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與荐文 »
June 29, 2007
[大人生活週記] 96 年第 24 週雙週網摘 ─ 想像出莎翁
“......【余曰】從往在國文課時, 老師皆教導我們了解作者與其寫作緣由之重要, 偏偏洋人中就有一文學巨匠, 由於其身世難辨, 數百年來皆是眾說紛紜, 故而對其作品本身的鑽研要比之深究其人更顯緊要。此君不是別人, 正是「莎震景」(Shakescene)此一渾號的正主兒──莎士比亞(Shakespeare)。今日要了解莎翁的一個新的法門, 就是由歷史脈絡出發, 理出他所生活的那個環境, 並「想像」出他的作品與人物性格為什麼會是那個樣子。莎翁到底是誰?「或許」根本就不重要, 他的作品裏的情境脈絡可能更為關鍵。......”
╒═══════════════════════════════╕
│大人生活週記第 24 週自民國 96 年 06 月 10 日起至 06 月 23 日止│
╘═══════════════════════════════╛
【摘於】06/10/96
【篇名】廣告與反廣告間的戰備競爭(上)/元毓
【出自】毓毓的窩
【摘文】簡單說,網路文章對創作者和讀者來說都不會是免費;作者付
出的是「創作成本(花時間思考撰寫還有忍受一堆不明究理的
批評)」,讀者付出的則是「忍受廣告(可能還有被廣告吸引
後出走的小朋友)」。
這裡我先說清楚一些假設,例如:廣告對讀者完全是干擾無效
益的淨成本(事實上不可能如此極端)、網路連線費用忽略、
伺服器成本忽略、每篇文章品質一樣、著作屬於共用品的特質
忽略…
【余曰】這篇文章以需求及供給曲線的理論, 分析了有廣告文章的成本
構成。由於創作文章會付出諸如時間、腦力、上網費用、若用
在其他事務的機會等成本, 故讀者若啟動廣告阻隔軟體, 供給
曲線會因創作者少收的廣告費而呈現整體上升的情勢, 則最後
由創作者與閱讀者所合意的「交易價格(成本)」會提高, 反而
不利於後者。當然這只是一種分析的觀點, 事實上, 廣告的存
在對於供給與需求雙方另有其他額外成本存在, 且(反)廣告機
制的單位成本對於雙方來說不見得是邊際等效的。
──‧──
【摘於】06/11/96
【篇名】飛鴿傳書通訊協定/Jedi
【出自】Jedi's BLOG
【摘文】一群挪威柏根的 Linux 瘋子,成功地使用 CPIP (Carrier
Pigeon Internet Protocol, 信鴿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這個通
訊協定,傳遞了 ping 這個 IP 指令;她們還計算出了飛鴿傳
書的速度,大約是 0.08bps ,也就是祇有 56kbps 數據機的
速度的七十萬分之一。
稍後,在 1999 年的愚人節, David Waitzman (他這時在
IronBridge Networks 工作)又發表了 RFC 2549 "IP over
Avian Carriers with Quality of Service" ,這是 RFC 1149
的更新版,為信鴿網際網路通訊協定加上 QoS(Quality of
Service) 提供穩定、 可預測的資料傳送服務,來滿足使用程
式的需求。 Waitzman 寫道,「載體(信鴿)具有本質上就有
所衝突的閃避系統」,這會使得牠們在鳥啼叫中的網路環境下
遭遇傳遞障礙;同時他也註明了在專利權上會面臨的問題,他
寫著「有項爭論至今仍方興未艾:是到底先有鴿子還是先有蛋
」。
【余曰】網際網路的傳輸管道遠超過你我的想像, 除了未來在月球與火
