的完整性及其中空白頁(將成為衍作)的新 生性。 四、偶然的去(脈絡)定因論 沒有曝光, 明星光環不再。不獨演藝人員如此, 連文化界人士亦不例外 。就與社會競爭的常態一般, 藝文界裏亦有它的叢林法則。當張愛玲離 開香江、遠赴美國時, 要不是台灣的大眾文學雜誌《皇冠》延襲上海《 萬象》的理念(後者的發行人平襟亞為平鑫濤的堂伯), 誠心做她的代理 人, 《傳奇》的作者也早就過氣地成為一頁傳奇了吧?卡夫卡同是遇著 了一位衷心欣賞他的摯友, 其文稿才得以存世。原始文本的存活可能性 , 藉由現實人情的溝通而得以傳承下去。 卡夫卡的「自毀」企圖, 顯示出在《審判》裏將他的世界觀構設成荒誕 處境的小說家, 並不想與世界繼續其冷僻筆調兼藏諷喻的對話──國家 是由莊嚴崇峻的權力機器所運轉的, 其不需與被統治者(即我們!)溝通 , 體系內的理解根本是無謂的。不過, 後人仍可一睹創造了卡夫卡的環 境──雖他不願與俗世合存, 卻也無法排拒受文本所吸引的他者去觀察 他的真實布拉格:那形塑出荒謬預言書的靈感、且不自覺地將之實現於 現實的一座城市?!而我們的島又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呢?陋者不由得 想到了樂生院:它所處的社會體系到底是如何創造並對待(或對付)著它 ?文本與實景的連繫若何, 不只有時間向度上的意義, 也會有地域區度 上的偶然, 由此一見。 偶然也出現在不同的文本空間裏。卡夫卡的筆觸是冷靜、不求營建太劇 烈的情感, 只是小說中受司法制度所任意擺弄的 K 仍抱持著天真、屈 從而不識其惡的求知心, 想弄懂制度的成意;《惡童日記》裏的「惡童 」就有異了, 他們暫且狡獪地妥協於制度, 以便求存。而一樣的脈絡是 , 主角們對體系的任何理解俱是無謂的, 地球並不會為了個人而改變轉 動的速率。「日記」實為書中書, 惡童的紀錄是主觀的因果敘述, 他們 是主述者;而《惡童日記》的作者雅歌塔的「轉述」則為客觀的分部、 分篇述說, 事件或被拆解成一則則的短篇, 或被後置於人物設定有異 ( 名同義異) 卻相同的故事結構裏──一種刻意行同位錯置的創作手法。 兩個日記「作者」的線性時間觀並不一致, 但兩本日記是相重疊的, 至 於在自我意識的層次上, 兩位惡童彼此間際的模糊不分, 也有對《日記 》、「日記」的雙重作者隱諭其區別的後設意涵, 雅歌塔自不需交待書 中被「轉載」的「日記」作者的心境細節──就像《石頭記》乃頑石所 記, 其主觀且宿命地以為自己是要了訴木石前緣的神瑛侍者, 而曹雪芹 的《紅樓夢》卻當頑石只是自艾自憐的遺物, 它的刻記只能被偶然經過 者(空空道人)所轉錄而留傳下去;在宿命的因果論與偶然的去(脈絡)定 因論之間, 誰又知道石頭所言的是念極思幻、還是真有其事呢? 文本同文本內的文本(書中書)的關係是在虛與實間作辯證, 至於回憶的 歷史, 乃主觀所建構, 記憶與遺忘的分際由潛意識行使選擇權(decision power)。其「真實性」只當然存在於文本的世界之中, 離開了由意願/ 推論式敘述(discursive act)所流出來的文本, 口述歷史都只能作為個 人式的道聽途說, 且隱己惡以揚其善之跡必處處埋露。而頑石之語, 因 為它的自我證辯本就具有治療的性質(self-therapeutic process), 故 其認真的程度最多也僅能以此視之而已。 在實際的讀書動作上, 本不要求有一定的認同, 不同人讀出不同的況味 與感想, 書所創動的世界才會更有生力。前述的《惡童日記》與《紅樓 夢》不是立意並比之書, 只是就書中書的共通構造, 可當作是相異寫法 參較的典本。像是網友 italosa 兄對於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 帕洛瑪先生》的解讀與玩味就極有意思, 由原作者所述的文本線索整理 出其中的情節拼盤遊戲, 無乎怪另位讀者只能以「驚奇」來形容之呢。 話說回來, 當年陋者初讀此書也僅略目而過, 時隔已久更難有細節。這 篇解讀以西洋古典樂的迴旋曲式(rondo, 1、2、3,1、2、3,… …) 對比出小說之更顯精妙處, 愈讓人覺得大師之在節與節間的動機與 主題行以交錯糾纏, 似乎是在開「人生如戲/序」的一種玩笑──書頁 文理的節序及生活事件的時序本來就可以各自編敘、各抒其臆嘛! 五、以典作底的再發揮 在以典本創新本的面向上, italosa 兄還有意取經於傳統筆記小說, 並 提議可以改造其面目, 而那非得先有一定的國學涵養, 把那些材料摸清 了, 不然難有發揮呢。這難度也忒高了, 私以為比之全盤的故事捏造尤 難幾分哩。譬如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若不是 將其角色的描寫起造於一座已存在(並成為全面性背景象徵)的真實城市 , 則天馬行空的創作與讀來反而可以減輕難度吧(也不需那些註解了)? 但這麼樣, 讀者也可能失去一些在真確與徵象之間、全體與個人情感的 「流動性真實」之間作其自我心理摸索的趣性。故而, 有所典, 固有其 簡便, 但要再變幻出新的典文, 反而得費更多的研討功夫, 擅寫「魔幻 寫實」的拉丁作者們能既 magic 又 realism 的一個關鍵也在此吧, 所 謂的「幻混其想」(blend of fantasy)是有它的知性基礎的。 就私己的經驗, 試舉潘金蓮這個文學角色或文學生命:敝人對她的最初 印象大約來自於幼童時所看的漫畫《老夫子新水滸傳》(?), 其描述就 和初原著的定位是一般的;後來在某部武俠小說見及金庸有意有她「洗 污」的段落。待長大後, 即發現替潘金蓮翻案的古今文作原來已是不可 勝數, 而毛時的中國大陸除了「批孔揚秦」外, 還有「倒貞坊, 讚金蓮 」的風氣呢。種種「愛蓮說」之興堪稱翻案文學中的「潘金蓮現象」哪 ! 清朝中葉起對於「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翻案同仁(東瀛用「人」字)創 作與探索也不少。 (當然, 晚清狎邪小說中也不乏寫林黛玉與賈寶玉等 私通的另類「翻案」之猥流囉。)到了網路 BBS 時代, 像短篇〈帶淚蓮 花〉這樣編造潘金蓮自辯之言的, 是在女性的地位與社會處境上給予新 穎的解釋空間, 所以此類文作之不同於、甚至直接與兩部原典 (《水滸 》與《金瓶梅》) 矛盾的情節所在多有, 原作的定位逐漸變成「借景、 借事與借人」, 新的故事已走出框架了, 形成一種對於封建婦女權益的 辯證「公案」。而秦可卿的結局已載於最被研讀的文本內, 在淫說管窺 之外還要翻出的是「(遺)簪/(賈)珍」(事出「靖應鯤藏本」殘批;遺, ㄧˊ或ㄨㄟˋ?) 之類的其中究細, 為的是在情節中再索求出裏面的如 何如是, 並對其人再做微妙有別的評價, 淫與不淫則在於其德其命而無 關乎女性自主, 這是一個《紅》學上的「疑案」。兩案的方向與社會意 義大不相同, 但都是以典作底的再發揮。 而盛天葆那篇〈武松的話〉裏武松對潘婦道「別拿貞節牌坊來同我頑笑 ,這朝代,總還分個倫理」, 放到現代社會, 倒有「情理法」孰輕孰重 之辯的法治意涵。在這兩則短篇中潘、武的交詰與質難, 確實在有限的 篇幅內發其雋永之意, 讓讀者不用拘泥於長篇的情節與線索, 而可以盡 思「對話」理義之妙而比出內中況味呢。文本之篇幅長短讓編寫的手法 有不同的發展重點。 至於〈星殞五丈原〉(這總是《三國》裏動心感魄的一幕!)所述的「完 美軍師」孔明於臨死前之幻憶故人的「情感化」, 倒有些類同於《基督 的最後誘惑》之對「前-神格」與予「人性化」的影子 (這是種古希臘 諸神戲劇化手法的現代式復現) , 該作擺明了正是《新約》的再創作與 「補充」。以上各個衍作也具體證實了, 原始文本添柴以人的閱讀兼或 書寫的動機, 可以生成新的文本, 而在不同的時代氛圍裏延續其生命力 。 另者, 西方不是時有將書評輯而為書的慣例嗎?這些評書延伸了文本的 句方構義、脈絡長度與事理意興, 像是 italosa 的一些閱讀筆記、如 前節提及的〈卡爾維諾《帕洛瑪先生》〉一文的見地即讓敝人有這樣的 感覺。所謂感文起伏, 亦可激創以析文新作。可惜此地的書市不時興此 道。而經典之作的審美觀還具有跨越時代的向度, 哈洛‧卜倫 (Harold Bloom)即基於對傳統閱讀邏輯的堅持, 特選以諸本名著列其評集《西方 正典》, 以駁斥強型「文以載道」之意識型態化的謬誤。他高豎正統之 炮('Western Can(n)on'), 迎擊時興的眾家(後)現代文學批評主義, 歸 之為「憎恨學派」。而也有處於學術界的、對此評書再作評的學者也不 忘提及卜倫觀點有其見樹不見林的問題, 反擊一軍, 正也突顯出文本評 價本是各人有各人的道, 從來誰也不完全拜倒於誰。 六、社會態樣的一個凝結點 各有其道, 乃各有其幻異的想像。 在《香水》一書中, 主角葛奴乙種種的所為只是想將那最讓他無法忘懷 、也只有他能聞及的凝香暗味(scent) , 以香水化的過程與質材將之收 集起來以專屬於自已, 而性命的尊嚴竟可全然被忽視了?從精神分析的 角度來看, 這暗示著開化的人類即便能妝點自己, 但實質上對於時尚與 物質享受的高度仍無法擺脫最根本的慾求;於生存的層次上, 差異個體 的結合──無論是性別的、體液的、集體潛意識化的象徵, 在本我之性 上本來就無多餘的道德牽制。深探入感官的底層──如由新鮮的女性肉 體上採其遺香, 不至於使主角陷於無向空虛(乃其所願), 卻讓他不知覺 地置於自我解脫上的無望, 而其對世界的一切感受皆只能凍結於這極致 化的純粹時點。 感官的知覺, 也就同時於環境中覺醒與麻醉。葛奴乙是社會的邊緣人, 且是社會極端「他者化」時之人際的象徵交點。慾念之最切, 也是期望 之最純粹, 這是邊緣者無助又無惑的感覺時刻。當所有的外在因子都被 「他者」所凍結了, 我們的感官同自由聯想的範疇也就被凍結住了。此 時的他者反而成了睥視一切的遂意者, 醇香的女體實則是其幻覺出的社 會態樣的一個凝結點。文本將他的世界觀給縮影並冷酷地列示, 閱讀者 惟懍然以觀。 陋者另在〈無心於曖昧的賈寶玉〉一文由心理角度略為解析多情公子的 命運塑成, 有其必然性。他成長於一「邃遠而與實相呈現反差的省親大 園裏」, 事事很難由己, 情感之事更無從順遂, 「要真地長大成為獨立 性的主體, 得去實現、或迴避憂愁少年的那兩個慾念/難題, 且經歷有 時是自虐式的。」大觀園實是用來護育頑石的俗世藏寶盒, 那個世界的 情節看似是外在而主動的, 在虛構的層次上又是極被動的, 於是他不得 不勘破並開釋了盒裏的「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出《增一阿含經》)之 蘊, 而「少了賈寶玉的夢幻世界, 也就由底層跌落, 完全崩解不復了。 」世上又哪有能凝結一切命運的化外花園呢?祂只存在於文本時刻之內 , 文本之外別無天堂。 七、脈絡思維的主觀認定 「當事件發生,旅行者的記憶在瞬間成為過往。」記憶成為了歷史的成 分。當脈絡中只餘空間、少了時間時, 真實感受的分際會變成怎樣?集 體的記憶於保留下的繁多歧義中, 同時選擇性地遺忘了個人的曾經存在 。當思緒中的文本被塗黑了, 一切的因緣與境遇也就被埋於暗底, 而難 以掘示。個體的意識會因執念──尋其意義的天堂──而惑迷於事件空 間的座標定位裏, 精確理解的能力也就無所謂於游移之心矣。 對某些隱晦文本的刻意理解, 常會落入無意義的陷阱。文本範疇內的領 域(domain)與領域之間, 其關係究竟若何, 並無法有一致的解釋, 而執 著於其中矛盾中反使他也掉入「理解之不能」等同「缺乏理解力」的難 題(paradox) 。在存在感的層次上, 主觀的經驗較之客觀的知識尤為關 鍵, 文本以外的世界或許是「無意識」的, 但以閱讀的行動讓其自身置 於文本內、外之連繫的一個主體, 卻可以其自我意識, 將理想的我與現 實的我之異化脫節(alienation)以一「(僅對自己負的)義務性」(self- governed) 的意涵予以脈絡的建構, 文本的暢度將驅於和諧, 而其人乃 表現成為一溝通介面之我哉──即是「主體」的本質。 究其原始, 文本起源於創作者刻意的一個決定的經過(decision proce- dure) , 其動機所欲括構的, 有的已在其故事框件內、也有在情節之外 的非顯脈絡。然而, 往往造就最終成品內涵的主因, 已不再是其初所採 納的原材料等諸多真實物件(real objects), 而在於作者對整個脈絡思 維的主觀認定(recognition) ──這是主體性之作為「自我的擴充」所 無可迴避的返身之徑。於是乎, 一個文本不再只是當初想創造出來的文 本而已, 它的內裏與外蘊實已容藏了更多的完成/未完成的可能性:這 麼樣的理解空間的存有, 讓作品自始即具有讓衍作者與閱讀者摻合其自 我觀想的潛力, 而俾使成為一自足性的文本。是乃此文題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f. 〈自我中心語言〉/秤子 〈林懷民與阿喀郎 同是英雄出少年〉/梁越美記錄 〈漫畫與映象〉/伊絲塔 〈你看見了什麼? ──評《另一種影像敘事》〉/章光和 〈世界是平的, 也是圓的〉/食夢黑貘 〈陳揮文現象〉/鄧慧恩 〈我們一起開的那家書店〉/蠹魚頭 〈一個對於 Open 態度上的辯難!?〉/Verklarung 〈親和力的非技術性層次〉/Jedi 〈新電腦文化的「反真實性」?〉/Verklarung 〈《惡童日記》:惡童真的是「二童」嗎?〉/伊塔 〈小說結構綴成的思考斷片 ——讀卡爾維諾 《帕洛瑪先生》〉 /伊塔 〈帶淚蓮花〉/楊靜嫻, 〈武松的話〉/盛天葆 〈星殞五丈原〉/魏惟儀, 出 1988/8/3 聯合報 21 版聯合副刊 〈落入凡間的耶穌 ——讀尼可斯‧卡山札基《基督的最後誘惑 》〉/伊塔 《西方正典》/哈洛‧卜倫, 原名 'Western Canon', 洋大砲之 隱喻?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 高志仁譯:《西方正典(The Wesern Canon)》〉/林玉珍 〈《香水》其味〉/Verklarung 〈無心於曖昧的賈寶玉〉/Verklarung 〈墜海,於百慕達〉/路癡 (以上篇章以正文相關段落之順序為其次序。) [發表於 May 11, 2007 05:53 AM 在 淨化與堆棧之板-新浪部落] Link: 「思想認知……發展的作用」=http://mypaper.pchome.com.tw /news/ido/3/1281901175/20070323150454 體會性的談話=http://udn.com/NASApp/NewsLetter /NewsPreview?NewsID=3777341&Encode=big5 「從表面你去……的概念」=http://blog.roodo.com/genehong /archives/2934299.html 「有時唸書……的意義. 」=http://blog.roodo.com/genehong /archives/2934299.html 〈陳揮文現象〉=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 /?p=108 「大社群生活的『馴化』」=http://blog.roodo.com/fishhead /archives/2998507.html 以「市集觀」取代「教堂觀」的論理=cf. 筆記'Writing.':〈 一個對於 Open 態度上的辯難!?〉 《帕洛瑪先生》的解讀與玩味=http://blog.sina.com.tw /italosa/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422 〈帶淚蓮花〉=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 ?pbgid=10046&entryid=462900 〈武松的話〉=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 ?pbgid=10046&entryid=462913 〈星殞五丈原〉=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 .php?pbgid=10046&entryid=462893 〈卡爾維諾《帕洛瑪先生》〉=http://blog.sina.com.tw /italosa/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422 卜倫觀點有其見樹不見林的問題=http://publish.pots.com.tw /Chinese/BookReview/1998/08/04/OldData1423 〈無心於曖昧的賈寶玉〉=cf. 筆記'Booklet.':〈無心於曖昧 的賈寶玉〉 「當事件……成為過往。」=http://blog.xuite.net/furze /write/11198362 〈自我中心語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ido/3 /1281901175/20070323150454 〈林懷民與阿喀郎 同是英雄出少年〉=http://udn.com/NASApp /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3777341&Encode=big5 〈漫畫與映象〉=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 ?f_ART_ID=56650 〈你看見了什麼? ──評《另一種影像敘事》〉=http://udn .com/NASApp/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3746241 &Encode=big5 〈世界是平的, 也是圓的〉=http://blog.roodo.com/genehong /archives/2934299.html 〈我們一起開的那家書店〉=http://blog.roodo.com/fishhead /archives/2998507.html 〈一個對於 Open 態度上的辯難!?〉=cf. 筆記'Writing.': 〈一個對於 Open 態度上的辯難!?〉 〈親和力的非技術性層次〉=http://jedi.org/blog/archives /005699.html#entry 〈新電腦文化的「反真實性」?〉=cf. 筆記'Embedded.':〈新 電腦文化的「反真實性〉 〈《惡童日記》:惡童真的是「二童」嗎?〉=http://blog .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 =364 〈小說結構綴成的思考斷片 ——讀卡爾維諾 《帕洛瑪先生》 〉=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pbgid =10046&entryid=422 〈落入凡間的耶穌 ——讀尼可斯‧卡山札基《基督的最後誘惑 》〉=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pbgid =10046&entryid=447 《西方正典》=http://www.ncp.com.tw/product_show.php?sid =1098347341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 高志仁譯:《西方正典(The Wesern Canon)》〉=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 /BookReview/1998/08/04/OldData1423 〈《香水》其味〉=ref. 筆記'Booklet.':〈《香水》其味〉 〈墜海,於百慕達〉=http://blog.xuite.net/furze/write /11198362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E心2_〈白爛歌〉...? ─ 「認知失調」 | ![]() ![]() |
||
