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 相關性新聞條目的標籤化機制
正值此《中國時報》經營不善而宣布裁掉半數員工、撼動新聞界之際, 老貓先生已於〈晚報的翻身與事件追蹤序列〉一文中提出業者應提供事件追蹤式新聞閱讀方式的建議, 以改善諸多新聞條目因羅列在前而顯得不符合「個人化閱讀效率」的現象, 這一個提議實在已指出了新聞媒體與其素材欲在電子化網路時代仍持續其播送影響力所涉及的版面自訂性介面此一關鍵因素:
「不過身為讀者,純粹的時間排序新聞仍然無法讓人完全滿意。純粹的時間排序,對於意義或脈絡是個討厭的傷害。我們真正關切的其實是「某些事」的最新情況,而不是「所有」事的新發展無差別地全部送上眼前。//例如以目前新聞站的新聞表現來說,最讓人滿意的大概就數王建民出場時的「文字直播」服務了。這個單一事件的即時準確追蹤,讓任何球迷都會自動報到,遠比大分類、分版的新聞更新更讓人專注。」
傳統新聞版面的區分雖仍存在於新聞網站上, 但這種「把報紙版面搬到網路上」的後台直序供應方式越來越不具有實質的意義, 搜尋技術與網民的混搭式閱讀習慣已讓新聞版面在網路訊息的傳遞與重組過程裏破裂化(fragmentization)了。但是, 若要達成依事件序做出新聞即時追蹤的呈現方式, 必須先能區分出每一則新聞報導間的「相關性」(relativity), 以隔離出與傳統「時程序列」有別的「事件序列」, 卻屬技術上巨大的挑戰, 不同讀者的閱讀偏向又有其差異, 進一步擴大了事件隔離準則的複雜度。
準此而論, 階層(樹狀)性的分類播送版面(categorization)並不適應於主動式非同步資訊擷取的網路平行傳播架構, 在既有的技術基礎上, 網狀性的標籤網絡(webbed tags network)或許仍是比較有前景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既成技術依憑於讀者的自發性行動而建立其內容相關性資料庫, 網站平台本身只是一個服務載具(carrier), 語意判定的規則因此跨越於技術層次之上, 而由讀者自行建構。
在實作上, 編輯群在新聞條目上線時就決定了預設的標籤(tag), 真正重要的是讀者亦可定下自己的標籤──這等同於另類的協同式版面派送, 且新聞內容的產出端與接收端皆可以在定義篩選條件(criteria)時設定只適用於 only me、all readers、體育版、時間範圍等等所包括的標籤, 事件纂集的意義乃後顯於標籤庫(tags pool)及其序位(tagmeme)裏。以單篇分段式時序報導為主要內容格式的新聞網站其實頗適合於結構上 blogging 化, 但造句遣辭上切莫像 Engadget 那麼刻意地閒談化(gossipry)──我們仍期待看到文義、用辭上要求較為精確與詳實的報導(然而 Engadget 有它的獨特風格)。而這樣的取用篩選(access filtering by tags)理所當然可結合並提供出自訂性的 RSS feeds 與電子報等訂閱服務, 而它也在相當程度上以「事前」的讀者自主性替代了分類版面閱讀率的「事後」市場調查工作, 並產生類似的「讀者親近效應」, 後者正是《蘋果日報》所以勝出的原因之一, 而這種工作正巧與各種網頁計數器與追蹤服務(site counter or statistics tracker)的原理一致, 故而讀者自定義標籤的機制同時兼具有一定的市場調查機能。
傳統資本化新聞媒體的集中編採與播送機制所製作出的產出(報導)偏向於高社經階層的定性口味(credentialism), 既是其優點也是缺點, 並不相合於當行之社會化網路(socialization networking)的平行傳播觀念, 但若能將新聞顯示篩選定義的權力下放給讀者群, 不失為一趨同於「去中心化」概念的拉播(pull)精神, 這也是以標籤為一種出發點的語意脈絡網路(semantic web)的建構基礎。且就新聞網站的既有素材較之任何個人網站所具有的取材廣泛性, 其更易達成標籤網絡有機化所需的臨界量門檻(organically critical mass), 這般的做法實有其潛力。這也是時下網摘或書籤網站的根本做法, 已有參考構架;不過由於部分書籤業者執著於「人氣」度推文機制的沉浸(或走火入魔?), 標籤的本意似乎常淪於聊備一格:原本是要讓讀者能主動「踏及」(tagging)任意文摘, 卻往往迫使參與者成為自陷於推文遊戲的「塔加隆人」(tagalong, or tag-along)。
以人趨事, 或以事逐人, 書籤網站的走向趨於模糊, 可為新聞內容網站之殷鑑。由紀傳體、經編年體、到紀事本末體, 中國的正史研製體例乃由紀人、紀年、演化至於紀事, 末一個所求究事窮由的原則正合於現代史學研究的基準(雖則現今公部門所編的國史地志仍很守舊, 且紀傳體始終為傳統史籍的重心), 清代史家章實齋也力主紀事體之詳於本末、釐清事由的優點, 而要目在「取裁」(裁於「事件序列」)重於「沿革」(沿諸「時程序列」)。以事件的相關性定義為播送機制的核心, 對於身處資訊內容爆發時代的現讀者而言, 在有限的閱讀時間中, 想必有更為殷切且實際的需求。至於人氣排行榜是對於自主「取裁」行動的一個集體化威脅(從眾壓力), 當前即有「funP 義氣幫」現象作為負例, 正讓我等看到了標籤化的濫用反而導致了內容相關性趨於消解化的怪象。一個建立語意網絡的概念組織性工具, 其優其劣乃由使用者與經營者的舉動及風氣共同決定其發展端底, 當施則施, 應慎則慎。
ref.〈晚報的翻身與事件追蹤序列〉/老貓
cf. 〈文人辦報的式微〉/張慧英
敝文〈[網] 部落格文化的去中心化概念〉
〈推文網站可以從選制研究中學到的智慧〉/老貓
〈如果一半以上推文者不看我的文章:funP「義氣幫」現象〉/工友 from Hi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