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0, 2008

國際衍生性金融信用危機乃其因彰彰(一) ──市場困局的難辨

“......仔細觀察, 美國公債市場自從七月下旬以來其殖利率即一直呈現下滑的走勢, 除了資金配置轉趨保守外, 更由於美元暫停降息且國際原物料商品期貨價格走跌, 使得盛行了幾年的套利交易(carry trade)熱錢(hot money), 紛紛從股市及高利率貨幣反轉成以超低利率為主的日圓平倉交易, 故低利率的日圓與美元反而成為這段時期的強勢貨幣, 然而在幾日內其匯率的上下變動又可能很激烈, 並且高匯價嚴重傷害了日本的出口競爭力。所以商品期貨市場與股市的變動程度成為魚與熊掌難兼的抉擇, 各國財政當局在物價穩定與資金流動性之間的維持上出現了具體的政策矛盾, 我國中央銀行在實質利率仍為負的情況下於近日採取了四年來首見的降息行動, 便充分顯示了其兩難處境!雖然面臨著這種「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間的困惑, 但不救又好像只會更危險, 於是身不由己、在犧牲資金自由度的情況下, 各國財政主管當局仍陸續選擇了介入市場資金流動性的調度大動作。諷刺的是, 當前的金融海嘯所呈現的資金「市場失能」(market failure)的現象, 正是多年以來在「全球化」資本主義大纛下幾乎無限制地遂行「金融自由化」下的一個苦果!......”

本文將分為「市場困局的難辨」此一主節, 與「歷史場景的回視」、「資金包裝遊戲的盲點」兩小節來分述如次。
 
 
一、市場困局的難辨
 
過去幾年來全球股票與商品期貨(futures)市場處於大多頭,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業獲利頗豐, 於是各家銀行、投信、投顧業者大行其道, 一味鼓勵民眾投入基金市場, 謂之可以分散風險, 又有專業經理人代替操作, 好處多多。殊不知其中風險其實仍然不小, 大部分(尤其是台灣)的基金標的終究是股票, 並不是商品本身或債券, 而股價和物價不見得會一定等向變動, 卻會直接受到國際股市波動趨勢的直接影響。在去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浮上檯面後, 大概就可以預期兩年內會是全球金融市場與股市的動盪期, 這段時期才進入共同基金市場當然就沒有之前隨買隨賺的機會了。不過也就是從那個危機的出現開始, 常會在媒體上看到:這一個星期某某投資分析專家說次貸危機趨於嚴重化、下一星期又某某專家宣稱次貸危機的影響到此為止, 如此一再重複述說, 相信不少人已聽得耳朵長繭了, 是有人在企圖催眠散戶嗎?本板向來表達的是私人的自發性觀點, 或許與主流媒體、知名(美式資本)經濟學者的竟見頗為不同, 但在市場訊息雜多又紊亂的情形下, 此文仍多費一些篇幅來描述市場結構的複雜化與行情預測的不可信。
 
首先, 其幣值走向頗能與全球農、礦原物料市場行情作連動的紐西蘭與澳洲的中央銀行不久前才執行這幾年來的首度降息, 最近澳洲準備銀行更一口氣降息 4 碼(1%), 看來全球多頭市場果然已經過去了。短期內, 美元強於歐元, 中期歐元對美元可能會輪流漲跌, 兩地的經濟情勢誰都沒比誰好到哪裏, 而以一年的時距來看歐元似乎會保持跌勢。歐元過去幾年是漲很多了, 不過美國的金融地雷可能還沒全爆完, 所以只看這幾週的漲勢就投入買(美)匯有極大的匯率風險。如今日本與德國的工業產值都出現衰退的跡象, 看樣子, 苦日子才剛要開始。不過國際小麥期貨倒由高峰跌了逾三成, 過陣子看麵包、麵條會不會不要再漲了?南非幣蘭德(rand)的政治、經濟風險極高, 它利率雖然也高, 但千萬不要輕易聽信大都是進補習班考照、很少實務經驗的銀行理財專員之言, 只為了那幾%的利差去承擔數倍的風險是要有相當大的冒險勇氣的。現在的投資策略因此與稍前幾年不一樣, 要求比較穩健安全的, 不應該只去看什麼會漲起來, 而要觀察什麼已跌得差不多, 且未來幾年會有發展潛力的, 這才該被考慮為投資的首選。
 