作者: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看板: Test 標題: 〈白爛歌〉...? 時間: Sat Jul 31 14:50:58 1999 Junk  ̄ ̄ (by Paul McCartney, 1968) Motor cars, handle bars Bicycles for two Broken hearted jubilee[/`---/ 慶典] Parachutes, army boots Sleeping bags for two Sentimental jamboree[/--`-/ 喧鬧的集會] Motor cars, handle bars Bicycles for two Broken hearted jubilee Parachutes, army boots Sleeping bags for you Broken hearted jamboree Bye, bye That's the signing in the shop window Why, why That's the junk in the yard Bye, bye That's the signing in the shop window Why, why That's the junk in the yard -- 錯誤解讀...?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210.71.60.254] [Login: **] [Post: **] 作者: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看板: Test 標題: Re: 〈白爛歌〉...? 時間: Sun Aug 1 08:49:44 1999 有些人在某些不利的情境下,會產生要「說服」自己的行動。 人對於自己會有一個 self-concept,建立其自以為是「怎麼 樣的一個人」之自我「形象」的認知。有時人的行為與其形象 會有所衝突,而感受到生理上的不適,發生 dissonance。 當這種感受發生在其行為已威脅到其依據自我「形象」而形塑 的 self-esteem 時,可以有兩種抉擇的方向。其一為面對事 實,調整其 self-concept;另一為去扭曲事實,在不改變原 來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下,以超出其慣常界限的一些行動來 「合理化」或「理解」讓他產生 dissonance 的決策。在為他 過去的行為作如此「辯護」時,會出現新的 dissonance,乃 有「動機」去以「扭曲」的方式來處置事實。這種人在以非法 手段對付敵人時,即會貶抑對手為 junk,以減輕自身的不適 感。 社會心理學家 L. Festinger 稱此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排除對其自我「形象」具威脅的手段,除了「扭曲的合理化」 外,尚有安慰性質的、以與「事實」不相關的長處來「肯定」 自己。盡量避開與不同意見、不同意識型態者的接納或互動, 或者傾向與一些 self-concept 相近且不會評價高於己者交往 (結黨營私?),則是另途。 不幸地,人類通常難以、或不情願去調整其 self-concept, 而寧願選擇去調整對「事實」的認知。 這樣的心態,在網路上是越來越容易看到的了嗎!?該不會這正 是一種白爛──如逸元 Isaacc 指的「表面上『保持理性卻蠻 不講理的惡質球迷』」──的先期症狀吧? -- 「掃地、灑水有學問。 有志無志,但看燒火、掃地。 掃地不掃角,轉背就齷齪。 」 ──小學生格言‧之其一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63.29.38.74] [Login: **] [Post: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重要」的元旦祝詞? 時間: Wed Jan 4 07:21:32 2006 不值一評,了無新意,只是權力蛤蟆為其所感受的「威脅」在 辯護。所以也不需要浪費時間去寫篇批文,直接引用舊的文句 就可以論斷了: “當這種感受發生在其行為已威脅到其依據自我「形象」而形塑 的 self-esteem 時,可以有兩種抉擇的方向。其一為面對事 實,調整其 self-concept;另一為去扭曲事實,在不改變原 來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下,以超出其慣常界限的一些行動來 「合理化」或「理解」讓他產生 dissonance 的決策。在為他 過去的行為作如此「辯護」時,會出現新的 dissonance,乃 有「動機」去以「扭曲」的方式來處置事實。” “排除對其自我「形象」具威脅的手段,除了「扭曲的合理化」 外,尚有安慰性質的、以與「事實」不相關的長處來「肯定」 自己。盡量避開與不同意見、不同意識型態者的接納或互動, 或者傾向與一些 self-concept 相近且不會評價高於己者交往 (結黨營私?),則是另途。” 總歸一句話,不過是為了只存在其眼中的權力在做掙扎,缺乏 民主素養者的一種反動。由當年他的上台演說時猶能獲得廣泛 的高評價,今日竟淪陷至斯,果然是非常人有非常心態。 -- 此非常, 猶言不正常? -- ☆ [發信地:不成器之板: http://verklarung.24cc.cc │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E心3_對反面動機的預設推斷? | ![]() ![]() |
||
作者: Peter_Lin (Object d'persona) 看板: SYSOP 標題: 對反面動機的預設推斷? 時間: Sun Dec 26 10:46:59 1999 敝人以為, 用不著預設一個有色的眼光來看待一切自己所 不喜的事務。 主觀式進行對客方動機的推斷, 常有淪為一種保護自我、 甚至偏見的作用, 也常會因此而產生誤解。所以 Jung 反 對佛洛依德對於潛意識所呈現意象作「自由聯想」的方法 , 就是因這樣做會有離要解析出的象徵之真實起源越走越 偏遠的危險。這個方向上的差距, 往往又由於解讀者與被 解讀者的個人差距而擴大, 想是各位生活上一個普遍的經 驗。 以 Test 板此次板主(cleann)砍除 JackV (aka TheFire) 文章事件為例:若其文章含公認的不良提示字眼(如 Sysop 板停權公告常見的「補麵」、「幼幼」、「你需要幫助嗎 ?」、或指名性人身攻擊的詞語等等) , 或可直接據以認 定其有不良動機。另一種情形, 若客方明白地在內文表示 出反面的「先斥(preclusion)」的言論, 且未在其中提供 獲得非法訊息的線索, 那麼若果解讀者以為那個「反面」 的陳述才是他的隱藏真意, 卻顯得是在沒有一定的條規下 , 過於以主體預設的價值推斷套在他人的用意上。這成為 一種過當的聯想。 設若客方並沒有以正面或暗示以表示違規的意思, 且無被 公認的損害公眾利益或站務常態運作之「虞」的行為, 則 其反面性陳述, 似不宜逕以之解讀為隱涉有觸犯規則的「 嫌疑」, 而目之為預防犯。 當然, 被質疑者若真為無辜, 則其心中(苦主式)鬱結本是 被不合法地施加上去, 但若尚在正常的管道中進行申訴, 也不須將質疑者視為對手;而欲訴諸言詞間奪之鋒利否則 不快意的對抗性行動, 也只會把情況弄得更加複雜(將對方 的「誤解」視為「敵意」的表示, 不也是過當的聯想?) 、甚乃偏離了原題之不必要。 (真正的鬥爭, 留待體制之 確實無法還人公道再說吧 :`。)至於非當事者的加油添醋 , 又是處在什麼位置呢? 幸好雙方好像都願意合解了(?)。這裏只是事後稍表示一 點愚見罷了 :) -- 誤會生誤解, 誤解變敵人?順序如果倒過來, 就好處理多了。不是嗎? :) -- ◇ 皮特‧林@PalmBBS (理性之鬱 ζ’) ◇ ____/| 台大◎椰林風情◎站 『假象的 錯愕的面容,窺見而得真實』 \ o.O| 《電腦漫談|PC板》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BM鞠躬◣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210.71.60.254] [Login: **] [Post: **] P.S. 參照拙文〈政治之論:陳述或偏見?〉。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社1_「知識份子」的判準 之一二 | ![]() ![]() |
||
作者: Peter_Lin (maya 與意志十字鎬 ) 看板: Test 標題: 「知識份子」的判準 之一二 時間: Wed Aug 18 06:41:55 1999 讀過一些書的人,能「自己加意見」總比順眾人之言的好,至 少對我而言是這個樣子。現代「專業」的知識份子與「人文關 懷」的知識份子,最大的不同著眼,即在後者具備的多面向( 而不論是樂觀或悲觀)的批判性格(就是常講一些很多人不喜歡 聽的真話啦~)。至於前者,現在的台灣社會根本不缺乏吧。「 順民」向來不是實在的人文知識份子的調子。 當然,這裏要求的「自己加意見」是要有認知之批判、慎密之 考察的。至若「放話」或「意識型態式的臧否」,則屬另一種 層級。 在較具辨別力的方法上,這個考察主要是立基於反省自己的立 場,是一個用到資源最少的出發點──但不是要他真沒有立場 。至少不要過於崇拜於(特別是你所涉及範圍內)現存的任何偶 像或圖騰(明星、書、流行符號、社會性的典範...),是另一 個迴避使自己的立場天平過於傾倒的注意點。 不過,這只是個人的小小意見而已。或許瘋馬兄或任何人有不 同的見解? ──‧── 我並不企圖貶抑專業知識份子的價值,事實上,人文知識份子 也不見得會對社會一定有所貢獻。專業知識份子較容易產生( 或稱為培育/訓練),不過之中偶會出現極為高深、成一「家」 之學術的專業知識份子。這種人較之人文的知識份子尤為難求 ,且其對於學術界、社會、民族通常會有特出的貢獻在。而他 們也不必成為人文知識份子,其本身的修為與學術見解即具有 不可或缺於社會性的正向意義存在。至於人文知識份子,並不 以其對社會、人類的實質貢獻為判決依據。但世人又常會賦予 高深之專業者過甚之期待(其通常具有一定之知名度),誤解其 為具多面向之深度思索者,而信賴其所為之一切事務與發言, 猶目之為知識偶像(或所謂「走出象牙塔的示範」),反而有損 其專業的本質,亦使人文知識份子的諍言更容易被埋沒與忽視 。 兩種知識份子間又有一個區別,即判斷上的難易。專業的知識 份子較容易判斷,自有學術的標準加以評議,通常廣受學界之 至高推崇者,即為一「家」之知識份子。至於人文知識份子則 較難區分,一方面,閱聽者仍有各自的意識型態與立場之拘束 ,而俗世的目光往往成為良心的蒙蔽,難聞真知;人文知識份 子本身,不一定會有顯赫的學、經歷,也不見得會顯達於社會 ,隱性的知識份子是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所以,對於後 者,我們應該要以嚴格得多的標準加以判別才是。 因此,專業的知識份子,不等於人文的知識份子;人文專業的 知識份子,不等於人文的知識份子:高學歷、高學術、高地位 人才,當然也並不就是人文的知識份子。中研院副院長楊國樞 (澄社創社社長、心理學家)以為,人文知識份子應定位於「概 念人」(man of ideal),而不是「行動人」(man of action) ,當其有行動的同時,就不必再扮演(人文)知識份子了;人文 知識份子的言論容易「不食人間煙火」;而現代台灣的知識份 子還是會因為政治地位、媒體發言權、企業界、討好民眾的壓 力與誘惑,而有「失足」的機會。顯然他認為知識份子的堅忍 性與中立性之重要,是遠超出於鬥爭(struggle)性的。不過, 楊氏以為知識份子不該有「主觀立場」,私以為立場的主觀成 分,多少是難以避免的。關鍵處還是在於自己能「認識透澈」 本身的立場,且盡力去維護那個良心之「天平」的平衡罷了。 ┌───────────────────────┐ │新柏拉圖學派批評:「行動是沉思的弱化形式」,後│ │來有流於遁世術之弊。 │ └───────────────────────┘ 老子辨別有“「啟明的知識」”。“所謂「自知者明」、「知 常曰明」,啟蒙人的自我的知識,解迷出惑,以洞見萬物與人 生的根本真相。如此,可以平息情感起伏,可以化解意志掙扎 ,而默觀自然界的造化之跡。”人文知識份子對自身的至尚要 求,何嘗不是這種境界呢? 在今日「政治運動」蔚為風氣的台灣,以三黨運作為主體的政 治機制,也吸納了諸多「學而優而仕」,或者一展長才、或者 一舒抱負、或者另有所圖者。他們之中不乏是高深的專業知識 份子,但不少人於加入特定陣營後,立場即為政治意識型識所 「傾斜」,只能為一黨一派之言,竟仍視自己為「社會的客觀 觀察者」、或人文知識份子者,亦不在少數。這些人,只不過 是在人文的廣博門檻前跘倒了步伐,其學術專業的水準仍可以 學術標準加以判定,但其刻意或無意中營造出其為「社會良心 」的印象,則屬冒昧與不慎。對這些「假」的人文知識份子, 尤其要注意其「自我膨脹」(其常是不在意或不知覺於此的), 甚且反過來侵蝕其學術專業領域的修為。這些人有那些呢?不 幸地,不少人正是服務或出身於民心所仰慕的高級學術殿堂、 如 NTU 者,諸君中可能不少正屬於其後輩,一方面你們自有 優於鄙人的先進智力,一方面為免傷害感情,還是容我獨善其 身一下,信任諸位的判斷能識吧。 :) 至於有些極欲成為「天下」的(即聲名上的)、無人能比的人文 知識份子,但卻流於偏執、狷狹者,如真相新聞台《笑傲江湖 》之李某人,只能說:有些踏進門的人,也是會踏錯門的... (還好我不是名人,他告不到我。 :p ) 最末,請勿要求叫我指明有那些人文知識份子之例。首先,敝 人昔日 posts 中可能已不經意地推崇過數人。其次,仍是老 話,竊以為一個人自身的反省與判準能力,常是較之他人的判 斷或指導更為關鍵的,所謂「悟道在己」也。 後記(Tweets 1/14/10 UTC.): 美麗之島的言論界有個因為長期處於黨國壓迫體制,而把藍黨 視為唯且唯一「萬惡」之靶的歷史遺留生態。長久以來,有良 心的知識份子有個共識:一定要勇於批判當局,才能促成民眾 於自主意識上的覺醒。其間還不時需與在野反抗勢力有一些合 縱連橫,批判本身即屬民主聖戰的「正確」之道,為藍黨辯護 者必負「御用」愆鎖之罪。渠等成功了,教化了吾土眾民,島 內因此沒付出太多代價,即能相對上順利地從威權體制轉換成 民主體制。 然而,勢隨形易,好景不常,迨有朝一日往日合作的在野綠幟 上台掌權後,先是遽然失去了長期戮力對抗的藍色惡獸而若有 所失,不幸新的權力主又浮現出明確的墮腐跡象,則往日的「 正確」立場竟成為了今日的「為難」處境。昔時的勇健批評家 如今反是:痛之卻猶不忍苛之。若偶有「指教」之言不慎道出 ,必被貼以「叛徒」的標籤致受清算,而已淪為新在野勢力的 昔日藍旗,本質上即有不可相容之無奈,比之舊時良辰,竟成 心裏何所不堪之景哪!──柿子終究該挑軟的來吃,才有益於 素有清譽之齒牙餘論。 於是乎,良心的批評者選擇沉默了,人不善之我自枷鎖,而新 的掌權者乃越發無所忌憚、無所心理節制,尤加速了腐壞的過 程。噤聲的批判家無奈變成了一種氣氛營造下的被動式從犯, 然而渠等是有內省心的,縱容之罪終究得付出幾年來良心的煎 熬──雖則外界難以瞧出,怨總會積存難化的。 所幸天可憐見,隔了雙四之年,昔時的「萬惡」禍首重掌權柄 ,惡獸復臨廟堂,潛沉已久的批評家總算得到了一紓悶氣、一 解枷鎖的機會,乃千氣萬念,良心之論鵠地再興,美麗之島又 成了一個足以「正確」發出抗議之聲的美地了。那惡魘如伴的 幾年終究只曾是夢,當時既然是夢中不作聲響,今日也無需回 顧比對聲紋。唯有此時此刻反抗暴政、維護人權之大道方為有 識之士無可推卸之義舉,而必以言筆之器,斷當政者之失,夫 乃愕愕如我輩者,先鋒無所讓哉。是以,良心的言論界即刻復 甦且蓬勃煥發了。 -- 天地萬物,浩渺繁複,又在須臾不斷地演生變化。人可以身、耳、口、鼻等感官經 驗之,可以感知物與我的「相對性存在」;以音樂、文學、圖書等的形式為表現, 反映出人的生活。經驗又是片斷、不合群的豕羊,不牧之不長之;學習的記憶,可 以幫助我們整理散布於時、空中的諸多線索,可以入你我之心,永誌於情,又或許 某天蹦出為表達自我的材料。莫名的感動、經驗的沉澱,又有孤絕於大地的疑惑。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63.29.38.68]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社2_判準之一反例...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判準之一反例... 時間: Sat Mar 11 14:11:38 2000 在這個黑道議長可以公然在警力面前顛倒是非地行其大言不[屏東縣議長鄭太吉?] 慚,所謂擲筊而神明示以支持某位向來自稱廉潔的政治人物[宋楚瑜?] ,而又有美麗島受難人反過來挺身支持當權者的當兒,對於[當權的 KMT] 行人文關懷的知識份子的辨別要求之嚴格,更顯得有其必要 。也惟有高度的判準,才能確實分別出其所為之旨意,不為 瑣碎之事所躓也。 一位真正行人文關懷、獨立思考的知識份子,於面對選戰的 關頭時,是否能保持立論的一貫立場,不為任何定性的意識 形態所傾斜,正是一個試煉的絕佳機會。知識份子於面對國 事的抉擇時,最好能只就政策的取向表示支持,而不會去支 持特定人士。他們也不要去塑造立場上的模糊,雖然,不解 其堅貞本性者或有人以其不表態而以其為如此,但他們仍不 會主動地去製造不必要的模稜兩可,以從中取勢。今日學界 中人頗多不含蓄其所傾向者,但之中卻有部分學者盡以心意 中人所為皆為善,忘卻學術批判的主體基能。所以若站得能 遠一點,保持適當的距離,即使不夠出個名氣,也是好的。 如余上篇所提,今日的社會環境,知識份子的良知良能易為 所惑,持身自治因此更成為其關鍵。如中研院院士楊國樞以 為,人文知識份子應定位於「概念人」(man of ideal),而 不是「行動人」 (man of action),當其有行動的同時,就 不必再扮演(人文)知識份子了;以免有刻意為之,且自欺欺 人之嫌。 在當前的選舉熱戰中,不如意者退而求其次──或無法為心 中窒礙所去,而非得表示所慕,則也應在白熱化前,盡早表 白自己的心意,較對得起知識份子該有的判斷力。如有一出 乎意料而逕上抬面上之李訴官某,既為主要配角之一,復以[李敖] 其強識的蟋蟀本性而火力四射,並早於其參選之初,即明示 其意不在當選,而在於他者之得利。此舉雖談不上高明,卻 較之臨陣切勢而倚西瓜大邊者高尚多矣。 倘一素為卿庶所望,一言九鼎的知識份子,多時以來既不表 白,卻因其不作確實澄清以致於其動向迂迴,反為民所瞻, 則吾不知其作為極高明的知識份子 (被一般大眾賦予於人文 關懷之知識份子的印象) 的立場今日安在?他的高明意見竟 無法再成為他的主要價值,唯其立場之傾斜度為媒體所關注 。今日,他終在決選關頭前作其意向之明白,吾所聯想者唯 二利(不論私利或公利)之圖:時機,與謀略。夫時機者,蓋(1) 其舉棋不定已許久,待勢有所為、氣氛營造正確,方為意之 所發而不致於傷其清望(顧問之名目顯然清高於官吏之名目) 也。又謀略者,因其舉動造成了驚暴、明顯有掮之民意的效(2) 果,先前之彷徉其辭,如今已顯示其意志卻猶保留全面支持 之真心話 (仍在模糊化?既已宣講其對於國政的希望,何苦 再讓人民繼續「好奇」呢?) ;總地看來卻為欲迎還拒,則 其先前所為之憂國憂民之言,竟成一種順極之拖延策略。如 蕭新煌先生說了:「我已經是第一任民選總統的顧問,想不 出理由不接受第二任民選總統邀請。」如此「迴避」之辭, 是天真地以為學界人士於選「後」應邀及於決選「前」表態 ,當真具有同樣的意義嗎?明眼人自識甚明。中立的骨性, 相信絕不可能由此體現。 [國政顧問團於扁就職後,隨時間過去,其「無 作用」越趨明顯,多人也早自請去此唯名之位。] 無論怎麼文飾其言,人文知識份子的良知之易受斲傷,已不 待言。所以欲為公意之評斷格律者,尤應謹慎其身,有些事 是當所不為的。當然,如若視其本為一平常之輩,其立場只 能如此,則此下下之行動,不用責之於斯──蓋彼本來面目 如此,盍其志也。莫忘,其原是而將來也仍是一極高明的「 專業」知識份子而無所疑,故過去的期望反為過甚。是余等 投射太多立場之良知的目光矣。 -- 不要誤解,他仍是相當地高明於一般政治人物與投身政治紛爭中 求名求職的諸多專才的知識份子。但在我以更高標準的判準來論 斷時──這也是加諸其身的社會聲望該有的同等份量的期望,我 不得已承認,他離這個要求終究也有一段落差了。故於茲,適時 (尤其在前中研院長吳大猶辭世與選戰正酣之際)引為判準之一所 為除外者。 -- ◇ 皮特‧林@PalmBBS (理性之鬱 ζ’) ◇ ____/| 台大◎椰林風情◎站 『假象的 錯愕的面容,窺見而得真實』 \ o.O| 《電腦漫談|PC板》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BM鞠躬◣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63.29.38.62] [Login: **] [Post: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判準之一反例... 時間: Tue Mar 14 06:09:34 2000 李遠哲於昨晚的離職記者會上,明白表示:知識份子於緊要關頭 ,須要「抉擇」。沒錯,知識份子有時是要作出抉擇的,但如前 文所述,其時機的落點,即會受其動機所影響。其次,要抉擇的 是什麼呢?政黨?候選人?新的名目?我寧願他在表達對於大政 方針的期待之後,能對其立論來個支拄,稍後的政治性表態卻使 其涉入政治紛爭的路線選擇之中,其言論的貞潔反而被自己打個 一個不小的折扣!在面對這個抉擇時,真正的人文知識份子要判 選的不是那些枝葉,而是根本性的立足點:要繼續堅守知識份子 的獨立良知之一貫不移的立場?還是傾斜之呢?而他終於選擇了 後者。遺憾的是,這才是我看到的他所說的「抉擇」。選擇依附 那位政治人物或那股政治勢力,根本不會是行終極關懷的知識份 子在立場考量之主要策略。 難道是李院長當真對於政治的運作過於天真而「受害」嗎?四年 年,同樣因涉及同一陣線的政治人物而給中研究帶來的困擾,使 他選擇了發表公開信,要求同仁追求永恒的價值,不為一時紛爭 所惑,如今他反而表示是自己投入所謂民間事務的時候了。是他 在警惕別人之餘,卻不夠警惕自己嗎?還是他本來就抱持現在的 這種立場?那麼以前他說的諍言,竟難道不是他的真心話? 以前社會給予他的職務有時讓人覺得其期待有過於膨脹之嫌,也 給李院長許多不必要的精力耗損。但就今日來看,他顯然也是求 仁得果,也未真正了解到行大範圍的人文關懷之知識份子的真正 分際何在。他說他要負起社會給他的期待,但他卻無法就知識份 子的深層結構作其思索,辜負了相對於這個期待也該具備的同等 的良知之立場。結果,他所謂的知識份子,仍是一般較高明的知 識份子,其所稱知識份子的「名目」過於被現實化,因此不會在 高度的判準之列。他的本分,或許也就是如此了。 稍微回顧一下,其任職中研院院長幾年以來,他曾多次表示拒絕 當權者的饋官,也不時敢言論於社會與教育事務的缺陷。本來以 為他會是這個判準可以仰望之一人,但近日其彷徉其辭、欲迎還 拒的舉動,卻不意讓我跌了一下鏡框。今後還是將之視為一位偉 大的科學家、或對社會有一份熱忱在的專業知識份子即可為允當 吧。或許,判準是陳義過高了,但我仍堅持只有合極高標準的人 物,才有確實的能力去綜理出社會發展與扞格中的真實內蘊,而 足為指路之標。 -- 其實我真正的用意只是:可惜哪... -- ◇ 皮特‧林@taiwanet (理性之鬱 ζ’) ◇ ____/| 『假象的 錯愕的面容,窺見而得真實』 \ o.O|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 [李於選前辭中研院長職位,於選後立刻接受所支持的當選人的「留任」 ,而此時總統大位尚未交接。]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判準之一反例... 時間: Tue Mar 14 06:21:01 2000 ※ 引述《kcc (kcc)》之銘言: : 也許中國文化傳統裡面, 對知識份子的要求太崇高了, 太不容許知識份子涉及 : 實際的政治了. 所以對於李遠哲公然支持陳水扁一事, 反應這麼劇烈. : 知識份子在政治上與任何人的權利義務應該是一樣的. 除了政府的文官和軍人不宜 : 表達政治立場外, 任何人都有權表達政治立場. 知識份子也是. 不應該為了他是 : 知識份子就不能表達政治立場, 也不應該為了他表達了政治立場就改變了他 : 作為一名知識份子該得的評價. 時機問題啊! :) : 即使是他表達的政治立場是個錯誤的選擇, 他也有表達的自由. 李遠哲也許 : 不知道明末的東林黨人, 不過一定知道他的化學家前輩 Linus Pauling. 既然 : 東林黨人和鮑林博士都沒有因為鮮明表達政治立場而被質疑知識份子的身分, : 李遠哲應該也有同樣的權利 居士說得沒錯, 我在原文的最後也指出這樣的看法。不過, 我覺得知識份子有過於被濫用的可能, 所以在〈判準〉一 文中逕將其層次做個分別。 如果他只是一般的知識份子, 擔負起的社會期待不是那麼 大的話(在他的發言中, 顯然他也願意負起這些期待), 我 就不會以高標來看待他。如果他是如國民黨那班馬屁學者 的程度, 也不會值得我以判準來評價之。所以, 我的立論 , 是基於知識份子的本分之根本性質而發的, 其行動本身 只成為這個本分判定的依據, 而不論其行動的傾斜度是倒 向那個方向。我上文中有再對「抉擇」的意味做個意見。 知識份子如果過於珍惜那些「同樣的權利」, 又怎能期待 超然、公正的立場會出現在他的身上呢?對了, 我這裏所 言的立場, 也不是指政治意識型態的立場而言。 :D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判準之一反例... 時間: Wed Mar 15 07:59:09 2000 看了居士兩篇文章的內容, 其實主要是你著眼於現實 的環境, 就權利的角度著眼。 我則偏向於理想性, 著重於知識份子的定義與高度的 標準上, 只因為我想找出真正的睿哲者。 因為立論的基礎不同, 所以較難能有所交會。不過不 談知識份子, 將李遠哲視為一般人(他是否夠格負起 他所謂知識份子被期待的責任就不管了...), 則你對 於為官的名目與權責關係的想法, 也是與我一致的。 像陳水扁說了, 以後兩岸關係由李來主導, 一個顧問 ┐ 怎麼來主導政策?要主導, 總該有個決策的權力在手 │ 。那麼又要由誰來負起相關的責任呢?法制上的定位 │ 選 又如何呢?一個將來可能的最高領導人(我還是像幾 ├→前 星期的發言一樣, 認為陳最有當選的希望), 居然把 │ 預 兩岸的政策都丟給一個所謂的顧問來負責, 這才是真 │ 言 正的一個危險。我也希望這只是選前想要擺脫對自己 │ ! 不利的面向(兩岸)的一種臨時策略性「講法」而已。 ┘ 還好這個院長不做, 中華民國的院長還多得是呢!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社3_第二性與第二種壓抑? | ![]() ![]() |
||
[哲思史語﹥第二性與第二種壓抑?] 一 西蒙 de Beauvoir 在其名著 The Second Sex (1949 法文原版)裏由存在本身(existentence)所具有 absurd 質素、因而難以為意義範疇作定義為出發點,提出在生理上的 sex 與社會上的 gender 之區別,作出反性別本質的論述。其要求女性可以完全地突破那個性別本質的生理設限,而得以完全浸淫於各個領域的世界中,其理論成為過去逾半個世紀以來女性主義思考的基本辯證核心。西蒙以為生、養幼兒的職務,是施加在女性身上一個鉅大的枷鎖,而具有反對這個「沙文(chauvinism)家庭制式」文化下產生的角色定位的傾向。她與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為終身伴侶,但未結婚、未生子。於該著英譯版(1953)中由反面角度提到一段充滿存在主義之自覺的話: "It is even more deceptive to dream of gaining through the child a plenitude, a warmth, a value, which one is unable to create for oneself; the child brings joy only to the woman who is capable of disinterestedly desiring the happiness of another, to one who without being wrapped up in self seeks to transcend her own existence." 在歷史紀錄中向來為主角的男權社會裏,男性為建立自尊之一個鞏固其主體性的法門,即為否認女性作為主體的自足性,使兩性的依賴/被依賴關係中,女人處於被客化與被聯屬的角色。西蒙對此,又有這麼這麼一段洞識: "To make oneself an object, to make oneself passive, is a very different thing from being a passive object." 於很多人有印象的一則古希臘神話中,阿果斯王 Acrisius 生有獨女 Danae,卻為 Delphi 女祭司告以其孫將會弒之。其女因此在生兒 Perseus 後為父所逐。Perseus 成長後斬了蛇髮女妖 Medusa 的首級,後來更除去蛟龍而拯救了衣索匹亞公主──典型地在剛猛的陽性力量之制服一切後,得到並「保護」了貌美的女子!Perseus 之武力,象徵其在與女性產生首次親密關係前,該具有的力量──暗示著男性「固有」的精力。此陽性的力量,代表男性心靈外向的釋放,並相對於受保護的陰性特質之投射個體──女性,其主體性獲得表象上獨立的建構。最後他於應母親之請返回祖國時,卻於競技場上誤殺其父,應了預言!在這段故事裏,其母親 Danae 所扮演的只是中介(其他)主體的角色,其存在目的就僅是為了把阿果斯王與孫子的悲劇給建立聯繫的關係。她陰性的本質,就在於女人之本有的生育能力(「母職」,其被棄的命運也因此而生!)所可能帶給阿果斯王的生命威脅為起點;究竟以 Perseus 之剛性力量結束祖父的性命、而完成宿命作為終點。我們清楚看到了傳統沙文神話形構中,強調「陽性力量為推動生命進程、陰性力量為輔助此過程完成的潤滑劑」這個傳統裏根深柢固於歷史底蘊的偏見! 活在現代社會的女性,具有受教育以及在社會上實現自我生存能力的機會。有人說她們是相對程度上,幸運的。但古老的心靈之性別區隔的殘餘物真地不再重現嗎?西蒙在最上一段引言之前先這麼說了: "The curse which lies upon marriage is that too often the individuals are joined in their weakness rather than in their strength - each asking from the other instead of finding pleasure in giving." 女性對於男性地位與社會資源的挑戰,或許不自覺地於潛意識中仍保有一種程度之對自我的「壓制」。女性於婚後,會和婚居的男性達成某種共識,在表象上仍有一些自由。其代價是其對於外顯的婚姻生活要有某種(偏向於某一性「該」有的)「馴服」,其妥協的基礎在於(仍為傳統力量為主所建構的)社會共識。這種社會共識,也是同居雙方彼此的共識之一個隱藏的前提(不需要雙方或男性一方來特別點明出來)。當與婚居男性同處時,心靈上「作為妻子」的機能性思惟將於這個共識(默契)下發生作用,女性之本有創造力的自我因此部分降潛於無意識中,而不得完整揮灑。如此而成全婚居男性之主體性的完整,使其於賦與(或被迫交出)更多的移動權力給女性自己時,其對於婚姻的社會形式(一種制度的要求!)的維持不致於受到動力權上的侵犯。 在知識啟明及接著一連串的覺醒中,部份先進女性會放棄這種社會定性的(對單方面要求的)「理智」性思考(這是一種制度的習慣),開始解放其性的身體,質詢其生物性角色。但是,又往往會同時出現一種代價,或許也可說是一種報酬──她犧牲了心靈固有之陰性與陽性特質行自然調和的可能性(為其否認矣),以有意識的自我行其意志(具有執意的成分)的生活。 到了近年來,在「她」們與社會抗爭與抵制數十年(或數千年)後獲得的明顯成就下,有些成員開始對此作進一步反思,以為過份執著於生理設限為起點的「去性化」並沒有那麼絕對(甚至不是另一角度之論準的「本質」的),婚姻未必然必是女性心靈自由舒展的墳墓。「母力」反而可視為女性較之男性所具有的的一種獨特的優勢力量。再度由心理角度思索之──而不是過往上向男權斥構之反制性的被動思考,一個女人在負擔這種職務時是會較婚居男性負擔得更多,但也因此享有男性所沒有的一些樂趣及只有自我才能享受的一種人性。如前段所提,有意識地進行其心靈中兩性特質的解放,也導致了原始慾望中的性的反應與需求可能被某種幻想──對於自己心靈中陽性之分量的幻想──或一種 pseudo-變性的意象,所再度壓抑(此時未必為其意識所察悉)。女性的特質不只在集中焦點於性,社會性的制約是限制了她們的空間;如若能在全面性心靈(意識與無意識)裏建立信心,或許可以為一個再發展其主體之可能性的基點?不調和(處於意識執意抗爭中)的心靈,在性徵明辨後,本性與精神的結合將受到另一種「內發」的壓抑(相對於男權的制度性壓抑),而隨時隱埋著一種勉力創造的副意念──強制性的、再度偏向於某種定性的性別意識之自我建構的企求。自然的創造能力,本有的發揮兩性能力之潛能,會因此反而有被抑制的可能嗎? 西蒙仍將是爭執與主張的焦點,或許也已成為聖經般的基本理條,當然路線主義者不見得會做如是承認。 :) 尤其發文者本身是男權優勢下的現實受益者,無能力保證做與異性者同般的思考品質(「本質」上的不能?),她們尤難以認同其思辯。不過,反過來說,要是不多作反思,逕持相同的論點,或許會被「抬」得較高呢。但這般「正確性」態度又能樹立什麼真實意涵呢? 發文者對於「波娃」這個中譯的姓都不在此使用。既然西蒙本人是極端反性別本質的,我們又怎麼把那個所謂「中性」(或歷史性留存、男權體制下的血統辨識符號)給用來區別西蒙的的生理性質呢?相信「她」(再度原諒我吧!)的思惟本身,就最足以代表適合這個主義與理想的精神了。 二 友人對於前文「女性……或許不自覺地於潛意識中仍保有一種程度之對自我的『壓制』。」一段話表示其見解,以為性別角色扮演上的部分妥協乃男女皆然,應「各退一步」。 其實我們還得留意,不少女性受壓抑的經驗,已經以「社會共識」或「婚姻常態」為表像,而被理所當然地埋在家庭面紗裏面,不給見光。且莫忘了,在人類的社會中,男性與女性的生理差距,其實是遠超出於不同民族間的生理差距的。而文化觀念常讓不同的族群間產生了戰鬥性的生存領域競爭情結,但我從沒聽說過有哪一個國家的單一性別,是在以同「另一性別的弱勢無權階層民眾」共謀為其前提下而打倒了以前的父權統治者啊?林覺民寫了〈與妻訣別書〉,文辭極其愷摯動人,然而「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一段囑付妻子往後要養兒如父,不就仍有「男兒當如是」的老式家父長觀念? 在「心靈上『作為妻子』的機能性思惟將於這個共識(默契)下發生作用」這一點上,該友表示了婚姻系統裡的兩方除了如受孕生育等生理結構限制的不得不然,應當共享共榮。 只是這種不得不然,或許已不再是絕對的了。在可預見的未來,體細胞基因+女性 ovum 所產出的複製人一出,那本來就沒出現過的「性別革命共謀」將成為自始至終之不必要──女性在人類百萬年的演化歷程中,終於首次可以在一個「完全不需男性的世界」裏進行繁殖。而若真出現了這麼樣的世界,則經過許多世代後基因與種性的變異或許使得所有女性都成為 lesbian,情愛的心理因素也從此同男性脫勾了。但是男性卻仍不能沒有女性來進行基因傳承,兩性真得能永久攜手來維持一社會繁衍上的共榮圈下去嗎?在 Star Trek 影集的某一集中,企業號就曾遇到這樣的社會。企業號上的男性與女性異性戀軍官們,難以體會到單一女性社會──所謂「亞馬遜女族」型社會──在感情與生理上可以當然性具有完全自足的能力。 至少我們皆會同意,在傳統觀念仍遺存的現代社會,於受制程度上,女性還是大於男性,這仍是無可否認的現實。友人又道,兩造有必要在婚前達成互動共識。 問題就在於「社會共識」為一種前提,即使男、女在進入婚姻前有逐項商談出一「婚姻權利與義務」的合同,但一些隱藏性的前提卻根本屬男方不用要求寫在合同裏就受到默認的。如果妻子以為「孝順公婆」是沒必要的,婚後的家庭應與娘家同居,她也沒有比丈夫更需求有維持整潔的習慣,甚至丈夫的同事來家時她仍可以自做自事、不予理會,那「共識」不就被社會習性本身給挑戰了? 友人最後還提到,多年前郭力昕¹曾在《人間副刊》慨言〈誰能玩性〉對性解放表示異見,引來女權基進人士何春蕤²回應〈誰怕誰玩?〉,可惜無法對話。 西方人的女性解放觀點,仍走在台灣前面一大步。當我們還在討論體制上對於「性」的束縛時,西方的女性主義已到了一種反省回饋的階段。戰後第一代的女權運動者以為情感本身就對於女性產生了束縛,讓她們無法瞧出前述幾段引言的真相:「感情讓妳落入陷阱而不自知」,所以西蒙才要把它給赤裸裸地揭露出來,因為「無破不立」。後來有些女權理論者則以為對情感的重要性有必要作一重新評估,如愛莉森‧傑格(Alison Jagger)即對於女性主義倫理學(feminist ethics)在研究取向上主張有三個最低的判準: 1. 女性在當前社會脈絡中仍受到系統性的壓抑,故此取向須提供傾向於顛覆而非強化此種壓抑的行動指導。這樣的取向須是實踐的、過渡的、非烏托邦式的,必須是政治的延伸而非撤退。──此乃承繼自西蒙的基本路線。 2. 應具備處理公、私領域道德議題的能力,它無法假定原先應用到公領域的道德概念,如男性自由主義者所建構的「公正」(justice)或「剝削」的概念,可自動適用於私領域。──因此當前的政府、社會體制與理念,不能一廂情願地自以為由既有權力運作所建構的某種預防措施,如《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一定會對女性在私領域的活動能產生具體的保障。社會且不得將此等權力上的「便宜(的公正)措施」當成一種「我們已保護了妳」的藉口。 3. 須認真看待所有女性的道德經驗,且不是無批判地(並非所有的女權主張就都是真理)。並可合理假定女性獨特的社會經驗可能使她們特別察知到關於宰制──尤其是性別宰制──的意涵。(詳下段) 奧金(Susan Okin)也說,未能顧及女性道德經驗的任何倫理學取向,則依據兩性道道德經驗「差異」的經驗性將宣稱:它的取向不可能受到全體女性一致的接納。所以多元主義的「多元性」需謹慎對應,它們常只伸張出尊重異族群文化的「結果」,卻跳過了「差異」性,因此就像一些傳統上基進批判的女權主張一樣,不見得能考量到各個女性在家庭及母親等身分上的全般處境。由正義的角度來看,公權力介入受難女性(如家暴)的生活是有一定程度的必要,而「社會共識」仍是一種壓抑的集體信念,社會的力量有必要做出自我改造,則對於公道德權力的參與可能性就不必然要被完全排斥掉。 由「反(性別)本質」為出發點,經過現代(主義)平等論之續波女權浪潮,如今的思考方向,已由本來的對於既有男權社會的「反挫」到於一種「挫反」──指反挫之反饋/回饋──的回饋性考察了: “到了近年來,在「她」們與社會抗爭與抵制數十年(或數千年)後獲得的明顯成就下,有些成員開始對此作進一步反思,以為過份執著於生理設限為起點的「去性化」並沒有那麼絕對(甚至不是另一角度之論準的「本質」的),婚姻未必然必是女性心靈自由舒展的墳墓。「母力」反而可視為女性較之男性所具有的的一種獨特的優勢力量。再度由心理角度思索之──而不是過往上向男權斥構之反制性的被動思考,一個女人在負擔這種職務時是會較婚居男性負擔得更多,但也因此享有男性所沒有的一些樂趣及只有自我才能享受的一種人性。” 自覺是關鍵,而顯然地,一次的自覺不見得就是完全的自覺。而提到兩性的相處,男性也不能只「聽任」女性的一再自覺,而自身卻不曾「自覺」。不然,男性就變成落後的社會演化暨競爭者了,尤其還有「單(女)性繁殖技術」梗在將來,男性能不多思考自己的未來、或者「下場」嗎? (OnlyBooking board 02/16/06.) ____________________ ¹ 郭力昕/無臉之書|獨立評論 ² 何春蕤 | 苦勞網 -- ☆ [發信地:不成器之板] (Apr 10 06:48:25 2000; Dec 22 17:31:00 2019 modified.)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社4_一個對於 Open 態度上的辯難!? | ![]() ![]() |
||
作者: Peter_Lin (Object d'persona) 看板: Linux 標題: 一個對於 Open 態度上的辯難!? 時間: Tue Jan 11 06:26:00 2000 社會主義的本意,是作為一種公道、資源共享之普世、普階級 的思想,在與主流性工業勞動生產體制的社會常態相較之下, 更常常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在二十世紀末的資訊世界,Open Source 同樣也是一種不滿現實,懷抱著「大而公之」的襟懷 ,欲行改造軟體/電腦發展與使用過程中運作的權利、綜衡的 理念。 在被熟稔的物質世界中,理想的一個判別法,常就是指與現實 有所背離者。如同當前全球經濟在資本主義的大纛高舉之下 ( 世界貿易組織就是它最近的一個具體產物) ,社會主義的主張 ,雖常被提出來研討,但總是只能被作為「輔助」性質的角色 ,它們通常無法得到建設其社會新架構的機會。回溯在十九世 紀一些由理想家倡導、最具夢想色彩者,如傅立葉主義(Fouri- erism)的「工作隊(Phalanx)」單位;創立「工業化(industri- alization)」一詞的聖西門(Saint-Simon)主張廢除自由主義 的制度,組成由科學及產業菁英指導、且資本與土地公有的社 會型態,以增進全體社會大眾的利益;在倫敦,劇作家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經濟學家韋布(Sidney James Webb) 等名流組成的費邊社(Fabian Society),則提出集體所有權與 民主監控的制度(稱為民主的集產主義(collectivism)),後成 為工黨前身的創立綱領之一;這些抱持資源共享(resources share)的社會理想,終究無法獲得實現。另外有眾所皆知、也 是唯一一個真正有機會能貫徹其新的社會結構設計藍圖的馬克 斯──恩格斯的共產制度,卻因其對於人性的排拒性、被外界 迫害的妄想症等等隔離性的感受,及與資本主義抱持絕對對立 的主觀負向情緒,因此刻意地扭曲了制度的原意,反而限制了 自己的發展空間,並偏狹化到了一種「自憐自賞」的地步。 ( ※註2) 所以一種理想,可能是一種夢想、可以是一種偏想、 甚至是一種幻想、邪想。由上述先驅理念的失敗,也許可以有 一個體會:任何反對現有體制、要求資源共利互用(open)的思 惟,對於其心智的成熟度上也似乎應要求一種「開放的心胸」 ,使之能放開眼界,不盲目排斥異己,把這種精神作為一種準 繩──一種迴避走入歧路的準繩。 時值這個世紀末(沒錯!西元 2000 年仍然是二十世紀),在資 訊與網路革命的浪花中,我們見到了先進的 Open Source/Free Software 理想的出現,在我們之中有越來越多人也浸潤於其 成果與領域內。Richard Stallman 花了十多年宣揚其「自由 (free)」觀念有成、終成為一種風氣之後,在近年來的演說、 文章中,除了一再重申 Free Software 的 "Free" 意指「自 由(freedom)」、不是「免費 (free price)」的意旨之外,主 要重點即在於希望這個開放性的社群不要出現 (雖則他本身亦 難以避免的)反商情結,莫要因此給其發展給設立了個圍籬。 這個社群成長到一個規模之後,也產生了一點分歧,像一種「 正名主義」的情緒(for 'GNU')也出現在 Stallman 的身上。 沒錯,資源共享的社會構成,常是較以現實利益為趨向的商業 陣營更具有理想與使命感,但是其本質上所具有反現實的鬥爭 性,也易使己方陣營出現對抗性意見,甚至各立主義、各書名 目,但是幸好總是有一個 "open" 的中心精神作為大家共同的 標竿。 Eric S. Raymond 於前年發表〈教堂觀與市集觀(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一文,被視為開放原始碼(OSS)世界具代表 性判準的一個文路。該文的理念其實不只可以作為 OSS 軟體 程式在發展過程中的觀念解析、及與商業軟體作模式上的明白 對比,其精神更可以進一步擴充,作為這整個社群切磋心得、 交流思想、評析觀念、辯證概念上該有的基礎。若是將 Open Source 視為一個絕對性神聖的領域,供奉數個符碼為神物, 產生一種排他性的潔癖,以至於不能以正面的態度迎接外界 ( 那個更大的現實世界!) 的挑戰,那麼,到底要在那裏尋出真 正的市集呢?反而讓我們看到了不少將 Open Source 奉在聖 壇之上的禮拜者!或許 Raymond 本人沒說得這麼露骨,但我 輩難道就不該更深入地辨別教堂的本質與儀式的表現若何? 