星的傳輸技術需求已在討論制定外, 就連以「飛鴿傳書」這種
古老的方式來傳遞網路資料片的協定都已被「官方單位」、即
IETF 所制定出來。甚至有 Linux 的 hackers 把它給具體實
作了, 證實其技術上的可行性。只是鴿子的傳輸速率其慢無比
, 約只有 0.08bps。當然若你住的地方沒有中華電信的線路可
通, 就連手機/無線網路的訊號也傳不進來, 那麼就不妨考慮
一下「飛鴿傳書通訊協定」吧? ;)
──‧──
【摘於】06/12/96
【篇名】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江漢聲
【出自】歷史月刊電子報
【摘文】當人體結構被瞭解清楚,生理功能的謎逐漸解開之後,醫學科
學中神秘主義就站不住腳了,顯微鏡下看得到細胞、病菌這些
微小的東西,也開始有人質疑無中生有的疾病理論了,這些是
十八世紀建構進一步醫學中病理學、臨床診斷學的一個基礎。
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耐(Carl von Linné﹐1707~1778
),把動植物做系統的分類,人類歸屬在有智慧的靈長類;日
耳曼的醫師哲學家史塔爾(G. E. Stahl﹐1660~1734)在1708
年所出版的《醫學真理》的書中更提出了萬物有靈的理論,這
把人的動物性和靈性結合,雖然「靈氣」之說類似古早的「體
液論」,但也是以後以「人」來思考診療的依據。荷蘭的赫爾
曼‧博哈弗(Hermann Boerhaave﹐1668~1738)則是以「人」
為中心的臨床診斷立論大師,他帶領學生在病床邊診療病人,
拋開醫學理論,實際進行問診、觸診、解剖、查房等等,可說
是建立了醫學制度。也由於這種制度的師徒相傳,他的傳人奧
恩布魯格醫生(Auenbrugger﹐1722~1809),以他小時候家
中開旅店的父親輕叩酒桶來確定桶內還有多少酒的啟發,發明
了在人體叩診法(Percussion),可以敲出胸部內肺是否有積
水,腫大的肚子是否脹氣等等,可說是十八世紀最令人難忘的
新臨床技術。
【余曰】醫療技術由經驗到於臨床, 從後來被視為另類療法的各種偏方
演進到控制性的實驗療程。早期西方的外科被視為沒能力讀內
科的才會去讀的, 而醫學進步的過程中, 還有許多現今聽來荒
謬的事例, 如美國國父華盛頓染了扁桃腺發炎, 醫生施以那時
風行的「放血」給他放了高達 2500CC 的血液, 偉哉華氏就此
一命嗚呼哀哉。就此文主題的「種痘」治天花的歷史, 江院長
則由中國人最早發明這種「以毒攻毒」的技術談起──十世紀
末宋真宗時種的是「人痘」, 到了英國醫生珍納於十八世紀末
以種「牛痘」後、再接種「天花」的方式, 首次以實驗證明了
種痘預防天花的醫療合理性, 終於 1979 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
一位索馬利亞的牧民是最後一個天花病患為止, 正展示了免疫
醫學的一頁歷程。
──‧──
【摘於】06/13/96
【篇名】六四十八週年了/KarlMarx
【出自】KarlMarxian Carnival
【摘文】這首「血染的風采」,原本是用來紀念1979年中越戰爭(大陸
的官方稱呼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或「懲越戰爭」)中死難的
解放軍,但在天安門事件發生後,很快被拿來移用作為紀念天
安門廣場上死難的學生和人民。這些年來,這首歌早已唱遍海
內外,並且早與紀念天安門死難者劃上了等號。而由於這首歌
紀念解放軍死難將士的背景,中共官方即使氣得牙癢癢的,卻
