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3, 2008

維基百科的失誤示範之一:以 Symbian OS 條目為例

“......中文版「維基百科」仍然保有內容豐富、分項條列、分節整理等優點, 但錯誤率其實不算低, 所以在引用上要有所謹慎與斟酌, 敝人就曾見過有新聞網站在天文新聞裏引用了「維基百科」的解釋, 偏偏所引用的是過時(如冥王星的地位變更)或數據訛誤(如幾艘太空探測器脫離地球的逃逸速度, 1972 年的先鋒10 號為 52,100 km/h)的資訊。由於「維基百科」的宗旨之一即強調了其在共筆(wiki)編輯機制下所具有的社群「糾錯性」, 為正本清源、並避免誤人誤己, 在盲目增加條目的數量之前, 先核實既有內容的正確性方屬正道。......”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相當方便的線上參考資料來源, 其內容都是經過整理的, 又經多人提供資料與聯結, 常較搜尋引擎所列出的半隨機資訊要有理序得多。不過, 「維基百科」仍和一般網民自行創作的網頁(user-generated content)一樣, 偶爾會產生錯誤, 所以在引用上還是得有所留意。雖然曾有範圍有限的研究指出英文版「維基百科」的正確性不亞於《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com), 然而就個人的使用經驗與體會, 英文版仍然不乏疏失之處, 但中文版出錯的機率又較英文版高出許多, 基本上已到了常要對「可信度」(或者精確性)存疑的程度了。
 
就隨便舉個例子, 以市場佔有率過半的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作業系統 Symbian OS 的中文版與英文版條目來作個比較, 並就其編輯錯誤類型以粗體字標示出來:
 
 Symbian OS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文版)
 Symbian O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英文版)
 
由以上連結的內容大致上可以瞧出來, 中文版本來是由英文版翻譯過來的, 但翻得很不通順, 且不少細節被簡化了。中文版中有幾句英文版所沒有(或沒隨著英文版更新而過時)的句子, 可見得在翻譯後, 兩個版本就各自獨立擴編。這類各語文版本的未同步一直是維基百科在基本架構上的問題。而中文版本身「自行添加」的誤例如有「歷史」一節裏的這一段話:

Symbian OS v9.1:......Nokia N91很有可能是第一個發表搭載該作業系統的手機
其實是 Nokia 3250 才對。這是過時且未在事後確實 review 所造成的, 該段話本該註明編輯時點(如「很有可能(2006)是第一個……」), 才不致於造成不符合編輯體例的基本失誤。
 
英文版中本來有豐富的 notes 註解, 但這個條目的中文版都刪光光。這除了使原始出處難尋, 更讓後來的編輯人員在對於語意、資料的內容有所疑問時, 難以找到明確的追查蹤跡。更甚者, 有時刪了幾句話, 可能指稱的內涵就有差異了。像是在 'Structure' 一節中:
"Early development of EPOC led to adopting FAT as the internal file system and this remains in the Symbian OS but an object-oriented persistence model has been placed over the underlying FAT, providing a POSIX-style interface and a streaming model."
中文版的「架構」節裏簡述成:
Symbian支援數種不同的檔案系統,包含FAT以及Symbian專有的檔案系統,而檔案系統一般是不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
中文版把英文版中關於 Symbian 檔案系統的由來說得好像這個「專有的檔案系統」與 FAT 是獨立無關的了。這是失於簡略的疏忽
 
單純對文意誤解的更所在多有, 如 'Security and malware' 這一節:
"However, with a view that the average mobile phone user shouldn't have to worry about security, Symbian OS 9.x has adopted a capability model. Installed software will theoretically be unable to do damaging things (such as costing the user money by sending network data) without being digitally signed – thus making it traceable.."
在中文版「安全與惡意程式」一節被錯譯成:
然而,一般的使用者其實不需要擔憂這些惡意程式的騷擾,因為已安裝的程式即使沒有獲得數位簽證,理論上程式也不會去執行有危險的程序,像經由付費方式傳輸資料,因為這是可以被追蹤的。
原意本來是「理論上所安裝的軟體若未經授權認證以取得相關執行權限的話, 就不會發生像是進行網路傳輸而增加帳單費用的事了。因為能這麼做的程式一定已經過認證的程序, 來源是可以追查的。(traceability)」這是因為中文版把 "Symbian OS 9.1" 這一段內的下面幾句話給略過了, 才會誤解上引 "However" 段的意思:
"It includes many new security related features, particularly a controversial platform security module facilitating mandatory code signing. Symbian argues that applications and content, ......"
其中說明了強制性簽證(mandatory code signing)的必要, 就因為先前漏了這一段話而導致後面另一段話的「直譯」反而變得有問題。正巧, 英文版在上一段後面所述的 "The earlier versions had a fatal defect where the phone hangs temporarily after the owner sent hundreds of SMS'es." 也有問題, 其句法讓人以為出問題的是 Symbian OS 9.1 的 "earlier versions", 其實是 S60 v3 的 "earlier versions" 才對。要不然的話, 要釋出 "a small program to fix this defect" (即 SMS Accelerator 程式)的應該是 Symbian 公司, 而非 Nokia。此乃原文就存在的事實錯誤
 