這個社群習於將 Microsoft 視為邪神的化身,作為所謂「戮 力擊倒」的目標,至乎其他一些商業巨頭諸如 AOL、Compaq、 Apple、IBM、Intel、甚至最早把 Mosaic 的 open 精神給商 業化的 Netscape 難道又不曾在各自專擅的疆域中做過什麼長 袖霍舞嗎?至於 Red Hat 以自己在公眾集資市場上市與直接 來自於傳統大廠的資金進行其垂直購併的動作,在某種企圖除 外(不用揣測她的企圖,畢竟太遙遠的未來又有誰能預知呢?) 的作法上,又與早期的 Microsoft 有何太大的差別?當然我 們也不用猜測她會變成另一個 Microsoft Corporation,至少 已有一個被指出來的限度:Linus Torvalds 仍然希望使用者 對於系統的「選擇性」不至於被商業化的力量所剝奪,即使這 會有利於某種 OSS 軟體成為一個市場上突出的產品。 如果有個教會需要立一個撒旦以團結信徒的力量,或紓解信徒 們心中的抑鬱(因為他們還不是主流宗派!),那麼我寧願這是 個多神教的世界(魔鬼的定義也因此是多元的)。太過於強調魔 鬼的教會,信眾們也極容易滋生某種族群分立上的情緒,而其 信仰與現實的相異度,又使自我在面對認知的差距上將產生調 適的困難,甚至淪為一種偏執。(※註3) 中古世紀的一神教會,在把「神聖的真理」越抬越教條、哥德 式教堂越築越高聳之際,也不斷地為撒旦的形象塑造新的象徵 與化身,結果昔時起源於巴勒斯坦地方意義很明顯的善、惡之 道德訓誨的淑世理想,反而成了涂毒人心、愚弄教徒的體制了 。所以,最好的情況是,根本不用去建立/指定惡魔的形象, 也不用敬奉一神的上帝──在這裏僅指人類所生活的俗世 :) ,我們犯不著另去擁立一個新的教會──讓這個市集裏的諸小 販們各憑本事、公平喊價(品質)競爭,讓顧客以自由意志來選 擇貨品而形成一自由權利的環境。 Raymond 的另一個用意,是希望破除資訊界長期以來存在於發 展者與使用者間、如同教士與教徒那般階級分立的迷思(myth) ,而確立了 Open Source 的真義。那我們又何必去區別出異 教徒,使在理智的批判以外、將之作為情感發洩的對象?相信 這反而與他的本意背道而馳。如果有人對你說:「你不是我們 這個世界的人,所以沒資格對我們的信仰作出批評。」你是不 是以為這是一種沒必要的、有反智傾向的「先斥(preclusion) 」心態呢?(※註4) 二千三百多年前,柏拉圖於 The Republic 一書中引述蘇格拉 底的話說: "These, then, will be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democra- cy... it will be, in all likelihood, an agreeable, lawless, particolored commonwealth, dealing with all alike on a footing of equality, whether they be really equal or not." (※註5) 他或許貶蔑了民主政治的實作,卻也由反面暗示了對於真正的 平等的期待。在工業生產興起後,經濟權利逐漸由特權階級下 放至平民身上;啟蒙的時代中,理想家建立的是一個沒有神聖 君王、不存在絕對性知識障壁的典範傳承;且於首見願對任何 思想都抱持著 open mind 式哲學思辨的社會裏,平等與自由 權利的時代氛圍逐級建立,促進了理性與科學世界的來臨,也 成就了後工業化社會中第三波的產業革命──資訊化潮流的先 期發展條件。(※註6)對於未來可能實現的 Open Source 之 時代的形貌 (yet another commonwealth?),我會作如是觀想 。我也相信只有 open 的心態,才能把 Open Source 的精神 全面地推己及人,且塑造出真正具有正向素質的一種虛擬社群 的新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本文不過表示對於部分現象的一個另向思考與期許而已 ,必有所思慮不周延之處。 註2:前東歐鐵幕國家甚至曾一度否認孟德爾的遺傳學說,推 倒其塑像。因為其將唯物史觀的「經濟(的絕對)決定論 」無限上綱,認為遺傳也同經濟狀態/制度一般,是決 定於社會因素,而不是體質的生物因素。 註3:參見敝文:〈對於 Linux 板上的評論的一點評論〉, 與〈〈白爛歌〉...? ─ 「認知失調」〉 兩篇。 註4:參見敝文:〈對反面動機的預設推斷?〉。 註5:Excerpted from The Republic, book. 8, section. 558. 註6:最近「傳聞」彼岸國務院相關部門擬禁止國內重要政府 部門的電腦,使用微軟新推出的 Windows 2000 作業系 統而改用由國家中科院研製的「紅旗-Linux」中文作 業系統。即使該對於 Linux 佔有率有利的作為真獲實行 ,但這種由專制/上層政治力對市場競爭施以不合理的 設限與干預的手段,顯然與「市集觀」的平等精神相違 背,縱然有助於 OSS 的推廣,也不值得為之鼓旗。彼 岸主管軟體工業的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則 已於近日發表聲明表示否認。 -- ◇ 皮特‧林@taiwanet (理性之鬱 ζ’) ◇ ____/| 『假象的 錯愕的面容,窺見而得真實』 \ o.O| ν=(_)= ∮ http://www.hello.com.tw/~petrelin/ ∮ U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210.71.60.254] [Login: **] [Post: **]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社5_主體與強「改造」 | ![]() ![]() |
||
[by Verklarung|Verklarung board|Recomose:|Orig.Mon.May.23.06:02:02.2005] 在這個自由化時代,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什麼才叫作「獨立具思考能力的 個體」呢?簡言之, 即是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個體。主體能由理性去作思 惟, 以自己的尊嚴為出發點(end-in-themselves), 同時考察到私人與 大眾的共同利益, 因此而決定了他能接受的社會性準則(rule)。 ┌────────────────────────────────────┐ │ 主體只依據自己願其成為 common rule 的那些準則而行動。 │ │ (←康德倫理學的 Categorical Imperative/the Highest Moral Law) │ │ │ │ ┌─1. 人是理性的, 能思考理由而作出選擇。 ─┐ │ │ 證│ ├─┐ │ │ ┼─2. 人是有尊嚴的, 他是 end-in-themselves (「目的自身」)。─┘ │ │ │ 明│ │ │ │ └─3. 人是理性的目的自身, 即為 moral rule 的訂定者, 故人對義 ←─┘ │ │ 務的服從是一種「自律」(an act of dignified autonomy)。 │ └────────────────────────────────────┘ 然而, 二十世紀中國主流政黨的提案, 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 盡 求一意孤行, 欲以居上位者的構想來將其 rule 烙印在每個人民的身上 , 美其名為「為人民服務」、「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卻在實質上抑 制了人性, 其實都是「國民改造論」的餘毒啊!無論左、右把他們的立 場講得再怎麼高尚, 路線與做法再怎麼不同, 實際上都是一樣的邏輯。 Twitter 上有位大陸網民 @yimoobuba 談到:「所有的人類和生物一樣 都只不過是DNA雙鏈自我表達的工具而已。」這是將生物體與其族群視 為純「基因載具」的表現子思維, 為基因決定演化論者的主張。然而, 隨著生物多樣性與跨物種共生生態觀(如「蓋婭」概念)的研究推導, 愈 來愈多學者以為, 演化機制同時在基因、個體、以及族群的層次上發生 作用, 彼此互因互果, 並無所謂誰歸屬誰的問題。自然飲食主義者因此 推斷, 基因改造工程食品潛藏著無法於不同層次上全盤掌控遺傳訊息擴 散性作用的風險。 (Tweets 11/23/09.) 回顧十九世紀斯賓賽(Herbert Spencer)所提出的「社會有機體」假說, 首倡將生物學上的有機體(organism)觀念引到人類社會的組織原理上, 以為人類社會是活生生會演化的, 並且個人需得放置於社會層面的關係 上, 才有(被)納入「解釋體系」的意義。這般社會有機體的概念, 以為 文明如同有機體一般, 本質上由生物學的定律決定其「生命周期」;整 體社會猶如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巨人」, 決定論者因此斷定其有如同人 般的「命運」。這種以「個人為社會體的細胞」的思惟, 即為以此類群 體調適觀作為考量基準之一種人本原理的應用: ‧「弱」的命題:目前的環境條件, 造成事態的應然。 ‧「強」的命題:由於已存在事態的必然, 才有這樣的環境條件。 其後歷史則發生了不幸, 德國納粹黨利用了被擴張解釋的「命運共同體 」, 在此概念的「強命題」下, 讓人民全都成了不得自行其獨立意志的 戰蟻。在這種情勢中, 整個族群完全由女王蟻帶頭, 所謂「群體」的利 益遠大於個人的利益, 社會上的個人因此全被制伏了, 此即是近代法西 斯(fascism)的發生緣由。 至於在我們身處其中的近代史, 像是炎黃裔國百年多來救亡圖存之士所 持的「國民改造論」立場, 通常把實施焦點集中於集體層面的共難教化 主義, 同時強調要進行內在思考邏輯的全面改造改良, 於是, 無論文字 、文學、古蹟、家族、文化、歷史等等皆得大幅革命一番。當民眾終於 同意讓個體層次全然趴伏在僅有的一位「中國人站起來了!」之下, 本 該包容廣泛的「文化水平」被定義成了思想同化體制所灌輸的「教育水 平」, 每個人的大腦乃變為新的黨主子的「思想殖民地」。將社會組織 、發展暨發言權的體制奠基於有特定層次偏向的集體主義, 個體性的主 體尊嚴乃不得不臣服於國族名目的大纛之下。 (Tweets 11/23/09.) 由於新國度的思想殖民主緊箍著人民的天賦個性不使脫韁, 使得社會朝 向畸形化發展──如鼓勵個體戶於右線道超速去掙賺錢包、權力系統卻 仍標舉著紅旗高義不降, 這能建設出一個健康且自信的民主公民社會嗎 ?也就無怪乎不論敗寇蔣 (1949 時共軍廣播稱「蔣賊介石」)、成王毛 誰成了廟堂偶像, 在幾億人被當作改造論實驗體多年過去, 卻還是遺下 了莫大的民族大頭症。 (Tweets 11/23/09.) 思及於本島, 台民也有需要留心之處:莫以一己的意識型態強加於所有 人身上。這樣只會壓制個人主體的尊嚴及創造力, 且弱化了全體社群的 思惟能力, 群體同質性的腦袋會看不清局勢的全盤細況而易導向自愚式 的判斷偏誤。如是, 又哪裏能塑造出所謂的「台灣主體」社會呢?反倒 是反其道而行了。我等可不要重蹈近代中國人習於一再「(受)改造」的 覆轍哪! ---------------------------------------------------------------------------- [Orig. discussion thread was as follows:]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轉錄]小時候的演講比賽〈主體與強「改造」〉 時間: Mon May 23 06:02:02 2005 ※ 引述《minHsiao (?)》之銘言: : ※ 引述《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之銘言: : : 不, 這次連戰的行桯大陸常直播, 報紙也一直是頭條, : : 他們應該有看到這段。但這種樣板的演出, 對他們是再 : ^^^^^^^^^^^^^^^^^^^^^^^^^^^^ : : 「正常」不過了, 所以他們不覺有毛病, 也才沒注意到啊 : ^^^^^^^^^^^^^^:「爺爺!您回來了!」 : : 。 : 這樣的說法或許太武斷了?(笑) : 轉錄我收集得的一篇大陸評論: 奇怪, 我以為蕭兄對我的武斷很有「意見」, 結果這篇 評論反而強化了我的武斷? :D : 【大紀元5月7日訊】幾天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到母校西安後宰門小學訪問時, 雖然不知道這家報紙是什麼時候、怎麼冒出來的, 但近年來 在國際華人新聞圈倒很出風頭... [Cut] : : 看完後我笑不出來,因為我知道,自己就曾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個。其實大家 : 想想,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經歷過類似的童年,無論從教科書到樣板戲,還是 : 從革命歌曲到革命舞蹈,我們一直被這些“假,大,空”的東西灌輸著,我 : 們天天喝的都是這樣有毒的狼奶,無形中我們喪失了做人最根本的人性淳樸 : 表現和普通人應有的真實情感,取而代之的是所謂高大全似的革命精神和所 : 謂的無產階級文藝標準。 但是, 台灣在威權體制數十年內的現代主義美帝文藝, 也讓 那時台灣的小學生以類似的“假,大,空”的方式參加演講 比賽?並且在出賽前還一再在全班同學面前做練習喔。 :p 不過這倒證明了「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經歷過類似的童年」, 難怪有人不想再做中國人了? :> : 這首詩朗誦讓我想起了許多“革命詩人革命作家”的作品,比如說高爾基《 : 勇敢的海燕》,還有那臭名昭著的樣板戲。一次老朋友聚會,大家聊到樣板 : 戲時,友人說它們雖然太政治化,可相比之下還算好看的,於是很多自由人 : 士,儘管他們堅決反對中共的一黨專制,可閑暇時他們哼唱的可能還是樣板 : 戲中的片段。其實這無處不在的黨文化流毒,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拋棄的。 大陸現在有所謂的樣板戲復興呢, 不過就是一種懷舊, 就像 台灣人仍有人在聽國民黨愛國歌曲、前台籍日本兵還在公園 高唱皇軍歌曲一般, 那是情感上的殖入了。 : 記得夏衍寫過一部著名話劇:《法西斯細菌》,說的是法西斯思想就像細菌 : 一樣侵入我們的靈魂並左右我們的行為。其實中共搞的那套黨文化,也是貨 : 真價實的法西斯細菌,因為它跟法西斯一樣,宣揚的是專制獨裁,實施的是 : 如何消滅人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把人變成一個“聽黨的話”的工具。樣板 : 戲,詩朗誦,革命歌曲等無產階級文藝作品,它們利用視聽藝術效果,比直 : 接唸經講經更具潛移默化的功效,其危害就如同細菌一樣,貽害無窮。 什麼又叫作獨立具思考能力的個體呢?......[Ditto Cut]......環境條件。 : 前不久,著名作家馬建在響應大紀元倡議的銷毀中共黨章黨徽時,提出“罷 : 讀專制文學作品”,真是一針見血。專制文學作品中所散發的“假大空”毒 : 素,所宣揚的超出人性本質的“共產主義崇高境界”,其實都建立在謊言的 : 沙丘上,對真實的人性來說,都是鴉片,都是洗腦用的王水。難怪在台灣自 : 由環境生活的人笑話大陸同胞的變異。 王水怎能洗腦?會溶掉腦耶, 這是這篇唯一的類比失誤。 :> : 不難想像,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這樣文化環境中的中國人,他們不知道抗日 : 是國民黨的功勞,他們不知道今日的台灣相比如今的大陸發達幾十倍,他們 : 更不知道中共邀請連戰此行的目地是轉移國內危機下人民的視線。我想,後 : 宰門小學的孩子們,真的就跟我們小時候一樣相信:台灣人民正生活在水深 : 火熱之中,正亟待我們長大後去救他們呢!@(http://www.dajiyuan.com) 喔, 十幾年前, 台灣提出「六年國建」計畫, 目標是將台 灣的人均國民所得提高到一萬四千美元, 十幾年後, 我們 還是在繼續朝這個數字「努力」中 :p。因此, 發達幾十 倍, 已變成發達幾倍了吧?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F社6_自由主義? ──主義、效益論、宗師 | ![]() ![]() |
||
§自由主義? ──主義 §自由主義? ──效益論 §自由主義? ──宗師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Isaacc 標題: Re: 李敖北京大學演講全文〈自由主義? ──主義〉 時間: Sat Sep 24 08:30:21 2005 到底自由主義的真義是什麼呢?若由其歷史意涵來解讀, 就鄙 人之見, 不管是連戰、還是李敖, 對於「自由主義」都不甚了 解, 他們只由字義與表象去理解「自由主義」。不同時代, 自 由主義的意涵不同, 共產主義肇始的年代, 正是自由主義的經 濟性建制──資本主義煥然勃興的時期, 並由效益論引導的自 由市場經濟論述:貿易之「比較利益原則」, 樹立了殖民主義 必然發生的背景理論。 以美國當前政治情況為例, 此地媒體常將自由派與保守派並列 , 殊不知, 兩者在不同政策方向上都有其「自由主義」的堅持 與叛格, 「自由主義」具有範圍上的時代性差異。美國保守派 主張小政府、減少對於企業競爭的管制, 這當然是自由主義, 且是很原始的自由主義, 自由派反此;自由派主張婦女有身體 自主權、包括墮胎的權利, 人民對政府的批判不需受節制, 但 另一方面他們也要求政府在人權、社會議題上要有更大的涉入 , 媒體在經營權的結構上應該要管制得更嚴格, 這又有所差別 。 所以嘛, 看「自由主義」的字面, 是看不到「自由主義」的真 相。從一堆文件中找出關於「自由權利」的描述與宣傳, 包括 法律條文中對於人民自由權的保障, 也看不出「自由主義」的 演進實質。說到這點, 那確實該怪胡適了, 他只告訴我們自由 主義美好的一面, 沒告訴我們全部, 就連李敖大師亦受其遺害 (:>)而不自知, 然追根溯源, 又該怪胡適所崇敬的杜威了。此 人是誰?喔, 原來正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新效益論者、功利主 義的宣揚家, 他說:「善並不是生活的最終目標」, 只有在跟 那種程度、此種東西作對比之後, 才能顯示出何者是「善」, 或者說, 什麼是自由的善。這是「相對主義」。 杜威主張多元化政治, 以為國家是不可信任的, 可見得他不太 相信國家或社會契約論。反觀李大師先明示北大師生不可信任 國家這一點, 但卻又要清華學生跟當權者合謀, 邏輯在哪?杜 威不支持共產主義, 不過他同意階級流動可以達成社會改造之 效, 所以保留階級制度的菁英政治與貴族政治顯然高明於民主 政治, 但就自由主義的相對性來論, 國家──即統治階級是不 可信賴的, 「政府永遠與人民站在一起」是不實在的假話, 所 以有缺陷的民主政治還是比較實際, 因為以人民的立場而論, 這種體制對自己的「效益」比較有保障。這就是二十世紀的「 自由主義」, 或更精確的用語:「美國的自由主義」。 李大師又提到「有自由思考的人」這話, 這的確才是建立個人 主體性的前提, 但應該回到康德來論述, 這和自由主義反而沒 絕對的干係。當然, 如果只由字面來看, 彼等「自由」是可以 與此等「自由」同列, 但實質上它們並非等價。當大官說:「 我支持媒體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 並非代表這種辭藻的「表 象」與「實質」是同等的, 但他仍確實有說這話的「自由」, 箇中即是此般道理。 ※ 引述《isaacc (小元爸)》之銘言: : 作者 unfinish (笑吟吟的淫淫笑) 看板 Gossiping : 標題 Re: [新聞] 李敖:被禁的書比人高 : 時間 Wed Sep 21 16:06:55 2005 : ─────────────────────────────────── : 我還以為有很多人會找來看 : 沒想到好像沒什麼人找到 : 原始網址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9-21/_IN-459786.htm : 看起來像是聽打的,所以錯字很多,有些地方不知所謂 : 大約三百三十幾行,沒耐心的現在就可以按end或左鍵了.... : 李敖北京大學演講全文 : 2005-9-21 [Cut] : : 以前北京大學胡適講了一段話說,他說,你要為國家犧牲你的自由,可是胡適說, : 爭取你個人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克林頓引用這句話的時候沒有引用完, : 就是說,胡適說,一個真正的開明進步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造成的,是要有獨 : 立個性,有自由思考的人造成的,所以克林頓的演講引證有錯誤,後來又來了一 : 個人,就是連戰,他在講演場里面提到了四個字,有點犯忌諱的,可是事實上他 : 提到了,叫做「自由主義」。