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與荐文 »
September 8, 2007
[大人生活週記] 96 年第 34 週雙週網摘 ─ 不透明的金錢遊戲
“......【余曰】這是個金錢遊戲的時代。就小老百姓而言, 在這微利且產業型態不斷改變的年代, 薪資所得越來越無法成為唯一的經濟依靠, 很多人因此有尋求投資工具的必要, 而這些投資工具或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盛行, 又反過來使得市場變動愈遽, 人民對於供需機制更失去信心, 又增加了對於投機性產品的需求。資本主義社會已陷入了這種惡性的雙向回饋而無法自拔。近日美國所爆發的次級房貸流動性風暴即其中一例, 由於投機性熱錢(hot money)在全球化資金市場裏充斥, 次級房貸債權證券化商品才得以大行其道, 且由於金融商品包裝、再包裝的「去透明化」性質, 原始的市場資訊變得更為隔閡與難取, 風險性的評估更是容易出現差池。對投資散戶來說, 一切皆是操之於人, 所有的資訊接觸都是隔了更多手的, 熱錢的動向絕對不是任何一位明星基金經理人或投資機構所能全盤掌握、並準確告知你的。金錢的遊戲為風險賭博的遊戲, 當一個投資者忽略了市場資訊不透明下所隱藏的風險機率時, 他就已陷於不知何時會引燃的危機而不自知了。......”
╒═══════════════════════════════╕
│大人生活週記第 34 週自民國 96 年 08 月 19 日起至 09 月 01 日止│
╘═══════════════════════════════╛
【摘於】08/20/96
【篇名】全球化?现代化?—从北京说起/吴磊
【出自】後石器時代
【摘文】文化方面,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多的采取全球同步发行策略,外
国的畅销书也越来越快的被翻译成中文——《达芬奇密码》,
《哈利波特》。北京的中小学生爱戴Dumbledore院长绝不亚于
伦敦、纽约、东京的孩子们。同时,传统史书《三国志》因为
一位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里的讲授重回了
人们的视野,易中天教授也因此声名鹊起,甚至有人喊出了“
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音乐亦然,随着Universe、EMI在
中国市场的开拓,Avril的Under My Skin不止在一个人的iPod
里响起。同时,还有一个经常以中国风为题的歌手——周杰伦
,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连八十岁的老人都听到过他的歌—
—电视里、手机铃、音像店,到处在放《东风破》、《七里香
》、《夜曲》、《听妈妈的话》、《千里之外》、《菊花台》
,人人都记住了这位歌手母亲的名字——叶惠美。我认识的一
位心理系的副教授曾说“他就是天才,谁能保证200年后他不
是莫扎特呢?”
【余曰】這個大城市的路上曾經為充滿汽油味的「國產」吉普車所馳騁
, 也曾有僅只一家的速食店──肯德基, 後來麥當勞進駐了王
府井, 家樂福超市出現了, 當台灣體育台上一度盡是保齡球節
目時, 彼岸也同樣看保齡球, 7-11、Starbucks 當然不會再缺
席了。以單一城市的觀點來看, 自 1990 年代後, 北京城的進
展可謂是一日千里, 很多台灣人花了三十年的「現代化」才擁
有的物質享受, 他們十年就趕上了;而以跨城市的視野來看,
世界各大都市的景觀越來越相似, 北京有的新東西台北都有了
, 台北有的北京也差不多都要有了。北京城以較短的時距, 讓
我們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這也正是台北曾經走過的
路子。對於自己生活其中的都市, 我們不會遽然忽覺其改變之
鉅, 而以旁觀者的立場看著另一個城市, 卻可以讓我們更清楚
的反思到自己的家鄉是怎麼走過來的。這就是「全球化」的樣
貌:放棄爾等家園的文化獨特性, 進入到全球一致的現代性品
相, 才表徵著一種進步──而這種品相既然是以資本所堆疊起
來的, 故資本來自於哪裏, 新的全球化文化風貌就會是那裏的
樣子。
──‧──
【摘於】08/21/96
【篇名】次級房貸風暴的一點看法:熱錢、法律與實質利率/元毓
【出自】毓毓的窩
【摘文】回到次級房貸市場來看;這個市場基本上也是少數幾家公司在
分擔這類貸款的風險。而即便他們將這些貸款證券化後由大眾
來購買,但事實上能夠大筆購買的還是銀行、基金等投資機構
佔多數。換句話說,這跟上面的再保公司承擔風險有點像:次
級房貸的風險包裝半天,還是轉到少數人來承擔。
原本應該一般性、單一性的風險問題,反而因為過多的包裝與
移轉,變成系統性的金融問題。
風險實現時的連鎖反應也就更充滿加乘效應、更顯駭人。這些
以為自己在從事投資行為的投資機構,或多或少地不知自身在
承擔那不可承受之輕。那看似有利息保障的證券,背後象徵的
債權授信作業並非這些投資機構所能取得的資訊。這裡,又存
在了一種資訊不對稱!