「安全與惡意程式」這一節下另外提及:「Frontal.A 是修改一個檔案而使手機無法重新開機的SIS病毒。」而原文 'Security and malware' 節裏寫的明明是:"Fontal. A is an SIS file trojan that installs a corrupted file which causes the phone to fail at reboot." 意思是「Fontal.A 是一個會安裝壞掉的檔案而使手機在重開機時會失敗的 SIS 檔木馬程式。」並非「修改一個檔案」。而這一節一開頭的「Symbian易受變種病毒的威脅,」原文為 "Symbian OS has been subjectto a variety of viruses,",短短一句就錯了兩處, 「易受」應譯成「一直受」、或「受制於...的威脅」, 「變種病毒」也該改成「各種病毒」。這都明顯是譯詞上不求精確所造成的。
 
就其他的例子, 像是之前曾在友人的 OnlyBooking 板提過的 DR-DOS 條目:
 
 DR-DOS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其中描述:「從1990年PC機廣泛使用Windows 3.x開始,DR-DOS系統被逐步被MS-DOS取代。」實在是大錯特錯, 應該說 MS-DOS 逐步被 MS Windows 取代, DR-DOS 從來就沒有成為主流。不過 1990 年發生的一件官司是, Windows 3.0 版與 MS-DOS 之間有未公開(undocumented)的 API, DR-DOS 少了它所以進不了 Windows 的 386 增強模式。官司以微軟認輸為結局, 但還是改變不了 DR-DOS 的命運。很明顯的, 這也屬於編輯者本身的生活經驗有限所造成的事實錯誤。附帶一提, 微軟剛剛宣布 Windows 3.11 (Windows for Workgroup, 無中文版)版要停止出貨了。(原來 Win3.x 還活了這麼久...)
 
編輯中立性的爭議用語上, 如「李宗仁」條目裏:「解放軍在很短時間內席捲全國,多處國民黨軍隊和政府紛紛投誠。」句中, 若以兩黨並列, 「解放軍」應為與「國民黨軍隊」對比的「共產黨軍隊」;若以軍號來稱呼, 則「國民黨軍隊」應改為「國民革命軍」, 以對稱於「人民解放軍」才是。
 
至於資料引用來源的失誤, 例如前 Wired 線上雜誌主編 Chris Anderson 於 2006 年中將其關於「長尾理論」的想法整理成書後, 即與科技專欄評論家 Lee Gomes 掀起一陣數字校對的筆仗, 看法各有所據與所執。而「長尾」的發想文 The Long Tail 也被挑出對於 Amazon.com 銷售數據的分佈 "Yet more than half of Amazon's book sales come from outside its top 130,000 titles." 為引用錯誤, 進而導致尾巴「虛胖」的錯估。而受到該文影響, 就連「維基百科」上關於「長尾」一詞的解釋也複述了同樣的錯誤。
 
即便是所引用素材並沒有爭議的條目, 編輯者所持的解釋「立場」有時仍會產生客觀性不足的疑問。以「旧约圣经」項為例, 可發覺內文堅持以教會教義、守望台《聖經新世界譯本》、新教譯詞等為準則, 乃預設了解釋方法論上的某種偏向。像是重點內容之一「文士……擅自竄改文本的內容」這點, 很多猶太教學者就深不以為然。至於全文不斷以「許多差異只是無關重要的細節而已」、「對聖經的教義卻沒有絲毫影響」、「希伯來文聖經在基本上仍保存著原貌」等句來重複強調者則屬標準的教會制式理條, 不少研究者卻提出相異的意見與論據。甚至, 在很長的歐洲歷史時期裏, 對此種教條提出質疑的信徒還曾被天主教廷與正統派教會斥為異端教派而遭受迫害。
 
在讀「維基百科」時, 設想編輯者背景或編輯動機有時還是必需要有的立場理解, 不然就算條目解釋材料再豐足, 也有可能所看到的僅為單方面、有所設限的觀點而已, 因為其參考來源只列出「確證」、卻迴避了既存的「反證」, 並不合於科學求實方法。非訴求於專業編輯與學術著作之傳統程序, 確實讓「維基百科」走出了一條大眾化、普及化百科全書的路子, 然而志願編輯者也因此較易出現知識領域視野侷限認同立場偏見度上的疑慮。此種片面化現象同樣會發生在環保、社運等 NGO 組織內, 某種程度上僅屬於「理念認可之必要」, 並不足為奇, 但似乎應避免發生在公眾知識匯編的專案或公開網站上。且中文版較之英文版, 每則條目的平均編審人次低了不少, 尤不易以同儕審查(peer review)的機制去其偏誤, 更當留意。 (The two paragraphs above are appended from Tweets 09/09/2009.)
 
其他小錯漏實在不勝枚舉了, 寫這篇也只是提醒一下其眾多使用者而已。中文版「維基百科」仍然保有內容豐富、分項條列、分節整理等優點, 但錯誤率其實不算低, 所以在引用上要有所謹慎與斟酌, 敝人就曾見過有新聞網站在天文新聞裏引用了「維基百科」的解釋, 偏偏所引用的是過時(如冥王星的地位變更)或數據訛誤(如幾艘太空探測器脫離地球的逃逸速度, 1972 年的先鋒10 號為 52,100 km/h)的資訊。由於「維基百科」的宗旨之一即強調了其在共筆(wiki)編輯機制下所具有的社群「糾錯性」, 為正本清源、並避免誤人誤己, 在盲目增加條目的數量之前, 先核實既有內容的正確性方屬正道。希望在滿足於人氣之餘, 它仍會如往常繼續追求自我進步。

發表於 August 23, 2008 06:44 AM
| 未分類文章◎文箋書簡[]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心得] 荐文日新←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大人生活週記] 97 年第 14~31 週網摘 ─ 軟體黃天何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