要禁也禁不得。我以前較常聽到的版本是甄妮唱的,但YouTube
比較找得到的似乎是梅豔芳的版本。前面連上的YouTube連結
,似乎就是梅姑演唱的版本。
【余曰】十八年了, 正是一個初生兒長成為成年人所需的歲月, 而「六
四」也漠然地過了十八個年頭。此地媒體一如往常地, 以港人
的集會及天安門廣場上的公安, 取景一二, 交差了事。當年正
逢台灣民主化改革的一個急昇期, 台灣青年學子們或主動、或
被動聲援了海峽彼岸的民運學生, 而這種聚會的經驗與氣氛,
更集塑了足以影響不到一年後接著發生的「野百合學運」(三
月學運)所需的動能。在這之前, 島內已數十年未見有大規模
的學生民主運動。此項脈絡大概是今人較少提及的一點。
──‧──
【摘於】06/14/96
【篇名】十年生死兩茫茫/王道還
【出自】科學文化頻道/科文論壇
【摘文】 首先,在大眾的想像中,製造桃莉的技術就是「克隆」,所
謂克隆又與「重生」沒什麼差別。許多人以為科學家既然克隆
了桃莉,那麼已往生的寵物、子女、愛人都能克隆,甚至歷史
人物也能重生。這些誤解源自將基因組當做「生命藍圖」的錯
誤比喻。魏爾邁的團隊在製造桃莉的同時,使用同一胚胎的細
胞製造了四隻公羊,發現牠們雖然擁有同樣的基因組,可是長
大後體型與性情都不同。
其次,魏爾邁認為當年研發的目的不是製造桃莉,而是發展
轉殖基因技術,讓大型哺乳類家畜生產昂貴的藥用蛋白質。理
論上,這只要將標的基因塞入動物基因組中,再設法將那個基
因在適當的組織中啟動即可,例如使乳牛的乳腺能夠同時製造
人類需要的蛋白質。可是在技術上,實現這個點子必須過許多
難關。研發桃莉的經驗似乎無助於解決問題,PPL的下場就是
明證。
【余曰】第一隻哺乳類的克隆(clone)生物「桃莉」在萬眾矚目中亮相,
六個多年頭後卻因染了短肺腺瘤而安樂死。克隆動物較短的染
色體端粒是否與其壽命相關, 仍是未知, 但培育出桃莉的羅斯
林研究所卻已歷經滄桑。研究團隊的成員或早或晚、紛紛離去
, 甚至反目, 計畫主持人魏爾邁近來也被控告侵佔了同仁的研
究成績, 就連其金主也陷入財務危機。技術的前進是一回事,
而社會是否準備好如何接受並利用它又是另一回事, 克隆技術
只會越來越熟練, 遲早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它的。那時, 其
選擇性、而非可行性, 才會是真正的難題吧。
──‧──
【摘於】06/15/96
【篇名】顏色認知的遐思:不對稱的腦功能/曾志朗
【出自】科學人雜誌
【摘文】凱依把大家的答案紙都收起來,然後攤在桌上,大家都笑開了
,因為我們雖來自不同語言的地區,但我們的選擇卻是那樣的
相似!凱依說:「我這樣做了好多好多次的非正式觀測,也到
各個不同國家去做正式的測試,每一次的結果都很相似,當然
並不是每一塊都一致,但不一致的也是落在同一個相當接近的
區域內,所以我們對顏色的認知是聚焦式的集中在同一組光波
上。而且在語言演化的過程上,黑、白先出現,然後是紅,接
下去是黃,再來是綠或藍,最後是紫和咖啡色!是有一定的生
理軌跡可依據的。最近我們的實驗又進一步證實,對顏色知覺
的區辨力在左腦比右腦要敏感多了!」
【余曰】在中文裏, 藍、綠皆屬青色系, 但「妳的秀髮漆如青絲」和「
妳的圍巾是鑲紅染青」兩者中的「青」指的顏色卻大不相同。
這種對於顏色的語意情境差距是涉及於語言文化的背景的, 至
於在腦生理化學上則有其他的差異, 例如對於顏色知覺的區別
力是左腦優於右腦。對了!藍色與綠色在人類語彙演化的過程
中還是同一階段出現的顏色組喔!原來呀, 在文化的脈絡裏藍
、綠本是一家呢──無怪乎他們前後執政時的玩權與貪婪心態
都是一個樣?