【余曰】這是個金錢遊戲的時代。就小老百姓而言, 在這微利且產業型
態不斷改變的年代, 薪資所得越來越無法成為唯一的經濟依靠
, 很多人因此有尋求投資工具的必要, 而這些投資工具或衍生
性金融商品的盛行, 又反過來使得市場變動愈遽, 人民對於供
需機制更失去信心, 又增加了對於投機性產品的需求。資本主
義社會已陷入了這種惡性的雙向回饋而無法自拔。近日美國所
爆發的次級房貸流動性風暴即其中一例, 由於投機性熱錢(hot
money)在全球化資金市場裏充斥, 次級房貸債權證券化商品才
得以大行其道, 且由於金融商品包裝、再包裝的「去透明化」
性質, 原始的市場資訊變得更為隔閡與難取, 風險性的評估更
是容易出現差池。對投資散戶來說, 一切皆是操之於人, 所有
的資訊接觸都是隔了更多手的, 熱錢的動向絕對不是任何一位
明星基金經理人或投資機構所能全盤掌握、並準確告知你的。
金錢的遊戲為風險賭博的遊戲, 當一個投資者忽略了市場資訊
不透明下所隱藏的風險機率時, 他就已陷於不知何時會引燃的
危機而不自知了。
──‧──
【摘於】08/24/96
【篇名】N在哪兒?──我的讀書筆記(4)◎周浩正
【出自】老貓學出版
【摘文】她擴大出版生產與供應鏈中的「製作」做為經營核心,整合Web
2.0中的「隨需列印」技術,做了最大的發揮。
她徹底拋開傳統出版慣常的思考,不爭搶枱面上知名的中、外
作家作品,她暫時將這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切割出去,逆反
一般常識,聚焦於大家不屑一顧的、潛在的、隱身在長尾的業
餘愛好創作者,針對所有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服務的人,謙卑
地敝開大門。簡而言之,她專注於經營一個區隔(segment)
或一小塊(a slice)「小眾特別市場」(niche market)。
【余曰】「凌域-金石堂事件」引起一陣出版業的腥風血雨, 書市通路
的經營條件受到不少爭論。這篇文章則以海峽彼岸的「實體-
網路」雙棲業者:大眾書局為例, 說明通路業者如何「服務好
出版社這個上帝,做深、做透專業化」, 如何做到上、下游書
本進銷存貨資訊的互通, 又是怎麼進入於 Print on Demand
這個新的網路趨勢。而誓作「台灣自費出版的領導者」的印書
小舖, 則以網路原生個人化出版業的姿態, 於幾年前就進入了
初興的 POD 市場。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總有許多新的機
會潛伏著, 而讓許多尚未成為印刷品作者的作者能經由「出版
流程」的主動參與, 去創造出一個新的出版市場, 正是將部落
格文化的思惟, 由「刊出」的虛擬前端結合到「印出」之實體
業務的一種經營理念。看來有其需求的 POD 就和相片沖印店
一樣, 遲早會成為不可或缺的服務, 但它會發展成什麼規模?
