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2, 2007

一位編輯人的虛擬分享與實體復現

“......在社會化人類之前的現代人性(/Human before Humanities/)是不存在的。──在文字集結興起之前, 書本的形式並不能謂之具有「人性化載具」的本質, 後來的共進發展才是文化慣性的因由;同樣地, 網路媒介或許仍不被傳統出版行業所適應, 不過這將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Re: 出書了:二十年生涯一卷書
 
真是好事一件, 貓頭鷹的社長老貓出書了。電子文章雖然有其互動性的優點, 小弟也在其網站上拜讀這麼多篇有所見地之文了, 若能有部紙本集書供時相撫觸, 更可一解蠹書慾之蠢動呢。
 
最早是在幾年前於廣播中聽到一項專訪, 就是老貓先生談「老貓學出版」的起意。記得還講過要因此再學一些電腦技術的甘苦, 後來學而無涯的老貓很快地又比小弟更早轉進於部落格之洋中(枉費敝人玩電腦玩了二十年呀), 因此, 其感慨的“編輯的技藝會不會最後成為「屠龍之技」,無可施展呢?”我以為, 入於虛擬、復於實體中一再分享寶貴經驗的編輯人老貓(奇怪, 比起社長、總編之類的頭銜, 我總覺得「編輯人」更是一個敬稱呢 :), 證實了這是一種產業轉變過程中應有的反思, 但新的編書態樣總會浮現出來的, 文字殖諸書的形態也許不過變成為文字殖諸異媒材而已, 而傳統行業的智慧總是有歷久而彌新之處。
 
譬如, 上個世代的電腦使用者在習慣於 BBS 上的文字操作介面沒幾年之後, 新世代的網民就已經視影音介面為理所當然, 不過資訊流通暨溝通的本質始終未易, 新世代的出版人總是將這般現身的。而前世代與新世代的網民多有重疊的屬性與習慣(就此而言, 我等既是前世代也是新世代的網民), 敝人相信出版行業亦有如是者。小弟就是一個從紙書讀起習慣來的人, 但也曾在電腦上閱畢 /The Wealth of Nations/ 與 /Das Kapital/ 兩部經典(使用的是一種很長時距的分節讀法), 而職任電腦工程師的朋友亦多有習慣於螢幕上閱讀動輒上百、數百頁的技術與說明文件, 只是會盡量把字放大就是了(如在瀏覽器中自訂 user CSS 以中黑體來顯示)。
 
在有電視機之前, 人類看書早已看出了近視眼(末代皇帝溥儀可為其例), 足見人眼本來並不適應於書本文字的長時閱讀, 但在幾千年的文化慣性以後, 紙書已被視為「如其應然」、最合於人性的資訊承載媒介了。據英國靈長類生物學暨人類演化社及劍橋大學學者 Robert Foley 所言, 除了體質之外, 人類的人性(humanities)同具有演化的性質, 兩者並在社會性的層面上有交互性的影響:在社會化人類之前的現代人性(/Human before Humanities/)是不存在的。──在文字集結興起之前, 書本的形式並不能謂之具有「人性化載具」的本質, 後來的共進發展才是文化慣性的因由;同樣地, 網路媒介或許仍不被傳統出版行業所適應, 不過這將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敝人原本只是一個會讀幾本書的人, 卻在其爪不藏私的「老貓學出版」經驗分享中得悉了更多在出版後面的實事與現象, 這是在兩大報的書評版面與文化報導中無法完整見及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樣的體會。以前我就覺得該站實在有整理成書的潛力與架構(有舊文為證 XD ), 不然就太可惜了, 今日欣欣然見及成果。
 
又, 封面的圖樣看來簡潔大方, 直接明白。就和老貓先生一向主張編輯版面不該花俏是一樣的風格, 不知美編是不是也深受老貓理念的浸染了呢?其網站的配置也向來是這個樣子, 簡易中現出焦點, 不以飾而害文, 又有「天上大風」的例子, 足見紙書版面配置的原則亦頗值得網站規劃者參考, 誰說編輯人的理念不適於網路上的個人化言論或出版管道呢?你瞧, 慣習於紙書堆裏攀爬油墨文句的老貓, 就已演化成兼具電子發聲喵藝的老貓了。 :)
 
 
cf. 〈出書了:二十年生涯一卷書〉/老貓
  時報悅讀網:時報出版網路書店:老貓學出版(KA1023)
  敝文〈紙本及電子書的讀與寫

發表於 December 22, 2007 05:19 AM
| 未分類文章◎文箋書簡[]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心得] 荐文日新←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摘文] 嫁給搞WPS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