各位,連戰對自由主義的解釋完全錯誤,他請毛但 : 寫的說胡適把自由主義帶到台灣,所以台灣有一股自由主義的學風,在學校里面 : 流傳下來了,我告訴各位,沒這個事,沒有人敢這樣做,包括連戰,他們都不敢 : 這樣做,所以自由主義這四個字雖然在連戰的演講里面,在北大的講台上面出現 : 了,我告訴你,沒有這個東西,很多人說我李敖是自由主義者,說你自由主義者 : 你在大陸,你在共產黨統治的地區,我們要看你講什麼話,你要不要宣傳自由主 : 義,我告訴大家,我要宣傳,可是內容和你們所瞭解的都出入,什麼是自由主義, : 自由主義我們看到學理上來講,你出一本書,他出一書,學理上非常的高深,對 : 我而言,沒有複雜,自由主義只是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翻秋中級(音)的部分, : 一部分是(翻秋中憲法的部分)。 [Cut] :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李敖北京大學演講全文〈自由主義? ──效益論〉 時間: Sun Sep 25 13:53:37 2005 要探索資本主義同自由主義的思惟本質, 就得先了解自由市場 經濟論述的基本原理──「效益論」。 對效益論的簡單釋義是:不同慾求對需求者在滿足上的效用可 由一數據明確表示, 並因而能與其他慾求作競爭比較, 此乃「 絕對的效益論」, 國家政策可以此法來作規劃。現代政府在預 算制度上所具有總額下的排擠效果、招標比價【申論1】等特 徵, 乃為此種十八、十九世紀工業財政思維的遺痕。作為個體 經濟學基礎概念的「效用」(utility)觀念, 也即是此物。 【申論1】此等制度, 在根本上假設了預算或出價額的每一分 錢所能帶來的效用皆均等且同質, 所以不同預算項 目、不同投標者的金額都可被其他其預算項目、其 他投標者提出的金額自由地替代(潤滑率或邊際替 代率為 100%)。在經濟學上, 它們完全同意了消費 者均衡的設想點: (MU÷P)x = (MU÷P)y = (MU)每一元 MU 為邊際效用, 即效用相對於數量的微分, P 為 價額, x 與 y 代表不同的項目。 推友 @octw 有所疑問:「明明所有政府預算都是 人民的錢,為什麼人民容許政府拚命舉債編預算, 好像花的不是我們的錢?」自從十九世紀工業主義 國家將統收統支式總額預算制度推廣後, 各國領袖 就不斷見識到其偉大妙用了。如前所述, 上面那個 式子設想出政府每一分錢的邊際效用都均等(=1) , 所以混在一起最合支用效率最大化原則。其妙處 在於, 公家雖然花了很多的錢, 但人民根本分不清 某一個建設到底是花用到了誰的錢。然而, 我們也 都明白, 從窮人口袋拿出的一塊錢跟富人所拿出來 的, 對納稅人本身的財務效應根本是天差地別。 如果經常門預算改採有跨部門彈性的專款專用制, 可規定要有財政支出就必需明確列示其所對應的預 算來源暨分配模式;目前僅有自 2000 年起已「不 特別」的特別預算需要編列來源, 然而常只是虛應 故事。新制度應該明文確立在無充足稅入下, 不可 任意動支、舉債、甚至給富人大減稅(過去幾年來 綠藍都嘛這麼幹), 以防貽害後代。既然國庫徵稅 作業都能夠累積龐大的個人紀錄, 何不直接把政府 如何花用國民的每一分錢也都依據其來源分配模式 , 給記入擴充收支項目後的國民稅務資料庫?進一 步並比照新制勞保帳戶, 每個人都可上網查詢「個 人式國庫帳戶」, 那小老百姓還會對於政客亂花錢 、亂舉債、亂減稅無動於衷嗎?此非夢談, 北歐國 家的公家財務細項透明化政策已有往類似做法發展 的趨勢。 (Tweets 1/16/10 UTC.) 十九世紀殖民主義在社會哲學上有兩大支柱, 一是社會達爾文 主義, 另一即自由主義者的效益論。今人在批判殖民主義之惡 時多忽略了後者之歷史源流。 前篇還提及「相對主義」, 指的是「新效益論」。其主張, 只 要能將不同慾求以其在內心滿足的相對重要性作排比, 即可收 競求組合之效, 乃「相對性的效益論」。 至於杜威等力持多元化政治觀點者為何以為國家或社會契約的 論理是不可信賴的呢?歐洲民族國家與工業革命興起時代的早 期自由主義者基於效益論原則, 提出對近代民主制度之建構影 響深遠的「社會契約論」, 以為國家是由人民與統治階級的「 合意」而成立的, 國家的統治權力由此獲得正當性。對於多元 主義國家論者來說, 那只能是一種無法通過實況檢驗【申論2 】的假說而已。 【申論2】社會契約論無法解釋以下與契約的基礎──「自由 合意」有所矛盾之處: ‧視政治權力集中程度之強弱, 人民常常或偶爾有 被「非自願性」地強制交出權利的情況。這種情 況下, 契約內容的變更只是單方面意志的行使。 ‧國籍移動上具有重重障礙與限制。此即是說, 人 民在契約對象的選擇上, 是「不自由」的。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李敖北京大學演講全文〈自由主義? ──宗師〉 時間: Thu Sep 29 08:50:15 2005 大家都聽過的自由民權理論的三大宗師:洛克、盧梭與彌勒, 他們鞏固了自由主義在社會與政治哲學上的基本原理。 ┌───────────────────────┐ │《民約論》首句:「人類生而自由平等, 可是卻到處│ │都在枷鎖之中。」 │ └───────────────────────┘ 諸位在教科書上皆讀過盧梭著有《民約論》, 主張「天賦人權 」說, 對抗「君權神授」的說法, 並極立主張人民有自由權, 「說奴隸之子是生而為奴隸, 就等於說他生來不是人。」此書 英文名稱為 Of The Social Contract, 又可譯為《社會契約 論》(法文名 Le Contract Social), 此書中盧梭就定義了「 社會契約」的意涵, 以作為其自由民權理論的基石。所謂的社 會契約是說: 國家是由社會所有成員自願且一致的協議所組成之統一的 政治社群, 成員並服從於所集體選出的政府的法律。 國家正當性的主張由此確立。但此一所謂的社會契約常只是「 假設」性契約而已, 實際的國家並非由公民間這種明顯的「契 約」所建立, 其矛盾之處已如前篇所述。盧梭把契約的觀念具 體化到政治體制的運作原理中, 而在更早的 17 世紀末, 洛克 的《政府論次講》(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就已談 到這方面的先驅觀念。有趣的是, 盧梭把洛克的這個觀念給具 體化, 反而產生了不合現實的缺失。至於對洛克來說, 政府是 受人民的「委託」而成立的, 這種「委託」實則人民對統治階 級之一種默許(tacit consent)成的「準契約」。這種「準契 約」不需契約對象間的明示合意, 只要不表示不贊同, 人民就 等於同意了政府統治權力的正當性。因此, 它迴避了前篇所提 契約內容訂定與變更上的矛盾, 與多元主義國家論者若有所符 合, 但與「社會契約論」一樣, 還是無法解釋契約對象選擇上 「不自由」的矛盾──洛克又主張, 政府違背人民的「委託」 內容時, 人民有權以種種手段(如罷免、革命、輿論等)去對抗 它, 甚至由國家「出走」──後一手段在現實即會面臨國籍變 動上的障礙。 在十九世紀中期發表《自由論》(On Liberty)【註】的彌勒, 承繼其父親的嚴格教誨, 原本為一「絕對的效益論」(utili- tarianism)者, 他宣稱「應該絕對禁止國家或社會介入人民思 想和感情的內心生活。」此乃因基於效益論, 唯有人民以自由 意志所行使的行動選擇, 才能收到社會集體上的最大綜效!在 他手中自由主義的理論達到了極致的境界, 如在《政治經濟學 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有謂: 「自由放任原則……應該普遍推行:除非某種極大的善要 求, 每一項偏離這項原則的行為都是一種確定的惡。」 足見其堅持之貞。不過在此語之後不久, 彌勒對於「極大的善 要求」已作讓步, 不再主張「絕對」的善要求, 「相對主義」 的修正派乃有勢而起。 洛克的「責任政治」思想與設計, 使他被視為美國三權憲法精 神之父, 盧梭的理論更被寫入法國大革命時的《人權宣言》。 這些早期自由主義宗師們的影響力及於現代, 也因此, 在現代 民主國家的憲政理論與條文中仍隱含著「社會契約論」的前提 。這個與現實對比有著根本缺陷的理論仍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 的政治思考, 遠的不說, 只就本島今日言, 例如政治評論者胡 忠信深信「國家是為人民謀利的, 這是國家存在的目的」, 這 是自信的國家社會契約論;民意代表亦為統治階級的一分子, 他們是政府的成分, 現代民主國家的制度以代議士制度為典型 , 謂其受人民的委託而問政, 此亦即是一種社會契約, 而民代 又常有違背契約之舉, 但通常難以被即時撤換掉;還有一批人 喜喊「愛台灣, 才是台灣人」、「不愛台灣的中國豬滾回中國 去」, 這樣的話是設定了人民可以、也「只得」以自己的趨向 來選擇自己所屬的國家, 同樣是假定了一種社會契約為前提, 而實際上這個前提並非成立的, 故此話是一種過度推論, 無法 謂之有真理上的支持, 自是荒謬。對吾等來說, 連對「國家認 同」這麼短的一個詞彙, 即假想了「社會契約論」的存在, 更 可深知其殘力不絕。盧梭猶提出了「普遍意志」(General Will )的概念, 深信社會成員自然能整合出一普遍的要求, 形成一 具有最大效益的決策, 在今日的台灣政治上, 安能見否? 【註】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將之譯為《群己權界論》, 所以 李敖或許搞錯了, 把自由主義最早帶到北大的不是胡適 , 而是嚴復。一般所熟悉的「只要不剝奪他人的自由, , 或妨礙到他人爭取到的自由, 就是自由」的「自由的 限制/權界」說, 就是來自於此。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G經1_消費緊縮與基金炒油 | ![]() ![]() |
||
[by Verklarung|Annies board|Recompose:|Orig.Tue.Aug.30.07:15:03.2005] 本文分述為以下兩節: □ 消費緊縮的成因與檢討 □ □ 當前的基金炒油及歷史的教訓 □ -------------------------------------------------------------- □ 消費緊縮的成因與檢討 □ 近年新興工業國家已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但就長期言, 開發 中國家不斷擴增經濟生產規模, 是否能一直有新的需求來消費掉, 卻是 一個重大問題。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力的增加速率, 都明顯超過其國民 所得的增加率。在目前其人民中仍有未實現的消費潛力待發掘的情況下 , 這不成問題;但等到了一定的需求飽合度時, 生產過剩的問題就會浮 現了, 這時需求量相對於價格的彈性係數也會減低, 產業的生產可能曲 線(PPC)抬升到消費者無異曲線(IC) 無法跟上的幅度時, 消費緊縮或許 就真成為現實了。 什麼是理論上的消費緊縮呢?先以一簡單圖示來呈示, 圖中 x、y 軸 代表不同的產業: y│ │ │╲ │ ╲ │ ╲ │ ╲ │ ╲ │╲ ╲ │ ╲ IC0 ╲ │ ╲ ◣ ╲ │ ╲ ╲PPC1 │ E0 ╲ ↗ ╲ │ ╲PPC0 ╲ │ ╲ ╲ └─────────────── Ο x E0 代表原來的市場供需均衡點。 在長期(long range)的時程, 資本投入可增加, 生產規模因此擴大: 生產可能曲線由 PPC0 ──昇高至→ PPC1 若消費者無異曲線(IC0) 無法隨生產規模的提升而能有相對的抬升, 將 發生生產對需求的一個 gap, 則需求彈性(|Ed|)可能降低。 由於文字模式的限制, 此圖的失真性極大:PPC 本為由原點向外凸出的 曲線;IC0 為一與 PPC0 交於 E0 點(◣所指示者), 並向原點凹入的曲 線。 ──‧── 通常情況下, 儲蓄是利率的正函數, 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當不考慮利 率變動時的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 只考慮通常更明顯的替代效果( substitution effect), 則在實質利率很大時, 民眾會傾向增加“儲蓄 ”, 滅少“消費”與投資。 ∵ 平均儲蓄傾向 + 平均消費傾向 = 1 ∴ 平均儲蓄傾向 [反比於] 平均消費傾向 當利率政策由高水準調整到低水準時, 會擴增對生產者的資本信用, 同 時期內, 為消化生產, 消費信用也會擴張。在經濟處於成長的階段時, 生產能為有效需求所支撐;問題是, 當經濟景氣處於盤旋期時, 若信用 擴張過度的話, 則生產能量所面對的消費信用擴增, 只是未有實質所得 成長所支持的名目需求而已, 當金融體系達到不能再承受信用額度無法 回收的程度(即逾放過高), 先前經濟成長階段所浮起的泡沫經濟就會破 滅!此即過去(十)數年以來, 台灣(同日本)所面臨的兩難困局: 1. 若利率續維持低檔, 則所增加的信用並非有效需求; 2. 提高利率水平的話, 又怕減低消費與投資傾向, 不利經濟的成長 或復甦。 就因應之道的簡單檢討上: (一) 財政政策面: 擴張性財政政策, 如日本與台灣過去數年所慣採的一個接一個的 振興經濟方案, 之所以無法湊效, 除了相對於施政支出的需求面 會有反應時間落後的效果外, 也是因為此等政策乃基於 Keyne- sian Model 的原理, 假定了當前充分就業之產出能量 (total supply)具有一大於社會總體需求(total demand)之「膨脹缺口」 的存在, 乃產生了失業的經濟現象, 故政府部門欲藉以政策支出 的擴增以提升需求量;在利率政策上, 又因有閒置資金, 乃以「 低利率」的手段意圖提升資金利用效率, 同時並鼓勵消費。 但這種理論基礎有一漏洞:若擴張性支出無法合理分配到社會每 一階層與每一部門, 而只集中於大資本主的話 (如同本島過去數 年來由所得分配快速「不均化」數據所指示的) , 則實質有效的 需求提振將有限, 仍無法去滿足那一個缺口:或可稱之為「缺口 的幻覺」。因此, 擴張性財政政策須加入社會福利經濟學的分配 公平性觀點, 方為允當。 ※ 經過數年的擴張後, 明年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將出現首見的 負成長。而過去五年來總預算額雖然維持成長, 政府負債並 因此遽升, 但經濟發展部分的預算卻因排擠效應而減少。 (二) 貨幣政策面: 再就日本於 '90 年代後期連續五年、台灣於 2001/02 年發生的 「通貨緊縮」來論, 乃肇因於泡沫經濟反轉的後果, 故而貨幣政 策趨向於寬鬆, 本意在使產業界的資金供給可隨時到位。但一方 面由於企業投資意願與消費者信心尚未回升, 另方面貨幣政策在 時間效果上有較長的「外部落後」(指由執行到驗效的時距), 過 於偏重於此等政策反而可能使得未來(或許現在已經發生)的經濟 復甦之波動更不穩定。 ┌─────────────────────┐ │「內部落後」:指政策由制定、決策、立法/編│ │ 預算, 到執行的時距。 │ └─────────────────────┘ 故而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經由分析美國未因 '90 年代即持 續的物價下跌而受到長期衰退的苦果 (蓋其非全因泡沬經濟破裂 所導致) 的情勢, 在溫和停滯之後就恢復擴張, 與日本的負面情 況對比之下, 主張貨幣政策須維持一相對於景氣循環的「中立性 」, 無論處於成長或衰退階段, 貨幣供給量應只保持在一定的小 幅成長水準(say 3% ~ 5%), 而莫反應過度(No dancing with the cycle.)。 ┌─────────────────────┐ │→此種物價下跌, 另有其他的因素: │ │ │ │ 1. 消費面貨品品質與價格資訊的透明度增加│ │ 。 │ │ │ │ 2. 生產面技術的進步, 在不減少利潤下, 成│ │ 本可降低。 │ │ │ │ 這兩者是正面的, 其代表著經濟流通體系內潤│ │ 滑度的提升與生產效率的提高, 故為一種消費│ │ 福利的有效擴充。 │ └─────────────────────┘ 傅利曼與舒茲長期研究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貨幣現象, 早於 1963 年出版的《美國貨幣的歷史》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一書中, 即已經指出矯枉過正、大 開大闔的貨幣政策反而會使得本來只是一般桯度的經濟衰退惡化 為大蕭條(1930年代為其顯例)。此種由其領頭的「重貨幣派」的 自由市場思維, 強調貨幣機構對於貨幣供給量的穩定調節, 對於 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而行政部門所行財政政策的角色應該減 弱(governmental nonintervention in the economy)。 順帶一提, 傅氏也提供了一則關於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比辭: "History suggests that capitalism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olitical freedom. Clearly it i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Milton Friedman (b. 1912), U.S. economist,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 1 (1962). 之所以提了這一段話, 是因為越來越多的部分芝加哥學派或重貨幣派, 以及奧地利學派的信徒, 喜於引用傅氏之語來強化「資本主義」及其「 全球化趨勢」觀點的必要。甚至是一些到 EMBA 班上過經濟學程, 聽過 幾句大師名言的大老闆們因此更津津得意於「企業併購國家」之順當。 但別忘了, 彼等常只記得前半句話 "capitalism is a necessary con- dition for political freedom" , 而在有意或無意間, 總忽視掉緊接 著的 "it i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這句。 在這全球化將更邁進一步、台灣本土小農生態(family-farmer system) 又朝崩潰之日近了一年的西曆 2006 年元旦, 特以此篇與諸君共策(?) 。 後記(11/18/06 05:55am.): 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重貨幣學派(Monetarism)宗師傅利曼( Milton Friedman), 日昨於舊金山辭世, 享年九十四。 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free lunch.", 意指收益 的同時必有所付出) 此一名言傳世的傳氏, 提出極重要的法則性貨幣 政策(monetary rule) 觀念, 主旨已於正文略為提及。在貨幣中立性 (money neutrality)的闡釋上, 他以為貨幣政策只能對生產面發生短 期的正面效果, 長期而言並無實質作用, 故而在貨幣發行量之調節上 應以保持穩定為宜。於 1970 年代石油危機所導致的停滯型通貨膨脹 現象之後, 其理論已成為包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在內的各個 先進國家的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政策制定時的主要論衡, 影響至為深遠 。 -------------------------------------------------------------- □ 當前的基金炒油及歷史的教訓 □ 當前國際油價與原物料價位屢創新高的現象, 其要因除了生產面外, 還 要看貨幣面的影響。就以今日言, 尤其資本流動越來越自由, 各國管制 減少, 而人們對於投資工具的需求也隨著資訊的獲取而增加, 當今的國 際基金等投機性金流, 規模是越來越大了。往好處想, 此類金流愈來愈 不受各國政府節制, 增進了資金流動的效率, 但就負面來說, 它們的投 機性格與規模, 會試圖去操作投資標的的市場評價。今年常於媒體上出 現的「金磚四國」(BRIC)概念就是這樣炒作出來的, 這一年來石油價格 的高漲, 除了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增加外, 也是彼等基金的運作使然, 此 所以歐、美、OPEC 一再進行供需調節, 也無法遏止幅度越來越大的油 價漲勢。這是 '70 年代石油危機期間所沒有的干擾因素, 它們並非實 質面的生產與需求因子, 卻明顯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性。 ┌───────────────────────┐ │BRIC:Brazil、Russia、India、China, 音 /`brIk/│ │(音同 brick, 故名「磚」)。 │ └───────────────────────┘ 今年夏季, 油價每在漲幾美元後, 必定退回去一個幅度, 下一波又續漲 幾美元;由此一再突破油價紀錄。此波狀向上的變動週期只有短短數週 , 已非油品供需的季節性因素所能充分解釋。蓋因於熱錢 (hot money) 每俟一段漲幅炒作後, 即會進行出脫獲利所導致的變動現象。 由於工業先進國家對於資本全球化與自由化的倡導, 正好使投機者有機 可趁, 可謂是自食惡果啊!就小老百姓言, 在這微利且產業型態不斷改 變的時代, 薪資所得越來越無法成為唯一的經濟依靠, 很多人因此有尋 求投資工具的必要, 而這些投資工具, 又反過來使得市場變動愈遽, 人 民對於供需機制更失去信心, 又增加了對於投機性產品的需求。資本主 義社會已陷入了這種惡性的雙向回饋而無法自拔。 ──‧── 熱錢的威力, 可以 1992/9/15 英磅遭逢到索羅斯(George Soros) 主掌 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等國際避險基金的突擊放空事件為典例。其 時英國的中央銀行(Bank of England) 動用了外匯存底總額七百八十八 億元的三分之一來進行買進、並將利率調到 15% 之高以維持英磅價位 的操作, 仍是應付不及, 防衛失敗, 竟致英磅匯價於一日內遽跌 15% 之多!英磅對馬克的比價輕易跌破了歐洲匯率機制(ERM)所允許的下限, 英國一夜間就損失外匯存底達 50 億美元之數, 盡入國際投機客的口袋 , 光索羅斯就狂啃了 10 億美元(同時間另由義大利與日本等國坑了 10 億美元) , 英人稱之為 Black Wednesday。其起因則為彼時英磅的幣值 已被英國金融體系所高估, 又為遵守歐體的匯價漲跌幅限制規定 (那時 的 ERM 是以區內最大經濟體德國的馬克為基準)不肯適時貶值而埋下火 種, 相同的情況在五年後於東南亞(以七月分泰銖大跌 23% 為一連串骨 牌效應的起始)、南韓、俄羅斯等國再次重演, 而這些國家的問題更多, 包括了財政/貿易雙赤字、外匯缺乏/或為了維持匯價而耗盡子彈、逾 放比很高等, 後果也嚴重得多, 形成所謂的「東亞金融風暴」。當年在 基金攻擊事件隔天, 英國為此而丟盡顏面地被迫退出了 ERM, 多年以後 , 已是驚弓之鳥的不列顛人仍不願加入於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EMU) 的 歐元區體制內。 量子基金另一位共同創辦人羅傑斯 (Jim Rogers, 於 1980 年即退出經 營而到大學講學, 美國「股神」巴菲特是他的學生之一) 曾評估台灣的 短期市場變動極難預料, 由於容易受到非經濟因素的干擾, 又有對於中 國人民幣(RMB) 將來可能突然大幅升值的預期心理, 反而支撐了新台幣 幣值的相對穩定, 國際基金難以找到最適的突破點。這種對台幣匯價之 維持有些諷刺的「優勢因素」, 顯然是本地的財政金融官員所不願正面 承認的。 總之, 金錢遊戲玩得太過份, 反而會對資本經濟的供需體質產生反噬性 的作用:金錢市場無論再怎麼發達, 在金融工具商品之層層衍生包裝之 下, 其資訊透明度將愈趨於模糊難辨, 玩家和被玩者往往成為一體的兩 面, 風險的評估可能性因此也被非屬實質面的動機給掩覆了。豈可不慎 耶? -- ☆ [發信地:人民公社:不成器之板:http://0rz.net/ad0Xu│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G經4_代工業的競爭力評斷 | ![]() ![]() |