台灣股市的景況因為受到國際市場連動影響, 這幾個月根本不見好轉, 成交量更有持續見低的趨勢, 而要探討其成因, 當然與 "520" 這一個無「市場意義」的時間點無所關聯, 還是得回到源頭來瞧一瞧。眾目所睹, 一切都要看美國華爾街(Wall Street)的噴嚏是怎麼打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 Federal Reserve)與財政部的救市動作已持續了好幾個月, 但似乎反而使得銀行業內的資金流動機制承受了更大的波動。作為國際美元資金流動性指標的三個月期倫敦銀行同業間拆款利率(LIBOR)在上個月 15 日雷曼兄弟投資銀行(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前後幾天內美元的漲跌幅度超過 300 個基點(3.xx% to 6.44% to 3.25%), 顯示在銀行與銀行間的業內短期資金融通體系已經到了得經由公部門的挹注才能維持流動性的地步, 而美國三個月期國庫債券(T-Bill)的殖利率亦一度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低水準, 公債市場已明顯取代貨幣市場成為資金的避風港, 導致 LIBOR 與 T-Bill 的利差在最大時曾達到 375 個基點(3.75%), 陡升的這個「泰德價差」甚至高於 1987 年 10 月「黑色星期一」美股 Dow Jones 指數創下 22% 單日跌幅紀錄時的 300 個基點!泰德價差在去年年中次級房貸危機爆發前通常在 50 個基點以下, 當前的高利差則充分反應出銀行同業之間寧可將短期資金停留在公債部位, 也不願以高利率拆借給其他銀行, 足見金融市場對於美元流動性風險的信心有多麼低迷。
 
初步的觀察可發現 MSCI 世界指數裏 23 國居然就有 22 國的股市跌入空頭市場, 並且全球融券餘額比起去年初各國股市還在熱頭時(不含那時已多年不振作的台灣股市)激增達 1/3, 看來投機性避險基金正努力在放空各地股市呀!美國財政部在之前的房地產貸款龍頭「二房」(房地美、房利美)遭受接管事件後, 則要求加強調查無券放空的交易, 較知名的幾大投資銀行與券商都受到準司法約談(這可沒有台灣中央銀行邀請「喝咖啡」談話那麼輕鬆)。然而, 如此龐大的空單部位遲早要回補, 不過是什麼時候呢?是集中在極短期還是分散開來呢?沒有人真能確定。附屬於金融投資集團的投資顧問/投資分析機構向來有「球員兼裁判」的雙面角色爭議, 在保護母公司利益的前提下, 常會有「立場客觀性」的道德疑慮, 故他們常會在消息面的解析上傾向於偏好母集團的投資標的, 像是在美國政府出面接管「二房」後立即有人在放話「最壞的情況已過去了!」其可信度如何, 如今眾人皆悉。每隔一陣子, 就有新的金融炸彈引爆, 那些分析師每每常說「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 根本讓人無可信賴。
 
仔細觀察, 美國公債市場自從七月下旬以來其殖利率即一直呈現下滑的走勢, 除了反應出資金配置轉趨保守外, 更由於美元暫停降息且國際原物料商品期貨價格走跌, 使得盛行了幾年的套利交易(carry trade)熱錢(hot money), 紛紛從股市及高利率貨幣反轉成以超低利率為主的日圓平倉交易, 故低利率的日圓與美元反而成為這段時期的強勢貨幣, 然而在幾日內其匯率的上下變動又可能很激烈, 並且高匯價嚴重傷害了日本的出口競爭力。所以商品期貨市場與股市的變動程度成為魚與熊掌難兼的抉擇, 各國財政當局在物價穩定與資金流動性之間的維持上出現了具體的政策矛盾, 我國中央銀行在實質利率仍為負的情況下於近日採取了四年來首見的降息行動, 便充分顯示了其兩難處境!雖然面臨著這種「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間的困惑, 但不救又好像只會更危險, 於是身不由己、在犧牲資金自由度的情況下, 各國財政主管當局仍陸續選擇了介入市場資金流動性的調度大動作。諷刺的是, 當前的金融海嘯所呈現的資金「市場失能」(market failure)的現象, 正是多年以來在「全球化」資本主義大纛下幾乎無限制地遂行「金融自由化」下的一個苦果!
 
