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5, 2008

在慈濟光環下的隱微黯影

“......毫無疑問地, 慈濟是台灣當前最具份量、援護最多弱勢民眾、且最有影響力的民間慈善組織, 不惟仰望者眾, 連藍、綠的政治巨頭亦不敢有一絲不敬之語, 我們當然不希望它會成為與社會期待有所脫節的官僚化機構。一個龐大而有資源的組織, 或許終會產生運作上的系統瑕疵, 漸與社會不同部門的基層實情產生了溝通落差, 就如其發言人何日生曾回應的「不要將慈濟視為環保團體」所表示出來的一種防禦型的態度。然而, 證嚴法師當初創會的濟世本衷不該被打了根本的折扣, 她也一再以最簡單的語辭強調了珍惜環境的重要, 相信這些都是慈濟在過往與未來所堅持的一貫主旨──就也成為它儆醒自己的基準:不論是對於內部實際事務的運作者、義工或者外面的信徒、受福者等等而言, 皆應如此共許。......”

Re: [流言] 慈濟醫院的另一面
 
慈濟作為島內最具擴散力的民間關懷團體, 其志業越來越廣, 參與的面向與人力也愈來愈眾, 但有關於慈濟的流言蜚語卻也不曾在私底下的耳語悄話中停止過, 類似「如果像慈濟那樣捐多少錢才可以穿藍裙子;多少錢才有徽章...!;花多少錢才有福報 ...那跟中古時代的贖罪卷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話好像傳了不少年了, 陸續聽過不同的人談及, 我並非圈中人, 其中真假也實在難斷。而其餘的所謂於助唸與醫療時的索捐, 乍聽起來似為誇張, 在沒有實際的調查報導或親身證言出現前, 還是得先抱著懷疑的態度。至於該文內有位看來是慈濟醫院實習醫師對於骨髓移植時「強索捐款」、員工薪資強迫「樂捐」(外貿協會?)等院內是非的指陳, 或許以白潔醫袍處於聖潔志業場景中的伊塔大夫正好能以暗示或其他的方式提供第一手的見聞以釐視聽? :)
 
慈濟所建置的骨髓資料庫號稱為華人世界規模最大者, 不時有海外華人來台求援, 其比對撮合的成功案例頗能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與報導, 時時感動了許多人, 可謂是宣揚了社會的人性光明面;相對之下, 在我印象中並不曾在電視新聞上看過那篇網路流言中對於骨髓捐款的質疑。不過, 在幾星期前公視《獨立特派員》一則修改自得獎專題〈綠手指上的灰指甲〉等報導的揭露中, 另外提及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北側保護區的土地開發案事。三十年來, 這個地區因為位於坡腳的地形、及財團填土施工所導致的排水不良等問題而屢次淹水, 在納莉風災期間更成為台北的重災區, 居民當然反對在這個環境敏感地帶再多做開發。慈濟功德基金會於十年前接手買下了那塊財團的開發基地, 打算作為兒童醫院的院址, 結果造成了「蓋醫院做善事」與「保護環境免淹水」兩種思維的對立, 介入的環保團體亦抱怨他們的意見無法通達慈濟的上層。近來傳出慈濟決定放棄在當地蓋醫院的打算(改在台北縣), 但由於還有其他的興建計畫, 那塊地的爭議猶持續著, 而慈濟所提出「保護區變更成都市計畫社會福利特定區」的申請案也仍在審查中。環保人士還指出由於慈濟對媒體高層的疏通施壓, 過去幾年來記者對此事件所做的採訪常會被淡化、甚至無法呈現出他們的訴求。(參較:祥仔)
 
在慈善捐款與義工資源上的排擠效應問題, 早已由內政部社福主管單位的統計中顯示出具體的事實:慈濟、佛光山、法鼓山等宗教性組織的確囊括了大部分的民間社福資源, 在近年因不景氣而導致整體社會捐款總額減少的情勢下, 其排擠效應更形擴大, 這確實是台灣社會關懷團體界所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本來還有一個企圖在各團體間能更妥善分配捐款資源而成立的「聯合勤募基金」, 但在「大餅」變小之下其多年來的努力似乎也改善不了現況, 一個弱勢家庭直接透過媒體對社會求援反而常能在短天數內募集到大額的捐獻。由於這關係到社會大眾在信仰、宣傳、信賴感、人際網絡、捐款管道與習慣等社會現實的因素, 且幾乎都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出明顯改變的, 看來還是只能暫且寄望於(組織)體制內的努力或主動分配的意願吧。──也別忘了, 納莉風災時, 不輸給協助清潔街道的軍隊的效率, 災區處處可見慈濟與佛光山志工的身影;更先前在 921 集集大震時, 進入災區的小型社會團體間面臨了人員、物資進行區域分配的協調與時間拖延的問題, 於此際大型宗教性組織的內部配置機制就曾產生較適配屬的效能。
 