──‧──
【摘於】06/16/96
【篇名】收購菸葉 即將畫上句點 台灣菸農唱晚安曲 有誰聽到?/何
榮幸等調查採訪
【出自】中國時報 專題
【摘文】「末代菸農,何去何從」這項命題,在現實上遭遇台灣菸草品
質不佳、成本太高、種菸人口老化等重大障礙,在道德上則承
受世界性反菸潮流的社會壓力,讓過去被稱為「冤業」的種菸
產業更加徘徊在十字路口。
過去專賣制度下,菸草價格不受市場影響,美濃給予外界封閉
保守的「獨立王國」刻板印象,菸農也被視為數十年如一日的
「公務農」;至於種植菸草形成的「交工」文化(菸農間交換
勞動力的合作模式),更形成菸業文化乃至客家文化的重要元
素。
【余曰】近聞政府將要釋出一萬公頃農地(相當於 400 個大安森林公園
的面積)轉為住宅區開發之用, 頗為地產商、農地別墅裏的假
農民、高鐵沿線已佈局者等帶來有利可圖及就地合法化之機。
而農地原來的主人──真正的農民則在全球化商品經濟市場規
則的強壓與立法之下, 已顯奄奄一息。美濃鎮上那象徵昔日產
業榮景的陳舊菸樓, 在經歷過「有照的公務農」之穩定收益的
時代之後, 如今也和其他農民一樣, 淪於凋零與老化。而在反
菸風潮之下, 菸農將「遺留」下的菸業文化還能有怎樣的前景
呢?
──‧──
【摘於】06/17/96
【篇名】MP3跟MP4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志堅
【出自】音樂玩家志堅的音樂部落
【摘文】從技術層面講,MP4使用的是MPEG-2 AAC技術,也就是簡稱為
A2B或AAC的技術。它的特點是音質更加完美而壓縮比更大(15:1
-20:1)。MPEG-2 AAC在采樣頻率為8~96KHz時可提供1~48個
聲道可選范圍的高質量音頻編碼。AAC就是Advanced Audio
Coding(先進音頻編碼)的縮寫,它適用於從壓縮率(比特率)為
8kbps單聲道的電話語音音質到160kbps多聲道超高質量音頻信
號范圍內的編碼,並且允許對多媒体進行編碼/解碼。它增加
了諸如對立體聲的完美再現、比特流效果音掃描、多媒体控制
、降噪等MP3沒有的特性,使得在音頻壓縮後仍能完美的再現CD
的音質。
MP4真正的含義由來是因為版權問題,對唱片公司來說,MP3的
缺陷就是忽視了著作者和出版者應享有的版權待遇。於是,GMO
(Global music one)公司針對MP3提出了基於AT&T公司授權的
AAC改良技術─A2B的音頻壓縮方法和應用,並將其命名為MP4
,其用意大概是想表明MP4是繼MP3之後的一種升級換代技術,
這正好可以契合了人們的習慣思維。
【余曰】MP4 是逐漸流行的音樂與影像流通格式, 在音訊上具有一些
MP3 所沒有的特點, 如高達 20:1 的更大壓縮比(MP3 最高
12:1)、位元串流效果音掃描、多媒體控制介面、以及版權控
管機制(對於唱片商這才是真正的重點)。MP3 本來是一種
MPEG1 影音格式的音訊層壓縮編碼演算法(MPEG-1 audio layer
3), 後來被「意外」流用到廣大的網路音樂世界裏。MP4 就不
太一樣了, 從一開始就是為了保護影片與唱片商的銷售利益而
設計的, 而基於 MPEG-2 AAC 壓縮編碼法的修改版技術, 它也
具有音質上的更佳呈現。雖然 MP4 在單向授權機制的設計有
妨礙到合法消費者之合理使用(fair use)的爭議, 但一方面你
總會有在數位音樂播放器或手機上遇到它的一天;另一方面,
還有其他沒這種使用限制的的音樂格式、編碼器等也採用了
AAC 技術, 所以這一篇(對於大陸習用詞的)譯詞未盡妥善的整
理文章, 不失為一個可作概觀性了解的資料。
──‧──
【摘於】06/18/96
【篇名】「演義」莎士比亞/彭鏡禧
【出自】聯副電子報
【摘文】身為當今顯學新歷史主義學派的開山祖師,葛林布萊重視的是
文學作品與歷史脈絡的聯結。他先小心求證,多方面從看似不
相關連的點點滴滴史實,勾勒出莎士比亞時代的社會、政治、
宗教、教育、法律、經濟、娛樂……種種樣貌,然後做出大膽
