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與荐文 »
November 4, 2007
[大人生活週記] 96 年第 42 週雙週網摘 ─ 記者的尊嚴?
“......【余曰】因為在現場抗議環評大會變成閉門會議的周富美記者, 被所屬《自由時報》予以調職並冷淡同意其辭呈 e-mail, 這反映了什麼媒體的問題呢?政府部門的抱怨信直通報社高層, 也就得到了對「採訪權」來說最具壓制力的效果──記者同時面對著採訪對象與社會反應的壓力, 這是外部的壓力, 而一個有能識的記者須以其自身的新聞理念與判斷力決定要怎麼做;另一方面, 在辦公室內則面臨著體制內的資方壓力, 而這也是她經濟資費的提供者, 故又兼有生活壓力的現實。在這個「環評閉門事件」中, 法律對於資訊公開的規定被扭曲, 社運記者的採訪權被排除掉, 報老闆更選擇了服從, 而其他上千位記者卻只有寥寥數十位連署聲援, 這些是不是代表著整個新聞界從業者的心態已不再有「無冕帝王」的自我認知與尊嚴了呢?......”
╒═══════════════════════════════╕
│大人生活週記第 42 週自民國 96 年 10 月 14 日起至 10 月 27 日止│
╘═══════════════════════════════╛
【摘於】10/14/96
【篇名】[台北板橋].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Tony
【出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摘文】民國65年(1976年),林本源祭祀公業出錢請強佔該地多年的
住戶遷出,並將林家花園的土地捐給政府,由政府規劃進行整
修復建。民國71年(1982年),立法院通過《文化資產保護法
》,同年,板橋林家花園開始復修工程,歷經四年,耗資一億
五千萬餘元,終於重新恢復林家花園及三落大厝的舊貌。林本
源園邸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由國家給予永久保存。
板橋林家自林平侯起,經林國華、林國芳,以迄林維讓、林維
源,三代的戮力經營,使家族事業臻於巔峰,成為台灣首富。
上下三代,五個人同時載諸於《台灣通史》,寫下了家族光輝
的歷史。而林本園園邸歷經百多年的歲月,經歷兩次政權更迭
的劇變,由興而衰,再由衰而興,其間承載著台灣百年來的歷
史記憶。
【余曰】雨後停歇, 但見亭台樓閣、老樹池坊, 這是林本源園邸, 它表
徵著一個豪富家族於傳統時代的繁華。那裏曾經車馬喧嘩, 落
成未久即被殖民者據唱笙歌, 還辦起了「台灣博覽會」, 蕭條
多時之後, 又淪為大陸難民強居違章之所, 破敗既久, 林家乃
決定將花園捐給國家, 多次整建後復有今日風貌。林家本身也
由清季的全台首富, 日治時的反抗與避禍, 光復後四散分立,
昔日光彩早已不得見, 唯存三落古厝與名園供人懷思矣。一個
家族, 正反映了台灣百年歷史的鉅變滄桑。
──‧──
【摘於】10/16/96
【篇名】(推理)小說書評要寫些什麼?/moriwei
【出自】非.推理小說研究社
【摘文】冷言先生提到部落格書評的一個問題,便是文章容易在私人感
受及小說分析之間遊走,以致閱讀者混亂,或是過於軟性的評
論看不出書籍的好壞。個人以為,如果是有目標性的想要寫出
對閱讀者在挑選所謂「好的推理小說」的方便,寫作清晰中肯
並點出好與不好的問題所在是重要的,尤其不得模稜兩可,如
能充分解釋問題核心及做其他相關作品比較,更好。然而,如
果是向讀者介紹一本「好看的(推理)小說」,亦即,或許此
小說作為推理小說並不是頂尖作品,但有其他部分是值得一讀
的,則闡明其特色較為恰當。面對非專門閱讀推理小說的讀者
來說,兩種書評心得的寫法都可提供適切的閱讀選擇;至於對
於專門閱讀推理小說的讀者來說,前者可在閱讀之後作好壞的
分析評比,後者則可回返思考作品表達其他事物的可能性。
【余曰】部落格以讓個人發聲的姿態而躍上網路風潮的浪頭上, 不少愛
書人也以之寫了書評、書論、書介與書感。部落格原本具有相
當的私人主觀性質, 不過在其應用廣泛化後, 寫個書評文也有
不同的下筆方向。有的人會以寫出嚴謹的析論為尚, 更多的人
以舒發一己心得為已足, 也有不少部落主是夾議、夾敘、兼以
夾感。就像是對於推理小說, 「本格」派的評文當然以推理技
術為重, 而「文藝」派的喜歡字句的斟酌求諧, 「社會」派的
又想看出「作品之所以反映現實」的取向, 每一種寫法都反應
了個人化發聲媒體所具有的非類型定性, 在單一的報紙書評版
上恐怕就很難看到這麼多的面貌了。雖說網路書評的素質是極
不平均的, 不過在各取所需的眾生相之下, 也自有其存在的意
義了。
──‧──
【摘於】10/18/96
【篇名】豐原廟東小吃(上)/Hikoki
【出自】ひこき*と*たみ
【摘文】特色:廟東的小吃街原先是因廟會活動而來的小攤販聚集,久
而久之,形成一條小街,較出名的有清水排骨麵、蚵仔煎、金
樹鳳梨冰、蚵仔麵線、蚵仔鏈、永芳亭扁食、菱角酥等等各式
各美味小吃。
介紹:廟東是豐原最著名的小吃街,倚靠著當地居民的信仰中
心「慈濟宮」所衍生的特色小吃街。除了熱食外,冷飲也相當
值得一嚐。如廟東街上的”正港”祖傳古早味鳳梨冰、杏仁霜
,都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味道非常特別,是別處吃不到的
滋味哦!!
