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如豆的主流新聞業
Re: 從台北,看不到天下
蕭兄對於媒體不求視野上有所長進的看法確實是其來有自, 余亦有如是感慨。
在那個黨國一體時代, 政治方面的新聞的確會受限與過濾, 有心的記者得以隱諱的筆法來洩露一二, 即使是痛批昔日兩大民營報紙被國民黨文工會節制的綠營元老, 也承認其時報端會刻意夾帶他們的活動訊息, 至少, 在不利的上層結構下還有其不得不如此下的一分堅持。而一般的新聞, 印象中是處理得較嚴謹有節, 文斟句酌, 不會動輒以羶腥之氣而掩蓋了事件的真正重點。
那時代的幾大報社, 報紙篇幅僅止今日的幾分之一(今年適逢報禁解除廿週年), 而新進記者往往是由報老闆親自試選的, 往後他們可以直通高層要求採訪資源的提供, 新聞部門的地位高於其他部門, 實具有「無冕帝王」的尊嚴。記者剛入行時須由助理做起, 時時由前輩指導, 總要七、八年後才能成為獨當一面可自己跑線、定主題、寫調查報導(這種深度報導的風氣已經要消失了)的正式採訪者, 新聞主管更得經歷多重部會路線的考驗才能出頭。今日的記者一進門經短暫的受訓後, 即自己作業, 兩、三年就已「資深」到有跳槽、被挖角的資格了, 主管層級越來越多空降人士, 可想而知其素質如何。以前的記者能由前輩身上學到相關的經驗與教訓, 特別是一些歷史性、社會部門性的新聞題材, 常能引經據典、前後參照;現在的記者在處理新聞時, 仿佛每一則都是憑天掉下來的獨立事件, 見尾不見頭, 而昔年被檢討過的不當用詞亦一再突兀地復用(如歧視性的「神經病」、「瘋子」、「低能兒」、無所本的「相似度百分之九十」、沒必要的「卡娃伊」、不辨史實的「終戰」等), 碩士的普遍學歷似乎與國文水準不成正比, 在新聞脈絡(news context)的處理上已幾乎見不著功夫的琢磨了。
問題還不僅在於記者本身。從前的記者身為採訪作業的主體, 自己可以找出題材, 定出題目, 去跑新聞。現在的記者通常是接受上級在編採會議上所交待下來的題目, 急著在時限上趕出篇幅來(這在全天候新聞台與某水果日報最為明顯), 記者只能在所屬部門內溝通與接受指揮, 地位日降下成為不折不扣的「新聞人工產生器」了。往昔只有資深記者可以坐在主播台上, 自從十餘年前 TVBS 以能節省人才培育成本的大量挖角與最能吸引收視眾的「花瓶主播制」(此制倒也造就了財團公子爺們的一個「選妃」管道)來撼動老三台的新聞收視率後, 更常見到新人只經過短期訓練、採訪一二軟性新聞或外行的氣象報導, 即可上台擔任各台的播報機了, 於是先進國家全國新聞網上以資深主播為播報主體的制度乃距離我們更屬遙不可及, 現實中只求那些主播不要在唸新聞稿時自以為聰明地插些冷笑話、不得體的評語、甚至誤用辭彙就夠了──花瓶並不該讓欣賞者看清它所盛的是什麼水。
在那個經濟快速成長的年代, 台灣不論在產業界、藝文界、環保運動、勞工運動與民主運動等社會部門, 都一直在成長, 新聞媒體業頗求腳步上的跟進。近幾年來, 隨著景氣不振與新型態媒體的興起, 傳統新聞業的廣告業務逐年下滑, 報紙一家接著一家關、裁員的裁員(如《中國時報》已在五年內裁員三分之二, 先後關掉中、南部編輯部與《中時晚報》), 兼以讀者/觀眾在政治意識「強」區隔的市場邏輯下(被迫)失去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電子媒體越是只追逐於短效之刺激性、省成本式的報導題材;上級會時時監看競爭者的新聞內容, 務求「別人有、我們也得有」, 而使得彼此的報導細節越顯其同質性與重複性;SNG 採訪車的出勤頻率亦成為主管關注的績效焦點, 為求「物盡其用」,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 live 即時「掰」聞成為常態, 往往掉三落四、讓人不知所云, 新聞品質每下愈況乃全民之所共睹。而視聽眾的「淺識」胃口被養成習慣後, 又反過來強化了新聞業者的淺薄化經營現況, 兩者已互為因果, 成為惡性循環。
