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 對 AOL 悄然進駐台灣的質疑
Re: AOL台灣默默開站,帶來美國版的「摩人」?
美國最大 ISP、也曾是最主要入口網站(portal site)的「美國線上」(AOL, America Online)在聽聞其名十多年後,終於前來設立了本地的中文站點, 只是不知是否為策略上的考量, 見不著什麼造勢活動, 這似乎不符合其份量(在 1990 年代, AOL 幾乎就是美國一般民眾「上網」的代名詞)。AOL 在歷經核心撥接業務萎縮後, 幾年來一直在調整其步伐, 現在的英文首頁 AOL.com 與 AIM 就結合了所屬時代華納集團(Time Warner Inc.)的媒體資源, 將其新聞標題與旗下的部落格服務商(BSP)綁在一起, 而有網路產業評論者 Mr.6 謂之「如果說全球有誰最力推主流媒體Web 2.0化,最有效率且最有sense的應該就是AOL了」。
在台灣 AOL 與聯合新聞網(UDNnews)、鳳凰衛視的鳳凰新媒體、旗下癮科技(Engadget, 科技新聞報導的部落格化典範) 等新聞內容業者合作, 但便是進一步仿傚美國本站由社群網站、BSP 來匯入內容, 在國內也實在算不得新鮮的做法, 各個書籤分享網站、BSP 的首頁都嘛是這麼做的, 其中 MyShare 的母網站「智邦生活網」的首頁標題來源就主要是來自於旗下網摘服務的。近日 funP 反倒推出了匯自傳統新聞業者內容的「funP新聞通」, 更不消提中國大陸最大入口網站「新浪網」正是以傳統新聞來源的分類彙整做起來的, 它還以高集中流量、名人駐站這些 Web 1.0 時代的入口網站策略讓「新浪博客」超越了本來居於領先的「博客中國」等所謂 Web 2.0 新創網站(start-ups)。目前 AOL 台灣 Beta 其他的服務種類還有無容量上限的 e-mail、AOL Instant Messenger (AIM)、新聞內容 feeds 的訂閱、AOL 工具列與 Truveo 影音搜尋等等, 在在與其他入口網路沒有太大差別。
故以, AOL 到底是去「拓展」、或只是在進行 Web 2.0 的「跟風」, 仍有待觀察。在美國, AOL 是 GAMY (Google、AOL、Microsoft、Yahoo!)四大網路巨頭中最早發展出入口網站架構的, 並以其一度與營業額不成比例的高市值股價併購了美國最大的 Time Warner 媒體集團成為 AOL Time Warner (至今仍為最大的媒體業、網站併購案), 並曾受競爭對手 Yahoo!、MSN 等指控有「合併壟斷」(trust)之嫌。但沒過幾年 AOL 的核心撥接業務就受到 cable Modem 與 xDSL 的市場擠壓, 當初所主張的「異質媒體結合」的綜效又遠不如預期, 股價乃大跌, 導致大股東們聯手「推翻」掉於合併時不可一世的 AOL 創辦人 Steve Case, AOL Time Warner 把 AOL 由集團名稱給拿掉, AOL 本身甚至少見地由集團母公司「降級」成了子公司。AOL 原本就是網路泡沬(Dot-com boom!)破滅的一個典例, 我看不出能有 Mr.6 的那種樂觀期待。時下 Yahoo! 的困境就是其媒體整合/內容集中策略不敵 Google 的流量引導/內容分散策略所造成的, 而 AOL 同樣是已被視為虛有其表(bloated)的一家「新媒體公司」(new media company)。
長久以來, AOL 始終不是引領市場趨勢的公司, 常是在見及後起者大幅成長後, 它也就併購了一堆新創網路業者, 以求跟進。但歷史的殷鑑卻是, 似乎這些本來具有網路發展經典意義的公司被併購後, 就無法像 Yahoo! 的 Flickr、Google 的 Blogger 與 YouTube、News Corp. 的 MySpace 仍能保有自己的獨立特色, 而變成了被埋沒在 AOL 媒體巨頁中的「一項服務」而已, 也就失去那些業者原有可貴的社群聯結性(social linkage)了──社群聯結性早在所謂 Web 1.0 的時代就為具體存在的網站競爭力, Web 2.0 乃胤續之。包括 Netscape (商業 Web 瀏覽器之祖、WWW 常民化的首要功臣)、Weblogs, Inc (部落格網路的企業化經營範例、Engadget 的直屬母公司)、CompuServe (比 AOL 更為攸久的民用 ISP 草闢者, 在 WWW 興起以前, 一般美國的 IT 廠商都會於電子文件中的聯絡資訊附加 e-mail 位址與 CompuServe Forums 論壇位置)、ICQ (最早造成全球性風行的即時通訊軟體)都是這樣的例子, 它們在被 AOL 合併後都陷入妾身未明的窘境, 無法再發揮過往的創意, 也就由開拓者的領導角色淪於失去了市場影響力的地步。AOL 在上個月又以 8.5 億美元併購了英國最大的交友網站 Bebo 以深殖社交網路市場(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但我對於總是晚了一步的 AOL 之市場創新暨破壞能力仍抱著懷疑的態度, 且交友網站具有極具集中度的地域化特性而難以國際化, 恐怕難以期待 Bebo 能對 AOL 的各國分站提供一些在人氣聚集或廣告上的市場助益, 且對於國際化較對手慢了許久因而更顯其依賴性的美國市場, 在線上交友領域也已被 MySpace、Facebook 所佔據了。
AOL 在這幾年來比較大的改變是, 它總算不會再把諸多服務與上網(ISP)付費使用者給綁在一起了──這種以 AOL 與 MSN 為代表的早期 ISP 獨家服務規則(on-line subscription-based exclusive services)被 1990 年代中後期一度英姿煥發的 Yahoo! 徹底打破了!可惜的是這已是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過於沈緬於往日 ISP 業務的榮光, 進而失去美國入口網站領導地位以後的事了。長期來 AOL 在國際化與旗下服務在地化的腳步極為緩慢, 而其他主要競爭者卻早在全球各地打得火熱了, 目前也還看不出來 AOL 在台灣的市場效應, 不知會不會像先前頗受矚目的 Dell 正式進軍台灣市場一事, 在一年過後仍是不怎麼樣吧?不過, 若 AOL 能在本地引起一些漣漪的話, 也是不錯的事──由於流量壟斷的效應, 台灣的入口網站市場很久沒有新的角色來活絡一番了。
回應
AOL mail 支援 SMTP/POP3 倒是不錯, Yahoo!奇摩就是把此項限制成只讓付費用戶用, 我才幾乎不再用它的, 至於兩者無限容量的噱頭就對我沒什麼吸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