【余曰】友人一直推薦豐原的廟東小吃, 這地方就和很多非中心都會的
小吃街一樣, 是依靠著傳統寺廟而聚集起來的, 基隆廟口小吃
的廟是主祀開漳聖王的奠濟宮, 豐原的慈濟宮則供奉媽祖, 習
稱媽祖廟。據友人指出, 豐原炸肉丸、清蒸蝦仁肉圓、冰涼QQ
的涼(肉)丸、全台最貴的蚵仔煎、不是每天都有的手工雞蛋捲
, 皆是好味, 而橫街排骨麵與豐原排骨麵才是在地人的道地優
選呢!此文的(下)篇在 http://tinyurl.com/3d7yur。
──‧──
【摘於】10/20/96
【篇名】青年楊振寧:愛因斯坦老糊塗了/張作錦
【出自】聯副‧創作
【摘文】學術自由,教學自由,但自由並不代表「隨便」,學生評吳槀
在課堂講課「像奴隸划船一樣賣力」。但戰時物資缺乏,吳槀
卻吃不飽肚子,把藏書賣給學校換米。梅貽琦夫人做手工和點
心拿到街上賣,賺蠅頭小利以貼補家用。教授們聯名致函教育
部訴苦,但當教育部要發給兼任行政工作者辦公費時,二十五
位院長和系主任卻以「不致因不均而滋怨」為由拒絕了。這些
學者學問第一流,人格也第一流;他們不僅言教,也以身教。
聯大獨立自由的精神,更表現在治校上。三位校長蔣夢麟、梅
貽琦和張伯苓以常務委員身分主持校務,但學校重要事件均由
教授會決定。1942年,教育部長陳立夫三度訓令西南聯大應遵
從部令統一全國教材之規定。但教授會認為,不能把大學「等
同教育部高教司的一個科」,決定相應不理。
【余曰】台灣教育主管階層近年頗汲汲於「國際名校」、論文評等排行
等名目的追求, 從前倒有一所已成為了「傳說」的大學, 它不
再存在, 成員早早四分五散, 或凋零、或承傳, 校名不會列在
任何名校榜單內, 但它的歷史意義卻不言可喻。這就是「未央
」的西南聯大, 以其自由學風著稱, 今年已是它的七十年頭了
。其於戰亂中所草建的學堂較之台灣的偏遠小學還要簡陋, 卻
曾任用或培育了華人學術圈的多位「巨星」, 三位校長蔣夢麟
、梅貽琦、張伯苓, 和陳寅恪、錢穆、錢鍾書、聞一多、朱自
清、沈從文、陳省身、湯用彤、吳大猷、楊振寧等等學者, 僅
是一小部分的名單。所摘之文中所引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
話:「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是不是仍
值得今日的教育界作一反思呢?今日的北大猶高舉「自由」標
竿, 只是實質上已是「變造名義」後的「自由」;而同樣自許
承繼民初北大精神的台大則非常自由, 在當今物質充裕環境下
學者的言教同身教還有幾人具備當年聯大的堅持骨性?