||
[by Verklarung|Verklarung board|Recompose:|Orig.Mon.Sep.5.06:49:17.2005] 經濟競爭力為一個國家處於現代國際分工產業體制下, 所必需關切的一 個主題。關於台灣的競爭力, 以代工產業而言, 由以前到現在、從成衣 業到光電產業, 台灣專門為歐、美、日的品牌企業做代工、賺工錢, 近 年台商也陸續替中國大陸的大公司做代工了。代工業之競爭力評判的標 準, 是以能增加委託對象之競爭力/利潤的多寡為標準的。即是, 代工 業的競爭力之高低並無法只靠自身的評價, 而是操之於人的, 因此其替 代率之高, 是必然的現象。 代工產業因此為了保持其業務, 必須維護其對於被代工對象的吸引力, 此即其優勢傾向所在, 這包括了「生產成本的優勢」、「生產速率與生 產線的轉換優勢」、「製程引進上的優勢」、及「供應區位上的優勢」 等等。至於品牌廠商針對其終端客戶特別重視的「行銷優勢」, 相對來 說, 對於代工廠商並不那麼要緊。不管在台灣還是美國, 微軟、惠普等 多國品牌公司內, 其能突破男性技術優勢包圍下的女性高階主管, 大都 是以行銷才能、而非技術背景而出線的, 甚至可到達最高的決策位子; 而本土的電子、光電廠商, 幾乎看不到非技術部門出身的最高主管, 此 即產業優勢上的特性所造成在企業內部晉升文化上的差異, 也是競爭力 傾向在管理表象上的一個具體反映。 上段所提及的各個優勢傾向中, 如筆記型電腦代工廠紛紛將生產線外移 大陸, 彼岸毛利率也高於此岸毛利率的現實顯示, 此乃為了維持「生產 成本的優勢」而外移, 蓋筆電代工如同早幾年的桌上 PC 代工一樣, 已 淪為某種程度的「高級組裝業」, 人工成本攸關重大。又如現今台積電 、聯電欲往大陸加強佈局, 以與中芯(SMIC)等新興代工業者競爭, 其原 本不只在於成本面(IC 業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 , 而是基於「供應區 位」上的考量──此乃台灣政策上不允許兩岸直航反而使之受到強化的 一個因素。 論及「生產成本的優勢」, 起因於下單者並非以市價減去合理利潤, 來 訂定「採購價」;而是以代工廠的生產成本來訂定採購價。故而, 即使 生產成本降越低, 剩餘利潤仍會歸入下單者, 代工廠只能「以量制價」 才能維持獲利的成長, 因此不能持續擴增生產規模的代工產業及業者, 即代表其已陷入失去「生產成本的優勢」的危機。在國際垂直分工體系 裏, 對於市場終端價格的結構分配有所謂的「1/3、1/3、1/3」的說法, 即指零售/批發商、品牌商、代工廠等三個產銷階層各分得 1/3 的價 金, 而代工廠卻得由這價金中負擔起實體製造流程上所有的「生產」成 本。 代工廠商的替代率既然比較高, 也因此, 若不能使其被替代的機會成本 維持在一定水準, 則被替換掉就不足為奇。遠的來說, 墨西哥、菲律賓 、阿根廷等國在 1950、60 年代曾為開發中國家的明星, 彼時此等國家 正是初級工業產製品的代工大國, 不幸地, 隨著舊產業的優勢被新興工 業國家(包括日本、台灣等)所取代, 這些國家無能進行「產業升級」, 建立新的代工優勢產業, 其經濟發展因此困窘了數十年, 直到了近幾年 來才能有新的進展, 但這已是另一個課題了。只以記憶體晶片的生產優 勢來論, 曾稱霸記憶體產業的 Intel 於 1980 年代初期被日本所取代, 90 年代後者的記憶體霸業又為南韓所取代, 沒有多久, 台灣這方面的 代工業也興起, 如今中國大陸也進軍這個市場。如此而言, 對於漸趨飽 和期的工業產品來說, 不止被替代是個遲早會發生的事實, 並且替代的 速率也有加速的傾向。 ──‧── 以電腦代工業的策略面來談, 純做 OEM 代工的, 所面臨的挑戰只會更 艱鉅。像是 Intel 現在有了整合筆記型電腦組件構型規格的計畫, 以 推進筆電 DIY 市場的發展, 這種情況下台商的代工毛利當然會進一步 受到壓縮。 眾所皆知, 桌上 PC 代工早就不賺錢了, 它僅用來撐起營業額的「面子 」, 所以現在財經媒體於比較電腦代工廠的績效與每股盈餘(EPS) 的來 源時, 通常只強調筆電代工的「裏子」部位, 然而 Intel 對這方面的 干涉也早是有增無減。沒幾年前有一本暢銷財經書寫到 Intel 有二十 億台電腦聯網的展望(vision), 其 CEO 並曾來台宣揚這樣的福音, 台 灣的媒體、經濟官員都認為這對台灣來說是更大的商機, 連 Intel 也 誇稱台灣是它不可或缺的策略夥伴, 我們的財經部會首長領導人越聽越 是志得意滿。問題是, 別人才是策略的訂定者, 我們的廠商卻只能被動 地為著別人所展望目標的實現, 在成本面上來做苦工, 跟隨者 (market follower)根本無主導能力。 很多年前, 曾有個電腦業大老建言, 政府應該整合本島的廠商, 全力推 拱上流關鍵零組件的次位大廠、如 AMD, 專為之生產低成本筆電, 如此 一來, 當筆電進入到全面平民化的時代, 我們不用再擔心時時被 Intel 在硬體規格上箝制的局面再由 PC 上搬到筆電上來, 反而它得來求我們 。可惜這麼多年過去了, 別人的掌控力只有越來越深, 台灣的整體產業 實況仍是在打帶跑。早在 1950、60 的代工年代, 日本人就不斷為自己 的家電產品建立共通的競爭策略、強勢貿易組織(如綜合商社的現代化) 與行銷教育, 以避免陷入惡性競爭而在成本結構上受制於外人。而我們 呢?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資訊、光電產業仍是各做各的;數位與高解析度 電視方面政府是有出面整合產製規格, 但這方面的優勢完全不在我們這 裏, 廠商就只能抄別人的時程計畫, 即便以後台商又成為新標準下電視 產業的接單生產主力, 也幾乎可預料仍是一個「為人作嫁」的產業。 在亞洲四小龍裏, 看來台灣對於 OEM 代工的依賴最深, 這有其短期成 長的益處, 但其長期隱憂也不應該被忽略掉。台灣當然有代工大廠已不 能滿足於長年來這種為人作嫁的地位, 因此有企業欲有所突破, 如已宣 告各立門戶的泛宏碁集團即是一例, 其也為策略上的轉換付出了不少學 費。在轉換地位的途中, 經營者得在其「優勢組合」(competence mix) 中作出抉擇與重組, 因此必然會付出不小的代價:它得放棄一些舊有優 勢, 重新分配資源以建立新的競爭力優勢傾向。在不願割捨「過往的成 功模式」的經營惰性下, 除非有少數的挑戰者能挑戰成功而成為典範 ( 這得是確定性的成功), 不然不會有大量的跟隨者出現。前述 Intel 在 經營危機中即決定完全拋棄多年來為其業務主流的記憶體產品線, 全面 以微處理器為重心, 才成為今日我們所看到的 'Intel Inside'。 與此成對比的, 彼岸自有資本的電子產業並沒有為國外廠商從事代工的 長期歷史(它們還在國際垂直產業分工鍵結化的學習期), 還未形成這種 經營惰性, 故其大企業反而接踵有一種建立自有品牌 (owner's brand) 的決心。因而未來隨著大陸業者下單的代工比重增加到不可忽視的程度 時, 台灣代工產業的競爭力評斷量表中, 我人對於中資企業能作出的貢 獻度也得加入其中大項, 而台灣的產業政策想續其「西向鎖國」也越來 越不合實際了。 ──‧── 就數十年跨度的長期發展時距來看, 包括代工在內的製造業在面對全球 化的新興經濟大國(如所謂的「金磚四國」)榮景的背後, 遲早會面臨到 原材料供應面的問題, 當前人類就已對環境做了過甚的榨取, 而各種原 料期貨的價位也在近年內屢達高點。 經濟人都很清楚, 最終產品面供給量增加, 但若相對應的消費面需求不 足時, 往往會出現削價競爭(price down)的情勢, 產業獲利也就縮減了 。惡性競爭的情況持續下去, 最後所有廠商的利潤都會完全失去, 供給 面這時才後知後覺地出現了停滯的現象。不唯面對消費終端的供給不可 能無限制增加, 生產因素面的限制也會讓產品供給的成長到達一個邊際 遞減(marginal decline)的階段, 「以成本為基」的競爭力面向因此不 可能無限增強。產業型態的轉變, 可以延後「以量制價」的負面效應; 如美國在數年前曾發生過物價下跌的情況, 但卻沒陷入日、台的經濟停 滯, 有一年工業部門居然還出現高達 7% 的高成長率, 像美國這麼大的 經濟體一成長 7%, 等於一年內就多出了比上海+台灣更大的產值!(參 考另文〈消費緊縮與基金炒油〉中「(二) 貨幣政策面」段。) 而對於現在的台灣來說, 若少了大陸這個轉銷與代工市場, 外貿收支將 會呈現嚴重赤字, 僅有的少許經濟成長率會消失。同樣地, 身為「世界 工廠」的海峽彼岸在出口上也極依賴美國的消費市場, 少了美國, 大陸 的超高經濟成長率一樣會成為易破的泡沫:它自身的需求仍不足以支撐 起其生產規模的經濟性, 蓋其工業產值的成長率多年以來都大幅領先整 體內部消費市場的成長率──「世界市場」猶是未來式。看來對兩岸來 說, 不得已的削價競爭恐怕還是追逐客戶時最佳、且唯一的競賽利器。 現在的中國大陸已是消耗全球建築資源最快速的地區, 鋼需求佔全球需 求 1/3 以上, 混凝土更高達 1/2, 以簡單的複利觀念, 每個人都可推 算出以其現在的經濟成長速度, 三十年後就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 濟體(但人均所得仍只有幾分之一)。不過由歷史經驗來看, 包括二戰後 半個世紀中亞洲平均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台灣等四小龍在內, 從來沒有國 家可以維持那麼長時距的持續高速發展。其次, 在原材料的供給面上中 國大陸仍會面臨資源供應的窘境, 等到他們真得變成像美國這麼大的經 濟體時, 其所需的鋼材、混凝土數量會是何等驚人呢?未來的三十年內 , 全球的供應鍵能確保原料因素的供給無虞嗎?原物料需求的緊張 (某 個程度上已是現實) , 勢必引起其供應價格大漲, 則生產成本會遽升, 任何工業經濟體的國際競爭力都會減弱的, 成長的速率將被拖累下來。 對於直接負責原物料進貨與加工程序的代工業者來說, 其影響尤為顯著 :非常可悲地, 等到了資源緊縮的時代, 代工業的競爭力更是只能以最 基本的「生產成本的優勢」來加以評斷, 而其所面對的「利潤榨取者」 除了過往的品牌下單者外, 又多了原物料供應的掌控者。新興市場的發 展是業者當前的良機, 但其對資源消耗之超快增長速率, 可能是「福禍 相倚」。或許, 有朝一日代工業將會和石油業一樣, 未來在面臨可預料 到的資源緊縮之侷限時, 將由極盛轉極衰, 而走到了終極的末路?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G經5_§現貨外匯操作 ─ 概述1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現貨外匯操作 ─ 概述1 時間: Tue Jul 12 06:17:09 2005 § 現 貨 外 匯 操 作 ─ 概述1 第1/6頁 國際匯市匯差買賣的機會,具體成形於 1970 年代。其時,為二次大戰後 資本主義與國際貿易達到極盛時,發生反挫的一個「反省年代」。在這個 年代中,資本主義世界的長期景氣因兩次石油危機而停頓,作為國際警察 與支撐世界生產力支柱的美國,其經濟力也發生了成長停滯、外貿競爭力 下跌的情勢。1971 年美國尼克森總統為解決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採取 保衛美元措施,暫停國際上美元的黃金兌換性;同年底的《斯密松寧協議 》(Smithsonian Agreement)重訂各國通貨對美元的匯率;1973 與 1978 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經濟史上組織最龐大、影響力最深遠的獨占卡特爾( cartel))因政治因素接連掀起兩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機」,造成國際金融 機構中大批的「石油美元」(Oil Dollar,油元)存款現象。世界性的通 貨膨脹危機,使得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固定匯率制度同與維持國際經 濟持續成長的夢想破滅,波狀的經濟循環週期現象愈益明顯,美元的國際 地位已不再絕對強勢。 由此起,浮動匯率成為國際經濟的現實,而美元地位的鬆動,也使得多種 強勢貨幣可以共存於匯市上,成為市場交易員有具體操作空間的標的。 台灣對於金融自由化的腳步一向落後其他工業化國家,所以多年來無法進 行新台幣與他種貨幣的現貨保證金交易──一種利用財務槓桿的操作。故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透過境外金融中心(如新加坡、香港、東京、巴哈 馬等地)進行外匯操作的地下投單公司,甚至造成冒牌匯兌仲介公司訛詐 求職者的社會問題。 外匯的現貨買賣為一種推測(speculation)行情的交易行為。目的在於預 測匯率的變動,以獲取差額利潤。買賣者,以少量的保證金即可進場交易 ,故這個市場即是一種買空賣空的交易。 不管是標的貨幣的匯率如何變動,匯差賺取的重點即在於預料方向正確度 。故與股市不同的是,不論是漲或跌,外匯的現貨買賣都有均等的收益機 會與操作工具,關鍵之處在於交易商或仲介商的專業眼光獨到與否。在買 賣上,同樣可以分為多頭(bull 牛市)與空頭(bear 熊市)兩種行情看法: 多頭者對於標的貨幣持看漲,對其展望較市場樂觀,故先買後賣。 空頭者對於標的貨幣持看跌,對其展望較市場悲觀,故先賣後買。 現貨買賣的神奇之處就在這裡,無論市場樂觀或悲觀,交易者都可以找到 操作獲利的方向。 判 斷 (1-1) 第2/6頁 國際性的外匯買賣,為((或)本地與)境外的居民間,以各種境外貨幣為交 易標的的一種市場活動。現貨買賣透過境外金融中心的銀行進行,為一種 「躉售」式的交易,有最低成交額限制(合約單位),但起始成本低(保證 金即可)。(名為「境外」,實設在本國內,經特別立法,與一般銀行業務 分開。)早些年外匯管制年代,買賣外匯須到銀樓私下進行,現今未開放 的人民幣仍可在銀樓交易,我國外匯市場於民國 68 年成立,正式實施機 (浮)動匯率制度,但保證金式的現貨交易仍須透過境外(他國的 OBU)進行 ,處於法律上的灰色地帶。我國政府擬議中的 offshore banking center 由於政策腳步遲緩,長期不見成形。以新加坡為例,其採取特殊立法,境 外金融買賣與一般業務分開立帳。台灣自民國 73 年起,終於特許外匯指 定銀行得成立 OBU (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為「境外」的客戶提供收受 外匯存款、承做放款、換匯等服務,本國貿易(廠)商可藉由在境外(如香 港)設一分公司,而獲得本國銀行 OBU 對於外匯資金融通上的便利(較轉 單據回本國為快)。民國 94 年 10 月下旬起始正式開放銀樓、藝品店從 事換匯服務,但僅限於外籍人士與華僑,不含本國居民。 (12/01/05.) 外匯交易者在操作時,首要條件是對於影響匯率因素的判斷能力。這除了 圖表分析的解讀外,在消息面的研判上,不外下列諸端: ‧留意標的貨幣所屬中央銀行的市場干預動作。 ‧標的貨幣所屬該國銀行體系內對於標的貨幣的供需狀況。尤其須留心 於節日、稅捐日、發薪習慣日等資金緊俏的季節性因素。一般來說: 資金緊:需求 > 供給 → 外幣:供給 > 需求 (銀行拋售外幣) 資金鬆:需求 < 供給 → 外幣:供給 < 需求 ‧該國的國內、外利率差距。通常: 利率↑:該國貨幣 需求 > 供給 → 該國貨幣升值 資金 :利率低國家 ──流向─→ 利率高國家 利率↑的貨幣,匯價會↑  ̄ ̄ └--為降低國際熱錢流入--→利率政策:調低 ‧最主要的準備貨幣──國際美元之匯價。蓋各種貨幣之匯價大都受到 美元波動所影響。 ‧該國現有的貿易政策走向: 如早先年台灣:鼓勵出口 → 貿易順差 → 外匯存底↑ → 台幣幣值↑ (近年人民幣的潛在升值壓力即來自此) 出口旺:外幣 買入 < 賣出:賣超,短頭寸(short position) 進口旺:外幣 買入 > 賣出:買超,長頭寸(long position) 又如台灣現今面臨 GDP 成長率一再下修的窘境,在政府領導人要求 下,央行可能會放手讓台幣匯率續貶,以增強出口優勢。 (民94.) ‧市場普遍的預期心理。一般民眾對於政治、戰爭、偶發事件的看法, 也會引起市場波動。通常不確定程度越高,該國貨幣會相對地越發疲 軟。 ‧政府經常帳的收支狀況。如日本近日公布去年第三季國家財務總報告 ,顯示經常帳收支出現赤字,對日圓匯市形成向下壓力。 ‧資本帳收支狀況。如前例,日本去年第三季企業資本支出減少,國民 總生產毛額亦由預估的正成長大幅調降到負成長的事實,對日本銀行 (日本的中央銀行)的正利率政策造成壓力。 ‧標的貨幣所屬國家與國外的物價波動差距。如: 物價相對上漲 → 該國貨幣貶值 判 斷 (1-2) 第3/6頁 在能分析市場消息面後,對於操作上的實務技術,也更有靈活運用的必要 。 特定外匯貨幣有其習慣的報價方式。如以一單位外幣等於多少單位本國幣 表示,像新台幣、日圓、瑞士法郎等是,稱為直接報價/應付匯率;另有 以一單位本國幣等於多少單位外幣表示的,像是英鎊、歐元、澳幣等是, 稱為間接報價/應收匯率。銀行對於匯率的報價採用所謂的「雙向報價法 」(two-way quotation),會將買價與賣價同時報出: ‧買入匯率(buying rate):銀行買入外匯之匯率 ‧賣出匯率(selling rate):銀行賣出外匯之匯率 這是對銀行的角度而言,由客戶的眼中來看,買賣的方向正好相反。在雙 向報價中,銀行的買入匯率稱為 bid,賣出匯率則稱為 offer。即期匯率 (spot rate)即為現貨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操作基礎。例如某家銀行報美匯 新台幣 bid 32.2655/offer 32.2665,對於客戶和交易員來說,方向相對 ,則前者為賣價,後者為買價。 外匯市場上會有四種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與國家風險, 因此而有行情的起伏,交易者的任務即在規避風險的同時又能取得價差。 銀行間為了拋補(cover)頭寸,也會主動在外匯市場進行外匯頭寸的軋平 動作: 賣掉「買超」,買進「賣超」 → 平衡外匯頭寸 ═───── ═───── 拋 補 銀行還會在市場上進行國、內外分行間資金的調度,及利息的賺取(買進 高利率的貨幣,賣出低利率的貨幣)等操作,這些行動與上一頁提及的消 息面,共同成為投資者在操作時判斷方向的影響因素。 投資於外匯交易的目的,就在於避險(期貨市場操作或不同市場方向的現 貨操作)與收益。