在全球視野上, 還可以舉出一個可惜的例子:以前中天頻道(CTN)的新聞編輯部門還在島外時, 其目光頗見國際性(號稱要做「世界性的中文媒體」), 配置有全球性的編採陣容, 特別著墨於國際、兩岸、經濟、專題、英語新聞, 文稿核對可見其用心(有些重播的新聞時段還打上了字幕), 可謂一時驚鴻, 可惜已不容於惡化中的消費暨廣告市場的求速效習性。在經營權數次易手後(目前屬於中時集團), 終於徹底「本土化」, 如今其新聞處理的手法、順序與內容取向, 已與其他新聞台完全無異, 也就沒有當初創台時的特色了(現在中天只能與誓做「世界性的阿拉伯觀點媒體」、「阿拉伯世界的 CNN」的半島電視台合作)。現在各家新聞台平時幾乎在國外只有特約(即「兼職」)記者, 缺少外派的駐在記者, 國際新聞的報導只能引用現成的外電。糟糕的是, 這些引用都是經過「剪輯」的, 由於節省播報秒數的用意很明顯(十幾年來新聞總時段雖然大幅增加, 但國際/兩岸新聞的份量呈減少之勢), 常被剪得不明所以, 原來的平衡報導常變成單面言論(像是美國民主黨黨內總統初選為 Hillary Clinton 與 Barack Obama 兩強對峙, 常被剪成偏頗於國人較熟悉的前者的發言);甚至與網站原文對照下, 報導的角度居然被顛倒者亦屢見不鮮(如關於柏林動物園北極態 Knut 的同一則新聞來源, 在某台仍存有對於動物園能否負起保育責任的關切旁白, 另一台卻處理成只剩「好可愛」的趣味畫面而已)。二手新聞在被截頭去尾掉段落後, 愈加「失真」, 而存其「真」卻是新聞報導的本旨與基本要求, 這顯然被忽略了。
從前在有線電視頻道初興起時, 諸多傳播學者對於新聞頻道多有期許, 其中包括了更多元(含地方、國際、文化、環境等多重面向)的可能性, 沒料到才沒幾年, 所有的新聞台都變成同樣的面貌, 不管轉哪一台, 頂多在在特定新聞的政治立場(或「表態」)上有所差異(這是另一個極可悲的發展!), 一般內容的調性都是一模一樣的。如今還要再談多元化與分眾化嗎?已讓人失去信心了, 以商業邏輯所運轉的主流媒體在有限的淺碟化市場結構裏, 已證實難以發展出曾被期待的環境。連由《新新聞》與 PChome 所合作的網路原生新聞媒體《明日報》也只能在世紀之交、網路泡沬化的尾聲中短暫地發聲一年, 其記者群不少後來被某數字八卦週刊以高薪的汱換環境所接收, 曾燃起理想的火苗灰燼盡落於俗塵, 極為諷刺。結果, 多元化的可能性還是得從網路上的草根自製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在不經意中方浮現了出來:《明日報》所剩下的社會資產也只餘一萬多人的「個人新聞台」才有存續的價值, 成為部落格/網誌現象的先聲。
至於今日, 我還是有關於新聞與社會事件的評論可以看, 但不是在電視上, 不是出自名嘴之口, 更非閒人雜語或政客的吼叫聲, 而是在網路上諸多分立的「獨立觀察-評論者」, 像是《苦勞網》之獲得肯定與過去的一年使得主流媒體由漠視轉變成關注的「樂生保存運動」之網路串聯皆是顯例, 「公民記者」的概念(audience as the media)已在虛擬媒體上的基層慢慢塑形。而從去年起, 敝人就已退掉了有線電視頻道的系統台續訂了。
cf. 〈從台北,看不到天下〉/italosa
〈腦殘記者的省思〉/蘋果妹
〈社會公器獲獎,苦勞榮譽歸屬台灣社運〉/苦勞網
〈給政大新聞系學弟妹的一封信:當我們老去而你們還年輕〉/阿潑
敝文〈我們的「視」界〉、〈人命值錢?....〉、〈渲染不幸的新聞畫面〉
PS. 感冒中作成此篇, 因略感頭昏兼以四肢無力, 腦筋不清楚中倘有謬論, 著請包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