更詳細以觀, 一向被視為金融動盪時間保值首選的黃金在達到每盎司 1,03x 美元天價後, 跌回 85x 美元, 在八月中旬曾反彈回 98x 的價位, 現在又在來回震盪。所反應的似乎都是短期的調節部位, 以金價/油價比來看, 現在的這個比值仍遠低於歷史水準, 金價的支撐力道應該還在, 半年內有機會再挑戰 1,000 美元吧?但若油價崩盤且美元優勢反轉的話, 一切難料。在美國國際集團(AIG)被美國財政部接管隔天, 黃金即爆漲了三十幾美元, 很明顯是熱錢逃難到石油、貴金屬等商品市場所造成的, 但若股市回穩, 大概又要大跌了。最近金價都是大起大落, 關鍵點還是在明年初的傳統需求旺季的抬升力量有多強。金融商品只要還沒賣出就等於沒賺到, 對短線投資人來說, 不用貪心再等, 先入袋比較心安, 終究現在的市場太紊亂了, 目前黃金要短線的話, 反而要快買快賣。到了差不多可以入手的價位, 再漲個幾十美元時馬上出脫, 不要用公式來預期最低、最高點, 反而賺到的機率應該會比較高, 市場的行情規則已被打破了。但談這些其實仍未觸及真正的金融業道德風險問題, 我們需要考慮到買黃金、外幣的手續費已藏在差價裏, 銀行無論如何都是賺的, 不外顯出來的手續費是投入金融商品市場一開始就得付出的投資成本, 而共同基金裏隱含的成本更是多元。放空高手索羅斯(George Soros)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這幾個月也賠慘了呢, 避險基金或許是某一波的金融未爆彈, 全球規模達幾兆美元之數, 這要公部門拿幾個救 AIG 的錢(820 億美元)來解危呢?更何況投資各類基金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本金並非單純存款, 該不該由政府來擔保或買帳這一點就是個很基本的金融倫理問題。
 
在幾大投資銀行陸續出問題後, 其所發行或承銷的連動債可能還有保證機構做連帶保證, 不見得一定全部見賠, 並且在破產時債權有優先償付的順位。不過那些保證、再保機構(大都是歐洲的百年老店)這一年來也承擔不少轉移性曝險部位了, 萬一它們也承受不住了, 那麼 Dow Jones 指數恐怕應該一天內跌一千點也不足為奇, 這可是再大不過的金融海嘯了!光一家雷曼兄弟的國內曝險部位就高達八百億元, 受害投資人可能有五萬人之數, 國際上一些證券商現在對於雷曼兄弟的高順位債開出 3x% 的收購價, 看來雷曼的淨值還不致於變成負數, 或許仍可回收一部分, 若有人出面收購整個公司的話, 那賠的就可以更少了, 但總是要賠的。賣那些連理財專員也摸不太清楚的連動債的銀行只是代售者, 除了「廣告不實」的嫌疑外, 在投資說明書或合約上也無法要求它們負什麼責任的。事實上, 依金融界的慣例, 代售的銀行與發行的機構間甚至連個規範權利義務的正式合約都沒有呢!這類其現價只會出現在顯示螢幕前的結構型商品的金額雖然不小, 但實際上的代售關係就和路邊雜貨店為食品中盤商寄售商品的關係沒有兩樣。所以, 莫瞧了銀行大樓的光鮮外表, 真以為它一定是「金店面」呢!
 