市場競爭的模式又會是怎樣呢?仍是在未定之天。
──‧──
【摘於】08/26/96
【篇名】城邦成長的祕密/老貓
【出自】老貓學出版
【摘文】而一個成熟的編輯,能夠從頭到尾一路照顧的書非常有限,公
司如果要成長,就必須有其他成熟的編輯來照顧別的書。而成
熟的編輯最好是讓他自己做決策,而不是由別人幫他做決策。
不然,你就會聽到許多編輯抱怨,都是業務沒有好好推我的書
,都是行銷沒有花錢打廣告,都是企畫沒有用心辦活動,所以
我的書才賣不好。
集團必須形成一個容許各編輯部,依照它自己的利益決定自己
行動的態度,和容許這種分歧可以在組織中存在的架構,這樣
最大的成長動力才有可能點燃。
【余曰】過去十年來, 台灣出版版圖最大的現象之一, 大概就是城邦出
版集團的興起與稱霸。在業務合併的過程中, 城邦採取多品牌
的經營策略, 各品牌(子出版社)主要保留的是作為出版業核心
的編輯部門;不同品牌本該有定位相異的行銷策略與定位, 而
城邦元老老貓也以為行銷企畫部門的併合如今看來並非明智之
舉;而其他的後端支援部門, 則需由過往的實際經驗來決定合
併與否的良窳。老貓的結論是, 出版業多品牌策略能成功的根
本原因, 還是在於品牌所具有的自主決策權的空間上──出版
究竟是以書為商品主體, 一切的策略與行動都得繞著它轉, 因
此親手編出書籍的核心部門應該掌握有行銷策略組合的決定空
間, 恰得其所的行銷機會也才會更大。
──‧──
【摘於】08/28/96
【篇名】亂入台北夜市/蠹魚頭
【出自】天上大風
【摘文】台灣夜市的出現,據說跟地處亞熱帶有些關係。一如昔日上海
,每到夏日黃昏,大家總愛把桌椅搬到弄堂,露天納涼吃飯。
台灣先民也不愛呆在蒸騰了一整天的磚屋裡,吃飽飯後,總要
找個地方消暑。此時往往有著一棵大榕樹的社區廟宇便成了最
佳去處。你來我來大家一起來。人氣一足,商機就出,於是,
賣吃的、賣冰的不請而至,打拳賣膏藥的也來了……,如此這
般,夜市儼然成形。先有廟後有市,這一模式,驗諸台北最古
老的幾個夜市,無論東邊的饒河街夜市(慈祐宮),西邊的崋
西街夜市(龍山寺),北邊的士林夜市(慈諴宮),幾乎都可
成立。一般公認的夜市始祖,濱臨淡水河的大稻埕迪化街一帶
,更是與「霞海城隍廟」共生共榮的。
【余曰】島內俗民食、用文化的短期最佳體驗之處, 莫捨於各地的夜市
。夜市在滿足口腹之慾之餘, 又可有耳娛目染之興, 便宜的、
多式的產品, 攤販自然會為市場的需求而供應並存在著。幾處
大型知名夜市已成為觀光指南上的重點, 而為外國遊客必往之
處, 然而夜市皆是順應著人民生活型態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
政府的規劃形式往往是在夜市已達於一定規模後才會介入。故
以, 夜市才是最「台」的地方, 我等既可在裏面宵渡其樂, 又
沒有任何「台/不台」的沉重考量;顯然, 最基本的食與娛樂
的需求才得以在沒太多的包裝下, 形塑出台民的草根生活風貌
吧。
──‧──
【摘於】08/31/96
【篇名】花時間生活/陳煌
【出自】聯副電子報
【摘文】讀完後,我哈哈大笑,因為作者吉姆‧克拉克先生在文章結尾
的最後一句話是:「成功的預言家經常是錯誤的,但從來都不
讓人覺得無聊。」我們的生活當然無法如我們預測的那麼成功
,也經常是錯誤的,但我們真的會感到無比的無聊嗎?
曾經,《紐約時報》報導了一項研究,這份報告指出,在一輩
子的時間裡,普通美國人要花一年的時間尋找放不見的物體,
比如乾洗店的洗衣條、眼鏡和支票簿;花八個月的時間開啟垃
圾郵件,另外花四年的時間用在比如洗碗、擦浴室地板、吸塵
和倒垃圾上;而吃飯進餐也要花去六年的生命,等路邊的交通
信號燈改變顏色花去五個月的時間。
【余曰】上班族的生活是規律而難有變動的。都會生活的霓虹表面雖然
是多彩多姿, 實際上有多少地方是能讓你全然放鬆的呢?唱
KTV 顯然仍是一種人際需求, 而人與人間的慷慨與計較還是需
要費心的, 看書、談情要花多久才算對得起自己?庸庸碌碌既
是每個現代人的生活常態, 看來, 在有限的清醒時間內, 「如
何適切分配各項時程」才是建立一個自我人生所該有的考量。
──‧──
【最新網摘:我的 MyShare@URL 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