──‧──
【摘於】10/22/96
【篇名】再談資訊透明與記者的集體性/孫窮理
【出自】南方電子報部落格
【摘文】我認為應該從兩個相互環扣的層次去看「環評拒訪事件」,第
一個層次,是公部門對社會的資訊公開的問題,在今天,不僅
是環評會議,政府各部門大量採取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
議重大公共政策的機制,這些機制,有的擁有實權,有的不過
是橡皮圖章、甚至是公部門決策的擋箭牌與白手套,這種「專
家政治」的現象,使得這些委員會議的實質權力甚至不遜於選
舉產生的代議機構,但是,在「專業」與「拒絕干擾」的保護
傘下,使得專家的背景與態度,成為無從了解,也無從監督的
黑箱;一個「資訊透明」、將權力遊戲揭露出來的環境,實在
是這個社會所急需的。
第二個層次,就是媒體在扮演催生資訊透明的環境中所扮演的
角色,以及因為這一個角色衍生出的所謂「採訪權」問題;在
新聞稿裡(抱歉,我找不到更新的新聞稿了),記協提到「新
聞記者應秉持採訪專業,且採訪過程中應尊重受訪者權利」,
我不知道,記協所說的「受訪者權利」指的是什麼?難道一個
公共事務的決定過程,可以與個人私事相提並論?
【余曰】因為在現場抗議環評大會變成閉門會議的周富美記者, 被所屬
《自由時報》予以調職並冷淡同意其辭呈 e-mail, 這反映了
什麼媒體的問題呢?政府部門的抱怨信直通報社高層, 也就得
到了對「採訪權」來說最具壓制力的效果──記者同時面對著
採訪對象與社會反應的壓力, 這是外部的壓力, 而一個有能識
的記者須以其自身的新聞理念與判斷力決定要怎麼做;另一方
面, 在辦公室內則面臨著體制內的資方壓力, 而這也是她經濟
資費的提供者, 故又兼有生活壓力的現實。在這個「環評閉門
事件」中, 法律對於資訊公開的規定被扭曲, 社運記者的採訪
權被排除掉, 報老闆更選擇了服從, 而其他上千位記者卻只有
寥寥數十位連署聲援, 這些是不是代表著整個新聞界從業者的
心態已不再有「無冕帝王」的自我認知與尊嚴了呢?
──‧──
【摘於】10/24/96
【篇名】體驗台灣:台灣文獻館研習/yeatslee
【出自】灑落‧混沌天際的光影
【摘文】『台灣習俗』
台灣習俗結婚為何要踏破瓦片?
古代認為女生是撿刀柄,鐵掃帚,所以在入嫁前要先將其煞氣
出於瓦片。
(女性在古代真的很可憐)!
過去地名沿用三張黎、六張黎乃指當地農作田地的範圍多寡,
一張黎可以耕種5甲地,餘此類推。
【余曰】歷史課本中向鄭成功遞降書的荷蘭紅毛為什麼「站起來」了?
台灣十大姓氏的來源是?蕭條中的中興新村還有個台灣文獻資
料館, 內藏豐富的本島史料文件, 其中不少為教科書中的圖片
來源, 不過有興趣的訪客顯然不包括慣於貶人「不愛台灣」的
政客。另位, 東海大學中有座省政研究大樓。「省」已凍, 不
過這個「省」的歷史卻比百天的「民主國」、被迫遷台的「民
國」、以及不知道到底建國成功沒有的「R.O.T」都要更久、
且更長呢。
──‧──
【摘於】10/26/96
【篇名】「不願面對的真相」九點錯誤/Wraecca
【出自】Wraecca
【摘文】‧The documentary speaks of global warming “shutting
down the Ocean Conveyor” -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Gulf Stream is carried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to wes-
tern Europe. Citing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the judge said that it was “
very unlikely” that the Ocean Conveyor, also known as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would shut down
in the future, though it might slow down.
‧Mr Gore claims that two graphs, one plotting a rise
in C02 and the other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over a
period of 650,000 years, showed “an exact fit”. The
judge said that, although there was general scientific
agreement that there was a connection, “the two graphs
do not establish what Mr Gore asserts”.
【余曰】科普文章或讀物, 常有在難易間取捨的考量, 而該由專業從事
者或業外觀察者來執筆亦有不同的見解。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
熱門聲中成為了諾貝爾和平獎項得主, 而其所據當然來自於紀
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喚起了全世界對於全球暖化現象的關
注, 這也讓和平獎項由幾年來的政治、經濟議題又回到了環保
面。不過科普的東西由業餘人士來講述, 總可能有所疏漏, 英
國一位法官就判決高爾這部紀錄片中有些「斷章取義」或有所
疑義之處──稱之為「謬誤」則也太過, 高爾固然有太多臆測
, 然而法官所認知到的其實在學界也是眾說紛紜。不管如何,
讓世人注意到了環境上的隱憂, 總是一項正面的成就──特別
是就一位「前」資深政治人物而言。
──‧──
【最新網摘:我的 MyShare@URL 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