國內有些金融機構在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聲請破產時, 聲稱沒有相關股債等曝險部位, 但結構型商品本來就是包裝來、包裝去的, 未經過詳細清查追溯, 間接持有的怎知一定沒有呢?像幾家本地保險公司說它們沒什麼投資地雷債券的, 但有沒有一堆委託雷曼代操作的部位, 就未曾對外詳列清楚了。另一家惹出大麻煩的 AIG 償付 Fed. 紓困借款的一個方式是分拆並處分或出售海外子公司的資產, 故為了避免本地子公司的資產也受到波及, 台灣金融管理委員會一方面宣佈南山人壽營運正常, 另一方面還是採取了要求「保管」資產的保全措施, 香港也早就這麼做, 足見投資人信心之易受動搖, 南山還決定要現金增資使其資本適足率(RBC)達到本地壽險業最高層級的 300% 以上。金融業過度全球化的結果, 致使其發生傷害時的擴散力更容易波及他國, 被這一次的金融震波震倒的不只有美國的銀行, 像英國的北岩銀行(North Rock)也完了, 它和以債券承銷商起家的雷曼兄弟一樣是百年老店, 而全球佈局更廣泛的瑞士銀行(UBS)甚至是國際上資產減損最嚴重的次貸受害者呢!就連德國第二大不動產貸款業者 Hypo Real Estate Holding 也受子公司拖累, 得依賴德國財政部以 500 億歐元鉅資來援助, 這引起了該日歐洲主要股市暴跌得比同一天掉破萬點的美股還凶, 像倫敦 FTSE100 指數跌了創紀錄的跌點, 而持有大量美、歐證券化資產的俄羅斯暴發戶所集中投資的莫斯科股市慘跌近二成, 盤中兩度休市, 同時 MSCI 新興市場指數的 6.2% 跌幅已是 1997 年 10 月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大, 至於冰島幣克朗(krona)更在一日間貶值了逾三成, 其三大銀行的總負債額居然達到 GDP 的七倍而不得不全面國有化, 這個國民所得居世界第三高的世外桃源小國幾已面臨財政即將破產的重大國家危機!
 
回到島內, 如這幾日以「智慧好夥伴」為標語的台新銀行發生了定存解約潮, 它曾表示投資的雷曼部位有十幾億元, 其中有幾億元是什麼、另幾億元是什麼, 結果居然有記者把十幾億加幾億再加幾億等等, 報導中就膨脹成五十億元, 這幾天乃慘遭空頭炸彈襲擊了。最近有幾家保險公司在同業間拆款不順, 只好靠賣掉央行存單或公債來籌資, 導致公債市場殖利率明顯上升。其實台灣的股市一直傳聞有所謂的禿鷹集團, 除了曾經被查出來的金管會金融檢查局局長外, 據說還有包括檢察官、記者、股市分析師在內的可疑名單在流傳, 至於這次的放空事件究是是不小心、還是故意報錯的呢?進一步來看, 與低迷的股市成交量成為反差的是, 今年上半年台灣的公司債與金融債券市場的發行規模仍在成長, 但這些殖利率有走高趨勢的公司債與政府公債殖利率之間的信用利差卻在擴大中, 正反應出民間部門的資金供給越來越緊峭了, 民營企業現階段已難以利用股市來籌資, 若在近月成為資金避風港的的公司債市場的殖利率及其信用利差提高到不合理的程度以致於發生資金市場失靈時, 那豈不是繼金融業後、連產業界也只能仰賴政府來拯救資金的流動性了?事實上, 美國 Fed. 與主要工業國央行突然傳出考慮出手收購無擔保短期商業本票(commercial paper), 等於是宣告各國的產業融資體系也到了快要借貸無門、而需要由央行直接(跳過銀行體系)對企業界放款的地步了。
 
就個人資產的安全性來論, 信心不足時一般人會將資金由風險高的市場部門抽回, 回到銀行存款體系, 這代表著一般人對信用市場的信心出現了懷疑。以存款安全性來看, 當然不會有比完全國營的台灣銀行更安全的了, 故而近日民營銀行界面臨數百億元的定存解約潮, 台銀、郵局、前省屬三商銀等公股金融機構卻擁入大量存款, 浮現冗餘頭寸的現象, 要是連大型民營金控之一的台新金控都會出問題的話, 那同樣身為幾大財團之一的兆豐金控大概也不全然保險吧?不過台灣是從來不讓銀行倒掉的, 民進黨執政時花費了納稅人六千億元來替銀行界打銷放款過度所產生的呆帳, 美國財政部現正打算花個幾千億美元來做同樣的事, 提出以發行上限 7,000 億美元公債的空前規模來收購金融業不良資產的授權法案, 不過美國今年已先倒掉兩位數目的銀行了。(十幾年前有一年美國倒掉幾百家銀行。)然而這麼大的救市動作也無法挽回已瀕臨崩潰的市場信心, 到了九月底時, 因為該舉債紓困法案一度在美國眾議院沒過關, 紐約 Dow Jones 指數立即大跌七百多點, NASDAQ 跌幅更遽呢, 消息面實在已成為任何人都掌握不住的行情變動關鍵, 沒隔幾日在 Dow Jones 指數摔破萬點關卡後, 繼之美國、英國、德國、瑞典、法國、愛爾蘭、冰島等國及歐盟決議提高存款保險額度, 台灣的中央存保公司也立即宣佈要將一般存款保額上限由 150 萬元暫時提升至 300 萬元, 次日閣揆劉兆玄更加碼成不分本國、外幣俱「全額」保障, 證實了本地銀行體系的現金流動性也受到國際金融市場信心緊張的波及。
 