就現貨買賣而言,不論是何種標的貨幣,可以得到的最 基本的入場原則是: ┌─ 看漲,先買後賣:多頭(bull 牛市) │  ̄ ̄ └─ 看跌,先賣後買:空頭(bear 熊市)  ̄ ̄ 判 斷 (1-3) 第4/6頁 綜上,操作上基本的原則是: (+) 匯率數字趨向於↑ 預期升值 預期貶值 buy sell ↑ ↑ ◢間接報價◣ ◢直接報價◣ ↓ ↓ sell buy 預期貶值 預期升值 匯率數字趨向於↓ (-) 在選擇外匯標的上,本人覺得資訊取得越充足、成交量越大者,風險愈低 ,愈便於操作,如日圓、美元、歐元是。例如,歐元近來年的題材頗多, 又被預期是未來唯一能與美元相抗衡的強勢貨幣,就值得多加留心。文後 附有關於歐元與歐洲經濟統合的歷程表(引自〈S.O.S. §第十四講 戰後 台灣的經濟發展(附文學)〉),謹提供參考。 ┌───────────┐ │建檔:民90/2/14 (三) .│ └───────────┘ 歐 元 與 歐 洲 經 濟 統 合 組 織 的 整 合 歷 程 第5/6頁 1951/4 ▔▔▔ 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於1952/7/23生效。 1957/3 ▔▔▔ 修訂《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 nity, EEC)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 nity, Euratom),1958/1/1生效。 1965/4 ▔▔▔ 合併 EEC、ECSC 及 Euratom 三者成立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 munity, EC),1967/7/1生效。 1970/10 ▔▔▔ 提出三階段的貨幣整合具體方案。 1975 ▔▔ 歐洲領袖會議(European Council)定為每半年集會一次。 1979/3 ▔▔▔ 創設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以安定匯率 ,包含成立統一的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 及設立以 ECU 為核心的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Rate Mechanism , ERM)。 1985/6 ▔▔▔ 提出完成內部市場(Common Market)白皮書。 1986/2 ▔▔▔ 簽訂《單一歐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1987/7/1生效。 1990/7 ▔▔▔ 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EMU)第一階 段啟動,致力於單一市場之完成、尋求會員國間對經濟及貨幣政策 之密切合作。 1992/2 ▔▔▔ 在荷蘭簽署《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 or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1992/9 ▔▔▔ 義大利、英國退出 ERM。 1993/1 ▔▔▔ 單一歐洲市場啟動。 1993/8 ▔▔▔ 歐體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被迫將 ERM 波動幅度由 2.25%升為15%。 歐 元 與 歐 洲 經 濟 統 合 組 織 的 整 合 歷 程 (續) 第6/6頁 1993/11 ▔▔▔ 11/1《馬斯垂克條約》生效,EC 升級為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 EU),EC 成為 EU 的決策體。 1994/1 ▔▔▔ EMU 第二階段開始,於德國法蘭克福設立歐洲貨幣機構(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 EMI)。 1995/1 ▔▔▔ 單一貨幣名稱決定為「歐元」(Euro)。 1996 ▔▔ 新匯率機制 ERM-2 成立,取代 ERM。允許歐聯國家對歐元波動幅 度為15%,非歐聯國家則為30%。1998/9希臘、丹麥公布其幅度為 15%與2.25%,英國與瑞典無意參與。 1997/6 ▔▔▔ 簽署《阿姆斯特丹條約》,EU 準備向東擴張。 1998 ▔▔ 實施歐元第一階段開始,為時一年。 1998/5 ▔▔▔ 確定第三階段參與 EMU 的十一個會員國。設立會員國間貨幣的雙 邊中央匯率。設立歐洲中央銀行,取代 EMI 的工作,並負責歐元 紙鈔、硬幣的設計與製作。 1998/7 ▔▔▔ 歐洲中央銀行正式成立。 1998/12 ▔▔▔▔ 決定歐元加盟國貨幣對歐元的轉換匯率,與歐元地區對外發言權的 代表。 1999/1 ▔▔▔ 實施歐元第二階段開始,EMU 第三階段開始。元旦起歐元正式啟用 ,與各會員國原有貨幣並存,金融市場交易與公債之發行,將以歐 元計價;銀行體系行雙軌會計制度,於三年內完成共同清算、支付 制度運作等工作。 2002/1 ▔▔▔ 實施歐元第三階段開始,歐元紙鈔及硬幣正式流通,並開始回收成 員國原有的貨幣。 2002/7 ▔▔▔ EMU 各成員會貨幣停止流通,歐元成為法定交易通貨。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現貨外匯操作 ─ 概述1 時間: Tue Jul 12 06:31:39 2005 我將一篇舊的外匯操作的簡單整理(有些過時了)給貼出 來, 它談的是保證金式的買空賣空(大戶最愛), 但原則 對於妳、我這樣乖乖到銀行實買的人也是一樣。 -- ☆ [發信地:人民公社:PalmTest群組:不成器之板│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外匯投資 時間: Fri Feb 24 05:08:51 2006 ※ 引述《isaacc (小元爸)》之銘言: : ※ 引述《Aries (維克拉倫的女人)》之銘言: : : 思來想去,還是不敢把錢放在股票與基金上。而外匯投資,是我較為 : : 熟悉、不需營業員就可以自己操作、不用給手續費、而且還是我唯一 : : 獲利過的投資工具。 : : 看到紐西蘭幣的定存利率,好羨慕喔。不用存到一年(風險高了些),只 : : 要定存一個月,到期再決定賣出或續存即可。 : : http://netbank.icbc.com.tw/iiop/CPM1?FI=RateAllRate1_FreeResult&TYPE=02 : : 今天銀行的即期賣匯,新台幣/紐幣是1:21.55 : : 就過去一年的貨幣匯率走勢圖看來,現在是可以進場的時機。 : : http://www.icbc.com.tw/bulletin02_03_05.asp : : 你認為呢?(覺得可以,就馬上打電話給我,投資要快狠準!) :p 我現在才看到這篇, 真得要我馬上打電話吵醒妳嗎? :> : 前兩天的報導:扭幣才開始跌,因為多頭兩年了 那改成放空它, 也可以賺啊, 不過本錢要夠(期貨)。 :p : 我自己家的經驗是存了快兩年,折合台幣賠掉3%,雖然利率都是5% : 多考慮一下喔 :) 簡單就此表來看, 過去一年來, 最高與最低點間的震 盪幅度除以現在的匯率, 大約是 10.95%, 不小心在 高水位進場買進的人, 匯差的確會把利率都吃光光, 淨損失可能達到 5% 以上, 再加上台幣將近 2% 定存 的機會成本, 實質損失更可達 7%, 果然有些危險喔 。 不過以趨勢線來看, 目前處於低盤, 看起來也似乎低 於均線減 2.9% (利率/2), 若有詳細的數據, 並且 能有兩年以上的資料, 可以分析其波動型態, 據以判 斷目前是否處於反彈期, 並計算出平均每月的升貶幅 度趨向, 那就更準確了。(以一年期為基準。) 但就些都只是純技術面的, 消息面和基本面沒考量在 內, 一月期利率 5.7% / 12 = 0.475%, 在這種短期 投資中, 妳更得估量風險值不值得冒, 目前台灣的外 匯市場正好面臨很大的政治風險, 如果「廢統論」的 後續效應夠強, 且本島進口相對於出口的成長率能提 高(因此而增加對外匯的需求量), 就可能很有賺頭喔 。至少以那趨勢圖來看, 目前比美元還適合進場吧? 但萬一美國的「懲扁」措施夠力的話, 那台灣人的資 金八成會大舉擁向 Uncle Sam (且新任美國 Fed 頭 頭又抱著可能再升息的立場);由另一方面想, 變變 變本是當局常態, 若政策上又突然與美方達成妥協, 那台幣反而會利空出盡, 匯率的方向與上者又呈現相 反的變化。且一個月的到期日正好會跨過傳聞中的「 廢統日」, 所以當前的匯率問題請教外交專家, 可能 比起請教外匯專家更為實際。 (意思就是, 這段時間 , 請看政治版, 少看財經版。) 結論是, 在這消息面風險極大的時代, 賭性堅強的 人不妨放手一賭, 而心臟力弱的人, 還是稍安勿躁 。(這樣說了不等於沒說? :) -- ☆ [發信地:不成器之板: http://verklarung.24cc.cc │Peterloo﹡ -Br. 六四]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Verklarung 標題: Re: 外匯投資 時間: Wed Mar 1 06:22:42 2006 ※ 引述《Aries (維克拉倫的女人)》之銘言: : ※ 引述《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之銘言: : : 我沒有那麼操心吧?昨天不是跟妳說了, 有冒險心的 : : 就投下去吧, 不然一個月後看到有人賺到錢也不能懊 : : 惱喔 ;) : 果然才開始跌,而且NZD即期買匯與賣匯差兩角,想要賺 : 匯差要等更久一點時間,比起美元,NZD雖然利息高,但沒 : 有想像中的好賺... : 我試著與銀行員連絡一下,看能不能要到兩年期的匯率走 : 勢圖。 : P.S.我得考慮一下才行,不然我後面有同事完全不懂匯率 : 就打算跟著一起賭下去,也是看到5.8%的年息所影響。:p 要有冒險精神的人, 才有機會收獲啊?不是說「風險大, 利益大」嗎?不過「風險大」, 損失的機會也大。 :P 價差 0.2 / 買價 21.49 = 0.93%, 而月利率 5.7% / 12 = 0.475%, 假設一個月後匯率沒變, 那穩賠的。0.93% / 0.475%, 至少要存兩個月才能打平。 所以還是銀行精, 為什麼一月期的利率與一年差沒差少 呢?當然是因為存這麼短期的, 等於是拿錢去送給銀行 嘛! :> 還是買黃金?在物價不斷上漲, 而幾個產油國的政治風 險又提高的年代, 應該可預期金價仍會升吧。 -- ☆ [發信地:不成器之板: http://verklarung.24cc.cc │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G經6_謀生/志願性工作的分配 | ![]() ![]() |
||
作者: Verklarung (Danse 之顫音) 看板: Isaacc 標題:Re: 中國網路評論員工作指南(機密) 〈謀生/志願性工作的分配〉 時間: Sat Mar 4 06:55:21 2006 當一個人要用不同的 ID 創制不同的網路身分時, 得付出額外 的心力與時間, 並非是無代價的, 或許當這能成為一份有報酬 的工作時, 自然就不會那麼「煩」了? kcc 網友回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人們會為有酬, 謀生的 工作投注較多的心力, 還是為無酬, 志願, 業餘性質的工作投 注較多的心力?」 我以為, 這得視人們的工作是否已滿足了自身現時的經濟需求 吧?特別是在後進國家, 有工作才是正道, 無暇他顧。而當社 會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時, 有餘有閒的白領工作者才會開始想及 對於「謀生/志願」性工作的分配比重吧? 在經濟學上, 這以所謂「拗折的勞動供給曲線」表現出來。在 一個經濟體處於成長的開發期中, 工資水準的提高, 提升了勞 工的工作意願, 而使之願意以: 1. 更高的平均工時。 2. 更多的意願性勞動人口。 來增加勞動供給量;這樣下去當工資成長到一定的水平, 且生 活享受的層次不再是與傳統上「工作道德的正當性」相對的負 面觀感時, 勞工會發現即使他減少工時, 其成長中的平均工資 (per hour)仍足以供應其生活所需及休閒花費, 勞動供給量將 不會必然再隨著工資的提高而成長。此時反映在工時上的, 即 是業餘休閒(leisure)的時間會增加, 但薪資總額並沒有減少 (因為平均薪資仍在增加中)。在台灣的社會這已是一些中產階 級的實況。 kcc 網友又謂:「我想最有戰力的組織, 是由少數職業, 有酬 的專家, 開發技術, 擬定規格, 然後交給多數無酬或象徵性酬 , 志願, 業餘性質的人去實際運作. 」 不過, 我一時想不起 100% 這麼樣的精確例子。 :) 我所能想到最接近的例子或許是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 or Open Source software)的志工們。一開始其發動者即屬具備 技術能力的職業專家(professionals), 但他們對於自由軟體 初始技術與規格之擬定(initial project)仍是在其休閒時間 所做出來的。之後, 他們吸引了更多的職業同業餘的志工貢獻 出自己的精力與時間, 待成氣勢、甚至對產業界構成影響力後 , 連他們在職業上的企業主(businessmen)也會投入、吸納其 成果──因為在資源上的給予, 將產生非直接性收益的回饋: 如商譽、技術與專業員工的保有、企業文化的某種融入/被融 入、規格制訂的參與、甚至只是一種管理階層與勞動階層間的 關係「潤滑」而已。 還有的則是公益性的非政府組織(NGO), 如消基會、紅十字會 、環保聯盟、創世基金會、甚至宗教慈善組織等等。這類機構 於日常運作中的確是配置著少數有酬的職業工作者, 然後於重 要的活動、宣導期間能發動很多志工來參與其計畫, 其活動力 並不會輸給營利性組織的。但彼類 NGO 於最初期, 通常仍是 由少數專家在其業餘時間, 無償投入所創建的。 的確有人以從事於志業性工作為樂, 但謀生性工作若能結合為 一興味──如自由軟體之部分專業參與者所示的, 則「拗折的 勞動供給曲線」中的工作時間 vs. 休閒時間的替代關係, 或 許就不會是那麼直線方程化(前者加後者等於 24 小時)的關係 了。對於雇主來說, 這或許也是欲改善勞資關係、並促進職業 精神的投入度上, 可以思考的一個面向。 (4/11/06 modified.) -- ☆ [發信地:不成器之板: http://verklarung.24cc.cc │Peterloo﹡ -Br. 六四]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G經7_我們該歡迎外資搶購台灣嗎? | ![]() ![]() |
||
October 27, 2006 我們該歡迎外資搶購台灣嗎? “......「搶購誘因四:……如果有人願意把你未來十年可賺到的錢 ,一次給你,多數商人都願意落袋為安,再尋找投資機會。」對拿到大 錢的商人當然很高興, 但這種經營心態對台灣產業體質的長期發展會有 好處嗎?並且, 這樣的心態, 正巧就是那些外資基金的心思:彼等有收 益遠景, 卻不會有(對於本地的)產業遠景(entrepreneurship's vision ) 。它們只是等著五年、十年投資計畫期限一到, 就結清獲利, 說哈囉 、走人, 到時誰來繼續好好地經營台灣的產業?......” 《商業周刊》第 987 期有篇〈外資搶購台灣〉的封面報導, 敝人有位網友謂之「寫得太誇張了點」, 自己乃細看一番, 於 是覺得…… 嘿!果然具有該刊物慣有的浮誇風格, 且全篇俱是直述性引導 , 不見脈絡分析, 若誤會成私募股權基金的宣傳稿也不為過吧 ? 敝人並不那麼相信資本主義全球化可促使一切向上的, 要不然 的話, 小布希就不會無視已開發國家的共識、拒簽《京都議定 書》, 各國不需汲汲於尋商 FTA 以制杜哈回合談判未成其功 的 WTO,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 Yunus)也不用離開經濟 學講堂下鄉去創辦無抵押「微額信貸」(microcredit) 的鄉村 銀行(Grameen Bank)──以減除中間商及放債人對於孟加拉窮 人的奴工式剝削了 (後來連柯林頓於阿肯色州州長任內也將其 設想引入美國)。該篇報導後頭所引的大前研一之言(「政府長 期的保護補貼政策或既有利益的結構,使市場無法自由競爭, 物價偏高,生活者普遍感受不豐足,因此,市場一定要開放, 並『用別國的資源』來創造新繁榮」等語) , 真稱得上是「洞 見」嗎?這幾句話, 又有哪一位讀過(個體/微觀)經濟學概論 前幾章的商學科系新鮮人說不出來啊? 對於引進外資的功效, 其舉了「就如同新光三越、SOGO百貨、 大潤發、家樂福、7-11,均在引進外資的資金或技術後,大幅 提高服務品質。」等成功的例子, 但這些都是合資規畫式經營 , 並非像遊牧式的基金有訂下「收成」目標與期限、然後隨時 打算看準時機收手的, 而基金操盤者通常也不會將「技術隨資 金供應到位」當作其主要策略。更何況, 這幾家知名連鎖賣場 皆是隨著台灣過去二十年服務業的勃興期一起成長起來的, 渠 等與本地人民的生活消費型態的轉換密切結合在一起;這兩 年內蜂擁來探的國際私募、避險基金進場的意味完全不同, 且 著重於投注「既有成果」的後者也難以造成那些新型態賣場引 入時的「創業」效應, 這樣的類比會有什麼積極意義呢? 所謂「新八國聯軍」背後所代表的五兆美元的總規模是很鉅大 沒錯, 甚至比 P.R.C. 的 GDP 規模還大了兩倍, 也略是美國 總產值的一半, 但它們的目標是放在整個全球市場的分配, 不 是全用來押寶台灣一個地區的。新加坡共和國內幾乎所有產業 的主要業者都有政府資金介入, 其公營/政聯 (government- linked companies) 的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的 新台幣四兆五千億元資產也是很多錢沒錯, 但有誰注意到台灣 的國營企業(含公股金融業)的資產又有多驚人呢?過去幾年來 在當局政策操作下, 隨便一家以(幾)百億元帳面換股就可將經 營權奉送給民營金控財團的公股銀行動輒有一、兩兆元資產, 本島經、交、財三部所持有的國營事業資產, 若全面進行詳盡 重估的話, 不知可以值多少家淡馬錫呢。 報導引稱「外銀將躍升為一線金控,本土大型金控則將從一線 退成二線,至於原來的二線銀行則將退成三線,或被淘汰。」 對於久受保護與節制(因此不具國際競爭力)的本土金融業者來 說, 的確是有需要警覺之處, 但若無刻意而為的市場干頂── 像是「金改」政策的「吃小餌, 放大魚」怪象再現, 這難以是 短期現象, 即便淡馬錫願傾全部資產 (以五分之一個新加坡上 市產業換台灣一家大型金控?) , 也實難以去奪下「無辜菜」 等三大金控集團任一家的經營權的。東森集團王令麟的「雄心 壯志」又在高聲大話了:「未來六個月,大概所有銀行都會被 外國銀行買走。」然而大話不等於能成就大事。難不成, 光靠 英商渣打銀行買下新竹商銀、美商花旗集團買走華僑銀行就成 了?這幾家銀行根本是「金改」高峰時期本地大型金控看不上 眼的二線銀行, 若照《商業周刊》上面那段話的邏輯, 那這些 外銀不就將淪成三線之流了?它們又為何要從所謂「將退成三 線」的標的著手呢? 報導猶列出四大「搶購誘因」, 寫得真是點點動人, 顯然意在 鼓舞台灣的大老闆們趕緊進行短線操作, 快點賣公司獲利, 遲 了就失去議價良機了。偏偏不才就每一點皆有小小的疑問: 「搶購誘因一:……相較中、日、港等銀行,交易價格動輒 高達二‧五倍以上的股價淨值比,台灣的銀行僅在一倍左右, 相對便宜。」台灣金融業的市值長期被低估, 是眾所皆知的事 實, 一旦幾家二線銀行先被外資以高溢價條件併購, 那條件更 好的標的銀行難道不會自抬身價嗎? 「搶購誘因二:……台灣利率創全球最低」, 本地利率確屬全 球最低的幾個國家沒錯, 但再低也沒日本低。「彭淮南竟對他 說:『令麟兄啊,你跟他(卡萊爾)講,叫他美元不要進來, 全部借新台幣嘛,我們現在錢太多啦,叫他全部用借的嘛。』 」這正顯示出台灣金融體系裏閒置資金太多, 資金利用效率低 , 外資把「所有銀行」都買下來, 不就等於抱著一堆無效用資 金了嗎? 「搶購誘因三:……郭冠群舉例,『對渣打而言,好好訓練 竹商銀的員工,三、四年後,就可以把三千個、五千個華語人 才,往中國大陸送。』」它們真會天真以為, 一家老銀行的老 行員們, 沒幾個人具有外語能力, 大都不具有開發推廣新型衍 生性金融商品的實力, 其設備更是遠遠落後於一線銀行, 又幾 乎是只求安份守己的「類公務員」們, 能找出這麼多人送往大 陸去啊?「張安平也說,『外資買的不只是資產,而是買人才 ,買know-how。』」台灣老銀行有資金、有人脈, 不過這些都 待在台灣, 你說是人才還可以, 但這算什麼 know-how 呢?實 在看不懂。 「搶購誘因四:……如果有人願意把你未來十年可賺到的錢 ,一次給你,多數商人都願意落袋為安,再尋找投資機會。」 對拿到大錢的商人當然很高興, 但這種經營心態對台灣產業體 質的長期發展會有好處嗎?並且, 這樣的心態, 正巧就是那些 外資基金的心思:彼等有收益遠景, 卻不會有(對於本地的)產 業遠景 (entrepreneurship's vision)。它們只是等著五年、 十年投資計畫期限一到, 就結清獲利, 說哈囉、走人, 到時誰 來繼續好好地經營台灣的產業? 只以小百姓的立場來看, 「對被併企業的員工而言,裁員並非 唯一出路,相反的,員工職場競爭力以及福利待遇,將更上一 層樓。」書該文者乃不食人間煙火嗎?沒被裁掉的員工當然不 需抱怨, 但對於被當作「冗餘成本因素」裁員掉的人來說, 所 謂的「員工職場競爭力以及福利待遇」全不見了, 更不用提要 「更上一層樓」了! 寫了這麼幾段話, 其實不才並沒好好論證一番 (因為該文也沒 這麼用功) , 只是要指出如此片面、且客觀分析力不足的封面 主題, 誘導本地業者、其至政策制定者過於一廂情願的可能性 是存在的, 而其所倡真地值得台灣人不分其良窳而全面一致地 接納嗎?既然外資對於島內的標的是有選擇性的, 難道吾人對 它們也不應有所選擇、並斟酌其目?這才是本該被提出來的建 設性意見吧。 [發表於 October 27, 2006 04:52 AM 在 淨化與堆棧之板-新浪部落]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G經8_網路行銷利基:「長尾」的定位 | ![]() ![]() |