假設:處於如此這般歷史環境中的莎士比亞,「必然/也許/
可能」會寫下如此這般的篇章。他在該書〈前言〉裡說,「若
要瞭解莎士比亞是怎樣的人,必須追蹤他留下的語言痕跡,回
到他所過的生活,回到他敞開面對的世界。而若要瞭解莎士比
亞如何用想像力把自身的生活轉化成藝術,必須利用我們自己
的想像力。」
【余曰】從往在國文課時, 老師皆教導我們了解作者與其寫作緣由之重
要, 偏偏洋人中就有一文學巨匠, 由於其身世難辨, 數百年來
皆是眾說紛紜, 故而對其作品本身的鑽研要比之深究其人更顯
緊要。此君不是別人, 正是「莎震景」(Shakescene)此一渾號
的正主兒──莎士比亞(Shakespeare)。今日要了解莎翁的一
個新的法門, 就是由歷史脈絡出發, 理出他所生活的那個環境
, 並「想像」出他的作品與人物性格為什麼會是那個樣子。莎
翁到底是誰?「或許」根本就不重要, 他的作品裏的情境脈絡
可能更為關鍵。
──‧──
【摘於】06/19/96
【篇名】那條閃閃發亮的咖啡路/蠹魚頭
【出自】天上大風
【摘文】台北的咖啡廳,五○、六○年代,驟興於城中,「田園」和「
明星」是音樂、文學啟蒙之地,培養了一整代的文藝青年。詩
人、舞者、小說家、音樂家……,因之而起。1984年,白先勇
寫作《明星咖啡館》,追憶逝水年華,等於替那個時代的咖啡
廳下了註腳,定了風格。
【余曰】受西洋現代文藝風潮所感染, 二戰後台灣歷代的寫作圈子曾興
起幾波的咖啡廳沙龍氛圍。而在台大與台師大間的溫州街, 則
因近於學區, 受惠於莘莘學子與學人之光顧, 形成了一條有不
少愛書人的咖啡一條街。在這個大學社區裏又多書店, 有書又
有咖啡, 無庸規劃就自然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力。
──‧──
【摘於】06/20/96
【篇名】921大地震/共筆
【出自】維基百科
【摘文】當時住在震央附近的南投縣中興新村的馮姓居民回憶:「地震
前不久,大地出現隆隆巨響,尚未來得及反應,便開始天搖地
動;居民倉皇逃出房舍,只見路旁建築,如骨牌般一棟接連一
棟傾倒而下;場面觸目,實為驚人。」
而住在臺北市的王姓軍官表示:「事發前不久,曾短暫跳電約
半分鐘,馬上就復電,但隨後又停電,緊接著就是一陣上下搖
晃,之後餘震不斷,而中國廣播公司在震後不久便報導臺北市
東星大樓失火。而當時北部的民眾尚未瞭解中部的災情,只是
猜測此次地震非同小可。」
9月21日,全臺大部份地區停止上班上課。震後約2小時後,軍
方接獲命令,清晨6:00時便已就定位,而李登輝總統則於上午
九點到達南投災區。
【余曰】「921 集集大震」是每個台灣人都曾經歷過的巨大震撼。心理
學上有一種集體事件記憶的強化效應:你不一定會記得自己生
活中的某件大事的確實發生時刻, 但對於重大公共事件發生時
自己在做什麼卻會記得很清楚──應沒有人會忘記 921 那一
刻的經驗。維基百科裏對這場大地震的整理語句雖顯得平靜無
波, 客觀以示, 但島民在回顧裏面的點點描述與相關連結、照
片時, 想必仍會浮起一些的難忘的感受的。
──‧──
【摘於】06/21/96
【篇名】紙書到底會不會消失?/老貓
【出自】老貓學出版
【摘文】關於大腦獨占,這個討論我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也許值得我
們從麥克魯漢的「冷媒體」和「熱媒體」講起。
在麥老的觀點裡,冷媒體需要人類全神投入,而熱媒體反之。
如果我們把人類當受詞,那麼冷媒體的意思就是,它會獨占人
類大腦的注意力。以這個定義看,紙張書是標準的冷媒體(而
麥老這本認識媒體則是冷媒中最冷的一類),讀書的時候它完
全占有讀者的心智和情感。
你讀書的時候不能分心二用,不像聽音樂,你可以一邊跑步一
邊聽,一邊拖地一邊聽。而紙本書不但在心智獨佔我們,在肉
體上也一樣專制,你的手得要用來固定書頁,你的身體必須靜
止不動,不然眼睛就看不清書頁內容。