談及保險, 由於衍生性金融商品通常具有層層包裝與保證的機制, AIG 與歐洲幾大保險業者都承擔了不少償付的風險, 有外電稱英國勞氏保險協會(Lloyd's of London)也有一點隱憂, 若連這家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再保險合夥龍頭都出現問題, 那全球金融市場大概確定將進入多年的大空頭了, 這比之 AIG 若倒閉的話還來得糟糕, 台灣與國際上最大的那批財團與金融保險集團的再保保障都可溯自 Lloyd's 等幾家大型再保險業者。再保險機構為「保險公司的保險公司」, 不像大部分的國家都有自己的中央銀行──所謂「銀行的銀行」, 全世界只有幾家業者夠份量稱得上是全球性的再保險公司, 保險體系有其專業, 普通民眾不易在一般媒體上看到再保險方面的相關新聞, 但在金融保險行業裏它們是除了可發行公債並印行鈔票的公部門以外, 極為重要且複雜的體系內後盾呢!
 
毫無意外地, 即便是大局不妙, 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仍無法避免投機性資金的操弄, 才一傳出美國政府要花大錢以類似台灣金融重建基金(RTC)的舉債手段去買下金融界的不良資產, 油價一日內就漲到每桶 120 美元了, 一天狂升了 16 美元, 熱錢顯然在各國政府的「護盤」下愈加有恃無恐, 到處作亂的神氣隨時再現。自從 1975 年美國新的《證券法》修正案准許投資銀行(約略是台灣的綜合證券經紀商)可成立子公司來跨進保險、期貨、創投等業務, 已讓原本不受 Fed. 及美國財政部規範的投資銀行(主管單位為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涉入保險業並設計出複雜的金融結構型證券商品, 然後在 1999 年的《金融現代化服務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進一步放寬商業銀行可組織銀行控股公司(BHC, bank holding company)後(台灣的金控化即效法美國), 集團內各金融機構彼此交叉持股, 一方面可收到資本規模的帳面放大效應, 另一方面又大到不怕政府不理它, 從此就造成「利潤私有化, 損失公共化」的監管難題了!像是當時花旗銀行(Citibank)就與其他業者合組成花旗集團(Citi Group), 如今也因次貸商品而蒙受超過 600 億美元的資產減損。別忘了, 這些機構的經理人已在多頭時領了一堆高額獎金(如已倒閉的雷曼兄弟執行長 Richard Fuld 從 2000-08 年共獲得近五億美元報酬), 現在少了工作也沒太大影響(事實上他們離職或資遣時還可領得巨額的離職金), 但操盤不利時的損失現今卻得社會上的所有成員替他們分擔。
 
原本在上個世紀三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後, 從此就禁止金融公司跨業經營了, 那時的 Glass-Steagall Act 法案直接把投資銀行與一般商業銀行的業務給劃分開來, 摩根公司(J.P. Morgan Co.)就因此被切割為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與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的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 直到柯林頓執政末期留下了 BHC 這種大陷阱讓所有投資人跳進去, 而九0年代時泡沫加速膨脹中的美國金融業佔 GDP 的比率就已超過了製造業的產值了。包裝次貸的擔保債權憑證(CDO)在前年還被標準普爾公司(S&P)評為 AAA 最高信用等級, 去年風暴發作後迅即降為垃圾等級, 而雷曼兄弟現在屬於垃圾等級的連動債本來也被評屬為不錯的 AA 等級。許多民營的指數編製機構(如 MSCI 新興市場指數、摩根大通 EMBI 指數、S&P 500 指數)與信用評等機構, 在翻過面後跟證券投資或信用承擔機構根本是同一個金融集團, 一個招牌同時用來評析兼投資, 一般投資人真得可以信任自己不會淪為投資集團的操作人頭嗎?在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摩根大通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併購)陸續被併購或破產後, 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於稍早前緊急向 Fed. 申請改制為 BHC 並連夜獲得緊急批準, 風光了二十多年、依靠短期貨幣與票券市場籌資的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於信用緊縮下至此全部出局。至於排名在五大之外的富國投資銀行(Wells Fargo)反而還稍有賺錢, 因為它向來就以投資慎重為其風格。
 