||
December 22, 2006 網路行銷利基:「長尾」的定位 “......實然, 長尾的效應不應該只斷以絕對數目, 「這個數字絕對比 任何實體書店的長尾更長得多」或許有待進一步的斟酌。其一是「權重 」(weighting)的考量, 譬如以銷售「排行榜前 20% 項目的總銷量」之 於「榜行榜後 80% 項目的總銷量」的比值來作一衡量, 後者佔比越大 的話, 長尾效應就越強;% 前的數字只是舉例, 可以上圖中斜率(邊際 銷量)滑落最大的一點作為「頭/尾」的概略區分點(在此圖中落於排名 6與7之間)。這樣子就可以與行銷觀念上常談的「八十/二十法則」( Pareto's 80/20 Principle)──「80% 的銷量來自於 20% 的品項」【 註】──作一效應顯著性(significance)的對比。另一個考量則為成本 效益的核算, ......” Re: 澄清:博客來張天立總經理說明他們的長尾 近來愈常見到網民在討論「長尾」(Long Tail) 現象。所謂的 長尾理論所著重的是市場上較不受注目的非主流商品, 而焦點 又特別集中於此名詞的首倡者、前 Wired 「連線」雜誌主編 Chris Anderson 所探討的網路娛樂業 B2C (如 Netflix) 與 C2C (如 eBay)商務模式。「老貓學出版*」站主則試圖將之應 用到非熱門「文章」加以延伸討論, 可謂是在當潮的社會化媒 體──部落格上驗證此概念的另一個可能性。 ──‧── 在一般商場內, 暢銷商品(hits)在項目的數量上通常是(極)少 數, 但平均銷量(或應用到部落格上的文章點閱數, 下同)特別 高, 它們往往佔了營運單位(或網站)大半的「業績」。至於「 長尾」指的是一堆平均銷量(或點閱數)不高的項目(misses), 由於在新型「流通」技術之近用效率(access efficiency) 趨 於均化的效果, 發生了不同於以往的影響──如網路書店即彰 以下述諸項: ‧網路書店的關鍵字搜尋功能破除了傳統書店裏冷/熱門 實體書架陳列上的「優劣」位置之分。 ‧應用資料庫之關聯性與資料探勘(data mining) 技術所 產生的推薦書單, 使得更多書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且在虛擬的訊號空間裏, 當達於一定的規模經濟時, 總 體陳列成本相對於貨品數將成為固定、而非變動成本 ( fixed, not variable cost)。 ‧地理與時間距離的界限不再, 對於購買者與出版者皆同 時成立。 ‧而讀者的回饋功能又起了對於其他購買者的動機作反饋 強化的作用, 他們有更多去嚐試冷門品項的意願。這是 英文評論中常稱的「減少雜音」 (lower the noise), 雜音即不從眾時所面對的群眾化或同儕化壓力。 以上幾種因素使任一單品在市場的流動性(market liquidity) 大增, 消費者(或訪客)有比從前更多接觸到它們的機率, 若多 加以利用這種特性作行銷, 有時就可以使一大堆非熱門品項加 總起來的總銷量, 達於一可觀並能與暢銷品抗衡的數目, 這就 是「長尾效應」!所以, 網路書店博客來總經理張天立所表示 的「曾經賣出一冊書紀錄的書種,數字已經超過二十萬種」的 情況正是長尾所要觀察的對象。 銷│ 量│** H │ * i │ * t 150│ * s │ * │ . 100│ * │ . * │ * 50│ . * 長 尾 區 段 │ *********** │ . **************** 0└─────────────────── 1 6 10 20 30 排名 實然, 長尾的效應不應該只斷以絕對數目, 「這個數字絕對比 任何實體書店的長尾更長得多」或許有待進一步的斟酌。其一 是「權重」(weighting) 的考量, 譬如以銷售「排行榜前 20% 項目的總銷量」之於「榜行榜後 80% 項目的總銷量」的比值 來作一衡量, 後者佔比越大的話, 長尾效應就越強;% 前的數 字只是舉例, 可以上圖中斜率(邊際銷量)滑落最大的一點作為 「頭/尾」的概略區分點(在此圖中落於排名6與7之間)。這 樣子就可以與行銷觀念上常談的「八十/二十法則」(Pareto's 80/20 Principle)──「80% 的銷量來自於 20% 的品項」【 註】──作一效應顯著性(significance)的對比。另一個考量 則為成本效益的核算, 這種本效分析是將長尾理論本來所著重 的「網路化」通路、同「實體」通路做機會成本上的評估, 才 能分離出電子商務的淨效應是正或負。至於文章的「平均訪問 點閱數」(pages per visit) 的提升是否可直接推論到長尾作 用的浮現, 似乎得再視實際上的點閱分佈頻率 (distribution frequency), 才能確定拉高平均數的到底是領先項目, 還是落 後項目已確實處於利基(niche)區位。 Anderson 於年中將其想法整理成書後, 即與科技專欄評論家 Lee Gomes 掀起一陣數字校對的筆仗, 看法各有所據與所執。 而「長尾」概念的發想文 The Long Tail 也被挑出對於 Amazon .com 銷售數據的分佈 ("Yet more than half of Amazon's book sales come from outside its top 130,000 titles.") 為引用失誤, 進而導致尾巴「虛胖」的錯估。受到該文影響, 就連維基百科上關於「長尾」一詞的解釋也複述了同樣的錯誤 , 為正本清源, 建立一中肯的權衡方式應屬適宜之道。 ──‧── 有些人還有一個迷思, 以為長尾最適用於大型通路的場合。然 而, 近用效率與通路單位(unit of retail channel)的大小不 必然成為正比, Anderson 在其發想文中並未留意此點, 而讓 讀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一家置貨數百種的小型便利商店, 其 落後品項在絕對種量上遠遜於大型線上書店, 但說不定它的長 尾在銷售排行統計圖上反而更明顯可見;老古董店裏幾乎全部 的物品都可喻之為長尾商品, 其長尾品項數佔總品項數的比例 可能更高:長尾現象並非只出現於科技化的銷售渠道, 市場上 仍有只待「識者」踏入的特殊/罕用品通路, 其具有一定的質 量識別門檻, 所以店面的存有即代表著近用效率的均化已領先 於「店門」外而存在。類似的稀罕、高價單品, 和一般消費品 因此在長尾的成因上猶有商品本質上的不同, 這樣的小型特殊 通路也就不能僅以前文所列的那幾點「流通」技術的效果來加 以遽斷。 除此之外, 該主編對於經濟學理論似乎欠缺一定的熟悉, 他甚 至誤以為傳統個體經濟學市場模型與行銷學價格理論未詳細討 論到準寡佔供應商的通路別定價控制策略: "Surprisingly enough, there's been little good economic analysis on what the right price for online music should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pricing isn't set by the market today but by the record label demi-cartel. Record companies charge a wholesale price of around 65 cents per track, leaving little room for price experimenta- tion by the retailers." 本文上述那幾點關於流通效率的改進因素, 皆由傳統理路所推 導, 學者們早已分析出如何去疏解大唱片發行商對通路價格設 限的結構性壓力了, 渠等也早已預測出新型態的通路該具有的 那些特性。網路行銷的技術面或許是新穎的, 但其經濟意涵並 非全然的創新。【參註】 回到文首, 「老貓學出版*」以文末所列「更多閱讀建議」為套 用長尾想法之例。就此, 也許「隨機推薦文章」與既有的「延 伸閱讀」會比「Top 10 文章」更合於長尾概念的本旨吧?因 為「Top 10」正是與長尾分處於統計圖不同端的「大頭」項目 。當然這只是私人的一點淺見, 並沒太多的意味, 且事實上, The Long Tail 一文也曾提及「放長線廣釣小魚」的觀點: "Therefore, there was no familiar point of entry for consumers, no known quantity from which fur- ther exploring could begin." 故以, 暢銷商品或連結吸子(link attractor)/誘餌文章(link bait) 仍有其作為吸引潛在訪客從茫茫網海泊進特定落點/網 站的價值。與「藍海策略」的定位類同, 「長尾」僅是在產品 日益競爭化、市場分眾化、促銷手段個性化的廣大消費之洋中 , 又一個提供經營者何處可資下錨的指南(anchorage) 而已。 吾等應視 Anderson 所提供的是一種從另一個趨勢角度來體察 的、非斥他性的行銷福音。 【註】「八十/二十法則」在中國大陸稱之為「二八定律」。 義大利經濟學者 Vilfredo Pareto 於1897 所提出的這 個統計觀察, 原本在經濟學裏是指在社會資產的分配上 「20% 的人口擁有 80% 的財富」, 依此所繪出的統計 分配曲線之迤長尾部即稱為 Pareto Tail, 「長尾」其 實是在「名詞創新」上作一重現。Pareto 提議, 若將 生產資源集中分配給前 20% 的人口, 可獲得最大的產 出, 其據此「最適生產效率資源配置」所導出的「菁英 階級優越性」的劃分觀念, 被視為與義大法西斯主義的 發展有所關聯。20% 也成為現代財政主計學於計算國民 均富化指標(家戶所得分配比例)時最常使用的級距。 cf. Wired 12.10: The Long Tail 「長尾」官方網誌:The Long Tail blog 〈[部落格經營]在部落格裡挖掘「長尾」:我的實驗〉 〈澄清:博客來張天立總經理說明他們的長尾〉 〈長尾 - Wikipedia〉 [發表於 December 22, 2006 06:36 AM 在 淨化與堆棧之板-新浪部落] Link: 澄清:博客來張天立總經理說明他們的長尾=http://b-oo-k.net /blog/blog.php/2006/157 長尾理論=http://www.longtail.com/ Wired=http://www.wired.com/ 「老貓學出版」=http://blog.sina.com.tw/verklarung /article.php?pbgid=21575&entryid=173715 延伸討論=http://b-oo-k.net/blog/blog.php/2006/154 (邊際=cf. 〈自由主義? ──效益論〉 【註】=下文 "【註】" 段 整理成書=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1401302378 The Long Tail=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 /12.10/tail.html 「長尾」=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E9%95%BF%E5%B0%BE&variant=zh-tw 「流通」技術的效果=前文 "新型「流通」技術之近用效率 (access efficiency)" 段 【參註】=下文 "【註】" 段 連結吸子(link attractor)=http://b-oo-k.net/blog /blog.php/2006/133 誘餌文章(link bait)=http://www.seobook.com/archives /001113.shtml Wired 12.10: The Long Tail=http://www.wired.com /wired/archive/12.10/tail.html :The Long Tail blog=http://www.longtail.com/ 〈[部落格經營]在部落格裡挖掘「長尾」:我的實驗〉=http:/ /b-oo-k.net/blog/blog.php/2006/154 〈澄清:博客來張天立總經理說明他們的長尾〉=http://b-oo-k .net/blog/blog.php/2006/157 〈長尾 - Wikipedia〉=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 ?title=%E9%95%BF%E5%B0%BE&variant=zh-tw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H禮1_男士西裝淺知 | ![]() ![]() |
||
G & H. Appearance
為「形」於外者,反映一人之 style,時人特重於此。予曾職任於某名 該服為手工裁製,為經典的海軍藍色上裝,採二扣的配置,扣為同色。使用的是純羊 本篇試就男士西裝在形式與穿著上的一些格式要點,分以款式、細節、及要領三節做 其簡單介紹: □ 款式與材質 □ 不同的年份,男士服裝的流行款式、顏色會略有變化,但一向不若女服那麼大。服裝 設計業每年定期以 SS (spring & summer)及 AW (autumn & winter)兩季發表其下一 季的主要作品。在商務(business wear) 方面的男裝變化上通常顯得保守,不外以黑 、灰、海軍藍色等暗色調為一色,而悠閒便裝(casual wear) 方面就較可能有主、副 色間雜的搭配。 在製作流程上,手工訂製的品質西服會更符合客戶的身形,若其身材不變,常可保用 十年以上。強調以魔術(金屬)紙型來作為剪裁樣板的 Armani、或 Versace 等,則是 所謂的名設計師品牌西裝,會更著重流行風格,但身材不合標準的人可能難以穿出合 身的線條。 西裝上衣以單排二、三扣為當代格調,雙排二扣的配置則適用於正式(formal)的場合 ,扣子並提供有貴金屬、木材等材質。由於西方人的胸膛較厚,所以其鈕扣的位置一 般會偏低,二扣式尤然;東方人則以三扣式為宜,因其上扣位置較高。另外,單排扣 在平常可敝開上衣,雙排扣則較嚴謹,最好都一直扣著。 就國別款式,上衣通常具有三種剪裁上的風格: ‧英式:領襟較小,扣子較高,背後開叉在兩側。為手工品主選。 ‧義式:輪廓較柔和,肩較寬鬆,墊肩稍厚,背後不開叉。為設計師品牌的主流。 ‧美式:自然肩,傳統直筒式腰身,以三扣為主,背後在中央開叉。一般常見。 高混紡比例(高達八成的)喀什米爾羊毛為傳統輕質、高貴西裝的主要質材,台灣天氣 偏於濕熱,休閒場合可改以亞麻布等透氣性佳的布料,不過羊毛料較不易起縐折。在 常民與戶外的場合,則化學纖維的混紡也越來越普遍了。高級襯衫的主流材質則有絲 、毛葛、絹、棉等。以菱線交錯織成、使結實性強化的織品稱為「針織」(rep) ,如 其中縱向以絹、橫向以羊毛織成的「畝織」具有層次性的光澤感,但這類織品也由於 相異材質的伸縮性有所不同,受潮或水洗後容易變形。 作為內裝的襯衫可用各種斜紋、骨紋、菱形格、羅紋等的織紋設計來增加豐富度,其 色樣則以素色為主。而在西褲的選擇,休閒家居場合以前腹無摺的平口褲為主。前腹 雙/多摺的的西褲則最適合配合於商務場合的西上裝。 □ 型態上的細節 □ 西裝上衣的視覺焦點一般集中於領片(領襟)上,領片的形式依其上、下襟片的交接形 狀,大致上有這幾種: 1. L型,上襟角度突出。 2. T型,下襟角度突出。 3. 平台式,即下襟上緣呈水平剪裁的「劍領」。 4. 刻槽式,單排扣或悠閒性上衣最常見者。 5. 環型,襟端為圓弧狀。 6. 魚嘴式,類似於魚的上、下顎造型。 7. 禿鳥嘴型,以襟緣的弓形弧線為其特徵。 8. 鳥嘴型,即為下襟的上緣向上翹起的「劍領」。 劍領常用於較正式的服裝上。(圖示如下。) 就西裝上衣正面的口袋(手袋與胸袋),主要有以下樣式: 其分別為: 1. 史藍德(slant)式。為傾斜型設計,常用於馬術裝。 2. 弗拉普(flap)式。附有口蓋,專用於手袋(palm pocket),在參加婚禮、典禮等 較正式或嚴肅的室內場合時,蓋子須收入袋內,其禮節有如在室內收傘並脫帽 ,這點常被國人所忽略。 3. 單緣滾邊式。只在單緣鑲邊,通常用於胸袋(chest pocket)。 4. 雙緣滾邊式。袋口兩邊皆有細條鑲邊。 5. 西肯滾邊式。由上者(4.)演變而成。 □ 穿著要領及其配件 □ 平時在吊掛西裝時,為了避免羊毛等天然材質產生變形,口袋內不應放有物品。乾洗 (dry wash)過度也易造成衣物失去彈性,然而優質西裝通常也只能乾洗。 為了示以大方與注重整潔,襯衫的袖子應露出於上裝袖口一小截。穿著正式禮服或燕 尾服時,襯衫袖子還應該有翻袖(雙袖口)、或者是雙鈕扣的設計,以示莊重。 正式場合時,上衣胸袋內置有袋巾,這純為飾品,不能拿來擦用。在英、美的習慣, 袋巾的色樣還應該與領帶有所不同,但在電視上倒常見到本地名人、官員們配以同色 的袋巾與領帶。袋巾在置入時,不該摺疊整齊,只要隨意塞入胸袋裏並露出上端即可 。 至於(活結)領帶(four-in-hand)的結法簡單分成「窄領」與「寬領」兩種方式。使用 哪種方式,一般是對照當事人的身材。身材較細瘦的人,以窄領結為優先考量,這種 「單結」(plain knot)的結法如下圖所示: 另外,在較休閒性的男裝中,有時會使用細領帶作為個性化「飾物」,這就不論身材 為何,一律配以窄領結。而身形較高大魁梧的人,就適合使用三角形寬領結的結法了 ,這又稱作「溫莎公爵結」(Windsor knot)或「雙結」: 通常領帶結法的選擇,還會與襯衫領片的大小相關,兩者的寬窄應盡量符合。腳上的 襪子則以黑色為首要,其長度則以在坐著時,褲管與鞋子間不致於露出小腿皮膚為底 限。 除了一般的商務性西裝,在一些特定的禮儀場合,又有更為嚴格的服飾要求。 普通在正式或半儀式性場合的禮服為「晚宴服」(tuxedo/dinner jacket),採用以鍛 面布料為領襟的黑色無尾禮服上裝,加上黑色碟形領結(black tie) 與腰封。襯衫為 前胸立襟縐折式領片(附有襟扣)、反折式的翻袖,袖扣且為珠寶材質。禮褲則有絲質 邊的斜線。 比前者更嚴謹的燕尾「晚禮服」(dress coat)於赴正式儀典、宴席時所穿,西方人在 這種場合的請柬上會註明 "White tie",出席者即得遵守,否則將大為失禮。燕尾服 (tails)搭配的是白色碟形領結(white tie)及白色絲質背心(waist-coat),襯衫為立 襟烏賊式的硬挺狀領片。不過即使在典禮性場合,國內的風俗也不太有穿著這麼正式 的機會,而日本人就很注重了。這又稱作「全禮服」(full evening dress)。 日間社交(morning call)的半正式場合,則穿著「婚禮服」或「日間禮服」(morning dress)。可搭配絲質的黑色寬領巾(ascot tie)或蝶形(∞字形)的溫莎寬領帶(Wind- sor tie),禮服上裝內並加著淡(灰)色緹花禮服背心。另配有條紋禮褲與/或絲質禮 帽。在美語中也稱為「大禮服」或「常禮服」(cutaway coat)。 (2003 orig.) |
世界性的白痴的知性,自覺理性時空之相的一個設定域。
文集|僻居獨觀的堆棧筆記
![]() |
H禮2_西餐程序簡要 | ![]() ![]() |
||
October 12, 2006 西餐程序簡要 “......咬嚼時, 口不可開;食物在口, 不應說話。......” 以前曾受過指導, 把還記得的謄下來, 俾便於失憶時可以復習一 番: ‧以訂位為原則, 莫要現場等位, 也儘量避免與陌生人並桌。 ‧「左進右出」, 由椅左入坐, 服務生會由右方上菜。 ‧餐巾紙對折成三角形, 直角端向前置於腿上, 可用於清嘴角 殘屑, 但不可用於清口紅、擤鼻水等。 ‧刀在右手, 叉持在左;每用一道菜, 即換用一副刀、叉;取 用時由外向內取。 ‧每用完一道菜, 應把刀、叉並置於盤右方 (尖處置盤心, 刀 在下、叉在上), 服務生見狀會自動取走。 ‧要招呼服務生時, 應以掌心向自己方向用手招徠。 ‧刀、叉落地時不用拾起, 招徠服務生即可換用。 ‧酒粗分為紅酒、白酒兩大類, 以紅酒配紅肉(如牛肉)、白酒 配白肉(如雞肉)為原則。飲料置於右手邊, 以高腳杯持飲時 , 應以三指配合姆指夾住杯腳。 ‧食用肉類與甜點時, 由向自己方向開始取用為尚, 並需切成 小塊食用, 麵包亦撕成小片才放入口內。 ‧咬嚼時, 口不可開;食物在口, 不應說話。 ‧飲用咖啡時, 小匙只用來攪拌, 不可盛飲。 ‧未用完一道菜而需暫停時, 刀、叉不可置於盤內, 以免服務 生誤收, 而應將刀、叉略靠盤沿, 柄端則落桌。 (2004.) -- 薩依德有言:「人地不宜, 在這裡, 我永遠格格不入。」 而俗者如敝人, 更應謹記諍語, 避免誤入正式西餐廳。 -- [發表於 October 12, 2006 04:32 AM 在 淨化與堆棧之板-新浪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