我以為, 任何機構在壯大、複雜化後, 在管理與分配資源上的需求勢必使其初期所具有「夥伴」性質的扁平式組織轉變成為程度不一的層級式組織, 而這樣的組織, 在權力與訊息溝通的結構上必然產生階層之分, 無論是就世俗或宗教團體皆會有這種或多或少的現象, 而宗教性慈善組織算是兼具兩類團體的性質, 當然不可能例外。也曾在報端見及, 有慈濟的早期會員批評說, 從前下情可直達上人, 如今須層層核轉、甚或過濾篩檢, 常導致失真, 而現行高層的幹部、發言人等似乎不是社會顯達、企業家的夫人、就是以前的演藝明星者流, 也就是在提示出一種內部有權-無權階層的形構、而讓組織逐漸官僚化──訊息的流通亦為制度所拘限(bound in system)──的徵象吧。在這樣的組織裏, 內部各個特定階層的人都在做他「份內」的工作, 他仍以其工作能讓志業運作下去為榮, 但內部、外部的隔閡卻已滋生於結構之中而難以自覺。故而蜚言耳語之傳, 總有其所由生, 自省實為察覺徵兆與改善溝通暨誤解的最好方法。
 
毫無疑問地, 慈濟是台灣當前最具份量、援護最多弱勢民眾、且最有影響力的民間慈善組織, 不惟仰望者眾, 連藍、綠的政治巨頭亦不敢有一絲不敬之語, 我們當然不希望它會成為與社會期待有所脫節的官僚化機構。一個龐大而有資源的組織, 或許終會產生運作上的系統瑕疵, 漸與社會不同部門的基層實情產生了溝通落差, 就如其發言人何日生曾回應的「不要將慈濟視為環保團體」所表示出來的一種防禦型的態度。然而, 證嚴法師當初創會的濟世本衷不該被打了根本的折扣, 她也一再以最簡單的語辭強調了珍惜環境的重要, 相信這些都是慈濟在過往與未來所堅持的一貫主旨──就也成為它儆醒自己的基準:不論是對於內部實際事務的運作者、義工或者外面的信徒、受福者等等而言, 皆應如此共許。
 
至於有關於於該篇流言裏面主張國內、國外的援助要分出「優先順序」的看法, 那也太世俗之見了吧!這樣的話, 也聽聞多次, 若慈濟本來就抱持著這樣的見解, 不就失去了宗教上「無分品類」的淑世本質了嗎?敝人曾在某篇舊文裏提到了這樣的意思:
 
  ‧【普化宗教(民俗信仰)】
      │
      │功利化、私慾化、巫術化
      ↓
    庸俗、迷信、隨波逐流〈理想性的喪失〉
      ↑
      │媚俗化、過分入世(出世觀的衰微)
      │
   【制度化宗教(正信宗教)】


    ※ 正信宗教的特徵,除了有較制度化的教會、經典、傳教組織
      、或修習程序外,主要即是在歷經長時間發展所衍生出形而
      上的「出世觀」。

      「入世」的「行善」應成為宗教的附屬功能,而「出世」的
      心靈、生命、靈魂之「超越」境界的模造與追求,方是其理
      想性典範的建立與維護,也是宗教理念的核心基礎。

      於現世的台灣社會,宗教「入世」功能面向的過分強調與聚
      焦,一般人民在多次「宗教-倫理」衝突的事件裏頭,也傾
      向於要求宗教於「善施」與「俗世」層面作優先化的考量及
      強化。果當正信宗教的「入世觀」壓制、戰勝了「出世觀」
      ,則其將與慈善團體或組織化的服務性社團有何多大的差別
      呢?
 
宗教性慈善組織與純世俗性的社會援助團體還是有基本理念在哲學層次上的差別, 雖則這並不一定攸關於其善念與行動的良窳並選擇, 但總是該受到世人所認知並尊重的一個要點。因為, 少了這一點, 慈濟的理想也就與一般團體沒有根本上的分別或特出的地方了, 那從以前一路走來的慈濟又是何所仰望?
 
 
cf. 〈[流言] 慈濟醫院的另一面〉/伊塔
  〈獨立特派員播出公民新聞獎首獎作品「綠手指上的灰指甲」〉/獨立特派員
  〈當頭棒喝--慈濟與環保〉/謝明海
  〈離開了三年半,當初離開的原因,原來還在!〉/祥仔
  敝文〈§S.O.S. 第十四講:(70/80/90s)台灣的經/文發展〉相關段落

發表於 January 25, 2008 05:59 AM
| 未分類文章◎哲思史語[]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心得] 荐文日新←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目光如豆的主流新聞業

回應

佛日:不可說,不可說。(三緘其口)

(等我離開某醫院後,再談談罷)

伊塔 於 January 26, 2008 10:34 AM 回應 

果真是「佛曰不可說」呢, 很多工作的確都要求簽「營業機密保密協議書」的。 :)
 
但是, 一般來說, 若有好事應該盡可以多加傳述, 以捍衛院譽不是?而君之緘默, 以我小人之心來揣度一番, 反而更覺事有蹊蹺, 多添胡思亂想的空間呢。(莫非這其實是「一切都在不言中」的一種暗示藝術了? XD )

Verklarung 於 January 28, 2008 06:09 AM 回應 

那麼,就我拈花,你微笑得了,
萬法之妙,存乎一心哪。(大笑)

伊塔 於 January 29, 2008 10:38 AM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