接續以上情況, 就在幾天前美國最大的儲蓄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也撐不住了, 看來倒風似乎有蔓延至受到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保護的商業銀行界之虞?西歐幾個國家為了穩住金融體系信心度的基礎──存款人的信心, 在荷、比、盧三國政府共同挹資面臨破產的富通銀行(Fortis)上百億歐元把其荷蘭分行收歸國有後, 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BNP Paribas)也決定進一步收購該行在比、盧的分行, 而成為歐元區最大的跨國存款銀行。至於投資富通股票的大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因此得認列人民幣 157 億元的損失, 全年業績被迫由盈轉虧, 成為此波金融風暴中受創金額最大的中國企業。南韓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所籌措的龐大外債尚未償清, 該國最大的三星集團泰半股份仍為外國人所持有, 如今又遭逢新一波的金融衝擊, 由於將到期的短期債務總額幾已達其外匯存底餘額, 為免國家等級流動性受阻, 南韓財政部次長金東洙(Kim Dong-soo)甚至得呼籲銀行出售國外資產與持股以換取現金, 在在顯示年初還被各國政府所否認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已處處埋了火線。
 
在台灣, 當前領導人應該反思其政治蜜月期何以那麼短暫?面對過去幾年來債務高舉而傷痕累累的嚴峻財政、無法操之在我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及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爆的國際金融動盪, 惟有經過審慎擘劃, 而非急就章、長短線失序的施政策略(如有可能使得財富不均問題進一步惡化的「反分配」減稅謬論), 才能讓其民望有開低走高的可能, 這總比前一次政黨輪替經驗之開高走低來得有倒吃甘蔗的機會。美股固然曾經一日暴跌史上最大的 777 跌點(真諷刺的 triple lucky 7!), 我倒以為台灣股市根本不該採取主動護盤方式去硬撐, 頂多施行一些被動限制措施就夠了。現在股市的問題是國際因素, 根本不是區區一國所能救起的, 與其浪費公部門基金的銀彈, 讓已佔台股市場動能 1/3 的外資找到可以殺出解套的時點(外資已持續賣超幾個月了), 並且央行的「道德勸說」又根本無法挽回外資得先回過頭去補充其本國投資方流動性的決心──所謂的台股「提款機」現象, 不如多費心思在基本建設上, 待風暴一過, 台灣就準備好了, 比別人能更快重新起步。
 
然而, 台灣證券交易所的救股市專案小組反而提出了 93 檔所謂價值股供作選股參考, 這種赤裸裸的「選擇性護盤」舉動豈不是斲傷了證交所本應基於「公平公開」原則以促進公開集資市場流動性的本務?更何況, 便是舉債紓困法案終於在美國國會過關(預料我國央行也得分擔承購其中的一部分公債), 其消息面的利多效應已出現「鈍化」, 連抬升股市行情的浮面效果都無法達成, 顯見投資人的信心危機, 已從去年的次級房貸風暴、擴大至今年的衍生性金融信用危機、甚至轉到對於生產實質面前景的憂慮了。像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就表示, 其所承保的的對美出口業務中美國貿易商的壞帳率在上半年增長了兩倍, 而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下一年度美國經濟成長率將低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年成長率, 可謂已步入實質衰退, IMF 所估計的信貸相關損失更由四月時預估的 9,450 億美元, 高升至 1.4 兆美元之鉅。在這種國際金融動向落入無底洞, 且台灣外貿出口額罕見地出現單(九)月負成長的嚴厲情勢下, 難道認真改善本國經濟基礎建設不正是有效利用納稅人稅金的正道嗎?

發表於 October 10, 2008 07:21 AM
| 未分類文章◎財經厚生[]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心得] 荐文日新←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史] IBM 對台灣的貢獻