【余曰】有朝一日, 電子媒材到底會不會取代紙本書?就像 Star Trek
常見到的全像化「閱讀」介面那般?有人以報紙的銷量日益低
落為例, 表示了很大的憂慮;有者以為紙本書所具有的閱讀感
受與(相對於螢幕)對眼球的低壓迫度, 絕非任何數位媒材所可
以全然取而代之的。當前無所疑義的是, 紙仍具有最合乎手指
觸感及翻閱簡便性的低技術性介面, 而其展讀方式與程序甚至
早在紙張出現之前──在泥板、皮紙、紙草、甲骨、竹簡、木
牘等書寫材質上──即已展現其基形, 足見該種介面之深化於
人性裏。或許我們該思考的, 並不是電子書會不會取代紙本書
, 而是什麼時候我們需要選擇使用不同的媒材, 俾以得到綜效
上最大的知識擷取力與舒適的閱讀經驗。
──‧──
【摘於】06/22/96
【篇名】羅蘭‧巴特 《寫作的零度》文選集/伊塔
【出自】世界末日
【摘文】看了李幼蒸這譯本,我才知道,自己不過是被那些裝模作樣的
中文詞彙所迷惑罷了。 就拿這三個詞來說罷。所謂「文本」
,就是英文的 text。若平實譯成(說成)「內文」「本文」
,不是很容易理解麼?而「能指」「所指」,李幼蒸巧譯成「
意符」與「意指」,更容易望文生義,不會出錯。——簡單說
來,所謂「意符」 (signifiant), 代表語言(或非語言的表
意媒介)裡用來說明某事某物的符號;而「意指」 (signifie
),則是指某事某物本身。 因為符號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完整
說明所指之物,「意符」與「意指」之間就產生了無可避免的
理解差異。這就是符號學之所由來了。
【余曰】你是怎麼指出東西的?這是意符。你指的又到底是什麼呢?這
則是意指。還聽說了, 同一件事物的意符與意指間是無法1:
1般地完整對應, 那真是讓一些讀書人一觸及文本分析理論就
摸不著確實的頭緒呢。這些文學概念到底是增益、還是減弱了
閱讀者的理解空間?劣者也不清楚。不過呢, 既然有符號學大
師的理論譯作在前, 總較二手傳播好多了。該文就是此書的一
個簡單介紹。
──‧──
【摘於】06/23/96
【篇名】網友使用部落格(Blog)之著作權問題/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出自】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摘文】由於平台業者(如Yahoo!無名小站等)與版主或部落客一般並
無直接的約定,通常都是透過使用規定或服務條款(terms of
use)等定型化契約之規定加以規範,此等網站並非版主或部
落客的雇用人或是聘用人,因此就著作權法而言,即應適用著
作權法第10條之規定,以版主及部落客為其所創作內容之著作
權人,而平台業者可取得著作人之授權自由利用該等著作之權
利。
【余曰】資訊引用與內文交互參照(href: hyper-reference)可謂是 WWW
的本質, 對於以單篇文章暨其回應、引用為內容基本架構的部
落格更是顯著。源自十九世紀後半歐洲商業出版市場興起後才
具體成型的現代著作權保護架構, 仍持續延用到二十一世紀的
網路時代, 並且隨著媒體商與娛樂業規模與立法影響力的增加
, 相關的法律規定也有日益嚴格的趨勢, 而就著作權概念起初
所秉時的兩大精神──保障創作者收益、與促進創作衍生度/
意願這兩者之中, 似乎有犧牲後者以成就前者的傾向。曾對歐
洲人的著作權保護架構說了近半個世紀的 "No!" 的美國, 在
二十世紀裏多次的「迪士尼」修法與 DMCA 之立法, 也透過貿
易報復的威脅, 使得包括台灣在內的一些工業化國家被迫將其
機制也加入於本國著作權法規之內。無論如何, 我等都是受國
家法律機器所制約的公民, 了解一下官方單位──智慧財產局
對於部落格著作權問題的基本立場也是有所必要的。
──‧──
【最新網摘:我的 MyShare@URL 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